天津市2020届高三语文高考适应性试题(Word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天津市2020届高三语文高考适应性试题(Word解析版)

ID:263044

大小:132.69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05-2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普通高考(天津卷)适应性测试 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Ⅰ卷 1 至 6 页,第Ⅱ卷 7 至 11 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 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 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 11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3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晚央视一套 8 时,《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将诞生最终的冠军。( )“赏 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宗旨,一百余位诗词达人、十场擂台赛的激烈角逐, 将带领全国电视观众完成一次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 相较于去年,节目几处升级效果很好。首先是内容有所拓展。入选节目的诗词从中国诗 歌的( )《诗经》开始,包括了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 续到当代的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带着深埋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用 ( )、打动人心的诗词带领观众品读文化、寻根中国。 其次,赛制上的升级也成为一大亮点,增设了具有“一对一”对抗特点的“飞花令”环 节。“飞花令”是真正高手之间的对抗,场上选手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获胜者直战 擂主。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______________。《尚书·尧典》里说: “诗言志,歌永言。”这也是中国人喜欢作诗、痴迷诗歌的根本原因。“飞花令”得名于唐 代诗人韩朝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春秋战国时期, 就有所谓的“即席作歌”的饮酒风俗。魏晋时,名士四十余人,丁会稽山阴的兰亭“流觞曲水”,抒展抱负,众人所作的诗篇会年成果,促成了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而李白在《春 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如诗不成,罚你金谷酒数”,就是“当筵歌诗”的最好例证。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秉承 源头 耳熟能详 B. 继承 源流 耳熟能详 C. 秉承 源流 耳濡目染 D. 继承 源头 耳濡目染 2. 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不仅考查诗词储备,更是对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 B. 这不仅是对诗词储备的考查,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 C. 这不仅考查诗词储备,更考查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 D. 这不仅是对诗词储备的考查,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 3. 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前人有“六义”的说法,分别是 “风”“雅”“颂”“赋”“比”“兴”。 B. 《尚书》,原名为《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被列为重要的儒家经典,也是“四 书五经”的“四书”之一。 C.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写的《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D. 词,又名“诗余”“长短句”,一般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盛行于两宋,代表词人有 柳永、苏轼、辛弃疾等。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 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 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 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秉承:指接受,承接,按(命令或指示]办事或处理问题。继承:依法承受(死者的遗产等),泛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受过来,后人继续做前人遗留下来的事业。结合“宗旨” 分析,用“秉承”。 源头:意思是水发源处,比喻事物 本源。源流:水源和水流,比喻事物的起源和发展。结 合“中国诗歌的”“《诗经》”分析,选用“源头”。 耳熟能详:释义为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的复述出来。耳濡目染:意思是耳朵经 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修饰“诗词”,选用“耳熟能详”。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 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 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 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前面内容“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分析,这不仅是考查诗词知识 储备,更是考查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 A 项,应该去掉“对”。 B 项,病句,“这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表意错误。 C 项,“考查”“较量”搭配不到。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 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 项,“也是‘四书五经’的‘四书’之一”错误。四书五经详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 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四 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故选 B。 二、(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 的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 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 2001 年的 7955 万人次增长到 2014 年的 7.2 亿人次,13 年间增 长了 8 倍。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 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014 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 3000 万件(套)藏品,依托 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针对藏 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 研究中心。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 体。2010 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 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 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 逐渐弱化。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博物馆 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 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2001~2014 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 化情况如下图: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 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 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 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 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01~2014 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 2001 年,最 高的年份是 2014 年。 B. 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 2014 年。 C. 按 2001 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除 2007 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 均呈现上升态势。 5.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 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 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 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C. 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 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D. 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有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 能的关键所在。 6. 这三则材料围绕的共同话题是( ) A. 博物馆的科研价值 B. 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C. 博物馆对文化品牌的贡献 D. 博物馆的多样化价值 【答案】4. D 5. B 6. A【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 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 项,“除 2007 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 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的说法不准确,根据稳重图表内容,2003 年比 2002 年也有所减少。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 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 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A 项,“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错误。结合“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 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 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 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分析,“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说法无中生有。 C 项,“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 全部贡献”错误。结合“因此,只 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分析,“全部贡献”错误。 D 项,“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有非常重要的贡献”错误。结合材料三“博物馆对于旅游经 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分析,选项内容与 材料三说法相悖。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 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 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结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 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 公众所共享,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博物馆逐 的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 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 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 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等分 析,①可以依托博物馆的藏品研究历史、研究文化、进行考古科研等,并获得丰富的科研成 果。②博物馆可以针对藏品的研究,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从而会成为一个地 区的文史研究中心。③博物馆可以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 要载体。④博物馆可以向社会提供文化创意产品,进行文物巡展或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方 面的产品或服务。三则材料围绕的共同话题是博物馆的科研价值。 故选 A。 三、(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子。一岁仓卒国绝,因家 焉,以农桑为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换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 为怨仇所擒,祖父汛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日蒙,少 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 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 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答, 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 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丕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 好徽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 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 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 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蓝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相关链接】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 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 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 过三日。必失实者矣! (王充《论衡·儒增》,有删节)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岁凶,横道伤杀 凶:凶险 B. 间里未尝让 让:责备 C. 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 D. 援笔而众奇 奇:认为……奇特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 勉以行操为基 以象鸢形 C. 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 俗材因其微过 其孰能讥之乎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10.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所读文书,亦日博多 ④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⑤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⑥行苟离俗 A. ①②⑥ B. ①②⑤ C. ③④⑤ D. ③④⑥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 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C. 王充做官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 《自纪篇》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 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13. 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相关链接,体现出了王充哪些治学态度? 【答案】7. A 8. C 9. C 10. B 11. B 12. (1)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 (2)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 (3)沉迷于阅读古文,乐于听闻不同的言论。 13. 养成良好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 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 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 项,“凶”,结合“岁”分析,“凶险”错误。此处应该译为年岁不好,遭遇灾年的意思。 句意:灾荒年头,拦路杀伤过人。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 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 项,兼词,在那里;助词,置于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B 项,介词,把;介词,因为。 C 项,连词,表转折,却,然而。 D 项,代词,他的;副词,相当于“难道”。 故选 C。 【9 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 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 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 则。 “尚”不宾语为“苟作”,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A 项、B 项。 “好”是喜欢的意思,宾语为“谈对”,且句式和“才高而不尚苟作”对称,排除D 项。 句意: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 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 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 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 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上下文理解题中 6 个句子的意思,考查它们是不是表现了王充的美好 品德;然后紧扣题干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这个要求,运用排谬法在四个选项 寻找正确答案。题中,“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的意思是:“(王充)跟同辈的伙伴一起 玩,不喜欢随便打闹。”这属于王充的美好品德。“礼敬具备,矜庄寂寥”的意思是:“(王 充)很懂礼貌,庄重寡言。”这也是讲王充的美好品德。“以笔著文,亦如此焉”的意思是: “(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这不属于美好品德,因此凡含此句的选项皆不是正确答案。 由此排除 C 项、D 项。 “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的意思是:“(王充)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心情 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这也是王充的美好品德。“幽处独居,考论实虚”的意思是: “(王充)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这是美好品德。“行苟离俗”的意 思是:“(只要这个人)品行不同于世俗,(王充就同他交朋友)。”这句讲的不是王充,因 而应排除此句。排除 A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 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 项,“他追求好名声”错误。原文为“不好徽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王充不图在社会上 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会”,恰逢,正好赶上;“为……所”,被;“擒”,抓住;“恐为怨仇所擒”(被动 句)。(2)“其”,代词,他的;“始”,开始;“于”,介词,和;“其论说始若诡于众”(状 语后置句);“终”,最后;“是”,意动,认为……是正确的;“之”,代词,指他的观点。 (3)“淫”,沉迷;“甘”,乐于;“闻”,听说。 【13 题详解】 本题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 题“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相关链接,体现出了王充哪些治学态度”,需要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概 括人物的治学态度。结合“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或 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常言人 长,希言人短”等分析,体现出了王充养成良好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结合“必失实者 矣”分析,看来这二件事一定都不符合真实情况,体现出了王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王充,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的祖先籍贯在魏郡元城,又姓孙。祖上几代曾从军 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 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拦路杀 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泛领着全家肩挑车载 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 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 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仗恃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 人结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 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 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 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 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 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门 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 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 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王 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 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专爱推荐没有作官的读书人,给已 经当了官的人开脱过错。自己认为不好的人,也不会去称赞他,人家有了过失,即使不为他 开脱,也不会再去陷害他。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喜欢隐蔽自己的 才能,不好自我炫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众人聚 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被长官接见时,不问到自己就不作声。在乡里闲居时, 仰慕蘧伯玉的气节;在朝廷做官时,就崇拜史子鱼的操行。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 位不升迁也不怀恨。穷得连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心情比王公大人还要舒畅;卑贱得连斗 石的俸禄都没有,而心情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 悔恨。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若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爱广泛地阅 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 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 年纪虽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 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之辈。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 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 12 小题,共 117 分。 四、(25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速,转欲志长勤。 秉来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 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3)你是否同意“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中体现出的劳动观,并说明理由。 【答案】(1)A (2)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3)“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岁功”一年的农业收获;“即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 物。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可以赞同这样的劳动观,也可以反对这样的劳动观,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 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A 项,“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误。不是否定孔子人生选择,而是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 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界却使他望而却步。 故选 A。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 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 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 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 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 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诗歌对田园生活的细致描绘,“平畴交 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可以看出 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但是“行者 无问津”“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 民。”又可以看出诗人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3)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 题干要求,如本题“你是否同意‘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中体现出的劳动观,并说明理 由”,需要明确观点,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说明理由。“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一年收成 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可以赞同这样的劳动观,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 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也可以反对这样的劳动观,言之有理即可。 15.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国策·荆轲刺秦 王》)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4)越陌度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5)贾谊《过秦论》中总结秦国灭亡的原因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校友、家长参加。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 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今天大 家齐聚一堂,真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允许 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答案】 (1). 发尽上指冠 (2). 粪土当年万户侯 (3). 三顾频烦天下计 (4). 枉用相存 (5).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 群贤毕至 (7). 少长咸集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 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侯”“频”“枉”“咸” 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五、(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进入 朱以撒 院子里有一棵朴树,明显是从什么地方移植过来的,已经显出苍老之相。为了防止倒伏, 工人们在树干上钉了许多大钉子,以便木桩撑住。几次下来,一个树干就集中了不少锋利的 钉子。早先叫了工人来拔过一次钉子,无奈扎得太深,有一枚钉子的头拔了出来,身子却永 远留下里边。这让我很不舒服。一日,见到一架木梯,便找来羊角锤、老虎钳,由自己来处 理钉子问题。当几枚钉子成功地取出,从高处扔下,发出清脆的声响,我从摇摇晃晃的木梯 下到地面,不禁满心欢喜。如果不是一个人感同身受觉得疼痛,对一棵树表示怜悯,那么这 棵朴树至死都是身怀钉子。一棵有能力长到摩天的大树,对于扎入体内的钉子,居然无能为 力,只能逐渐壮大,使钉子越发渺小。 钉子是最易于进入对方内部的一种物质,它尖锐、坚硬,一有来自外在的力量,就突兀 而起,紧紧咬住一个地方不放,而要拔出来又特别困难。也许那个钉钉子的人也觉得不妥, 想着日后要把它拔出来,但时日一过,往往忘得一干二净。 今日的木匠已经不是鲁班的传人了,他们荒疏了榫卯的组合功夫,总要借助钉子。打钉 机一梭子过去,木板就相拥在一起,这真的加快了工作进度。早先请一个木匠到家,管他吃 住,把一些曲里拐弯歪瓜裂枣般的木头疙瘩扔给他,让他做这个做那个。木匠不吝惜汗水, 却吝惜一枚小小的钉子,又是锯又是刨,又是凿孔,又是做榫头,一个进入二个含纳,严丝 合缝,然后才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轻松地坐下,卷一支烟,吸着。 钉子是机械的产物,各种形式的钉子天文数字般地生产,天文数字般的房屋正在装修, 如果像旧日木匠那般,速度会慢得让人受不了——尽管慢生活会使人放松,但走慢到做了两 年还没完结,就会让人怀疑慢生活的合理性。现在参观一些古建筑,讲解员说木料的组合找 不出一枚钉子,参观者并不为之感动,并不觉得因此就有美感——他们对两种材料如何紧密 的地结合在一起并不在意,更不以为榫卯组合是一门艺术。如此,钉子的盛世就到来了。 越来越多的人用钉子——一枚小小的钉子居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它的身体钻入墙里,仅 仅露出一个头,就可以挂一个沉沉的镜框,或者一袋重物。一堵墙就是一个储存器。钉子不 占地面,又远离了地面的潮湿,使人觉得再方便、巧妙不过。人们会根据物的重量来选择钉 子的承受度,粗细和长短是有比例的,各有不同的功能。会用钉子的人,分寸感很强,否则, 不是太长打穿,就是太短不起作用。那时每家都有一把羊角锤,正面钉进去,反面拔出来。 当人们拿起锤子时,钉子的价值就产生了。 和钉子不同的是螺丝钉,它不是直接进入的,而是借助螺丝刀,螺旋式地进入。与普通 钉子不同,它以慢速度进入,更坚韧有力,更有耐性,绝不迁移。慢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力 量,如同一个人徐缓中进展的人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螺丝钉被赋予革命性的含意——每 个人都是渺小之至的,但钉在一处就可以产生作用,其中就含有了特定的意味。我几十年间 服务于一个单位,不生游移之心,其中也受到这一理论的影响,它肯定了这个职业的价值, 自行其道,是很有乐趣的。如今,时日匆匆,把这种观念吹老了。更多的人反螺丝钉的固定 而行,不断地弃旧迎新,哪一个槽口也不能留他太久。这也使他们充满探魅的活力,不断探 索前路,体验新鲜,感受陌生,挑战角色,直到一把年龄,才乐意稍稍驻足。像孔夫子,五 十多岁,历聘诸国十四年,皆在奔走中,直到六十八岁回到鲁国。此时,他坐了下来,捶着 已不灵便的腿,不走了。那么,删《诗》《书》,系《周易》,作《春秋》吧。 以前我觉得树木是大地的钉子。它的生长是天意的,也许是风把种子刮到这里,或者飞 鸟把粪便中的种子排泄到那里。它们生长起来后,抽枝散叶越发茂盛,风雨是撼不动的。就 算雷劈火烧,也是原地生原地死。后来我的想法变了——拔钉子的人来,先挖坑,接着动用 吊车,即便一棵树再蟠龙奇崛,虬干坚实,也抵不过吊臂的伟力,有如旱地拔葱,那些隐秘 的地下根须,带着泥块,裸露在眼前。此时,任由人去摆弄了。 当然,大地最大的钉子是建筑,无数的水泥桩钉入地下,几十米,几百米,许多高层在 这些桩上矗立起来,可打星月。这些巨大的钉子展示了一个城市的繁华,人居其中感受到它 的富足,还有拥挤、嘈杂,尤其是它的坚硬,使城市的柔和大为削弱,婉曲不再。人们在坚 硬中生,坚硬中长、长居,已成了必然,就是见了电梯作垂直起降的坚硬气味,也习以为常。 外出,到偏僻山乡欣赏老房子,全木质结构,气息安和,让人觉得和祖先近了,说好啊好啊。 可是黄昏来了,回去的心就急切起来,没有人愿意住下,觉得还是城里的坚硬更让人快活。 我少年时,脚板被钉子扎过。当时没有穿鞋,光着脚到处奔跑,有时被锈蚀的钉子扎了, 更多的时候是被到处疯长的植物刺痛的,奔跑时一脚踩下,尖锐的刺立即进入皮囊。人顿时哭叫起来。时至今日,有时手不经意抚过,里面一阵痛楚。不由得想到立足的大地,有多少 坚硬的钉子正在深深地钉进去,又有多少钉子,正在拔出来。夜静更深,万籁阒寂之际,我 仿佛听到了它的声音。 (选自《散文》,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第一自然段,既照应标题,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B. 文章写为朴树取出钉子,主要目 是表现作者的怜悯。 C. 在大多数人眼里,榫卯工艺已经跟不上现代生活的节奏。 D. 文章有四处使用破折号,其作用都是突出语意的转折。 E. 作为文章的线索,“钉子”引发了作者丰富的联想。 17.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8. 写出螺丝钉“革命性含义”的具体内容。 19. 作者写孔子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20. 请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意蕴。 【答案】16. BD 17. 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衬托(或类比)和 短句,②表现木匠工作的细致、对榫卯组合技术的娴熟;③表达了木匠工作后的轻松、对自 己技艺的自得以及作者对木匠技艺的赞赏。 18. 人很渺小,但只要不急躁,坚韧有力,有耐性,绝不迁移,就有价值。 19. 写孔夫子在周游列国奔走之后,删《诗》《书》,系《周易》,作《春秋》,是为了说明人不 一定像螺丝钉一样,仅仅钉在一处,不断地弃旧迎新,也是可以的。 20. ①通过评述现代木匠用钉子替代榫卯结构的现象,表达对传统手工技艺没落的伤感。②通 过对树木疼痛的感同身受的描写,表达对自然遭受人类伤害行为的同情,和人类破坏自然的 不满。③通过现实生活中人们身心不一的表现,表达作者对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对非自然的城市生活的排斥和回归生命本身的反省与思考。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 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 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B 项,“主要目的是表现作者的怜悯”错误。主要目的是引出钉子。 的D 项,“文章有四处使用破折号,其作用都是突出语意的转折”错误。结合“越来越多的人用 钉子”“枚小小的钉子居然有如此大的力量,它的身体钻入墙里,仅仅露出一个头,就可以 挂一个沉沉的镜框,或者一袋重物”分析,第三处的破折号应该是解释说明的作用。 故选 BD。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 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 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从内 容上来看,画线句子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的是木匠工作的情形,后半部分写的是木 匠工作后的样子。“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轻松”表现出木匠工作后的轻松和对自己技艺的 满意自得。从手法上来看,“又是锯又是刨,又是凿孔,又是做榫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刨”“凿”“做”属于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像庖丁解牛后那般”,运用类比手法, 把木匠和庖丁进行类比,突出木匠技艺的高超。语段内容多用短句,增强气势。 【1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写 出螺丝钉‘革命性含义’的具体内容”,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 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 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 结合“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螺丝钉被赋予革命性的含意——每个人都是渺小之至的,但钉在 一处就可以产生作用,其中就含有了特定的意味”“与普通钉子不同,它以慢速度进入,更 坚韧有力,更有耐性,绝不迁移。慢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力量,如同一个人徐缓中进展的人 生”分析,主要指人很渺小,但只要不急躁,坚韧有力,有耐性,绝不迁移,就有价值。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作 者写孔子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需要立足文本内容,联系上下文分析道理。结合“更 多的人反螺丝钉的固定而行,不断地弃旧迎新,哪一个槽口也不能留他太久。这也使他们充 满探魅的活力,不断探索前路,体验新鲜,感受陌生,挑战角色,直到一把年龄,才乐意稍 稍驻足”分析,从反面否定螺丝钉精神,正面说出态度。为了说明人不一定像螺丝钉一样, 也是可以弃旧迎新的。 【20 题详解】 的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 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依据带有感情色 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解答时可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然后归纳。 文章由树身钉入的钉子写起,第三段联想到如今的木匠“荒疏了榫卯的组合功夫,而借助于 钉子”,表达出对传统手工技艺没落的伤感。第六段由钉入墙的钉子联想到钉入大地的建筑, 表达出对自然遭受破坏的同情和不满。把人们到偏僻山乡欣赏老房子与依然回到城市生活相 对比,写出人们身心不一的表现,表达出作者亲近自然的愿望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表达出 作者的反省。 六、(11 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 脂肪细胞,所以①_______________。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 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半相联系。 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 24 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 8 点最高, 凌晨 3 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②_________________,糖皮质激素的增加 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 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③__________非常重要,夜间 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答案】 (1). 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变胖 (2). 本来应该是低谷时 (3). 压力产生的时间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本题属于语句补写题,答题思路 如下。阅读: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 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 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 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 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检查: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最好在写好后 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连贯、贴切、严密。第一空,分析句子,前后是因果关系,关键词是“压力大”“糖皮质激素增多”“脂肪细胞 增多”,很容易得出答案。 第二空,打破节律,就是夜晚加班,夜晚糖皮质激素水平相对低,加班压力增大,会变高, 结合后面句子,可知答案为糖皮质激素水平低时。 第三空,找关键词,前面提到“打破节律”“顺应节律”及对应的结果,人们基本都不想变 胖,所以就要保持有节律的生活。 22.某区将举办文化月“名著展演”活动,请你从孔子、诸葛亮、林黛玉、江姐、堂吉诃德这 几个人物形象中任选其一,结合原著,为演员写一段文字,解说该人物的性格特点。100 字左 右。 【答案】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 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 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 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 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 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 合理、得体。题干要求“请你从孔子、诸葛亮、林黛玉、江姐、堂吉可德这几个人物形象中 任选其一,结合原著选取某一故事情节,为演员写一段文字,解说该人物的性格特点”,结合 自己的积累,选取熟悉的人物。结合原著内容或故事情节、名言等,多角度分析人物性格。 如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 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江姐是英勇中国人的代表,表现出共产党员 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崇高精神,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学习,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尊敬。 【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 100 到 300 字以内。从表达方式 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 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 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 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 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 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 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 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 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 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 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 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七、(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 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学习、课外大量阅读、 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会出发,就学习语文,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 800 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花气袭人知昼暖 欲知四季,去山野吧,看抽芽的嫩柳,看金黄的麦穗,看累累的硕果,看白了青山的雪, 眼知窗外美。 欲知路远,就出发吧,走悠长的夕照小巷,走古朴的木桥,脚知漫道长。 欲知文学,来人间吧,看爱恨贪嗔,看嬉笑怒骂,看王公贵胄,看布衣黔首,心知世界 大。 以清晨壮丽恢宏的半边云霞起兴,以赶路人脚下不停生长的风为修辞,以公交站牌前偶 遇的笑脸为标点,以温馨午餐氤氲的香气为内容,以一对老夫妇互相搀扶的背影为结局,以 摇尾跑来的小狗为句号,洋洋洒洒一篇以“语文”为题的文章已挥笔写就。生活就是语文, 那叫“幸福里”的招牌,“爱护自然”的温馨提示,充满希冀的电话号码,无一不是语文的 化身。 曹雪芹写《红楼梦》,有人说他是写自己,在富贵家庭里养尊处优,一场冰冷的大雨浇灭 了所有骄傲,他在破败小屋里衣衫褴褛,在萧瑟风中饥寒交迫,在浊酒昏灯下增删批阅,他所经历的,就是最好的素材,他用他的脚印,缀满了大观园所有人的悲欢。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的点滴汇聚,终成 语文壮阔的海洋。向来喜欢语文,所以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也许是母亲一句温暖的关怀,也 许是路人一句友好的提醒,也许是演讲者或激昂或抒情的言语,也许是相声演员幽默生动的 段子,也许只是几个字,都可以触动灵感的源泉,目光所及之处,生活所经之事,尽是好文 章。 我们是尘世中蹒跚而行的赶路人,三毛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 浪。”语文便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我们将生平中见过的或纤弱或雍容的花别在语文的衣襟 上,我们将生活中听到的或低吟或高啸的言语缀在语文的耳后,我们将生活中嗅到的或馨香 或馥郁的气息扑洒在语文的发梢上,这样,被生活悉心装扮过的语文便亭亭而立。 语文教我们品味生活,生活教我们学习语文。从最初的咿呀学语,到以后的执笔写字, 到后来笔下开花,随着我们一步步成长,生活向我们展示了语文更多的魅力和无法替代的重 要性,如同喝一坛甘醇的老酒,越饮越醉人,在香气的熏陶下,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要再次一 品佳酿。 曾有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提高语文素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唯有立足于生活实 践的沃土,语文之花才能盛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 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 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如何学习语文,这就要求 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第一步,明晰写作任务。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语文素养的作用,第二句话是 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根据材料后的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 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可知,写作任务是阐述“三条途径”,而非“作用”。并且题干 中有“比较上述三条途径”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的具体写作任务指令,立意时不可忽 视,要对上述三者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进行必要的权衡、比较,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第二 步,确定立意。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就是三个立意的角度,可以选择其中一两条途径 立意,或综合三条途径立意。 参考立意:①课堂有效教学:从一个好老师的影响、引领和严格教育的角度写。②课外大量阅读:从读书的作用写,读书可以陶冶性情、丰富阅历、提升境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 神。提高语文素养的捷径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要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才能夯实语文素养。 ③社会生活实践:从社会实践的作用写,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 育”“社会即学校”。④两条途径:“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习,课堂有效教学 是基础,课外大量阅读或社会生活实践是补充。⑤三条途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单靠 课堂教学,语文素养难以提升;大量的课外阅读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是提升语文素养的 不二法门等。 行文结构:可以围绕这个思路来写“语文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升语文素养”“怎么样 提升语文素养”等,重点是写“怎么样”。“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写作议论文打开思 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开篇可以通过一组排比句,将生活与文学(也就是语文)自然而然联系了 起来,再通过层层论证,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揭示得清清楚楚,文末还在强调语文必须根植 于生活。用曹雪芹的事例论证生活是写作的素材,引用陆游的诗句论证“目光所及之处,生 活所经之事,尽是好文章”,引用三毛的话论证语文是生活的升华,用身边的事例揭示语文和 生活的辩证关系,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素材】什么是语文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字;在初中阶段, 主要是学习语言文章;在高中阶段,主要是学习语言文学。当然,文字、文章、文学这三方 面的内容是互相渗透的。小学初中也学浅显的文学作品,初中高中还要继续识字写字。三个 阶段学习的重点有所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 力。 有一句俗谚:“会说话能当银钱花”,个中道理值得我们仔细咀嚼体会。一个人从一岁学 说话开始直到生命结束,无论走到哪里,都必须通过语言文字与别人交流,语文学习是如同 布帛菽粟一样不可以须臾以离的。再往深处想,“人不是只为了吃白米饭才活着”(巴金), 没有充实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人生,不是幸福的人生。而一个没有较高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的 人,不可能有充实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说,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终身的发展。 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发展水平、军事实力等物质层面的力量在世界上的影响,一 个国家在思想文化等精神领域对世界的影响称为软实力。 阅读能力不是指能否都懂言情小说、武侠打斗、微博愤青、小品噱头;而是指能否读懂 文学经典、时政评论、科普作品,自然还要包括至少是你所在的行业的专业论著。每一位考 生,甚至是高中语文教师,都要扪心自问: 高中数理化生音乐美术必修课本,我读懂了吗? 还可以再降低一个档次,高中语文必修课本里的科普著作,我读懂了吗? 至于表达能力,不断遇到考入一本名校的同学要我帮他写竞选学生会干部演讲词、入党申请书、实习总结。 课外大量阅读。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在考场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 笔。①多读书,广泛涉猎, “必须如蜜蜂一样,要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 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躁了” (鲁迅)。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 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 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 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 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 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 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 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 主选择空间。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