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 2019 年 5 月月考试卷
数学(理)
一、选择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
1.已知集合 , ,则 (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化简 的表示,运用集合交集的定义直接求解即可.
【详解】因为 , ,
所以 .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集合交集的运算定义,属于基础题.
2.设 为 的共轭复数,则其虚部为( )
A. B. C. D. 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运用复数除法的运算法则化简复数 ,利用共轭复数的定义求出 ,最后求出它的虚部.
【详解】因为 ,所以由题意可知: ,该复数的虚部为: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复数的除法运算法则,考查了共轭复数的定义,考查了复数虚部的定义,
考查了数学运算能力.
{ }2, 1,0,1A = − − ( ){ }| 2 0B x x x= + < A B =
{ }| 2 0x x− < < { } { }| 2 0 1x x− < <
{ }2, 1,0− − { }1−
B
( ){ } { }| 2 0 | 2 0B x x x x x= + < = − < < { }2, 1,0,1A = − −
A B = { }1−
z
1
i
i+
1
2
1
2
−
2
i
1
i
i+ z
(1 ) 1
1 (1 ) (1 ) 2
i i i i
i i i
⋅ − += =+ + ⋅ −
1
2
iz
−= 1
2
−3.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则输出的 值为( )
A. 95 B. 47
C. 23 D. 1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按照程序框图运行框图,直至 时,退出循环体,输出 值.
【详解】初始条件为: ,因为 成立,所以 ;
因为 成立,所以 ;
因为 成立,所以 ;
因为 成立,所以 ,因为 不成立,所以退出
循环体,输出 .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根据程序框图求输出变量的值,考查了当型循环结构,属于基础题.
4.已知等比数列 满足 ,则 ( )
A. 64 B. 81 C. 128 D. 243
【答案】A
【解析】
x
3n > x
2, 0x n= = 0 3n = ≤ 2 2 1 5, 0 1 1x n= × + = = + =
1 3n = ≤ 2 5 1 11, 1 1 2x n= × + = = + =
2 3n = ≤ 2 11 1 23, 2 1 3x n= × + = = + =
3 3n = ≤ 2 23 1 47, 3 1 4x n= × + = = + = 4 3n = ≤
47x =
{ }na 1 2 2 33 6a a a a+ = + =, 7a =试题分析:∵ ,∴ ,∴ ,∴ .
考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5.已知 , , 是三个向量,则“ ”是“ ”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充分性、必要性的定义,结合平面向量模的性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直接判断即可.
【详解】当 成立时,例如当 时, ,显然两个平面向量的模相等,
这两个平面向量不一定相等,因此由 成立时,不一定能得到 ;
当 时,显然 成立,所以“ ”是“ ”的必要而不充分
条件.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必要不充分条件的判断,考查了平面向量的定义及加法的运算性质,属
于基础题.
6. 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四棱锥的侧面积是( )
1 2
2 3
3{ 6
a a
a a
+ =
+ =
1 1{ 2
a
q
=
=
6 6
7 1 2 64a a q= = =
a b c a b a c+ = + b c=
a b a c+ = + 0a = b c=
a b a c+ = + b c=
b c= a b a c+ = + a b a c+ = + b c= A. 27 B. 30 C. 32 D. 36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三视图可知几何体为四棱锥,作出直观图如图所示,
其中底面 是边长为 的正方形, 平面 平面
平面 ,∴
,
.∴四棱锥的侧面积 .
考点:由三视图求面积、体积.
7.中国有个名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中的“筹”原意是指《孙子算经》中记
载的算筹,古代是用算筹来进行计算,算筹是将几寸长的小竹棍摆在平面上进行运算,算筹
的摆放形式有纵横两种形式,如图,当表示一个多位数时,像阿拉伯计数一样,把各个数位
的数码从左到右排列,但各位数码的筹式需要纵横相间,个位,百位,万位数用纵式表示,
十位,千位,十万位用横式表示,以此类推.例如 6613 用算筹表示就是
,则 8335 用算筹可表示为( )
A. B.
ABCD 3 DA ⊥ PAB AP ⊥,
4ABCD AP CD= ∴ ⊥, , 5PAD PB PD= =,
1 1 1 156 62 2 2 2ADP ABP CDPS AD AP S AB AP S CD PD= ⋅ = = ⋅ = = ⋅ =
, ,
1 15
2 2CBPS BC BP= ⋅ =
15 156 6 272 2S = + + + =C. D.
【答案】B
【解析】
千位 8 用横式表示为 , 百位 3 用纵式表示为 ,十位 3 用横式表示为 , 个位 5 用纵式
表示为 ,因此选 B.
8.2016 年“一带一路”沿线64 个国家 GDP 之和约为 12.0 万亿美元,占全球 GDP 的 ;
人口总数约为 32.1 亿,占全球总人口的 ;对外贸易总额(进口额+出口额)约为
71885.6 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 .
2016 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情况
人口(万人) GDP(亿美元) 进口额(亿美元) 出口额(亿美元)
蒙古 301.4 116.5 38.7 45.0
东南亚 11 国 63852.5 25802.2 11267.2 11798.6
南亚 8 国 174499.0 29146.6 4724.1 33085
中亚 5 国 6946.7 2254.7 422.7 590.7
西亚、北非 19 国 43504.6 36467.5 9675.5 8850.7
东欧 20 国 321619 26352.1 9775.5 113884
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016 年状况,能够从上述资料中推出的是( )
A. 超过六成人口集中在南亚地区
B. 东南亚和南亚国家 GDP 之和占全球的 以上
C. 平均每个南亚国家对外贸易额超过 1000 亿美元
D. 平均每个东欧国家的进口额高于平均每个西亚、北非国家的进口额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利用表中所给的数据对四个选项逐一判断即可.
16.0%
43.4%
21.7%
8%【详解】A :南亚地区人口总数为 174499.0 万人,“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人口总数为:
321266.1 万人,所以 ,故本选项说法不正确的;
B:东南亚和南亚国家 GDP 之和 54948.8 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 之和 120139.6
亿美元,所以 ,所以东南亚和南亚国家 GDP 之和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GDP 之和的 ,因此东南亚和南亚国家 GDP 之和占全球的 ,故本选
项说法是不正确的;
C:南亚国家对外贸易额的平均值为: ,故本选项说法是正确的;
D:平均每个东欧国家的进口额为: ,平均每个西亚、北非国家的进口额
为: ,故本选项说法是不正确的.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根据数据对一些说法进行判断,考查了平均数的求法,考查了数学阅读
能力.
二、填空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9.在极坐标系中,圆 被直线 所截得的弦长为____.
【答案】
【解析】
由题意得圆 ,直线 ,所以交点为 ,弦长
为
10.已知椭圆 的离心率是 ,则双曲线 的两条渐近线方程
为______.
【答案】
174499.0
321266.1 54%≈
54948.8
120139.6 46%≈
46% (46%) (16%) 7%× ≈
4724.1 3308. 10008
5 .075
+ =
488.77520
9775.5 =
509.2419
9675.5 ≈
2cosρ θ= 1cos 2
ρ θ =
3
2 2 2 22 ( 1) 1x y x x y+ = ⇒ − + = 1
2x = 1 3( , )2 2
±
3 3( ) 3.2 2
− − =
(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1
3
2 2
2 2 1x y
a b
− =
2 2
3y x= ±【解析】
【分析】
设椭圆的焦距为 ,根据椭圆的离心率公式可得椭圆中 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椭圆中
的关系求出 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求出双曲线 的两条渐
近线方程.
【详解】设椭圆的焦距为 ,由题意可知:
,所以双曲线 的
两条渐近线方程为: .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考查了椭圆的离心率公式,考查了数学运算能力.
11.已知函数 的定义域和值域都是 ,则 .
【答案】
【解析】
若 ,则 在 上为增函数,所以 ,此方程组无解;
若 ,则 在 上为减函数,所以 ,解得 ,所以
.
考点:指数函数的性质.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12.设变量 满足约束条件 ,则目标函数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2c ,a c , ,a b c
,a b
2 2
2 2 1x y
a b
− =
2c
2 2 2 2 2 2 21 2 29 8 93 3
c ba c c a b a ba a
= ⇒ = = − ∴ = ⇒ = ±
2 2
2 2 1x y
a b
− =
2 2
3y x= ±
2 2
3y x= ±
( ) ( 0, 1)xf x a b a a= + > ≠ [ ]1,0− a b+ =
3
2
−
1a > ( )f x [ ]1,0−
1 1{
1 0
a b
b
− + = −
+ =
0 1a< < ( )f x [ ]1,0−
1 0{
1 1
a b
b
− + =
+ = −
1
{ 2
2
a
b
=
= −
3
2a b+ = −
x y,
2
0
1
x y
x y
y
+ ≤
− ≥
≥ −
2z x y= +【答案】5
【解析】
作出可行域如图:
由 解得 ,由 得 ,平移直线 ,结合图
象知,直线过点 A 时, ,故填 5.
13.在 中, , , ,则 ______.
【答案】1 或 2
【解析】
【分析】
利用余弦直接求解即可.
【详解】由余弦定理可知: ,解得 或 2.
故答案为:1 或 2
【点睛】本题考查了余弦定理的应用,考查了数学运算能力.
14.对于各数互不相等的整数数组 (其中 是不小于 3 的正整数),若
,当 时,有 ,则称 , 为该数组的一个“逆序”,一个数组
中所有“逆序”的个数称为该数组的“逆序数”,如数组 的逆序数等于2.
(1)数组 的逆序数等于______.
(2)若数组 的逆序数为 ,则数组 的逆序数为______.
2 0
1
x y
y
+ − =
= − 3 1A −( , ) 2z x y= + 2y x z= − + 2y x= −
max 5z =
ABC∆ 60A = ° 7a = 3b = c =
2 2 2 22 cos 3 2 0a b c bc A c c= + − ⋅ ⇒ − + = 1c =
( )1 2, , , ni i i n
{ }, 1,2, ,p q n∀ ∈ ⋅⋅⋅ p q< p qi i> pi qi
( )2,3,1
( )5,2,4,3,1
( )1 2, , , ni i i n ( )1 1, , ,n ni i i− 【答案】 (1). 8 (2).
【解析】
【分析】
(1)根据逆序数的定义直接求解即可;
(2)对于含有 个数字的数组中,首先考虑任意两个数可以组成一对数对,送到逆序的个数
即可.
【详解】(1)根据逆序数的定义可知:数组 的逆序有:
,一共 8 个,故数组 的逆序数等于 8;
(2)数组 可以组成 个数列,而数组 的逆序数为 ,所
以数组 的逆序数为 .
故答案为:8;
【点睛】本题考查了新定义题,考查了数学阅读能力,考查了组合的应用,考查了数学运算
能力.
三、解答题:(共 6 小题,共 80 分)
15.已知 .
(1)求函数 在 上 最大值和最小值;
(2)若曲线 的对称轴只有一条落在区间 上,求 的取值范围.
【答案】(1) ; .(2)
【解析】
【分析】
(1)运用降幂公式、二倍角的正弦公式和辅助角公式,把函数解析式化为正弦型函数解析式
形式,由正弦函数的单调性求出函数的最值;
(2)根据正弦型函数的解析式求出对称轴,根据题意求出 的取值范围.
的
( )2
23
2 n
n n C n
− −
n
( )5,2,4,3,1
5,2;5,4;5,3;5,1;2,1;4,3;4,1;3,1 ( )5,2,4,3,1
( )1 2, , , ni i i 2 ( 1)
2n
n nC
−= ( )1 2, , , ni i i n
( )1 1, , ,n ni i i−
2
2 3
2n
n nC n
−− =
( )2
23
2 n
n n C n
− −
( ) ( )2sin sin 3 cosx x xf x +=
( )f x 0, 2
π
( )y f x= [ ]0,m m
( )min 0f x = ( )max 3f x = 5,3 6m
π π ∈
m【详解】(1)
,
当 时,
,
由正弦函数的性质知:
当 ,即 时, ,
当 ,即 时, .
(2)由 , ,
得 , ,
时, , 时, ,
时, .
又 对称轴只有一条在 上,
∴ .
【点睛】本题考查了正弦型函数的最值问题,考查了降幂公式、二倍角的正弦公式、辅助角
公式,考查了正弦型函数的单调性和对称性,考查了数学运算能力.
16.某电视台举行文艺比赛,并通过网络对比赛进行直播.比赛现场有 5 名专家评委给每位参
赛选手评分,场外观众可以通过网络给每位参赛选手评分.每位选手的最终得分由专家评分
和观众评分确定.某选手参与比赛后,现场专家评分情况如表;场外有数万名观众参与评分,
将评分按照[7,8),[8,9),[9,10]分组,绘成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
专家 A B C D E
( ) 22sin 2 3sin cosf x x x x= +
1 cos2 3sin 2x x= − +
2sin 2 16x
π = − +
0, 2x
π ∈
52 ,6 6 6x x
π π − ∈ −
2 6 6x
π π− = − 0x = ( )min 0f x =
2 26x ππ− =
3x
π= ( )max 3f x =
2 6 2x k
π π π− = + k Z∈
3 2
kx
π π= + k Z∈
1k = −
6x
π= − 0k =
3x
π=
1k = 5
6x π=
( )f x [ ]0,m
5,3 6m
π π ∈ 评分 9.6 9.5 9.6 8.9 9.7
(1)求 a 的值,并用频率估计概率,估计某场外观众评分不小于 9 的概率;
(2)从 5 名专家中随机选取 3 人,X 表示评分不小于 9 分的人数;从场外观众中随机选取 3
人,用频率估计概率,Y 表示评分不小于 9 分的人数;试求 E(X)与 E(Y)的值;
(3)考虑以下两种方案来确定该选手的最终得分:方案一:用所有专家与观众的评分的平均
数 作为该选手的最终得分,方案二:分别计算专家评分的平均数 和观众评分的平均数
,用 作为该选手最终得分.请直接写出 与 的大小关系.
【答案】(1) ;(2)见解析;(3) .
【解析】
【分析】
(1)由频率和为 1 可得 a 的值,用某场外观众评分不小于 9 的频率可估计概率;
(2)计算概率可得分布列和期望.
(3)由两组数据的比重可直接作出判断..
【详解】(1)由图知 ,某场外观众评分不小于 9 的概率是 .
(2)X 的可能取值为 2,3.P(X=2)= ;P(X=3)= .
所以 X 的分布列为
X 2 3
x 1x
2x 1 2
2
x x+ x 1 2
2
x x+
10.3, 2
1 2
2
x xx
+<
1 0.2 0.5 0.3a = − − = 1
2
2 1
4 1
3
5
3
5
C C
C
=
3
4
3
5
2
5
C
C
=P
所以 E(X)=2× .
由题意可知, ,所以 E(Y)=np= .
(3) .
【点睛】本题考查了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考查了超几何分布和二项分布,属中档题.
17.如图,直四棱柱 的底面 是边长为 2 的菱形, ,
. 、 分别为 和 的中点.平面 与棱 所在直线交于点 .
(1)求证:平面 平面 ;
(2)求直线 与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
(3)判断点 是否与点 重合.
3
5
2
5
3 2 1235 5 5
+ × =
13 2Y B
~ , 3
2
1 2
2
x xx
+<
1 1 1 1ABCD A B C D− ABCD 3BAD
π∠ =
1 2AA = E F BC 1CC AEF 1DD G
DEF ⊥ 1 1BCC B
1AC AEF
1D G【答案】(1)证明见解析(2) (3) 与 重合.
【解析】
【分析】
(1)在平面 中,利用菱形的性质可以证明出 ,结合直棱柱的性质、线面垂
直的性质定理可以证明出 ,这样利用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出平面
平面 ;
(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夹角公式求出直线 与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
值;
(3)通过空间向量数量积公式可得 ,利用线面的相交关系,可以证明出点 与点
重合.或者通过设点 的坐标,通过空间向量数量积公式,由 ,可以求出 的坐标,
这样就可以证明出点 与点 重合.
【详解】证明:(1)如图所示,连结 , ,
∵四边形 为菱形,
且 ,∴ ,
又 为等边 的边 的中点,
∴ .
又直四棱柱中, 平面 ,
平面 ,
∴ .
又 , 平面 ,
∴ 平面 ,
又 平面 ,∴平面 平面 .
(2)法 1:
∵ , , 三线垂直,
3 30
40
G 1D
ABCD DE BC⊥
1DE BB⊥
DEF ⊥ 1 1BCC B
1AC AEF
1D F n⊥
1D G
G 0GF n⋅ = G
1D G
DB DE
ABCD
3BAD
π∠ = DB DC CB= =
E BCD∆ BC
DE BC⊥
1B B ⊥ ABCD
DE ⊂ ABCD
1DE BB⊥
1BB BC B= 1,BB BC ⊂ 1 1B BCC
DE ⊥ 1 1BCC B
DE ⊂ DEF DEF ⊥ 1 1BCC B
1DD DA DE∴以 为原点, , , 所在的直线为 , , 轴建系,则
, , , , ,
, , ,
设平面 的法向量为 ,则
,
令 得 .
设直线 与平面 所成角为 ,
则
.
∴直线 与平面所成角正弦值为 .
D DA DE 1DD x y z
( )2,0,0A ( )1 2,0,2A ( )1, 3,0C − ( )0, 3,0E ( )1, 3,1F −
( )2, 3,0AE = − ( )1,0,1EF = − ( )1 3, 3, 2AC = − −
AEF ( )0 0 0, ,n x y z=
0 0
0 0
0 2 3 0
0 0
n AE x y
n AF x z
⋅ = − + = ⇒ ⋅ = − + =
0 3=x ( )3,2, 3n =
1AC AEF θ
1
1
1
sin cos ,
n AC
n AC
n AC
θ
⋅
= =
3 3 2 3 2 3 3 30
4016 10
− + −
= =
×
1AC 3 30
40法 2:
如图所示,连结 , 交于点 .连接 , 交于 ,
∵四边形 为菱形,∴ ,
又 , 底面 ,∴ 平面 .
易得 , , 三线垂直,如图所示.
以 为原点, , , 所在直线为 , , 轴建系,
则 , , , , ,
, ,
, ,
设平面 的法向量为 ,
则 ,即 ,
令 得 ,
∴ ,
设直线 与平面 所成的角为 ,
则 .
AC BD O 1 1AC 1 1B D O
ABCD AC BD⊥
1 1/ /OO BB 1BB ⊥ ABCD 1OO ⊥ ABCD
OB OC 1OO
O OB OC 1OO x y z
( )0, 3,0A − ( )1,0,0B ( )0, 3,0C 1 3, ,02 2E
( )0, 3,1F
( )1 0, 3,2A − ( )1 0,2 3, 2AC = −
1 3, 3,02 2AE =
( )0,2 3,1AF =
AEF ( )0 0 0, ,n x y z=
0
0
n AE
n AF
⋅ =
⋅ =
0 0
0 0
1 3 3 02 2
2 3 0
x y
y z
+ =
+ =
0 1y = − ( )3 3, 1,2 3n = −
1
1
1
cos , n ACn AC
n AC
⋅=
2 3 4 3 3 30
404 2 10
− − −= =
×
1AC AEF θ
1
3 30sin cos , 40AC nθ = = (3)法 1: , ,
∴ ,
又 ,
∴ ,
又 平面 ,∴ 平面 ,
即 平面 ,
由已知 平面 ,
且 平面 ,
∴ 与 点重合.
法 2:设 .
则 ,
( )1 0,0,2D ( )1, 3,1F −
( )1 1, 3, 1D F = − −
1 3 2 3 3 0D F n⋅ = − + − =
1D F n⊥
F ∈ AEF 1D ∈ AEF
1D = 1AEF DD
G = 1AEF DD
1DD ⊄ AEF
1D G
( )0,0,G λ
( )1, 3,1GF λ= − −∴ ,即 ,
∴ ,又 ,
即 与 重合.
【点睛】本题考查了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考查了利用空间向量求线面角,考查了推理论证
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18.已知抛物线 : 经过点 ,过点 作直线 交 于 , 两点,
、 分别交直线 于 , 两点.
(1)求 的方程和焦点坐标;
(2)设 ,求证: 为定值.
【答案】(1)抛物线 : ,焦点 (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把 的坐标代入抛物线方程中求出 的方程,写出焦点坐标即可;
(2)设出直线 的方程,与抛物线方程联立,根据判别式求出直线 方程中的参数取值范围,
设出直线 的方程,与 联立,求出 点坐标,同理求出 点坐标,求出
的表达式,结合根与系数的关系,最后计算 的结果是常数即可.
【详解】解:(1)∵抛物线 经过点 ,
∴ ,∴ ,
抛物线 : ,焦点 .
证明:(2)∵ 过点 且与抛物线交于两点,
∴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 0.
设 : ,
,
0GF n⋅ = ( )3 2 3 3 1 0 2λ λ− + + × − = ⇒ =
( )0,0,2G ( )1 0,0,2D
G 1D
E 2 2y px= ( )4,4P ( )0,2Q l E A B
PA PB 4
3x = − M N
E
4 ,03D − DM DN⋅
E 2 4y x= ( )1,0F
( )4,4P E
l l
PA 4
3x = − M N DM DN⋅
DM DN⋅
2 2y px= ( )4,4P
24 8p= 2p =
E 2 4y x= ( )1,0F
l ( )0,2Q
l
l ( )2x m y= −
( ) 2
2
2 4 8 0
4
x m y y my m
y x
= − ⇒ − + = =由 得 ,即 或 ,
设 , ,
则 , ,
: ,
令 得 ,
∴ ,
同理得 ,
∴
,
其中 ,
,
,
将以上 3 式代入上式得
为定值.
( 或 时, )
【点睛】本题考查了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焦点坐标,考查了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考查
了抛物线中定值问题,考查了数学运算能力.
> 0∆ 2 2 0m m− > 0m < 2m >
( )1 1,A x y ( )2 2,B x y
1 2 4y y m+ = 1 2 8y y m=
PAl ( )( )1
1
1
44 4 44
yy x xx
−− = − ≠−
4
3x = − ( )1 1
1
12 16 16
3 4
x yy x
− += −
( )1 1
1
12 16 164 ,3 3 4
x yM x
− +− −
( )2
2
212 16 164 ,3 3 4
x yN x
− +− −
( ) ( )1 1 2 2
1 2
12 16 6 12 16 16
3 4 3 4D x y x y
xD xM N⋅ − + − += − −
( ) ( ) ( )
( )
1 2 1 2 1 2 1 2 1 2 2 1
1 2 1 2
16 9 12 16 16 12 16
9 4 16
x x x x y y y y x y x y
x x x x
+ + + − + − + + = − + +
2 2 2 2
1 2 1 2 1 2
1 1 1 44 4 16x x y y y y m= × = =
( ) ( )1 2 1 2 4 4 1x x m y y m m+ = + − = −
2 2
1 2 2 1 1 2 2 1
1 1
4 4x y x y y y y y+ = + ( ) 2
1 2 1 2
1 84 y y y y m= + =
( )
( )
2 2
2
16 36 48 1 128 64 96 16
9 4 16 1 16
m m m m m m
DM DN
m m m
+ − + − − + =
− +
⋅ −
( )
( )
2
2
16 12 16 16 16
99 12 16 16
m m
m m
× − + +
= =
− + +
0m < 2m > 212 16 16 0m m− + + ≠19.已知函数 ,其中 .
(1)当 时,求 函数图像在点 处的切线;
(2)求函数 的单调递减区间;
(3)若函数 的在区间 的最大值为 ,求 的值.
【答案】(1) (2)①当 时,无减区间;
②当 时, 减区间为 .
③当 时, 减区间为 .
④当 时, 减区间为 ;
(3)
【解析】
【分析】
(1)对函数进行求导,然后根据导数的几何意义求出切线的斜率,最后求出切线方程即可;
(2)对函数进行求导,让导函数为零,根据导函数为零的根的正负性、两根之间的大小关系
进行分类讨论求出函数的单调区间;
(3)根据(2)中的结论,结合已知求出 的值.
【详解】解:(1) 时, ,
,
, ,
切线: .
(2)
,
①当 即 时, 恒成立,
( ) ( )2 2 2 1 lnf x x ax a x= − + − a R∈
0a = ( )y f x= ( )( )1, 1f
( )f x
( )f x [ ]1,e 4a− a
1y = 2a =
2a > ( )f x ( )1, 1−a
1 2a< < ( )f x ( )1,1a −
1a ≤ ( )f x ( )0,1
2 2
2 6
ea e
−= −
a
0a = ( ) ( )2 2ln 0f x x x x= − >
( ) 2' 2f x x x
= −
( )' 1 2 2 0f = − = ( )1 1f =
1y =
( ) ( ) ( )2 1' 2 2 0af x x a xx
−= − + >
( ) ( ) ( )2 2 1 12 2 2 1 x x ax ax a
x x
− − − − + − = =
1 1a − = 2a = ( ) ( )22 1' 0xf x x
−= ≥∴ 在 递增,无减区间;
②当 即 时,
1
+ 0 - 0 +
极大值 极小值
∴ 减区间 .
③当 ,即 时,
1
+ 0 - 0 +
极大值 极小值
∴ 减区间为 .
④当 即 时,
1
- 0 +
极小值
∴ 减区间为 .
为
( )f x ( )0, ∞+
1 1a − > 2a >
x ( )0,1 ( )1, 1−a 1a − ( )1,a − +∞
( )'f x
( )f x
( )f x ( )1, 1−a
0 1 1a< − < 1 2a< <
x ( )0, 1a − 1a − ( )1,1a − ( )1,+∞
( )'f x
( )f x
( )f x ( )1,1a −
1 0a − ≤ 1a ≤
x ( )0,1 ( )1,+∞
( )'f x
( )f x
( )f x ( )0,1综上所述:
①当 时,无减区间;
②当 时, 减区间为 .
③当 时, 减区间为 .
④当 时, 减区间为 ;
(3)由(2)问结论知, 时,
在 上单调递增,∴
合题意,
由(2)知,当 时, 在 处或 处取到,
又 时, 且 最大也不成立.
∴ .
【点睛】本题考查了曲线的切线方程,考查了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减区间,考查了数学运算能
力.
20.无穷数列 满足: ,且对任意正整数 , 为前 项 , ,…, 中等于
的项的个数.
(1)直接写出 , , , ;
(2)求证:该数列中存在无穷项的值为 1;
(3)已知 ,求 .
【答案】(1) ;(2)证明见解析过程;
2a =
2a > ( )f x ( )1, 1−a
1 2a< < ( )f x ( )1,1a −
1a ≤ ( )f x ( )0,1
( ],2a∈ −∞
( )f x [ ]1,e ( ) ( )maxf x f e=
2 2 2 2 4e ae a a= − + − = −
( ]2 2 ,22 6
ea e
−⇒ = ∈ −∞−
2a > ( )maxf x ( )1f ( )f e
( )1 1 2 4f a a= − = − ( )1 2,2a = − ∉ +∞ ( )f e
2 2
2 6
ea e
−= −
{ }na 1 3a = n 1na + n 1a 2a na
na
2a 3a 4a 5a
1, 3
0, 3
n
n
n
ab a
≤= > 1 2 nb b b+ +⋅⋅⋅+
2 3 4 51, 1, 2, 1a a a a= = = =(3)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直接求解即可;
(2)运用反证法证明即可;
(3)先求出前若干项发现规律,分类讨论求亲解即可.
【详解】(1)因为 ,所以由题意可得: ;
(2)假设 中只出现有限个 1,当妨设最后出现 1 的项是第 项,即 .
当 时,显然 ,若 是数列 中,最大的项,所以数列中存在
无数项是相等的,不妨设下标由小及大的这些项为: ,
设数列 中,等于 的项共有 项,到 ,所以有
,这与 相矛盾,故假设 中只出现有限个 1 不成立,
即该数列中存在无穷项的值为 1;
(3)通过计算可求出数列前 30 项值如下:
通过上表可知:从第 11 项起有以下规律:
,
当 时, ;
当 时,
( 10)
10 ( 6 6 2 6 4, 2)2
9 ( 6 1 6 3, 2)2
n
n n
nS n k n k n k k
n n k n k k
≤
+= = = + = + ≥
+ = ± = + ≥
或 或
或
1 3a = 2 3 4 51, 1, 2, 1a a a a= = = =
{ }na k 1ka =
1n k≥ +
0
2 n ka a≤ ≤
0ka 1 2, , , ka a a
( )
1 2 1 1ji i ia a a i k= = = = ≥ +
1 2, , , ka a a 1ia ( 0)λ λ ≥
0
1kj a= +
0 01 1 1ji k ka a aλ+ = + + ≥ +
0
2 n ka a≤ ≤ { }na
{ }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3 1 1 2 1 3 2 2 3 3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1 4 2 4 3 5 1 5 2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5 3 6 1 6 2 6 3 7 1
n
n
n
a
a
a
n
n
n
6 1 6 6 1 6 2 6 3 6 42, 1, 2, 2, 2, 3( 2)k k k k k ka k a a k a a k a k− + + + += + = = + = = + = ≥
10n ≤ 1n nb S n= ⇒ =
6 4( 2)n k k= + ≥;
当 时,
;
当 时,
;
当 时,
;
当 时,
当 时,
综上所述:
【点睛】本题考查数学阅读能力,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考查了反证法
( )10 6 1 6 6 1 6 2 6 3 6 4
2 2
10 3 3 7
k k
n i i i i i i
i i
S S b b b b b b k− + + + +
= =
= + + + + + + = + = +∑ ∑
6 3( 2)n k k= + ≥
( )10 6 4 6 1 6 6 1 6 2 6 3 6 4
2
3 6
k
n k i i i i i i
i
S S b b b b b b b k+ − + + + +
=
= − + + + + + + = +∑
6 2( 2)n k k= + ≥
( )10 6 4 6 3 6 1 6 6 1 6 2 6 3 6 4
2
3 6
k
n k k i i i i i i
i
S S b b b b b b b b k+ + − + + + +
=
= − − + + + + + + = +∑
6 1( 2)n k k= + ≥
( )10 6 4 6 3 6 2 6 1 6 6 1 6 2 6 3 6 4
2
3 5
k
n k k k i i i i i i
i
S S b b b b b b b b b k+ + + − + + + +
=
= − − − + + + + + + = +∑
6 ( 2)n k k= ≥
( )10 6 4 6 3 6 2 6 1 6 1 6 6 1 6 2 6 3 6 4
2
3 5
k
n k k k k i i i i i i
i
S S b b b b b b b b b b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1( 2)n k k= − ≥
( )10 6 4 6 3 6 2 6 1 6 6 1 6 6 1 6 2 6 3 6 4
2
3 4
k
n k k k k k i i i i i i
i
S S b b b b b b b b b b b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10 ( 6 6 2 6 4, 2)2
9 ( 6 1 6 3, 2)2
n
n n
nS n k n k n k k
n n k n k k
≤
+= = = + = + ≥
+ = ± = + ≥
或 或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