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大附中 2020 届高三语文 5 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中国先秦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夏时期的研
究也是如此。虽然夏王朝未被考古学发掘的同时期文字材料所证实,但也并非仅是“单线进化论”的阐释
预设。既有的历史文本在兹,夏文化的探索,无论证实还是弥补,无论证伪还是重构,都必然是在先秦史
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的。
②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不应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夏文字的横空出世。一方面,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
的学科发现,是史料获取中的“小概率”事件。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可以确信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
夏时期,应当有文字存在,甚至有可能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种书写体系。但夏时期的文字载体未必契刻于
龟骨,而如果书于竹帛的话,在北方保存环境下,可能早已湮灭于地下。即便未来有幸发现了早于殷墟的
文字材料,若没有类似甲骨文的王世记录,同样无法证明。另一方面,期待发现王陵以证明夏王的存在,
以目前考古认知推测也是强人所难。晚商以前,带墓道的大墓在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中并未出现。晚商
以前的王陵,规模可能不大,可能没有墓道等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即使发现,也不易辨识,更不易
与具体的王相对应。对于学者们寄予厚望的夏都探索,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何从龙山晚期出现于中原腹
心地带的数十座大小城邑中证明某处遗址是夏代的某处都邑,同样很有难度。可以说,不具备考古学训练
的知识界,都习惯于以殷墟为样板和标准来要求或判断“夏墟”,这正是当前夏文化探索的论证逻辑悖论。
③其实,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认可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这不仅蕴含着对考古
发现的憧憬,也必然寄托着将既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史料的扩充带来了学
科范式的转移,但实现学科范式转移后不同史料与话语系统间的融合需要艰难探索。夏文化探索,要实现
文献研判的范式转移,目前必须依赖于对考古发现的解释。换言之,先秦史框架体系研究无论离开了考古
内证,还是离开了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仅局限于任何一方的讨论,都只会是片面判断。夏文化认知
的突破,必然需要二者的衔接。
④本世纪以来,考古发现一日千里,在改变对夏时期社会发展程度的想象之外,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对历史文本记载的再认知问题。历史文本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
择的记录。东周以来对夏时期的文献记载,必有所本,而不能简单将之视为是周人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
伪造。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先秦史的框架性认识,无疑代表着对东方文明演进历程和国家、王朝形
成过程的认识。在这个历史认知背景中,如何看待中原地区龙山文化晚期开始的“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
趋势,正是夏文化研究的关键。中原中心的形成,离不开对社会最上层的国家性质、族群差异和核心制度
与政治决策等问题的捕捉。⑤作为史学问题存在的夏文化研究,目前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分析,但未来还有更大的探索空间。诸
如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早期国家区域中心与周边聚落
的控制关系、地方行政机构等问题都是当前夏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
(摘编自常怀颖《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光明日报》2019 年 3 月 4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时期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远未达到可以脱离历史文本记录而单独构建的水平,必须在先秦史
整体研究框架下进行。
B.鉴于甲骨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概率”的学科发现,不具备普遍性,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不能对
夏文字的横空出世抱有希望。
C.夏文化探索无法脱离考古材料,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共识,这既是对考古发现的憧憬,也是将既
有考古发现的诠释转化为历史记载话语系统的愿望。
D.历史文本是对过去事实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东周以来关于夏时期的文献记载不能简单定为是
为了某种政治或理想的伪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层次上逐层递进。
B.文章第③段论述了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夏文化探索不能脱离考古材料的重要性。
C.文章第④段强调了对历史文本再认知的问题,并指出夏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D.文章对夏文化研究的累累硕果和薄弱问题均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基于陶寺朱书陶文的发现,在文献史学编年体系内的夏时期,必有与殷墟甲骨文同属一
种书写体系的文字存在。
B.用殷墟做样板和标准,用发现王陵来证明夏王的存在的难度很大,因为晚商前的王陵规模小,缺少
明确标示身份地位的特征。
C.对于夏文化的认知突破,应该将考古内证与出土文献的话语背景分析相衔接,如果偏离于一端,则
会导致片面判断。
D.早期文字与权力、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群的流动与婚姻、家族形态等问题取得突破性研究之后,
才能打开夏文化认知的新视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精神的富足,开始让现代的一些人不仅仅是满足于温饱,很多人开始追求刺激食用“野味”,有人认为野生动物对人类有独特的滋补作用,有人图一己之利,贻害众人。然而实际却是野
生动物的营养元素与家禽家畜并无多大差异,同时人类新发的传染病 78%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来源于野生动
物。
2 月 7 日,华南农业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从穿山甲中分离出的毒株,与此次新冠病毒毒株相似度
达 99%。穿山甲因为莫须有的“养生”,功效不明的“通乳”,以及人类一时的口腹之欲而被大肆捕捉,由常
见动物变成了极危物种。然而实际上穿山甲携带多种体内寄生虫,可损伤人类肠胃并引发心肌炎、肺炎、
肝炎等并发症,鳞片的成分也并没有特别之处,主要成分为 β-角蛋白。
事实上,人们认为很补的各种野生动物,实际上都含有许多无法未知的病毒。野生动物是生态食物链
中的一环,人类肆意猎杀捕食这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不加限制地一味攫取自然资源,不加反思的打破人与
野生动物相处的界限,必然使人类自身陷于险境、困境。
(摘自中国日报《保护野生动物,亦是保护人类自己》2020.2.13)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关于滥食野生动物的突出问题及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的重大隐患,引发社会
各界广泛关注。2 月 24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
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
度。
从源头控制风险,当务之急是以雷霆之势强化法律责任,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全面禁止滥食
野生动物,避免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因一时口腹之欲导致“次生风险”。决定明确提出,违反野生动物
保护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在现行法律规定基础上加重处罚”;对决定增加的违法行为,“参照适用现行
法律有关规定处罚”;同时,要求有关部门落实执法管理责任,严格查处违反本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决定的立法指向明确,“全面”与“从严”贯穿始终,体现了更严格的管理、更严厉的打击,给心存侥幸
者、铤而走险者以当头棒喝。
(摘编自人民日报《用法治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2020.2.28)
材料三:
2016 年我国野生动物产业从业人员、年产值统计表2016 年我国食用野生动物养殖种类、从业人员、年产值统计表
(《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四: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赵中华表示,野生动物产业转型是大势所趋,带来的不仅是挑
战,更多的是机遇。野生动物从业者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寻求转型之路。很多从事野生动物养殖的企业管
理者和从业者,具备野生动物和生态保护有关的经验及技术知识,更加了解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他们可
以将这些知识,用于野生动物保护,从而实现野生动物屠宰者到保护者的华丽转身。他们还可以利用周边
的环境,从事动物友好型旅游产业,吸引人们去户外体验和探索自然。
借鉴成功经验解决野生动物养殖业转型中的阵痛。北欧国家,比如挪威、丹麦和冰岛等国家曾出现捕
食鲸鱼等活动,然而从捕鲸到观鲸的商业模式转型,反而给人们带来了更多商机。
此外,赵中华建议,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和扶持企业转型。
(摘自中国网《全面“禁野”之下,野生动物产业何去何从?》2020.3.3)
4.下列对“野生动物”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谋求私利、追求刺激的心理、野生动物“莫须有”的滋补作用,驱使人类捕食野生动物,这也与社
会进步、物质富足有着密切的关系。
B.肆意捕杀野生动物,不仅有感染疾病的风险,而且会破坏生态食物链,必然使人类利益受损,因此,
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保护人类自己。
C.为从源头控制住由野生动物传染疾病的风险,避免造成“次生风险”,须强化法律责任,全面禁止
野生动物交易、全面禁止滥食野生动物。
D.除野生动物产业从业者借助先天优势实现角色转型,企业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完成商业模式转型外,
政府还应出台扶持政策,助力行业转型。
5.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 2016 年食用养殖动物种类、食用野生动物从业人数与年产值呈正相关关系:养殖动物种类越多,
从业人员就越多,年产值就越高。
B.我国 2016 年野生动物产业从业人员达 1400 万,产值超过 5200 亿元,全面禁食野生动物制度颁布以后,产业转型迫在眉睫且压力巨大。
C.超过四成的野生动物产业从业人员从事食用野生动物产业,创造的产值仅次于毛皮动物产业产值,
占野生动物产业总产值的近四分之一。
D.我国 2016 年食用野生动物养殖业中,爬行类动物养殖从业人员最多,创造的产值业最大,兽类养
殖从业人员最少,创造的产值也最小。
6.材料一、二、四中关于野生动物的论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骑桶者①
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铲子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呆立在严霜中,
天空成了一块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
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
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
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
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
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
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妙哉,妙哉,那些平趴在地下的
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
常被升到二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
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客里伏在小桌上写宇,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
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
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个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
的老主顾,他知道怎么来打动我的心。”
“你怎么了,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
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能给成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
有别的顾容你们确实和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桶里滚动的响声。”
“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他的身边,拉住他
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
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了你的妻子。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
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送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
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
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怎样地使人产生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媒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
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要忙
了。”
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了。遗憾的是,她真
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
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
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注①:本篇小说作于 1917 年冬,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对“我”居住环境的描绘,交代了人物出场的背景,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悲凉,奠定了文章沉重
的基调。
B.“‘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这种错觉强化了“我”赊煤时的迫切愿望以及不能付钱
的窘迫心境。
C.对于我的多次哀求,煤店老板装作没有听见,并且没有付诸行动的打算,始终无动于衷,说明老板
缺乏同情心。
D.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事件,展现了主人公“我”在借煤时的复杂心理,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读
者的代入感。
8.煤店老板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做简要分析。9.“荒诞”是卡夫卡小说的重要特征,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荒诞手法的运用及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曹摅,字颜远,谯国谯人也。少有孝行,好学善属文,太尉王衍见而器之,调补临淄令。县有寡妇,
养姑甚谨。姑以其年少,劝令改适,妇守节不移。姑愍之,密自杀。亲党告妇杀姑官为考鞫寡妇不胜苦楚
乃自诬狱当决适值摅到摅知其有冤更加辨究具得情实时称其明狱有死囚,岁夕,摅行狱,愍之,曰:“卿
等不幸致此非所,如何?新岁人情所重,岂不欲暂见家邪?”众囚皆涕泣曰:“若得暂归,死无恨也。”
摅悉开狱出之,克日令还。掾吏固争,咸谓不可。摅曰:“此虽小人,义不见负,自为诸君任之。”至日,
相率而还,并无违者,一县叹服,号曰圣君。入为尚书郎,转洛阳令,仁惠明断,百姓怀之。时天大雨雪,
宫门夜失行马①,群官检察,莫知所在。摅使收门士,众官咸谓不然。摅曰:“宫掖禁严,非外人所敢盗,
必是门士以燎寒耳。”诘之,果服。以病去官。复为洛阳令。及齐王冏辅政,摅与左思俱为记室督。冏尝
从容问摅曰:“天子为贼臣所逼,莫有能奋。吾率四海义兵兴复王室,今入辅朝廷,匡振时艰,或有劝吾
还国,于卿意如何?”摅曰:“荡平国贼,匡复帝祚,古今人臣之功未有如大王之盛也。然道罔隆而不杀,
物无盛而不衰,非唯人事,抑亦天理。愿大王居高虑危,在盈思冲,高揖归藩,则上下同庆,摅等幸甚。”
冏不纳。永嘉二年,高密王简镇襄阳,以摅为征南司马。其年流人王逌等聚众屯冠军,寇掠城邑。简遣参
军崔旷讨之,令摅督护旷。旷,奸凶人也,谲摅前战,期为后继,既而不至。摅独与逌战于郦县,军败死
之。故吏及百姓并奔丧会葬,号哭即路,如赴父母焉。
(节选自《晋书·曹摅传》)
(注)①行马:古时官府门前所设阻挡通行的木制障碍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亲党告妇杀姑/官为考/鞫寡妇/不胜苦楚/乃自诬/狱当决/适值摅到/摅知其有冤/更加辨/
究具得情实/时称其明/
B.亲党告妇杀姑/官为考鞫/寡妇不胜苦/楚乃自诬/狱当决/适值摅到/摅知其有冤/更加辨究/
具得情实/时称其明/
C.亲党告妇杀姑/官为考/鞫寡妇不胜/苦楚乃自诬/狱当决/适值摅到/摅知其有冤/更加辨/究
具得情实/时称其明/
D.亲党告妇杀姑/官为考鞫/寡妇不胜苦楚/乃自诬/狱当决/适值摅到/摅知其有冤/更加辨究/
具得情实/时称其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秦时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后代曾有沿置,职权也有不同。B.守节指坚守节操,不做非礼的事;妇女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夫死不嫁,也叫“守节”。
C.祚是福分之意,帝祚指皇帝赐予臣民的福分;在文中,帝祚是在齐王辅佐下恢复的。
D.归藩指返回藩国。藩国即诸侯国,封建王朝将诸侯国视为国家的屏障,故称藩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摅为官仁爱,岁夕放归死囚。他怜悯狱中的死囚新年不能与家人团聚,便放他们回家并约期归狱,
到期后死囚全部返狱,此后当地再无违法者。
B.曹摅理政明察,查出丢失行马。一个大雪之夜,宫门口丢失了行马,群官都查不出其去向,曹摅认
为是被门士烧了用以御寒,审问后门士果然服罪。
C.曹摅正直不阿,建言未被采纳。齐王司马冏就自己是否要离开朝廷返回封国一事征求他的意见,他
没有阿附齐王,直言其应该还国,不过未被采纳。
D.曹摅军败身死,故吏百姓痛悼。在讨伐作乱的王逌时,因后援没有按期到来,他兵败去世,以前的
属吏、百姓就像自己的父母去世一样沿路号哭奔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摅曰:“此虽小人,义不见负,自为诸君任之。”
(2)然道罔隆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非唯人事,抑亦天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4~15 题。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青玉案 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榘①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②。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①张榘:南宋词人。②辛弃疾有词“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秋清晨,天边淡月,板桥浓霜,瑟瑟西风,枯叶漫舞,菊花含羞;悠远的鸡鸣声中,“嘚嘚”的
马蹄,朝那宁静的山野之村行去:一幅荒村行旅图首先呈现于眼前。
B.“马蹄”三句,化用温庭筠《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意境,一词一景,使本
不相关的景物组合起来,构成一幅感情浓烈的图画。
C.“秋在黄花羞涩处”一句,“羞涩”二字极妙。以拟人、动作描写和双关手法写出黄花经一夜浓霜
摧打,还没有抬起头来,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情状,又表达出词人无限愁苦的心情。
D.时隔十载,词人旧地重游,已是物是人非,“身名都被儒冠误”。杜甫诗云:“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词人借杜甫诗意来表达自己的际遇,“身”与“名”都为儒冠所误,可见愤慨之深。
15.词作表现了作者复杂的感情,试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在战后总结中向鲁庄公说明自己做出追敌决定的理由是“ ,
”。
(2) 《诗经·氓》 中,“ , ”两句描写了女主人公回到家时的情景,其间包
含着无尽的凄婉和哀怨。
(3)《赤壁赋》中写苏轼夜游赤壁,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中,忘记自己是凡夫俗子,仿佛进入仙境一般的
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日前,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共同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以
下简称新《规定》)亮点纷呈,直抵人心。无论规定之细还是针对性之强,乃至措施之实,都 。“制
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果不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其结果就
会让新《规定》沦为银样镴枪头,看起来煞有介事,实则不中用、不实用。
校园食品安全之所以时有发生,一大原因就是由于监督失灵,该监管的不监管,想监管的监管不了。
纵观新《规定》,在监管方面至少有三个新的特点。一是强化学校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管理主体责任;二是明
确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学校集中用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三是重视学校食品安全的社会共管
共治。( )如果家长也能参与食品采购、食堂管理、供餐单位选择等 学校集中用餐的重大事
项并拥有尺寸之柄,准确 食品进货来源、供餐单位等信息,那么校园食品安全就会多一重保
障。 ,道德自觉是靠不住的,多一些监管才会少一些隐患,校园食品安全的重锤须“砸”进监管者
的心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可圈可点 涉及 掌握 一言以蔽之
B.可圈可点 关涉 掌管 一言以蔽之
C.乏善可陈 关涉 掌握 归根结蒂
D.乏善可陈 涉及 掌管 归根结蒂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最有动力行使监督权的是家长,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最关心孩子健康。
B.最关心孩子健康的是家长,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最有动力行使监督权。C.从一定程度上说,家长最关心孩子健康,最有动力行使监督权。
D.从一定程度上说,家长最有动力行使监督权,最关心孩子健康。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校园食品安全之所以时有发生,一大原因就是监督失灵,想监管的监管不了,该监管的不监管。
B.校园食品安全之所以时有发生,一大原因就是由于监督失灵,该监管的不监管,想监管的监管不了。
C.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之所以时有发生,一大原因就是监督失灵,该监管的不监管,想监管的监管不了。
D.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之所以时有发生,一大原因就是由于监督失灵,想监管的监管不了,该监管的不
监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20 个字.(6 分)
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消亡和认识的深化,都必然在词汇和词义中打上自己的印记。这主要体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①_____、词语的替换、词义的演变。新事物的出现是新词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例如:“导
弹”“集装箱”“支付宝”等都是语言中新出现的词语。②________。例如:“顶戴”杠房”“黄包车”
等词语都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不用了。词语的替换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比如封建社会官吏的
“俸禄”就被“薪水”所替换,而“薪水”后来又被“工资”所替换。词义的演变是指③______。同样是
一个“坐”字,我国古代人的“坐”的姿态和现在就完全不一样。因而“坐”这个词的意义也随之改变。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遭遇困境,一方面是疫情防控的全面胜利还需时日,另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同
比增加 40 万人。为此,国务院新闻办表示将通过在重点领域扩招、拓展招聘渠道、开放见习岗、湖北高校
毕业生将享特设岗位等政策,多方面缓解今年 874 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仅国家层面有政策保障,
各地方也纷纷采取线上招聘形式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以浙江省为例,不管是省内高校通过求职云指导、
云宣讲、云面试等方式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一条龙”线上招聘服务,还是杭州市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向
求职者提供涵盖数字经济、生物制药、智能制造、金融服务、医疗卫生、教育等重点行业的 2.8 万个岗位,
都在为大学生就业不断动脑筋,想办法。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生活在一个自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你随时可对某人某事拍摄,写文,上传
于媒体;在这个时代,人人也都是“作家”,你有任代想法都可提起“笔”,任意发挥,形成文章(广义的),
通过电子媒介与众人分享。这种自媒体写作虽然丰富多样,但也难免泥沙俱下。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启示或感悟?请你结合现实,以小明的名义,就“自媒体时代,
我们该如何写作? ”这一问題写一篇倡议书。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