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20届高三生物3月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淄博市2020届高三生物3月一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265319

大小:300.36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06-0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山东省淄博市 2019-2020 学年高三 3 月阶段性检测(一模)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B. 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C. 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D. 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底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例如,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 2.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底物,例如,唾液淀粉酶在口腔中催化 淀粉分解,但是到了胃中就成为胃蛋白酶的底物。 3.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低温使分子运动减弱,从而使酶和底物结合率降低,反应速率 就降低,表现出酶活性降低,并没有破坏其结构,当温度回升时,仍然可以恢复期活性。 【详解】A、有些酶是生命活动所必须,比如呼吸作用有关的酶,在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都存在,A 正确; B、导致酶空间结构发生破坏变性的因素有:过酸、过碱、高温等,低温只能抑制酶的活性, 不会破坏结构,B 错误; C、酶的作用实质即为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从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C 正确; D、酶是蛋白质或者 RNA,本身是催化剂,也可作为底物被蛋白酶或者 RNA 酶降解,D 正确。 故选 B。 【点睛】易错点: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每种酶都有其最适宜的温度, 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结构发生改变进而使酶失去活性。 2. 在前人进行的下列研究中,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是 ①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③用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④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 O2 来自水。 2、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 X 射线、γ 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 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 DNA 复制时发生差 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3、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 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 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4、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分布实验的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 DNA 和 RNA 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可使 DNA 呈绿色,吡罗红可使 RNA 呈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 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 细胞质呈红色,说明 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详解】①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 ③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用 T2 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④采用颜色鉴定法用甲基绿和呲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 所以,①③采用的都是同位素标记法。 故选 C。 3.某种 H﹢-ATPase 是一种位于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 ATP 水解酶活性,能够利用水解 ATP 释放 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H﹢。①将某植物气孔的保卫细胞悬浮在一定 pH 的溶液中(假设细 胞内的 pH 高于细胞外),置于暗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 pH 不变。②再将含有保卫细胞的该溶 液分成两组,一组照射蓝光后溶液的 pH 明显降低;另一组先在溶液中加入 H﹢-ATPase 的抑制 剂(抑制 ATP 水解),再用蓝光照射,溶液的 pH 不变。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下列推测不合理 的是 A. H﹢-ATPase 位于保卫细胞质膜上,蓝光能够引起细胞内的 H﹢转运到细胞外 的B. 蓝光通过保卫细胞质膜上的 H﹢-ATPase 发挥作用导致 H﹢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 C. H﹢-ATPase 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H﹢所需的能量可由蓝光直接提供 D. 溶液中的 H﹢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细胞质膜进入保卫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跨膜运输的方式根据是否需要消耗能量分为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根据是否需 要载体蛋白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消耗的能量直接来源于 ATP 的水解。 【详解】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根据题意可知,照射蓝光后溶液的 pH 值明显下降,说明 H+ 含量增加,进而推知:蓝光能够引起细胞内 H+转运到细胞外,A 正确;对比②中两组实验可 知,蓝光引起细胞内 H+转运到细胞外需要通过 H+-ATPase,且原先细胞内 pH 值高于细胞外, 即细胞内 H+浓度低于细胞外,因此该 H+为逆浓度梯度转运,B 正确;由题意可知 H+-ATPase 具有 ATP 水解酶活性,利用水解 ATP 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H+,C 错误;由①中的 实验可知,最初细胞内 pH 值高于细胞外,即细胞内 H+浓度低于细胞外,但暗处理后溶液浓度 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溶液中的 H+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细胞质膜进入保卫细胞,D 正 确。 4.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 XY 型。该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宽叶对窄叶 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 X 染色体上,含有基因 b 的花粉不育。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A. 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 B. 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窄叶雄株 C. 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 D. 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XY 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基因型 XX 代表雌性个体,基因型 XY 代表雄性个体,含有基因 b 的花粉不育即表示雄配子 Xb 不育,而雌配子 Xb 可育。 【详解】由于父本无法提供正常的 Xb 配子,故雌性后代中无基因型为 XbXb 的个体,故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性植株中,A 正确;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 XBX-,宽叶雄株的基因型为 XBY, 若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当雌株基因型为 XBXb 时,子代中可能会出现窄叶雄株 XbY,B 正确;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 XBX-,窄叶雄株的基因型为 XbY,由于雄 株提供的配子中 Xb 不可育,只有 Y 配子可育,故后代中只有雄株,不会出现雌株,C 错误; 若杂交后代中雄株均为宽叶,且母本的 Xb 是可育的,说明母本只提供了 XB 配子,故该母本为 宽叶纯合子,D 正确。故选 C。 5.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 M 和 N 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 M 可在 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 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 M 和 N 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 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突变体 M 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 突变体 M 和 N 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 突变体 M 的 RNA 与突变体 N 混合培养能得到 X D. 突变体 M 和 N 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 DNA 转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通过大肠杆菌在基本培养基上和特殊培养基上生长情况,来考查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和 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点,关键要把握题干中“物 M 和 N 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 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 从而得出两个细菌出现了基因重组,从而形成另一种大肠杆菌。 【详解】A、突变体 M 需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可以说明突变体 M 催化合 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可能丧失,从而不能自身合成氨基酸甲,而导致必须添加氨基酸甲 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A 正确; B、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突变体 M 和 N 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B 正确; CD、M 和 N 的混合培养,致使两者间发生了 DNA 的转移,即发生了基因重组,因此突变体 M 与 突变体 N 混合培养能得到 X 是由于细菌间 DNA 的转移实现的,而不是突变体 M 的 RNA,C 错误, D 正确。 故选 C。 【点睛】解题关键要知道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变异类型存在基因突变,以及特殊情况下可以发生 DNA 的转移从而发生基因重组。 6.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 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 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 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 A 后的表现,下列解 释合理的是 A. 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 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 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 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AC、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 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分组后一组再注射少量的 A,小鼠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 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说明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而 不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A 错误、C 正确; 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而不是神经递质的作用,B 错误; D、呼吸抑制剂是作用于细胞呼吸,而不是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D 错误。 故选 C 【点睛】对于过敏反应的考查,要求考生掌握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机体才会 发生过敏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7.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 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 于( ) A. 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 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C. 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血压调节过程是一个反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在该过程中, 系统的结果(血压高)作用于调节系统使结果相反(血压降低),属于负反馈调节。 。【点睛】在充分理清题目给予信息的基础上,联系反馈调节过程来解题。 8.通常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可作为其衰老的检测指标。为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将某 植物离体叶片分组,并分别置于蒸馏水、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CTK+ABA 溶液中, 再将各组置于光下。一段时间内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A. 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 B. 本实验中 CTK 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 ABA 削弱 C. 可推测 ABA 组叶绿体中 NADPH 合成速率大于 CTK 组 D. 可推测施用 ABA 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示可知,用 CTK 处理比正常叶片中(用蒸馏水处理)叶绿素的相对含量下降慢, 说明细胞分裂素能延缓该植物离体叶片的衰老,A 正确;而用 CTK+ABA 处理比用 CTK 处 理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快,说明 CTK 对该植物离体叶片的作用可被 ABA 削弱,B 正确;NADPH 是光反应产物,通过光合色素吸收光能使水光解产生,ABA 组叶绿体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快于 CTK 组,光反应慢,形成 NADPH 的速率慢,C 错误;ABA 处理组叶绿素含量比对照组下降 快,说明 ABA 能加速秋天银杏树的叶由绿变黄的过程,D 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实验,要求考生通过正确分析单独使用 CTK、ABA 和共同 使用 CTK+ABA 与对照组比较及相互比较得出正确结论。 9.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 放置含有适宜浓度 IAA 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 IAA 的琼脂块,两组胚芽 鞘下端的琼脂块均不含 IAA。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 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A. 胚芽鞘 b 侧的 IAA 含量与 b'侧的相等 B. 胚芽鞘 b 侧与胚芽鞘 c 侧的 IAA 含量不同 C. 胚芽鞘 b'则细胞能运输 IAA 而 c'侧细胞不能 D. 琼脂块 d'从 a'中获得的 IAA 量小于 a'的输出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琼脂块 a 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故琼脂块 d 中不 含生长素;琼脂块 a′中含生长素,胚芽鞘向放置琼脂块 a′的对侧弯曲生长,a′中的生长素部分 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 d′;琼脂块a 中不含生长素,琼脂块 a′中含生长素,故 胚芽鞘 b 侧的 IAA 含量比 b′侧的少,生长较慢,A 错误;琼脂块 a 中不含生长素,胚芽鞘 b 侧与胚芽鞘 c 侧的 IAA 含量相同,B 错误;胚芽鞘 b′侧细胞和 c′侧细胞都能运输 IAA,C 错误; 琼脂块 a′中的生长素部分用于胚芽鞘的生长,部分运输到琼脂块 d′.因此琼脂块 d′从 a′中获得 IAA 量小于 a′的输出量,D 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形的分析,特别是对生长素运输的理解是对选项分析的首要 条件。 10.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 要 6 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 成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 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由图可知,未成熟个体从 2 月底到 6 月底逐渐增多,从 6 月底到 12 月逐渐减少 0,而该动 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 2 月底到 6 月,到 12 月都成 熟。 2、种群最基本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天敌数量、季节更替以及 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的影响。 【详解】A、从题中直方图的分析可知,未成熟个体从 2 月底到 6 月逐渐增多,从 6 月到 12 月逐渐减少至 12 月变为 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 大概为 2 月底到 6 月,到 12 月都成熟,10 月份出生率可能为 0,A 正确;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B 正确; C、图示各个月份中,动物的年龄结构都不相同,说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C 正确;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导致性别比例失调,有可能影响到种群的密度,D 错误。 故选 D。 【点睛】该题主要考查了种群的基本特征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诸多因素.知识考点主要 见于《稳态与环境》模块第 4 章第 1 节,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掌握及对图形提取信息取舍信息的能力。 11.某农场面积为 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 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100 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 280 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 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00 只/hm2 C.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 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答案】C 【解析】 鹰是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迁入率增加,其种群数量会增加,捕食黑线姬鼠增加,黑线姬鼠 种群密度将下降,A 正确。根据第一次捕获数量/总数量=第二次捕获的带标记的个体数/第二 次捕获的总数,有 100/总数量=2/280,可推出总数量=(100×280)/2=14000,该农场黑线姬鼠 的种群密度约为 14000/140=100 只/hm2,B 正确。群落的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并没有发生变化,C 错误。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 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流入的能量越少,D 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种群 特点、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 层次的考查。 12.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 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 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 消失,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的【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 错误; B、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B 正确; C、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 段,C 正确; D、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 正确。 故选:A。 13.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参与果酒发酵和果醋发酵的微生物都含有线粒体 B. 果酒制成后只需将装置转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即可制作果醋 C. 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生产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 D. 在腐乳装瓶时自下而上随层数的增加逐渐减少盐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果醋制作醋酸菌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A 错误; B、果酒制成果醋温度要升高,还要不断地通入氧气, B 错误; C、、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生产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才能将蛋白质水解,提高利用价值, C 正确; D、在腐乳装瓶时自下而上随层数的增加逐渐增加盐量,D 错误。 故选 C。 14.用大剂量 X 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后,将小鼠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处 理及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处理(等量注射) 抗体 免疫功能 甲 胸腺中的淋巴细胞 无 弱 乙 骨髓中的淋巴细胞 少 弱 丙 胸腺和骨髓中的淋巴细 胞 正常 正常 丁 生理盐水 无 无A. 大剂量 X 射线照射摘除胸腺的小鼠是为了杀死 T 细胞 B. 表中实验结果表明小鼠的特异性免疫与淋巴细胞有关 C. 甲组与丙组的结果表明抗体的产生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 D. 乙组与丙组的结果表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示意图: 据实验结果可知,胸腺是 T 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骨髓是 B 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详解】A、实验一说明大剂量的 X 射线照射可杀死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A 错误; B、表中实验结果说明小鼠后的特异性免疫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和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B 正确; C、分析甲组与丙组的处理方式与结果,说明抗体的产生与骨髓中的淋巴细胞有关,C 正确; D、分析乙组与丙组的处理方式与结果,说明胸腺中的淋巴细胞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D 正 确。 故选 A。 二、选择题 15.植物甲与植物乙的净光合速率随叶片温度(叶温)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甲和乙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能量都 来自于太阳能 B. 叶温在 36~50℃时,植物甲的净光合 速率比植物乙的低 C. 叶温为 25℃时,植物甲的光合与呼吸 作用强度的差值不同于植物乙的 D. 叶温为 35℃时,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均为 0 【答案】B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随着叶片温度的升高,两种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都是先升高后降低,但植物甲 对温度的变化的适应范围比植物乙对温度的变化的适应范围更大;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 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 【详解】A、植物光合作用的最终能量来源于太阳能,A 正确; B、据图分析,在 36~50℃时,植物甲的净光合速率曲线比植物乙的曲线高,故植物甲的净光 合速率比植物乙的高,B 错误; C、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叶温为 25℃时,植物甲的光合与 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即甲的净光合作用速率低于植物乙的净光合作用速率,C 正确; D、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叶温为 35℃时,甲、乙两种植物 的光合与呼吸作用强度的差值表示净光合速率,均大于 0 且相等,D 错误。 故选 BD。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关键是要求学生理解真正的光 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并学会识图分析曲线,解决相关问题。 16.科学家利用基因型为 hr(噬菌斑透明且大)和 h+r+(噬菌斑混浊且小)的两种 T2 噬菌 体 同时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大肠杆菌裂解后分离得到了 hr、hr+、h+r 和 h+r+4 种子代 噬菌体,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 32P 对噬菌体的 DNA 进行标记 B. T2 噬菌体复制的模板、原料和酶均来自大肠杆菌 C. 两种噬菌体的 DNA 在大肠杆菌内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 D. 大肠杆菌裂解后,hr、hr+、h+r 和 h+r+的比例为 1︰1︰1︰1 【答案】AC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 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 性物质。 实验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 【详解】A、P 是 DNA 的特有元素,所以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可以用 32P 进行标记, A 正确; B、T2 噬菌体进行复制所需的原料、酶均来自大肠杆菌,但模板来自噬菌体自身,B 错误; C、两种噬菌体基因型为 hr(噬菌斑透明且大)和 h+r+(噬菌斑混浊且小),但子代噬菌体却 有 hr、hr+、h+r 和 h+r+4 种基因型,故推测两种噬菌体的 DNA 在大肠杆菌内可能发生了基因 重组,C 正确; D、大肠杆菌裂解后,原核生物体内的噬菌体基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故子代噬菌体的 hr、hr+、h+r 和 h+r+的比例不一定为 1︰1︰1︰1,D 错误。 故选 AC。 17.果蝇 2 号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完全连锁无互换,其中 A 基因(翻翅)或 B 基因(星 状眼)纯合后,均能使果蝇胚胎致死。在翻翅星状眼雌雄果蝇自交产生的 F1 代中,只有两 种 表现型,F1 代自由交配产生的 F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亲本的基因型为 B. F1 中,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占 1/2 C. F2 中,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占 1/2 D. F1 至 F2 中,显性基因频率增高【答案】ABD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干的信息“A 基因(翻翅)或 B 基因(星状眼)纯合后,均能使果蝇胚胎致死”,说明 基因型 AA__和__BB 致死。 2.由于 A 基因(翻翅)或 B 基因(星状眼)纯合后,均能使果蝇胚胎致死,所以翻翅星状眼 的果蝇的基因型为 AaBb,因为这两对等位基因完全连锁,所以两对基因的在你染色体上的位 置有两种情况: ①如果位置是 AB/ab,则后代情况如下: 1AB/2 1ab/2 1AB/2 1AB/4AB (致死) 1AB/4ab 1ab/2 1AB/4ab 1ab/4ab 后代有两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 AB/ab:ab/ab=2:1 ②如果位置是 Ab/aB,则后代情况如下: 1Ab/2 1aB/2 1Ab/2 1Ab/4Ab(致死) 1AB/4ab 1aB/2 1AB/4ab 1aB/4aB(致死)后代有一种基因型,一种表现型:AB/ab 【详解】A、根据题干的信息,“翻翅星状眼雌雄果蝇自交产生的 F1 中,只有两种表现型”,结 合分析亲本的基因型为 AB/ab,A 错误; B、由于亲本为 AB/ab,所以 F1 中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占 1/3,B 错误; C、根据分析:F1 的基因型的比例为:AB/ab:ab/ab=2:1,所以 F1 产生配子的概率是 1AB/3, 2ab/3,则后代情况如下: 1AB/3 2ab/3 1AB/3 1AB/9AB (致死) 2AB/9ab 2ab/3 2AB/9ab 4ab/9ab F2 中 AB/ab:ab/ab=1:1,所以 F2 中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占 1/2,C 正确; D、F2 中 AB/ab:ab/ab=2:1,所以显性基因(AB/--) 频率是 1/3,F2 中 AB/ab:ab/ab=1:1, 所以显性基因(AB/--)的频率是 1/4,所以 F1 至 F2 中,显性基因频率降低,D 错误。 故选 ABD。 18.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 4 个 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 1200 只蝌蚪(甲、乙、丙各 400 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 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 3 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的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 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 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 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四个池塘实验对照比较,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可见甲、丙是 捕食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同时甲、乙、丙相对数量发生变化,说明捕食者数量会影响甲、乙、 丙之间的竞争关系。 【详解】从放入捕食者后蝌蚪的存活率可知,甲、丙两种蝌蚪随捕食者种类增加,存活率下 降,而乙蝌蚪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A 不符合题意;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 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蝌 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B 不符合题意;从池塘 1 的结果可知,三种蝌蚪竞争的 结果是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丙的存活率很高,此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 不符 合题意;因为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所以随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和丙数量减少,与乙的竞 争减弱,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多,D 符合题意。 故选 D。 19.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 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 Rous 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 人体感染 HIV 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 T 细胞数量无关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 细胞免疫过程: 【详解】A、抗体存在于细胞外液,只能消灭细胞外的抗原,A 错误; B、抗体抵抗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溶菌酶杀灭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两者机制不同,B 错 误; C、Rous 肉瘤病毒是病毒致瘤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有关,C 错误; D、人感染 HIV 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 T 细胞数量有关,D 错误。 故选 ABCD。 20.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够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突变菌株 A 和突变菌株 B 由于不能自己合成某 些营养素,而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科学工作者利用菌株 A 和菌株 B 进行了如下两个实 验。实验一:将菌株 A 和菌株 B 混合后,涂布于基本培养基上,结果如图 1;实验二:将菌株 A 和菌株 B 分别置于 U 型管的两端,中间由过滤器隔开。加压力或吸力后,培养液可以自由流 通,但细菌细胞不能通过。经几小时培养后,将菌液 A、B 分别涂布于基本培养基上,结果如 图 2。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 菌株之间可能发生类似有性杂交的现象 B. 不同菌株间接触后才可能交换遗传物 质 C. 菌株 A 和菌株 B 含有相同的突变基因 D. 混合培养的菌株都能在基本培养基上 生长 【答案】A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突变菌株 A 和突变菌株 B 由于不能自己合成某些营养素而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 长。实验一中将菌株 A 和菌株 B 混合后,涂布于基本培养基上,基本培养基上有菌落产生; 实验二中将菌株 A 和菌株 B 分别置于 U 型管的两端,中间由过滤器隔开,培养液可以自由流 通,但细菌细胞不能通过,将菌液 A、B 分别涂布于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基上无菌落产生,综 合实验一和二可知,图 1 培养基上的菌落的产生原因不可能是菌株 A、B 互相提供营养素产生 的,因此推测其可能是 A 和 B 混合后产生了新的菌株类型。 【详解】A. 根据分析,推测菌株之间可能发生类似有性杂交的现象,A 正确; B. 不同菌株间接触后才可能交换遗传物质,导致产生了变异,B 正确; C. 若菌株 A 和菌株 B 含有相同的突变基因,则两者不可能产生可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菌株, C 错误; D. 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液中有可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菌株,但不能说明混合培养的菌株都 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D 错误。 三、非选择题 21.BTB 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TB 的弱碱性溶液颜色可随其中 CO2 浓度的增高而由蓝变绿再变黄。某同学为研究某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少量的 NaHCO3 和 BTB 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 CO2 使溶液变成浅绿色,之后将等量的 绿色溶液分别加入到 7 支试管中,其中 6 支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不加水草, 密闭所有试管。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见下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7 水草 无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距日光灯的距离(cm) 20 遮光* 100 80 60 40 20 50min 后试管中溶液 的颜色 浅绿色 X 浅黄色 黄绿色 浅绿色 浅蓝色 蓝色 *遮光是指用黑纸将试管包裹起来,并放在距日光灯 100cm 的地方。 若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50min 后 1 号试管的溶液是浅绿色,则说明 2 至 7 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由 _________引起的;若 1 号试管的溶液是蓝色,则说明 2 至 7 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 (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 (2)表中 X 代表的颜色应为___________(填“浅绿色”、“黄色”或“蓝色”),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 (3)5 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在照光前后没有变化,说明在此条件下水草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不可靠的 黄色 水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 用,溶液中 CO2 浓度高于 3 号管 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吸收与释放的 CO2 量相 等 【解析】 【详解】(1)依题意并结合表中信息可知:距日光灯的距离表示光照的强弱。2 号试管遮光,其内的水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3~7 号试管内的水草在有光的条件下, 溶液颜色的变化是光合作用吸收的 CO2 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 CO2 量的综合反映;1 号试管为 对照组,其中的 NaHCO3 可维持 CO2 浓度的相对稳定,2~7 号试管为实验组。综上所述,若 50min 后,1 号试管的溶液是浅绿色,则说明 2~7 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由光合作用与呼吸作 用引起的;若 1 号试管的溶液是蓝色,说明 2~7 号试管的实验结果是不可靠的。 (2)2 号试管因遮光,其内的水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消耗 CO2,但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 CO2, 所以试管内 CO2 浓度最高,X 代表的颜色应为黄色。 (3)5 号试管中的溶液颜色与对照组 1 号试管的相同,均为浅绿色,说明在此条件下水草的 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吸收与释放的 CO2 量相等。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 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22.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 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类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 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 。研究表明:该鱼在 3+时 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 老年 3 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 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答案】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1:1:1 稳定 活动能力 单向性 逐级递减 【解析】 的【详解】(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可分为三 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幼年(0+ 1+ 2+):400 个,成年(3+ 4+ 5+ 6+ 7+ 8+): 400 个,老年(9+ 10+ 11+ ≥12):400 个,故幼年:成年:老年=1:1:1,故稳定型,稳定型在 一定时期内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 (2)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性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特征中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密度,涉及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 动知识点 23.某实验室保存有野生型和一些突变型果蝇。果蝇的部分隐性突变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 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甲用翅外展粗糙眼果蝇与野生型(正常翅正常眼)纯合子果蝇进行杂交,F2 中翅外展 正常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图中所列基因中,不能与翅外展基因进行自由 组合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乙用焦刚毛白眼雄蝇与野生型(直刚毛红眼)纯合子雌蝇进行杂交(正交),则子代雄蝇 中焦刚毛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若进行反交,子代中白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 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遗传规律,同学丙让白眼黑檀体雄果蝇与野生型(红眼灰体)纯合子雌果蝇进 行杂交得到 F1,F1 相互交配得到 F2,那么,在所得实验结果中,能够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 F1 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_,F2 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_________________;验证伴性遗传时 应分析的相对性状是_________________,能够验证伴性遗传的 F2 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3/16 (2). 紫眼基因 (3). 0 (4). 1/2 (5). 红眼灰体 (6). 红眼灰体:红眼黑檀体:白眼灰体:白眼黑檀体=9:3:3:1 (7). 红眼/白眼 (8). 红眼雌蝇:红 眼雄蝇:白眼雄蝇=2:1:1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白眼对应的基因和焦刚毛对应的基因均位于 X 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 翅外展基因和紫眼基因位于 2 号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粗糙眼和黑檀体对应的 基因均位于 3 号染色体上,二者不能进行自由组合。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X 染色体、2 号 及 3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 【详解】(1)根据题意并结合图示可知,翅外展基因和粗糙眼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翅 外展粗糙眼果蝇的基因型为 dpdpruru,野生型即正常翅正常眼果蝇的基因型为:DPDPRURU, 二者杂交的 F1 基因型为:DPdpRUru,根据自由组合定律,F2 中翅外展正常眼果蝇 dpdpRU-出 现的概率为:1/4×3/4=3/16。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而图中翅外 展基因与紫眼基因均位于 2 号染色体上,不能进行自由组合。 (2)焦刚毛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snwY,野生型即直刚毛红眼纯合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XSNWXSNW,后代的雌雄果蝇均为直刚毛红眼:XSNWXsnw 和 XSNWY,子代雄果蝇中出现焦刚毛 的概率为 0。若进行反交,则亲本为:焦刚毛白眼雌果蝇 XsnwXsnw 和直刚毛红眼雄果蝇 XSNWY,后代中雌果蝇均为直刚毛红眼(XSNWXsnw),雄性均为焦刚毛白眼(XsnwY)。故子代 出现白眼即 XsnwY 的概率为 1/2。 (3)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控制灰体、黑檀体的基因位于 3 号染色体上, 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白眼黑檀体雄果蝇的基因型为:eeXwY,野生 型即红眼灰体纯合雌果蝇的基因型为:EEXWXW,F1 中雌雄果蝇基因型分别为 EeXWXw,EeXWY, 表现型均为红眼灰体。故能够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 F1 中雌雄果蝇均表现为红眼灰体,F2 中红眼灰体 E-XW-:红眼黑檀体 ee XW-:白眼灰体 E-XwY:白眼黑檀体 ee XwY =9:3:3:1。因为 控制红眼、白眼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故验证伴性遗传时应该选择红眼和白眼这对相对性 状,F1 中雌雄均表现为红眼,基因型为:XWXw,XWY,F2 中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 =2:1:1,即雌性全部是红眼,雄性中红眼:白眼=1:1。 【点睛】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需要获得双杂合的个体,若其自交后代为 9:3:3:1 或其 变式,说明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否则不符合。也可以通过测交验证。 24.为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某同学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幼 龄大鼠为材料,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回答下列问题:(1)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 ①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 A、B 两组后进行处理,A 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B 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 ②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 ③_______。 ④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 B 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 A 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 B 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 源于垂体的_________激素和________激素。 【答案】 (1). ①手术但不切除垂体 (2). 切除垂体 (3). 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 两组大鼠的体重 (4). 生长 (5). 促甲状腺 【解析】 【分析】本题采用切除法,以“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为情境,考查考生的实验 与探究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由题意准确把握实验目的(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进 而明辨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围绕给出的不完善的实验步骤,以及垂体分泌的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等知识,对各问题情 境进行解答。 【详解】(1)依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垂体的有无,因变量是通过检测幼龄大鼠的体 重变化来反映其生长发育的状况,其他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据此 结合题意所示的实验方法(切除法)、不完善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可知,①A 组(对照组) 手术但不切除垂体,B 组(实验组)要切除垂体;③的内容为“每隔一定时间,测 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 (2)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的正常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但前者主要促进 生长,后者主要促进发育,二者共同协调,机体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可见,若 B 组大鼠生 长发育的状况不如 A 组,则是由于 B 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生长激素和促甲状 腺激素。 【点睛】解答实验题的切入点为找准实验目的,由此分析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从而做 到在实验设计或完善实验步骤中有的放矢。实验处理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设立实 验组和对照组时,注意控制无关变量,在措辞中往往有“相同”、“一致”等字眼;在培养(或饲养)、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或记录测定的实验数据时,依然在措辞中体现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经常有“相同条件下”、“每隔一定时间”等字眼。把握上述要点,本题便可形成如下清晰的 实验思路: 组别 实验动物 实验处理 观察指标 实验组 幼小动物 切除垂体 对照组 幼小动物 不做任何处理(不切除垂体),只切开皮肤 幼小动物生 长发育情况 实验动物选取分组时,要选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且饲养时其他条件要一致。 25.ACC 合成酶是乙烯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由 ACC 合成酶基因(简称 A 基因)控制合成。 将 A 基因反向连接在启动子和终止子间可构成反义 ACC 合成酶基因(A1 基因),转 A1 基因 番茄的后熟过程变慢,利于番茄的储藏和运输。 请回答: (1)从番茄的果肉细胞中提取 RNA,利用 RT-PCR 获取 A 基因,即利用 RNA 和 PCR 技术 获取目的基因。利用 RT-PCR 获取 A 基因所需要的酶主要有___________。在 A 基因扩增过 程中需要特定的引物,该引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S1 和 S2 为 A 基因和 A1 基因的特异性启动子,S2 在番茄果肉细胞内起作用,S1 在除果肉 细胞外的其他细胞内起作用。在构建转 A1 基因表达载体时,启动子应选择____________,不 选另一个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A1 基因的表达元件包括启动子、终止子以及反向连 接在两者之间的 A 基因,若用农杆菌转化法将此元件整合到番茄细胞的染色体 DNA 上,则应 将此元件应构建在 Ti 质粒的____________中。 (3)在检测番茄细胞的染色体 DNA 上是否插入了 A1 基因时,__________(填“能”“不 能”)用放射性物质标记的A 基因做探针进行检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测 表明,与非转基因番茄相比,转 A1 基因蕃茄的果肉细胞内乙烯含量下降,机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逆转录酶和 Taq 酶 (2). 定位 A 基因的位置,与模板链结合并为子链的 延伸提供起点 (3). S2 (4). S1 不在果肉细胞内起作用,番茄果实不会后熟;S1 在番茄植 株细胞内起作用后会导致番茄植株的乙烯合减少,影响番茄植株的正常生理活动 (5). T-DNA (6). 不能 (7). 蕃茄细胞内本身有 A 基因,无论是否插了 A1 基因都能与探针杂交形成杂交带 (8). 转基因番茄细胞中存有 A 基因与 A1 基因,二者转录产生的 mRA 能杂交形成双 链,导致 ACC 合成酶的合成受阻,从而使乙烯的合成量降低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1.提取目的基因、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PCR 技术可扩增目的基因,该技术需要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和引 物,其中引物的作用是定位要扩增 DNA 的区段,与模板链结合并为子链的延伸提供起点。 【详解】(1)由 RNA 经 RT-PCR 技术获取了 cDNA,进而获得 A 因,故 RT-PCR 技术包含了 逆转录和 PCR 两个过程,因此需要逆转录酶和 Taq 酶。引物和模板结合后,定位了要扩增 DNA 的区段,即定位 A 基因。由于 Taq 酶只能从单链的 3′端延伸,因此引物提供了子链的延伸 起点。 (2)S1 在番茄的植株细胞内起作用,不在果肉细胞内起作用,番茄果实不会后熟,因此启动 子应选择 S2。同时也考虑到 S1 在番茄植株内起作用后会导致番茄植株的乙烯合减少,影响番 茄植株的正常生理活动。T-DNA 是 Ti 质粒的可转移区段,表达元件应构建在 Ti 质粒的 T-DNA 上。 (3)茄细胞内本身有 A 基因,无论是否插入了 A1 基因,A 基因 A1 基因都能与探针杂交形成 杂交带,因此不能用放射性物质标记的 A1 基因做探针进行检测。 (4)在转 A1 基因的番茄果肉内,同时存有 A 基因和 A1 基因,二者转录产生的两种 mRNA 的碱基互补,会通过核酸分子杂交杂交形成双链,从而导致 ACC 合成酶的合成受阻,最终使 乙烯的合成量与含量下降,使番茄的后熟过程变慢。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比较 PCR 技术与体内 DNA 复制的异同, 掌握农杆菌转化法的原理和特点,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点,用科学规范的语言答题。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