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语文七八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梳理(字词详解+句子翻译+课文分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本语文七八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梳理(字词详解+句子翻译+课文分析)

ID:264911

大小:187.5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05-3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本语文七八九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梳理(字词详解+句子翻译+课文分析) 七下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 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 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 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 别”一句作结。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 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卿言多务,⑭孰⑮ 若孤?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难道。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 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⑪见:了 解。⑫往事:指历史。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⑭孰:谁。⑮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始。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讨论,评议。④惊:惊奇。⑤才略:才干和谋略。⑥非复:不 再是。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 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 待:看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 拜:拜访,拜见。⑪别:告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三)揣摩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__这句话从侧面反映 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四)课文分析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 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 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 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 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 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 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3.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吕蒙的学习过程。__好处: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 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木兰诗》《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 的劳动妇女形象。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 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 (一)课文字词详解 唧唧①复唧唧,木兰②当③户织。不闻④机杼声,⑤唯闻女叹息。 ①复:又。②当:对着。③户:门。④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⑤唯:只。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①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②军帖(tiě),③可汗大 ①忆:思念。②军帖:军中的文告。③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①点兵,②军书③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④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 5 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点兵:征兵。②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③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 二年”,用法与此相同。④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5 市:买 东①市买骏马,西市买鞍②鞯(ān_jiān),南市买③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①市:集市。②鞯:马鞍下的垫子。③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②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①旦:早晨。②但:只。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①燕山胡骑(jì)鸣②啾啾。 ①燕山:当时北方的山名。②啾啾: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①戎机,关山②度若飞。③朔气传④金柝(tuò),寒光照⑤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①戎机:战事。②度:越过。③朔气:北方的寒气。朔,北方。④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 用来打更的器具。⑤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①明堂。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③强。 ①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②策勋:记功。③强:有余。 可汗问所①欲,木兰不②用尚书郎,③愿驰④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①欲:想要。②用:愿做。③愿:希望。④千里足:千里马。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①红妆; ①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小弟闻姊来,磨刀①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②著(zhuó)我旧时③裳。 ①霍霍:磨刀的声音。②著:穿。③裳:古代女子的下裙。 当窗理①云鬓(bìn),对镜②帖③花黄。出门看④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①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②帖:同“贴”。③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④ 火伴:同伍的士兵。 雄兔脚①扑朔,雌兔眼②迷离;双兔③傍地走,④安能辨我是雄雌? ①扑朔:动弹。②迷离:眯着眼。③傍地走:贴近地面跑。④安:怎么。 (二)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 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 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 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三)揣摩语言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四句排比,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 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 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 情形。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 冰冷的铠甲。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四)课文分析 1.整体把握。 主要情节:①停机叹息,决定从军。②出征准备,奔赴沙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④建功封赏,还 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歌颂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深明大义、不慕功名等美好品德。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将 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坚毅勇敢,报效国家。“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 故乡”——淳厚质朴,不慕功名,热爱和平生活。“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 郎”——机敏。 2.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士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 此魅力? ①木兰的形象既有传奇性,又有丰富性。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 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②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 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这是其形象经久不衰的重要 原因。 3.“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的心事是什么? 可汗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但父亲已经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不禁忧愁。 4.表明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语句是什么?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 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根本原因:阿 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5.文中用了两个“旦辞……暮宿(至)……不闻……但闻……”的重复句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以反复手法夸张地表现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和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6.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声音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7.表明军情紧急和木兰奔赴沙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什么?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9.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什么?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侧面表明木兰功劳之大的句子是什么?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辞官还乡除了因为她眷恋家园生活外,还可能有别的原因吗? 还可能因为自己是女儿身,不便向天子明言。 12.表明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的句子是什么?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13.“开我……坐我……脱我……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 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对女儿妆的喜爱,以及情不自禁的喜悦。 14.巧妙解答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的奥秘的句子是什么?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5.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 使用隐喻作结。__这样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 出了回答,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 16.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 作者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品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反映美 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也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再者,这样写,女儿 情、英雄气汇集于木兰一身,使其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从而丰富了木兰的性格。这样安排突出了人物 性格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17.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的其他巾帼英雄。 穆桂英五十岁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卖油翁》 北宋欧阳修所著的《卖油翁》是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 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 达至熟能生巧之境。 (一)课文字词详解 陈康肃公①善②射,当世无双,公③亦④以此⑤自矜(jīn)。⑥尝射⑦于 ①善:擅长。②射:射箭。③亦:也。④以:凭借。⑤自矜:自夸。⑥尝:曾经。⑦于:在。 家①圃(pǔ),有卖油翁②释担(dàn)③而立,④睨(nì)⑤之久而不⑥去。见其发⑦矢(shǐ)十中八九, ①圃:园子。②释:放下。③而:连词,表示承接,可以不翻译。④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 样子。⑤之:指代陈尧咨射箭。⑥去:离开。⑦矢:箭,“发矢”就是射箭。 ①但微②颔(hàn)③之。 ①但:只。②颔:点头。③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康肃问曰:“①汝(rǔ)亦知射乎?②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③但手熟(shú)④尔。” ①汝:你。②吾:我。③但:只,与前一个“但”意思相同。④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康肃①忿(fèn)然曰:“②尔③安敢④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⑤之。”⑥乃取一葫芦 ①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在翻译句子时“忿然曰”可以翻译为“生气地说”。② 尔:你。注意称呼的变化,前面“汝”,这里“尔”,翻译虽相同,但语气实则大不同。③安:怎么。④轻: 作动词用,轻视。⑤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⑥乃:于是。 ①置②于地,③以钱覆④其口,⑤徐以杓(sháo)酌油沥(lì)⑥之,⑦自钱孔入,⑧而钱不湿。 ①置:放置。②于:在。③以:用。④其:代词,指代葫芦。⑤徐:慢慢地。⑥之:指油。⑦自:从。⑧ 而:连词,表示转折,翻译为“但是”。 ①因曰:“我亦无他,②惟手熟(shú)尔。”康肃笑③而遣(qiǎn)④之。 ①因:于是。②惟:只是。③而:连词,表示修饰,相当于“着”。④之:代词,指卖油翁。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的老头儿)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3.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的老头儿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 5.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 (三)揣摩语言 1.“尔安敢轻吾射!” 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 2.“手熟”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不以为意的态度。 3.“以我酌油知之。” 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 4.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 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得以突出。5.第一段写“公亦以此自矜”,又写卖油翁“微颔之”为下文两人起冲突做铺垫。 (四)课文分析 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陈尧咨由生气到不得不为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巧所折服。因为他从卖油翁的表演中明白了“无他,但手 熟尔”的道理。 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要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__对别人的长处, 应善于汲取所长、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3.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的道理。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我们要体会古人立 身处世的崇高境界。 《陋室铭》 (一)课文字词详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水不在深,有龙则②灵。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 ①名:出名,有名。②灵:灵验。③斯:这。④是:判断动词。⑤陋室:简陋的屋舍。⑥惟:只。⑦德 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 ①上:长上。②入:映入。③青:青色。④鸿儒:博学的人。鸿,大。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⑥ 调:调弄。⑦素:不加装饰的。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⑥之有? 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②之: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乱:使……乱,扰乱。④案牍:指官府文书。⑤劳形:使……劳神伤身。 形,形体、躯体。⑥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7.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 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 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类比的写作手法。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 性质。 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特征:雅。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反面虚写。__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 贤的志趣和抱负。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 主题。 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9.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爱莲①说》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 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晋陶渊明⑤独爱菊。⑥自李唐来, ①草木:草本。②可爱:值得喜欢。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独:只。⑥自:从。 世人①甚爱牡丹。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 ①甚:特别,十分。②予:我。③独:只。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染:沾染(污秽)。⑥ 濯:洗。⑦清涟:清波。⑧妖:过分艳丽。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①通:贯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茎。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⑥益: 更加。⑦亭亭:耸立的样子。⑧植:竖立。⑨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 ①谓:认为。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 ①噫:叹词,表示感慨。②鲜:少。③闻:传闻。④同:和……一样。⑤宜:应当。⑥众:很多。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 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三)课文分析 1.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 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 2.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 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 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 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 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 砭了时俗。 《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是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石 兽掉进了河里,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的主旨是 凡事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 (一)课文字词详解 沧州南一寺①临②河干(gān),③山门④圮(pǐ)⑤于河,二石兽⑥并沉⑦焉。 ①临:靠近。②河干:河岸。③山门:佛寺的外门。④圮:倒塌。⑤于:到。⑥并:一起。⑦焉:相当 于“于之”,在那里。 ①阅十②余③岁,僧④募金重修,⑤求二石兽于水中,⑥竟不可得,⑦以为顺流⑧下矣。 ①阅:经过,经历。②余:多。③岁:年。④募金:募集资金。⑤求:寻找。⑥竟:终了,最后。⑦以 为:认为。⑧下:动词,流到下游。 ①棹(zhào)数小舟,②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③迹。 ①棹:划(船)。②曳:拖。③迹:踪迹。 一①讲学家②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③尔辈不能④究⑤物理。⑥是非木杮(fèi), ①讲学家:讲学的人。②设帐:设馆教书。③尔辈:你们这些人。④究:研究、探求。⑤物理:事物的 道理、规律。⑥是非:这不是。 ①岂能②为③暴涨④携之⑤去?乃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⑦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①岂:怎么,哪里。②为:被。③暴涨:暴涨的大水。④携:带。⑤去:离开。⑥石性坚重:石头的性 质坚硬沉重。⑦湮:埋没。 沿河求之,不亦①颠乎?”众②服③为④确论。 ①颠: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②服:信服。③为:认为。④确论:正确的言论。 一老①河兵闻之,又笑曰:“②凡河中失石,当求之③于上流。④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①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②凡:表示范围,所有的。③于:到。④盖:表示议论的句首语气词。 水不能冲石,其①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②啮(niè)沙为③坎穴。渐④激渐深,至石之半, ①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②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③坎穴:坑洞。④激: 冲。 石必①倒掷坎穴中。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③已,④遂⑤反⑥溯流逆上矣。 ①倒掷:倾倒掉入。②如是:像这样。③已:停止。④遂:于是。⑤反:反而。⑥溯流:逆流。 求之下流,①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②如其言,③果得于数里外。 ①固:本来。②如:按照。③果:果然。 ①然则天下之事,②但知③其一,不知④其二者多矣,可⑤据理⑥臆(yì)断⑦欤(yú)? 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②但:只。③其一:表面现象。④其二:根本道理。⑤据理:根据某个道理。⑥ 臆断:主观地判断。⑦欤:吗。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大水带走呢? 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沙层上,越沉越深罢了。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即下游)寻找石兽,不是很疯狂吗? 5.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7.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不是更疯狂吗?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 就主观判断吗? (三)课文分析 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人 物 寻 找 的 位置 理由 结 果 寺 僧 求 之 下 流 以为顺流下矣 寻 十 余 里 无迹 讲 学 家 求 之 地 中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 服 为 确 论, 但 没找到 老 河 兵 求 之 上 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 流逆上矣 如 其言, 果 得 于 数 里外 2.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 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凡事要全面具体分析,不可主观臆断。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 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5.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 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去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糊涂,轻信讲学家的说法,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 实践经验。 6.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实践经验,联系水流、泥沙与石兽三者关系综合判断,得出结论。 八下 桃花源记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 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 一般词语: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6.缤纷:繁多样子。 7.复:再。 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9.才:仅。 10.平旷:平坦开阔。 11.俨然:整齐的样子。 12.属:类。 13.阡陌:田间小路。 14.悉、咸:全,都。 15.黄发:指老人。 16.垂髫:指小孩。 17.怡然:形容喜悦。 18.乃:竟然。 19.具:详细。 20.问讯:打听消息。 21.云:说。 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23.延:邀请。 24.语(yù):告诉。 25.扶:沿,顺着。 26.向:从前,旧的。 27.及:到。 28.诣:到。 29.遣:派。 30.欣然:高兴的样子。 31.规:计划。 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 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 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 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7.如此 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 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 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 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 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 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7.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 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 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8.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1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 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小石潭记 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 唐代(朝代), 唐宋八大家之一。课文选自《柳河东集 》,体裁 是游记 。 字音字形: 坻(chí) 坻(dǐ) 屿(yǔ) 嵁(kān) 佁(yí)然 翕(xī)忽 如鸣珮(pèi)环 篁(huáng)竹 清冽(liè) 蒙络摇缀(zhuì) 参(cēn)差(cī) 披拂(fú) 犬牙差(cī)互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重点字词: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 3.潭中鱼可百许头 见:出现 可:大约 4.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 居:停留 6.隶而从者 隶:跟从、跟随、跟着 7.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8.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9.日光下澈 下:往下 10.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一样 12.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子 13.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寒: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15.记之而去 去:离开 一词多译: 1.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3.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4.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 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6.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见: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动词,明 灭可见。 翻译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3.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环境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课文结构: 作者的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 (闻声见形) →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 小溪源流(溪 身→岸势) →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语段赏析: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按游览的顺序,抓住幽静的特点。 2.作者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3.柳宗元借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被贬之后的苦闷抑郁之情。像这种借景抒情表达心志的文言名篇有很多。请联 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 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 石 潭 凄 寒 幽 静 ; 下句: 。例(1)琅琊山蔚然深秀 例(2)岳阳楼壮美雄奇 例(3)桃花源和平宁静 4.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②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③鹏。 ①北冥: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②鲲(kūn): 大鱼名。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表示大鸟之名。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①怒而飞,其翼若②垂天之云。是鸟也,③海运则将④徙于南冥。 ①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②垂:悬挂。③海运:海水运动。④徙:迁移。 南冥者,①天池也。②《齐谐》者,③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④击三千里, ①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②《齐谐》:书名。一说人名。③志:记载。怪:怪异的事物。④击:拍打, 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①抟②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③去以六月④息者也。”⑤野马也, ①抟(tuán):盘旋飞翔。②扶摇:旋风。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开北海。④息:气息,这里指风。⑤野 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①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②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③极④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 已矣。 ①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②苍苍:深蓝色。③极:尽。④邪:同“耶”, 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 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三)课文分析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为什么又写鸟?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__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 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 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 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 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 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 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 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课文字词详解 庄子与惠子游于①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②是鱼之乐也。” ①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②是:这。 惠子曰:“子非鱼,①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② 固不知子矣;子③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④全矣!”庄子曰: ①安:怎么。②固:固然。③固:本来。④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①请循其本。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①请循其本:请允许我追溯话题本原。请,请允许我。循,追溯。其,话题。本,本原。②子曰“汝安 知鱼乐”云者: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云 者,如此如此。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4.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起(或: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那是(你) 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课文分析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 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 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__(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 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 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 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虽有②嘉肴,弗食,不知③其④旨也;虽有⑤至道,弗学,不知其⑥善也。⑦是故 ①虽:虽然。②嘉肴:美味的菜肴。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③其:代“食”的对象。④旨: 味美。⑤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⑥善:益处,好处。⑦是故:所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①困。知不足,然后能②自反也;知困,然后能③自强也。故曰: ①困:困惑。②自反:自我反思。③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 ①教学相长也。《②兑命》曰“③学学半”,④其此之谓乎! ①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②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③学 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④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吧。其,表示推测。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2.教学相长也。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课文分析 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 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记》 《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 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 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 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老师,他们 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 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 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师生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 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大道②之③行也,天下④为⑤公。⑥选贤与能,⑦讲 ①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②之:的。③行:施行。④为:是。⑤公:公共的。⑥选 贤与(jǔ)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选,选拔。贤,指品德高尚。与,同“举”。能,指才干出 众。⑦讲:讲求。 ①信②修③睦。④故人不⑤独⑥亲其⑦亲,不独⑧子其⑨子,使⑩老有所终, ①信:诚信。②修:培养。③睦:和睦(气氛)。④故:因此。⑤独:只。⑥亲:以……为亲。⑦亲:父 母。⑧子:以……为子。⑨子:子女。⑩老有所终:老人能够善终。终,善终。 ①壮有所用,②幼有所长,③矜、寡、孤、独、 ①壮有所用: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②幼有所长(zhǎng):幼年人能顺利成长。③矜 (guān)、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 ①废疾者②皆有所③养,④男有分,⑤女有归。⑥货⑦恶 ①废疾者: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者,……的人。②皆:都。③养:供养。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 务。分,职分,职守。⑤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⑥货:财货。⑦恶:憎恨。 其①弃于地也,不②必③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①弃:丢弃。②必:一定。③藏:私藏。 ①是故②谋闭而不③兴,④盗窃乱贼而不作,⑤故⑥外户 ①是故:因此。②谋:奸诈之心。③兴:兴起。④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 指作乱。贼,指害人。作,兴起。⑤故:所以。⑥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而不闭。①是②谓③大同。 ①是:这。②谓(wèi):是。③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让老年人能够善终,让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让幼年人能够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 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养。4.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那种)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对于)力气,(人们)憎恨 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兴起。 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家家户户)门都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 (三)课文分析 1.文学常识。 (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 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是分述。 ①“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②“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 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 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 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 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 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 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 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 活说的。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 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 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 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 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 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 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 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6.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或: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 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 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 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0.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1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矜(鳏)寡孤独。 1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示例一:不会实现。因为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存在太多自私自利,尔虞我诈。(言之 有理即可)__示例二:会实现。现在的社会还不是“大同”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1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 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可看出“桃源”中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有分,女有归”。③从“设酒杀鸡作食”“皆 出酒食”可看出“桃源”中百姓热情好客,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九下 渔家傲·秋思 (北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本词重点句翻译: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2.句子赏析:“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城门紧闭,表现了边塞的凄凉。 3.主旨赏析: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简要分析。 运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刻石燕然 的目的。 4.手法赏析: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寒深重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中考真题再现: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清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 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景。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 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 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2、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1 分)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 精神(1 分)。(或按字面意思理解也可,共 2 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 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 酬的抑郁、愤慨之情。“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答案:(3 分)C(不应批判。作者的最高理想是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是积极向上的, 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激情;“赢得生前身后名”有其思想认识方面的时代局限性,但这也是封建文人人生价值 得以体现的一种形式。) 2.对这首词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C ) 。(2 分) 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锐气。 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 3.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 。(3 分) A.“沙场秋点兵”一句写阅兵场景,“秋”字为阅兵场景增添了悲凉之气。 B.“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一句呼应题目,是作者与陈同甫的共勉之词。 C.词的上下阕一般会“换意”,但这首词却突破传统,词意上下贯通,展现了一幅战争场景,甚为独特。 D.“可怜”两字凸显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前九句的壮怀激烈陡然变为末句的黯然伤神,波澜起伏, 言近意远,实为大家手笔。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 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 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 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 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 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写词背景】 这首词是她在 1903 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 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 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 庭牢笼,另一方面叹清王朝却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的束手无策、一退再退、软弱腐败的窘态。(作 为一位失败的英雄,项羽犹能于失败中保持自我慷慨悲壮的英雄本色,然软弱腐败的清王朝却面对帝国主义 的“豆剖瓜分”(《如此江山》) 束手无策,一退再退,其窘态实在可悲可叹! ) ③“不因人热”, 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 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 灶更燃火。” 表明自己虽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同志,但叹无知音可交。④“莽红尘, 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里指自己泪湿衣衫,极言自己对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练习】 1.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C 别号是鉴湖女侠 )(2 分) A、《满江红》作于 1903 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 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 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分) 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3.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3 分) 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 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4.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3 分) 5.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5 分)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 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2 分)“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 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2 分)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1 分)(意 思相近,酌情给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与写词背景】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 者常作此以示洒脱。②吟啸:吟咏啸歌。③芒鞋:草鞋。④向来:此处为方才之意。 (1)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以曲笔直抒胸臆的。 答: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 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 谈你对此的理解。(4 分) 答:(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 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 语。(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 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本题 3 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3)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3 分) 答: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 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 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既豁达,又无奈。人生遭遇挫折,像遭遇风雨一样自然,不必害怕,顺其自然,山头 斜照自有到来之时。 (4)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3 分) 答: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不畏严寒,不惧官场黑暗,傲然独立,突出的是孤傲;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出的是淡泊;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面对挫折打击,能自我解脱,显示出的是旷 达。 (5)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 答: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 (6)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 答: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 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7)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 答案: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8)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还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 界的风雨也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领略不尽。 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表达了词人什么感情? 答案:上片连续用了“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语,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 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进而言之,这便是面对苦难时一种可贵的超脱精神。 阅读练习四 (9).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一蓑烟雨任平生(2 分) (10).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2 分) 答: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诗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 雨后清新的喜悦(大意相同即可)(2 分) (11)、词的第一句写到了穿林打叶之雨,是眼前自然界中的雨,那么,“一蓑烟雨任平生”写的是什么 雨呢?作者对这种雨怎么看待? 答:一蓑烟雨任平生写的是人生中的风雨,作者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体现了 他坚强、乐观的精神。 (1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照应小序中哪一句? 答:照应小序中“已而遂晴”这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 (13)、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 答:表层,回头看刚才风雨吹打的地方,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遇到多少喜 悦,都是无所谓的,写的是作者心灵的天空无风无雨。这里运用了一语双关的写作手法。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 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 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 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 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 1135 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 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 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1)“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4 分) 答案: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1 分)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 歌到天明的动景,(2 分)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1 分) 2)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4 分) 答案:①从洛阳旧游到如今偏寓江南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②从昔日与英豪交往到如今此身独 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③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答对其中两点即给 4 分,答题意思对即可)。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澘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4 分)答: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 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每点 2 分)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 分) 答: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2 分)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 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 和坚定信念。(2 分) 3.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看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答:B.C(5 分)(B.“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C.“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概括不 当) (答出一点 2 分,两点即可得满分) 4.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1)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2)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 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每点 3 分,意对即可)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那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写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 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1. 这首词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答:1 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描绘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 绘了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2“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 深秋远塞,揭示出时间处于深 秋,给人以寒冷萧瑟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 晚烟、 荒戍垒 、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荒凉、 残破之感。 3 另外“一、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 萧疏、稀薄之 感,映衬塞外空阔荒凉。 2. 这是一首边塞词。词作通过刻画“北风”“晚烟”“戍垒”“斜日”等边塞之景,将塞外的荒凉和词 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悲。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 诗中主人公离家归家的年龄分别是多大? 答:十五、八十。 2. 用诗中的句子回答:主人公的家现在怎样? 答: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3.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答: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 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文学常识:本诗的作者是岑参_。 2.重点词句翻译:写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并翻译句子。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纵横交错的样子 沙漠上冻结了百丈厚的冰,天昏地暗;阴云密布在万里长空,凝结不散。 3.词句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 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雪花给树木披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万树的梨花。 4.主旨赏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感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5.手法赏析:品析本诗的修辞美、意境美。 修辞美:以“春风”喻“北风”,以“梨花”喻“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来得突然且铺天盖地, 又把冬天写出了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 意境美:营造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壮美情境,体现了作者诗歌的豪放风格。 6.考题预测:“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 结;第二句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 送别。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 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1 分) 答:“中原地区”或“中原”或 “中原大地“或“中 国”。 2.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2 分) 答: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万士兵的统帅, 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一点 1 分,满分 2 分 为止,意思对即可,若照抄原文,不得分) 3.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3 分) 答:①借古讽今,抒发作 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②希望能有像孙权 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答出一 点得 2 分,答出两点得 3 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叙写诗人的身世和四年的抗元斗争生活。 2.“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3.诗中以形象的比喻说明国家和个人的境遇,巧妙地利用地名来书写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的句子是: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解释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含义。 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国家支离破碎,像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像被风雨抽 打的水上浮萍。集中反映了国家的衰败和个人政治上的坎坷遭遇。 5.谈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答:这两句诗表现作者忠心报国、为国捐躯的决心,显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的高 尚情操。 6.反复诵读:“人生自古……”体会它的内涵,并举例说说它深远的历史影响。 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无论是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歌曲传唱中,经常可以看到 《过零丁洋》等篇,激励民族情愫的呐喊。对后世仁人志士的节操,文学上的挚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启发和广 远的影响。 7.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起:做官。 (2) 汗青:后来特指史书。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 诗中极言潼关形势险要的句子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主旨句是兴,百姓苦,亡, 百姓苦。 2. 选出对该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版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此曲中“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题。 4.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答案: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5.曲的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答: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 突出了主题。 6.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答: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 啸的气势。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②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释】①南安军:地名,今江西大余。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北行途经南安军大庾岭时所作。②南北: 相传大庾岭是南北气候的分界岭。③采薇: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 1.理解和赏析:诗颔联上句写诗人被俘后押送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 是说这次的北行,虽然途经故乡,但身系拘囚,无颜见家乡父老,还不如战死沙场。诗的颈联运用了对比的 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2.请简要赏析 “风雨湿征衣”一句中的“湿”字。(3 分) 答:诗人征衣被风雨淋湿,表现了环境的凄苦,烘托出诗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凄苦、沉痛。 3.诗的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分) 答: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别云间 (夏元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3 分) 答: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 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2.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 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4 分) 答: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如 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3 . “ , 灵 旗 空 际 看 ” 两 句 , 化 用 了 ( 诗 人 ) 《 》 里 的 诗 句 “ , ”,表达了不屈的意志与信念。4.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 诗作首联叙事,叙述自己三年 的飘零生涯。其中“ ”一词将诗人从父起兵抗清 到 身 落 敌 手 这 三 年 辗 转 飘 零 、 艰 苦 卓 绝 的 抗 清 斗 争 生 活 作 了 高 度 简 洁 的 概 括 。 深 含 着 诗 人 。 颔联抒写诗人 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壮志难酬,复国理想 终 成 泡 影 , 重 整 河 山 的 爱 国 宏 愿 一 次 次 落 空 , 他 禁 不 住 深 深 地 失 望 与 哀 恸 , 忍 不 住 向 上 苍 发 出 “ ”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抒发 , 之深情。诗人 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 。 尾联抒发 。“ ”的诗人坦然作出“ ”的打算,抱定誓 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 。诗作以落地有声的 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 ,和 ,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 的不朽丰碑。 答案:3.毅魄归来日 屈原 《国殇》 “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4.艰苦卓绝抗清斗争。 “羁旅” 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对故土沦丧、山河破碎 “谁言天地宽”。 眷念故土、怀恋亲人 家仇。 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誓志恢复之决心。“已知泉路近”,“毅魄归来日”。 亲自看 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 铮铮誓言。 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 国家与 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年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情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 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山坡羊·骊山怀古》为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的一首小令。前三句回顾骊山的历史,六七句讽 刺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结尾显示了一位封建文人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全曲揭示封建统治者 因荒淫奢侈和争权夺位而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触目伤怀,引史为证,感情痛切,风格沉郁,抒发了世事无 常、徒增悲叹的感叹。 1、 曲中点明怀古之地的语句是: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2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望西都,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句子,《山坡羊•骊山怀古》 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语句是: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3 、曲中再现骊山和阿房宫旧址荒凉景象的语句是: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4、曲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夺位的否定(表现诗人感时伤怀的情绪,慨叹历史 更迭的无情和必然)的语句是: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5.这首小令感怀、议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作简要的分析。 答:当年骊山上供帝王们寻欢作乐的华清池,和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一样,已经荡然无存。眼下,只见弯 曲的河流,萧疏的衰草,以及那莽苍的林木。 6.结尾说赢、输“都变做了土”,指什么而言?诗人的议论又是针对什么而发? 答:打赢了的(项羽)把输掉了的(秦王朝)的一切,都付之一炬;而赢了的到头来也变成了泥土,消 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诗人谴责讽刺的就是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权利而进行的残酷厮杀与夺得政权后的荒淫奢 侈。 7.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①用典。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 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 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②反问。“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 变化的感慨,并自 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 在那里迂回 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④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 朝 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 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 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 济急待调整。 ⑤对比。“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 论 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 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8.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 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6 分) 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 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 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 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 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赏析: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 而作。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 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 百姓们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 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1.《朝天子•咏喇叭》体裁是 散曲 ,朝天子属曲牌名,咏喇叭属散曲题名。作者王磐是明代散曲家。 词中用曲儿小腔儿大一句形象地描绘出喇叭、锁呐的特征,用__只吹的水尽鹅飞罢_!表现了喇叭、唢呐吹 奏的结果。 2.《朝天子•咏喇叭》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大摆威风,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 痛恨情绪。 3.赏析“腔”。 腔调之意,道出了宦官与喇叭的共同特征,揭露了宦官装腔作势的丑恶世态。 4.赏析“抬”。 抬高之意,与喇叭特点相对应,暗含对比,讽刺了宦官装腔作势,狐假虎威的嘴脸。 5.赏析“乱”。 表面写的是官船来往之频繁,也侧面表现官场的混乱和黑暗,表达人民对他们的憎恨。 6.赏析“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运用夸张,比喻手法,形象的写出了官船喇叭声声,刻画了他们仗势欺人,横冲直撞,揭露了他们欺诈 百姓,鱼肉百姓的罪行。 7、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语言上具有通俗易懂,讽刺性强的特点。 8、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明正德年间,宦官当权。他们每日出巡,竟无空闲之日,每到一处,动辄吹吹打打,威风八面,搞得民 不安生。这首《咏喇叭》以号角为题,正是讽刺宦官们装腔作势的丑态,从而揭露他们作威作福,残害人民 的罪恶。言语中流露作者沉痛激愤的思想感情。 9、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这是一首咏物诗。表面上看,无一句不是在“咏”喇叭,实际上,无一句不是在写那些官宦,写 那些官宦丑态,以及祸国殃民的罪行。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浅近,而又不失幽默诙谐,是一首极富韵味与讽 刺力的咏物诗。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