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2020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Word版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湖南2020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Word版带答案)

ID:264127

大小:47.99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5-2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徇私/ 驯熟 咆哮/ 肖像 惬意/ 提挈 济济一堂/无济于事 B.漂白/饿殍 与会/参与 胴体/ 栋梁 拈轻怕重/拈花惹草 C.投奔/奔命 着急/ 着火 标识/ 识别 强词夺理/ 强人所难 D.丧气/沮丧 殷实/ 殷红 蜡烛/ 污浊 螳臂当车/ 安步当车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在持续不断的、倦意叠生地忙碌时。我常常望着书房里那一撂撂的书,充满了对天堂 的向往。有了这种向往之后.我所身处的境地便有了地狱一般的对比效果。 B.至于地势,伸之则为半岛,缩之则为港湾,聚之则为峰峦.散之则为洲屿,加上舟揖 来去,变化之多,乃使海景奇幻无穷.我看了十年,仍然馋目未餍。 C.午后的阳光照在酢浆草的花盏上.有着一种蓬勃的美丽。我的心地也因为天堂和酢浆 草的双重润泽而黑亮和沃饶。而我们曾经用心经营的三角梅,倒是敛抑着,萧疏着。 D.是的,这里看不到宽阔的地平线,目及的只是各种各样菱角分明的线条:这里的月亮 在初升起时常常是黄黄的,似乎在什么化学溶液里浸泡过。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早上起来就看到天气很不好,乌云密布、暮气沉沉的,好象要下雨,又好象要起风似 的。 B、邓小平早就告诫人民,中国要发展,目前还必须实行韬光养晦的策略,以求最大限度 地发展自身。 C、朱元璋大杀功臣,固然可无末大必折之虞,但统治阶级的力量大受削弱也是显而易见 的。 D、完全可以说历史上那些有为之士,几乎没有不是经历了一番磨砻砥砺而成就事业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近傅雷先生,从 1 月 15 日起,“傅雷译著手稿展”将在国家图 书馆善本珍品展室开展。 B.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今年的“三农”工作,并围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 民持续增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 C.省教育厅为把新课程方案落到实处,要求各地市逐步废止文理分科,实行走班教学, 最终走出“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的现象。 D.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介绍,海军护航是保护中国船员生命与中国船运公司资产的国 家行为,不会向受到被护航的船只收取任何费用。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特别是每当早晨和傍晚,眺望环山,别有一番大自然的风韵。早晨__________,在青苍苍 中,乳白色的云纱飘游山腰,像仙娥在轻轻起舞。傍晚,____ ____,转眼间,____ ____,在暮 色降临山野的苍茫中,峰顶却凝聚着一片彩霞.经久不灭。 ①千山初醒,朝云出岫②朝云出岫,千山初醒 ③万山倾泻霞光,重峦映照夕阳 ④夕阳映照重峦,霞光倾泻万山 ⑤太阳落山。霞光消退 ⑥霞光消退,太阳落山 A.②④⑥ B.①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 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 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 县,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 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 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 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 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 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 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 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 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 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 A.变封建而为郡县 封建:封邦建国 B.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 兵革:兵器 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 治乱:治理乱世 D.笼络当世之务 笼络:包揽 7.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①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②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 B.③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④使力弱而易制 C.⑤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 ⑥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D.⑦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 ⑧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8.结合文中所述,简要论述前朝灭亡的原因及怎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3 分) 第Ⅱ卷(共 126 分)9.断句。(3 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断句。(3 分)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 巫之子多死于鬼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4 分] ②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3 分] ③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3 分] 三、古诗文鉴赏及默写(共 13 分)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7 分) 兰溪棹秋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首句写月时加一“凉”字,有何意味?(4 分) (2)简析本诗的一种艺术特色。(3 分) 12.古诗文默写。(6 分) 1.必须默写 (1)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 。(白居易《琵琶行》) 2.任选两句默写 (2)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四、本大题 3 小题,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小题。 孔孟 黄仁宇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 《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孟子序诗 书,述仲尼之意。”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做苏格拉底,把孟子比做柏拉图。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 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 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 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 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 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孔子没有直接的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 66 次,没有两个地 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 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 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的说出:“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 70 岁才能随心 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 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 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 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 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又因为“礼”的需要,孔子见南子,使子路感到很不高兴。孔子虽不 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孟子就没有这样 的耐性。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 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他对各国国君的赠仪,或受或不受,全出己意。他做了齐国 的吊丧正使,出使滕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出使一事。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 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 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 荡。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 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 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 这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 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这已经不 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巨 大的影响。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 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他的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 “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 (节选自《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孔子在衣食方面还有所挑拣,但孟子提出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 饿莩”却更具有平等思想,虽然这种平等思想和孔子相比是属于低水准的。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学习和自我约束,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 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自我产生的。 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性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是可以 平息的;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D.自宋朝以后,《孟子》就取代了《论语》,成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和科举取士的标准, 从此以后,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4.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3 分) A.孔子和孟子二人的个性不同。 B.《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 C.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D.孟子所说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15.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文意,分三点对此概括说明。(6 分) 五、现代文学类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 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 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 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 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 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 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 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 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 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 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 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 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 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 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 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 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 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 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 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 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 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 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 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 的记忆深处。 我伸出一双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 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 水打湿。 (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新华出版社 1996 年版) 16.文章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 分) 17.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周瑜是“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6 分) 18.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请对这一细节进行简要赏析。(6 分) 19.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简要分析。(6 分) 六、个性拓展题(两小题任选作一题,共 6 分) 2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六月十三日上午,山东首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在济南向海 内外正式推出孔子标准像(雕塑初稿)。这一孔子标准像的塑造原则是,尊重历史依据,尊重 约定成俗的形象,以唐代吴道子的行教像为基础,重点突出体现孔子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 家的风范与气质,力求展现孔子博大、智慧、儒雅、和蔼可亲的圣人形象。 在制定孔子标准像工作过程中,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吸收历代孔子像作品中的优秀元素, 在广泛征集绘画和雕塑作品的基础上,认真筛选,反复论证,并组织儒学专家、历史学家、 雕塑、绘画艺术家、孔氏后裔等有关人士,先后召开了多次专业会议并专程请教任继俞、钱 绍武、张立文等学术、艺术大师,不断对雕像作品进行修改完善。 对孔子标准像的正式推出,你有什么看法,请根据此新闻写一则 150 字左右的短评.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庄子·在宥》中有一则寓言: 云将在东方遇到鸿蒙,见他正拍着腿跳跃游行。云将肃然恭立,问道:“先生是谁?为何来 到这里?”鸿蒙跳跃不止,回答一声:“遨游!”云将说:“我想请教一个问题。”鸿蒙仰面看他一 眼,发出一声:“吁!”云将问:“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失序。如今我想要融 合六气的精华来养育万物,应该怎么做?”鸿蒙拍着腿跳跃着,转过头说一句:“我不知道,我 不知道!” 三年后,云将又在宋国的原野上遇见鸿蒙,心中大喜,快步上前叩头行礼,希望鸿蒙给他 指点。鸿蒙说:“随意漂游,不知道有何追求;任心狂放,不知去向何方。无拘无束,游于无 穷。我又知道什么!” 联系《逍遥游》分析这则寓言表明了庄子治理社会和对待人生怎样的观念。 七、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9 年 9 月 7 日,87 岁高龄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得主杨振宁,在应邀为中学 生题词,写下“宁拙毋巧”四个大字后,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不要投机取巧。 请以“宁拙毋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参考答案 1.B (A.xùn xiào qiè jǐ/jì   B.piǎo   yù  dòng   niān   C.bèn zháo zhì/shí qiǎng D.sàng yīn/ yān zhú/zhúo dāng/ dàng) 2.C.(A 项应为“倦意迭生”;B 项应为“舟楫来去”;D 项应为“棱角分明”。) 3、A【分析】暮气沉沉: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气。(并非指天气暗沉沉之意)B 韬光养晦:比喻暂且隐 藏自己的锋芒或才能,不使表现出来。C 末大必折:比喻下属势力太大,必然危及当权者。D 磨砻砥砺:比喻 经受艰苦曲折和坎坷磨难。 4.A(B 项,成份残缺,可在“增收”后面加“的主题”。C 项,搭配不当,“走出”与“现象”搭配不当。 D 项,不合逻辑,去掉“受到”或“被”。 5、B. 6.C (治乱:安宁与动乱) 7.[D,A 从,在/被 B 却,表转折/表顺承 C 以,凭借/来,连词表目的 D 所字结构,所+动词,表示这 个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8.1.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2.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 9.(1)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于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 之子/多死于鬼。 10、①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 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得分点:稍、剖析、卒各 1 分] ②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得分点:工、拙、 乃各 1 分] ③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得 分点:不肖、卒、遽各 1 分] 11.(1)“川”前的一“凉”字,既写出月色的静,又点出春后凉爽宜人的气候, (2)本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有两点:一是情景交融,二是动静结合(能言之成理则可) 12.(6 分) (1)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4)戍卒叫,函谷举 13.B (A 原文意在强调二者的不同,不是要比出高下之分;C 战国时代的动乱大大超过春秋时期,但不等于给社 会造成了全面的动荡.D“从此以后”属于无中生有. 14.C。(本题训练的是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 15.(1)在态度方面(1 分),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孟子则“凡事紧张”(1 分)。 (2)在人性善恶方面(1 分),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则主张性善论(1 分)。 (3)在“礼”方面(1 分),孔子非常重视“礼”,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1 分)。 (本题训练的是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及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 答对一点给 2 分 五、(22 分) 16.答案要点:(1)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梦境的清澈、素雅、荒凉、安静、开阔的特点。为下面的情节发展 和刻画周瑜这一形象作了铺垫。 17.答案要点:因为周瑜英俊潇洒,拥有一股“逼人的英气”;尽管“英雄气短”却是真实的人,不 是“永远不倒的神”。 18.答案要点:作者用“烧艾草”的情节营造了与周瑜相见的环境和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 分) 因为“艾”与“爱”谐音,这里用来象征友爱、家庭和睦。(2 分)小说多次写到“艾草”还表现了作者希 望友爱和平的愿望。(2 分) 19.答案要点:内容上:在梦境中与最想见男性周瑜相遇并进行了倾心的交谈,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 动,由初见周瑜时的“发抖”,到交流后分离时的“打着哆嗦”,到想抓住他的手而不能,时光阻隔,难以 再见,所以流下了泪水。(4 分) 写法上:最后一段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2 分) 20.答案示例:在我看来,这个孔子“标准像”的出现,还是应该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它对增强公众 对孔子的认识,以及对儒家文化的了解不是毫无作用的。孔子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片,他的学说正 被越来越多不同地域的民众所关注、认同,而孔子形象不统一,不利于树立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孔子 形象。” 答案示例:统一孔子标准像有多此一举的意味。孔子生活在 2500 年前的春秋末期,根本摄影、录像等 手段把人物形像记录和保存下来,我们所能看到的孔子像,都是历代后人的作品。参照的是有限的文字记载、 借鉴前人的画像,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和艺术创作。由于对孔子了解不一,绘画流派与画技、画风的各异,因 此很难用今天的眼光来鉴别谁画得更像孔子,怎么会画出“真实、鲜明、切合历史实际”的孔子标准像来? 答案示例:我以为没有这个必要发布所谓的孔子标准像。孔子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们普遍 知道孔子,是因为他在中国思想史、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学术上的成就,是因为他的一部《论语》影响了中国 两千多年,孔子长得如何并不重要,只要“形似”即可;极少有人会去关心、探究孔子长得俊不俊、帅不帅; 目前社会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孔子像,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画家、不同的绘画流派的不同表现手法,一旦推 出“统一”的孔子标准像,各地孔庙里的孔子雕像是不是都要按照这个标准像改过来?这就麻烦大了。不改 吧,有人会说雕像不真实;改吧,又会遇到“凭什么说标准像真实”问题。 。 21、答案要点: 1. 庄子借鸿蒙回避如何“融六气以养万物”的提问,表明了无为而治的观念。 2. 庄子主张无拘无束、逍遥天地间,追求人生的绝对自由。 22.答案略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 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 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 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 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 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 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 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 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 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 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 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 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 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 谋划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 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 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 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 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