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北区2020届高三生物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天津市河北区2020届高三生物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265316

大小:211.25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6-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北区 2019-2020 学年度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一) 生 物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功能及生理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遗传信息贮存在 DNA 或 RNA 中 B. 细胞中都具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 C. 胰岛 B 细胞的高尔基体参与分泌胰岛素 D. 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分解为酒精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生物膜系统是真核细胞特有 的。 【详解】A、细胞的遗传信息贮存在 DNA 中,A 错误; B、原核细胞中不具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B 错误; C、胰岛 B 细胞能合成并分泌胰岛素,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因此高尔基体 参与分泌胰岛素,C 正确; D、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可分解为乳酸,D 错误。 故选 C 2.下图表示某兴趣小组将长势相似的不同种的植物甲和乙,分别置于两个规格相同的密闭透明 容器内,在适宜的光照强度和温度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容器内 CO2 浓度的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与 C 点相比,A 点时 植物甲在暗反应过程中[H]消耗较多 B. C 点对应的时间点之后,植物甲和乙都能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 C. C 点对应的时间点之前,植物乙积累的有机物比植物甲积累的多 。 的D. 如甲、乙植物呼吸强度相同,在 B、C 点对应的时间段内,植物乙的叶肉细胞中 C5 的消耗 量比植物甲的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甲、乙两种植物所在容器内的 CO2 含量都不断的减少,最后趋于平衡,平衡点以 前 CO2 浓度不断下降说明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都大于呼吸速率,平衡点以后 CO2 浓度不变, 说明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乙植物所在容器内 CO2 下降的更快,说明其光合速率大于甲 的光台速率。 【详解】A、与 C 点相比,A 点容器中的 CO2 浓度高,因此 CO2 固定产生的三碳化合物多, 因此植物甲在暗反应过程中[H]消耗较多,A 正确; B、由分析可知,C 点对应的时间点之后,植物甲和乙所在的容器中 CO2 浓度处于稳定状态, 说明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因此不能积累有机物,B 错误; C、C 点对应的时间点之前,因为植物乙所在的容器中 CO2 浓度平衡点低于植物甲,说明植物 乙吸收了更多 CO2,因此,植物乙积累的有机物比植物甲积累的多,C 正确; D、如果甲、乙植物呼吸强度相同,而在 B、C 点对应的时间段内,植物乙的净光合速率大于 植物甲,即植物乙光合速率大于植物甲的光合速率,因此,植物乙的叶肉细胞中 C5 的消耗量 比植物甲的大,D 正确。 故选 B。 3.人进食后,胃壁细胞质中含有 H+-K+泵的囊泡会转移到细胞膜上。胃壁细胞通过 H+-K+泵逆 浓度梯度向胃液中分泌 H+同时吸收 K+,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H+-K+泵属于载体蛋白,其形成与内质网、高尔基体密切相关 B. H+-K+泵专一性转运两种离子与其结构的特异性有关 C. 胃壁细胞分泌 H+使胃液的酸性增强,分泌过程不消耗能量 D. 胃壁细胞质中的 H+、K+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运输到胃液中 【答案】C【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质子泵催化 ATP 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动 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 K+从 胃腔进入胃壁细胞”,说明该质子泵运输物质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可见钾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 于细胞外,H+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胃腔是酸性环境),说明该质子泵运输物质的方式为主 动运输。 【详解】A、H+-K+泵属于载体蛋白,通过囊泡转移到细胞膜上,其形成与内质网、高尔基体 密切相关,A 正确; B、H+-K+泵专一性转运两种离子与其结构的特异性有关,B 正确; C、胃壁细胞分泌 H+使胃液的酸性增强,分泌 H+时以逆浓度梯度的形式进行,运输方式为主 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C 错误; D、H+、K+的运输需要载体蛋白,不能通过自由,D 正确。 故选 C。 【点睛】本题需要提取题干的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钠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高于细胞内,钾 离子浓度在细胞内高于细胞外”、“主动运输的特点”,就可以准确的得出答案,这道题的启示 就是要将知识点和实例进行有机的结合是将题做正确的前提。 4.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CP)是一种含铁蛋白,在破骨细胞和活化的吞噬细胞中表达。 测定血清中 TRACP 浓度,有助于了解骨代谢状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破骨细胞中 TRACP 的氨基酸含量 B. 重金属盐作用可直接使 TRACP 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C. TRACP 基因及相关 mRNA 只存在于吞噬细胞、破骨细胞中 D. 细胞中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参与使 TRACP 具有特定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干可知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CP)是一种含铁蛋白,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在高温、强酸、强碱、重金属盐溶液中会因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变性。 【详解】A、双缩脲试剂与肽键反应检测蛋白质,不能用于检测氨基酸的含量,A 错误; B、重金属盐能够使蛋白质发生变性,是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B 错误; C、 TRACP 基因存在于所有体细胞中,相关 mRNA 只存在于吞噬细胞、破骨细胞中,C 错误;D、TRACP 在内质网上合成、加工,在高尔基体上加工、分类和包装,使其具有特定的功能, 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以 TRACP 为例分析,意在考查蛋白质的鉴定、合成场所等相关基础知识。 5.某同学将活酵母菌和淀粉溶液装进饮料瓶,预留 1/3 的空间后密封,观察酵母菌发酵的变化 并用表格进行记录。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条件 原料 变化 产物 呼吸作用场所 酵母菌 10g(25℃) 淀粉溶 液 瓶子膨胀,溶液出现气泡,溶液变 暖 甲 乙 A. 甲包括水、酒精和 CO2,乙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 酵母菌一般以葡萄糖作为呼吸作用的底物 C. 溶液出现气泡和瓶子膨胀是产生大量的 CO2 结果 D. 有机物经酵母菌无氧呼吸分解后只转化为 ATP 和热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酵母菌在有氧气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而后进行酒精发酵,因此产物甲是酒精、 二氧化碳和水;场所乙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包括水、酒精和 CO2,乙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 正确; B、酵母菌一般以葡萄糖作为呼吸作用的底物,不能直接以淀粉作为呼吸的底物,B 正确; C、溶液出现气泡和瓶子膨胀是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 CO2 结果,C 正确; D、有机物经酵母菌无氧呼吸分解后,其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 ATP,一部分转化为热 能、另一部分能量储存在酒精中,同时还有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产生,D 错误。 故选 D。 6.除减数分裂外,在某些体细胞的有丝分裂中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其非姐妹染色单体也 可发生片段交换,该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换,如图所示(其中 D 和 d、E 和 e、F 和 f 表示同 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如果该图是产生体细胞时发生的过程,则其子细胞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B. 该现象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对于后代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是相同的 C. 如果该图是产生精细胞时发生的过程,则该精原细胞会产生 2 种基因型共 4 个精子 D. 无论是发生在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交换后的同源染色体均分离进入子细胞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中的 F 和 f 为位于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等位基因,根据题意可知,在 减数分裂和体细胞进行的有丝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片段交换,图中显示的是片段交换之后 发生的基因重组。 【详解】A. 如果该图是产生体细胞时发生的过程,则其子细胞基因型可能为 DdEeFf,也可能 DdEeFF 和 DdEeff,即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A 正确; B、减数分裂产生的重组配子能遗传给下一代,而有丝分裂产生的新类型体细胞只影响个体的 局部,一般不会遗传给下一代,因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交叉互换,对于后代遗传多样 性的影响更大,B 错误; C、如果该图是产生精细胞时发生的过程,则该精原细胞会产生 4 种基因型的精子共 4 个,基 因型分别为 DEF、deF、def 和 DEf,C 错误; D、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 错误。 故选 A。 7.物质 a 是一种来自毒蘑菇的真菌霉素,能抑制真核细胞 RNA 聚合酶Ⅱ、Ⅲ参与的转录过程, 但 RNA 聚合酶Ⅰ以及线粒体叶绿体和原核生物的 RNA 聚合酶对其均不敏感。下表为真核生 物三种 RNA 聚合酶(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的分布、功能及特点,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酶 细胞内定位 参与转录的产物 对物质 ɑ 的敏感程度RNA 聚合酶Ⅰ 核仁 rRNA 不敏感 RNA 聚合酶Ⅱ 核基质 hnRNA 敏感 RNA 聚合酶Ⅲ 核基质 tRNA 对 ɑ 的敏感程度存在物种特异性 注:部分 hnRNA 是 mRNA 的前体,核基质是细胞核中除染色质与核仁以外的成分。 A. 三种酶的识别位点均位于 DNA 分子上,三者发挥作用时都能为反应提供能量 B. 翻译过程和三种酶直接参与的转录过程中发生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C. 使用物质 ɑ 会导致肺炎双球菌细胞内核糖体数量明显减少而影响其生命活动 D. RNA 聚合酶 I 的活性减弱会影响真核细胞内 RNA 聚合酶 I、II 的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目信息可知,三种 RNA 聚合酶发挥作用的场所不同,参与转录的产物有所不同,对物 质 ɑ 的敏感程度不同。 【详解】A、酶只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不能为反应提供能量,A 错误; B、转录过程中发生 T-A,A-U,C-G 和 G-C 的碱基配对方式,翻译过程中发生 A-U,U-A,C-G 和 G-C 的碱基配对方式,B 错误; C、原核生物的 RNA 聚合酶对物质 ɑ 不敏感,故物质 ɑ 不会导致肺炎双球菌细胞内核糖体数 量明显减少,C 错误; D、RNA 聚合酶 I 参与 rRNA 的形成,故其活性减弱会影响真核细胞内 RNA 聚合酶 I、II 的合 成,D 正确。 故选 D。 8.科学家最近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鮫鏮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 突起,可发出光源,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同时通过雌鱼 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诱导的结果 B. 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 C. 鮟鱇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D. 鮟鏮鱼形成的过程仅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 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 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 同进化。 【详解】A、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 错误; B、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B 错误; C、胺鲸鱼种群在深海环境条件稳定时,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如突变和基因重组也会影响 基因频率,C 正确;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能提供进化的原材料,D 错误。 故选 C。 9.有关平板划线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已灭菌的接种环在操作过程中仍需多次灭菌 B. 打开含菌种的试管需通过火焰灭菌,取出菌种后需马上塞上棉塞 C. 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再盖上培养皿盖 D. 最后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 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 个菌落。 【详解】A、已灭菌的接种环在每次划完一个区域后都要进行灭菌,进行下一个区域的划线, 而划线完毕后仍然需要灭菌,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仍需多次灭菌,A 正确; B、打开含菌种的试管需通过火焰灭菌,取出菌种后还需通过火焰灭菌,再塞上棉塞,B 错误; 【C、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再盖上培养皿盖,防止空气中 杂菌混入,C 正确; D、最后将平板倒置,以防止盖子水滴落引起污染,同时也有利培养基中水的蒸发,然后放入 培养箱培养,D 正确。 故选 B。 10.动物细胞培养是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如图所示,a、b、c 表示现代工程技术,①、②、③表示 其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 a 是核移植技术,①反映了动物细胞也具有全能性 B. 若 c 是胚胎分割技术,③中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一定相同 C. ①②③中作为受体的动物品种是珍稀的或存量少的雌性动物 D. 若 b 是体外受精技术,则②为良种家畜快速大量繁殖提供了可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A、若 a 是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则①反应了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A 错误; B、胚胎分割技术所得个体的基因型完全相同,但表现型不一定完全相同,因为表现型还受环 境的影响,B 错误; C、①②③中作为供体的动物品种是珍惜的或存量少的雌性动物,而受体只要健康和具有良 好的繁殖能力即可,不需要是珍惜或存量少的雌性动物,C 错误; D、若 b 是体外受精技术,则②为试管动物,这为良种家畜快速大量繁殖提供了可能,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核移植技术、体外受精技术、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相关知识,意在考 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下列高中生物学实验或实践活动中,无法达成目的的是( ) A. 在新鲜的葡萄汁中接种一定量的干酵母菌,发酵制作果酒 B. 消毒后的转基因植物叶片接种到无菌培养基上,经培养获得愈伤组织C. 在含 DNA 的滤液中加入 2 mol/L 的 NaCl 溶液,去除杂质并析出 DNA D. 煮沸冷却的盐水与预处理的蔬菜混合后装坛,用水封住坛口进行发酵 【答案】C 【解析】 【分析】 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 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 18~25℃,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 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 【详解】A、果酒制作的原理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将葡萄汁分解为酒精,因此在新鲜的葡 萄汁中接种一定量的干酵母菌,发酵制作果酒是可行的,A 正确; B、消毒后的转基因植物叶片接种到无菌培养基上,在添加一定激素的基础上,经培养可获得 愈伤组织,B 正确; C、DNA 在 2 mol/L 的 NaCl 溶液中溶解度大,因此在含 DNA 的滤液中加入 2 mol/L 的 NaCl 溶液,经过滤后能去除杂质,但不能析出 DNA,C 错误; D、泡菜制作过程是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营养物质发酵生成乳酸,因此用煮沸冷却的盐水 与预处理的蔬菜混合装坛后,需用水封住坛口进行发酵,这样可以达到预期目的,D 正确。 故选 C。 12.下图中 A、B、C 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 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B. 影响 B 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 C 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 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 【答案】C【解析】 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的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 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或同一种群密度不同的现象。因此 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种现象 反映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A 错误;B 处为森林生物群落,其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决定 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B 错误;C 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 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C 正确;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 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D 错误。 13.研究发现,H5 亚型禽流感病毒能突破种间屏障感染人类。科研人员针对人流感病毒 H3 以 及禽流感病毒 H5 进行了相关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 科研人员获得两种病毒的 RNA,通过逆转录得到两种病毒的 DNA。PCR 扩增合成两种 病毒的 DNA 片段时,所需的关键酶是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利用 p 质粒构建 p﹣H5/H3 共表达的重组质粒(如图),设计思路是:先将 H5 基 因整合到 p 质粒(仅含有 NheⅠ和 XhoⅠ酶切位点)上,再将 H3 基因插入,获得重组质粒。 为达到实验目的,需要在目的基因两端引入酶切位点,在 H5 基因两端需要引入___________ 酶切位点。 (3)重组质粒 p﹣H5/H3 中 启动子是___________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 mRNA。除图中所示的组成外,重组质粒 p﹣H5/H3 中还应有___________等。 (4)研究人员将重组质粒 p﹣H5/H3 直接导入人或动物体内,让其在宿主细胞中表达出 ___________,不断进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达到预防的目的。上述研究表明,通过将 ___________,可以实现一种基因疫苗预防多种疾病的目的。 【答案】 (1). 热稳定 DNA 聚合酶(Taq 酶) (2). NheⅠ、ClaⅠ、XhoⅠ (3). RNA 聚合酶 (4). 终止子、标记基因 (5). 抗原蛋白 (6). 多个抗原基因插入同一个质粒中 【解析】 【分析】 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除了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启动子、终止子以及标记基因等。启 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 DNA 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它是 RNA 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的有了它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 mRNA,最终获得所需要的蛋白质。终止子相当于一盏红色信号灯, 使转录在所需要的地方停止下来。终止子位于基因的尾端,也是一段 有特殊结构的 DNA 短片 段。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筛选出来,如抗生素抗性基因就可以作为这种基因。 【详解】(1)将经过逆转录得到两种病毒的 DNA,通过 PCR 扩增合成两种病毒的 DNA 片段 时,所需的关键酶是热稳定 DNA 聚合酶(Taq 酶),因为 PCR 技术需要高温过程。 (2)题意显示需要构建如图所示的 p﹣H5/H3 共表达的重组质粒,根据设计思路可知,需要先 将 H5 基因整合到 p 质粒上,根据 p 质粒含有的 NheⅠ和 XhoⅠ酶切位点,可推知,若要让 H5 基因整合到 p 质粒上,需要在 H5 基因的两段引入 NheⅠ和 XhoⅠ两个酶切位点,又因还需要 再将 H3 基因插入图中相应的位置,因此在对 H5 基因引入酶切位点时,还需要将 ClaⅠ酶切位 点引入,以便让 H3 基因插入图中相应的位置,获得重组质粒。因此,为达到实验目的,需要 在 H5 基因两端需要引入 NheⅠ、ClaⅠ、XhoⅠ酶切位点。 (3)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 DNA 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它是 RNA 聚合酶识别和结合 的部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 mRNA。除图中所示的组成外,重组质粒 p﹣H5/H3 中还应有终止 子、标记基因等必需的片段。 (4)研究人员将重组质粒 p﹣H5/H3 直接导入人或动物体内,让其在宿主细胞中表达出相应的 抗原蛋白,从而激起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达到预防的目的。本研究表明,通过将多个 抗原基因插入同一个质粒中,成功导入后并实现表达,可以达到一种基因疫苗预防多种疾病 的目的。 【点睛】熟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以及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熟知 PCR 技术的原理和 操作流程以及所需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14.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会从叶肉经果柄运输到果实。在夏季晴朗的白天,科研人员用 14CO2 供给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一段时间后测定叶肉、果柄和果实中糖类的放 射性强度,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放射性强度(相对值) 葡萄糖 果糖 蔗糖 叶肉 36 42 8果柄 很低 很低 41 果实 36 36 26 (1)本实验在探究糖类的运行和变化规律时运用了___________法。 (2)推测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从叶肉运输到果实,理由是 __________。 (3)与果柄相比,果实中蔗糖的放射性强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上述实验中,如果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一段时间后,突然停止光照,同时使植物所处 的温度下降至 2℃,短时间内该植物叶肉细胞中 14C3 的放射性强度基本不变,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同位素标记 (2). 蔗糖 (3). 果柄中蔗糖的放射性强度较高,而葡萄糖 和果糖的放射性强度很低 (4). 果实中有一部分蔗糖分解成了葡萄糖和果糖 (5). 停止光 照,[H]和 ATP 的含量降低,低温抑制了酶的活性,14C3 的消耗速率与合成速率均减慢,所以 14C3 的放射性强度基本不变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表格信息为依托,采用题文与表格信息相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光合 作用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等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详解】(1)由题意“用 14CO2 供给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可知:本实验在探究 糖类的运行和变化规律时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2)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糖类。表中信息显示:叶肉细胞中的蔗糖的放射 性强度较低,果柄中蔗糖的放射性强度较高,而果柄中葡萄糖和果糖的放射性强度均很低, 据此可说明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主要以蔗糖的形式从叶肉运输到果实。 (3)与果柄相比,果实中有一部分蔗糖分解成了葡萄糖和果糖,所以果实中蔗糖的放射性强 度下降。 (4)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光反应产生的 NADPH 和 ATP 的含量降低,同时植物因所处 的温度下降至 2℃而使得低温又抑制了酶的活性,导致 C3 的消耗速率与合成速率均减慢,所 以短时间内该植物叶肉细胞中 14C3 的放射性强度基本不变。【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依据表格中呈现的信息,即不同器官中不同糖类的放射性强度的 高度,判断糖类在不同器官之间的运输形式,并依据光合作用过程分析环境骤变引起的相关 物质含量的变化。 15.控制动物 W 的体色、斑纹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用 A、a 表 示控制体色的基因,B、b 表示控制斑纹的基因。请根据下列杂交实验情况回答相关问题: 杂交类型 亲本 F1 表现型及比例 组合 1 绿色有纹×黄色无纹 绿色无纹∶黄色无纹=1∶1 组合 2 绿色无纹×绿色无纹 绿色无纹∶黄色无纹∶绿色有纹∶黄色有纹=6∶3∶2∶1 (1)在体色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____。 (2)组合 1 亲本中绿色有纹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组合 2 F1 中致死的双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是 _____,F1 存活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 (3)组合 2 的 F1 中的绿色无纹个体和绿色有纹个体杂交,子代中绿色无纹个体占____。 【答案】 (1). 绿色 (2). Aabb (3). AABB 和 AABb (4). 1/6 (5). 4/9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由组合 1 的子代性状可知,无纹对有纹为显性;有组合 2 的子代表现可知,绿色 对黄色为显性,据此可知组合 1 中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绿色有纹)×aaBB(黄色无纹);组 合 2 亲本基因型为 AaBb,组合 2 后代中绿色∶黄色=2∶1;无纹∶有纹=3∶1,显然基因 A 存 在显性纯合致死的情况。 【详解】(1)由分析可知,在体色性状中,绿色对黄色为显性。 (2)由分析可知,组合 1 亲本中绿色有纹个体的基因型是 Aabb。由于显性基因 A 纯合致死, 因此组合 2 F1 中致死的双显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F1 存活个体中纯合子为 aabb、 aaBB,二者所占的比例为 2/12=1/6。 (3)组合 2 的 F1 中的绿色无纹个体的基因型为 4AaBb 和 2AaBB,绿色有纹个体的基因型为 2Aabb,二者杂交,子代中绿色性状出现的概率为 2/3,无纹性状出现的概率为 1-2/3×1/2=2/3,因此后代中出现绿色无纹个体的比例为 2/3×2/3=4/9。 【点睛】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学会用分离定律的方法解答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16.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往往出现干咳、乏力、发热,会出现缺氧低氧状态,严重时导 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死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大致路径为:鼻腔—口腔—咽喉 部—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关键就在于其表面的刺 突状糖蛋白(S 蛋白)与肺上皮细胞表面的 ACE2 蛋白的特异性结合。回答下列问题: (1)病毒侵入肺泡细胞,免疫细胞被激活,释放细胞因子,直接刺激下丘脑________中枢, 导致身体发热。过高的体温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进而影响细胞代谢。 (2)新型冠状病毒突破人体两道防线后,参与特异性免疫的_________细胞,能够杀伤部分 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3)在缺乏特效药物和疫苗的前提下,恢复期血浆疗法仍具价值。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是治疗 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有效手段。采用治愈患者的血清进行治疗是因为该血清中含有 _________细胞分泌产生的抗体,为了从血清中筛选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可选用_________ (蛋白质)与之进行杂交。 【答案】 (1). 体温调节 (2). 酶的活性 (3). 效应 T 细胞 (4). 浆细胞 (5). 刺 突状糖蛋白(S 蛋白) 【解析】 【分析】 病毒侵入机体后,首先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将病毒的抗原特性暴露出来,然后呈递给 T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经过增殖、分化为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 T 细胞与被病毒侵染 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其中的病毒被释放出来,体液中的抗体与病毒 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团和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详解】(1)由身体发热可知,病毒侵入肺泡细胞之后,免疫细胞被激活,释放的细胞因子 对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起作用引起的。温度对细胞代谢的影响都是通过对酶的活性的影响实 现的,因此可知,过高的体温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细胞代谢。 (2)新型冠状病毒突破人体两道防线后,激起了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其中细胞免疫过程中产 生的效应 T 细胞能够识别并与被病毒侵染的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引起靶细胞裂解、凋亡。 (3)目前,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是治疗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有效手段。因为治愈患者 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该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为了从血清中筛选出 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可根据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来进行筛选,因为这里要筛 选的抗体是针对新冠病毒的,因此需要选用病毒的抗原刺突状糖蛋白(S 蛋白)(蛋白质)与待检的抗体进行杂交。 【点睛】熟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机体对病毒等胞内寄生物 的免疫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17.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后来入侵我国,它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致使许多植 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薇甘菊入侵某生态系统后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如表所 示: 未被入侵时期 轻微入侵时期 重度入侵时期 种类(种) 150 121 69 植被 56.2 50.9 43.5 凋落物 2.0 3.5 5.4碳储量(吨/公顷) 土壤 161.9 143.2 117.7 (1)薇甘菊入侵后导致植物群落的丰富度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 定性将逐渐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2)田野菟丝子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 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之间存在_______关系,可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数量。 (3)关于薇甘菊的成功入侵,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入侵种群在迁入新环境后发生适应性变 化,把原来用于防御原产地天敌的能量投入到生长和繁殖中。为验证该假设,研究者将薇甘 菊入侵种群和对照种群种植在与入侵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相同的环境中,除草、治虫,测定 株高、分枝数和生物量。 ①实验中,对照种群应从___________获取。 ②若测定结果为薇甘菊入侵种群___________,则该结果支持上述假设。 【答案】 (1). 下降 (2). 降低 (3). 寄生 (4). 原产地 (5). 株高、分枝数、生 物量都大于对照组 【解析】 【分析】 题表分析,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的加深,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生态系统植被的碳 的储量逐渐减少,凋落物中的碳储量增多,土壤中的碳储量也随之增多,由此可推测薇甘菊入 侵后,引起生态系统中物种减少,植物生长量减慢,死亡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增多,最终 会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 【详解】(1)结合图表分析可知,薇甘菊入侵后导致植物群落的丰富度下降,植被下降使得 给动物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的减少,进而导致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减少,最终由于生态系统物 种丰富度的下降,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变得简单,因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降低, 因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物种数目的多少以及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2)由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之间的营养关系可知,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之间存在寄生关系, 因此,可利用田野菟丝子对薇甘菊的寄生来控制薇甘菊数量。 (3)研究者的目的为,验证薇甘菊把原来用于防御原产地天敌的能量投入到生长和繁殖中。 因此,到达适应地区成了入侵物种,实验的自变量是薇甘菊种群的来源不同(入侵地区和原 产地),因变量是薇甘菊的生长和繁殖速度,为此,研究者的测量指标为薇甘菊的株高、分枝 数和生物量,分析如下: ①实验中,对照种群应从原产地获取,实验组种群从适应区获取。 ②若测定结果为薇甘菊入侵种群株高、分枝数、生物量都大于对照组,则能说明薇甘菊把原 来用于防御原产地天敌的能量投入到生长和繁殖中,因而生长和繁殖的速率高于原产地种群。 【点睛】能正确获取题目中的有用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学会根据题中有用信息展开分析 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