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居家学习学情调查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天津市河西区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居家学习学情调查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265656

大小:53.04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0-06-0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西区高三年级疫情期间居家学习学情调查语文试卷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150 分钟。 第Ⅰ卷(33 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将答案填写在试卷相应位置或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本卷共 11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3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 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但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 丝毫 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 ),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 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 )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都有比较( )的 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通常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 的征引大多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 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 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能够贡献什 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 。 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联结 生拼硬凑 真实 B. 关联 生拼硬凑 翔实 C. 关联 生搬硬套 真实 D. 联结 生搬硬套 翔实 2. 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B. 既是表达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也是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C. 不是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而是帮助自己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 D. 首先是为了表达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其次才是帮助自己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 统。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它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又有很强的文 学性,作者相传为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 B. 鲁迅的《狂人日记》收在短篇小说集《呐喊》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 C.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文学家针对“秦统一六国”这一历史事件发表独到的见解,其中我 们比较熟悉的文章有贾谊的《六国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过秦论》。 D. 《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都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联结”,多指人或动物等有生命体的连结或者强调有一种中间物质将两种事物结合、 融合在一起。“结”更多是表示一种虚无的精神上的联结,有联合、团结的意思。“关联”, 互相贯连; 起连接作用的,相互有联系的。根据语境“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 内在的”“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可知,此处应该指文献之 间互相关联,并不指两种物质的融合,所以选“关联”。 第二处:“生拼硬凑”指勉强拼凑。“生搬硬套”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 照抄别人的办法。根据前文语境“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可知,此处应指人综述时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将他人的文献资料拼凑成自己的,此处并未 涉及到运用被人的经验办法,所以选“生拼硬凑”。 第三处,“翔实”指详明而真实;“真实”指与客观事实相符。“翔实”与“真实”相比, 更强调“详明”。根据语境“书评以外的论文都有比较( )的文献综述”,此处指有比较详 细的文献综述,应该选“翔实”。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 要求选出“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 中。根据前文语境“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 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别人贡献了什么?我能够贡献 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可知,写文献综述既是对自己的提升,也是为他人提供了一定的 帮助,所以排除 BC。根据前文“不仅仅是为了……更是为了”可知,撰写文献综述的首要任 务是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其次才是涉及到他人,所以排除 D。 故选 A。 【3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本题中, C 项,“贾谊的《六国论》”“苏洵的《过秦论》”错,《六国论》的作者是苏洵,《过秦论》 的作者是贾谊。 故选 C。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 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 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 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 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 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 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 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 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 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 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 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 然而, 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 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 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 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 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 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 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4. 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 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 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 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5. 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 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 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 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 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 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 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答案】4. D 5. D 6. A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静寒境界”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本题中, A 项,“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错。第一段说“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所 以无法“化解”龌龊与清洁的冲突。 B 项,“全部内容”绝对化。第二段说“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C 项,“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我们”应是“画家”。“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 理解”曲解文意,第三段写“画家”通过静寒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 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 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本题中, D 项,“反衬”错,原文是“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 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故选 D。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 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本题中, B 项,不符文意,“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错误,目的是论证 “在静 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C 项,应是融合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听觉艺术”属无中生有。 D 项,“静之寒就是空之寒”绝对化,原文第五段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 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强加逻辑。原文是“不 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而非“隔绝俗世”。 故选 A。 【点睛】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 会。1.前后勾联,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 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 念的含义。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入手进而领会作者遣词 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3.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或连义互解。答题时,可以将答案代入原 文中,看看是否连贯畅通,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三、(15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观字思正,绛州绛县人。少谨愿好学,有乡曲名。中服勤辞学科,擢为第一,授将作监 丞、通判解州。会盐池吏以赃败,坐失举劾,降监河中府税。复通判果州,改秘书省秘书郎。 仁宗即位,迁太常丞,出知杭州。还判国子监,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 时星流、地震、雷发正月,诏求直言。观谓:“承平日久,政宽法慢,用度渐侈,风俗渐薄, 以致灾异。”河北大雨水,条七事,曰:“导积水以广播种,缓催欠以省禁锢,览刑罚以振淹 狱,收逃田以募归复,罢工役以先急务,止配率①以阜民财,通商旅以济艰食。”复知审官院, 遂拜同知枢密院事。 康定中,西兵失利,因议点乡兵,久之不决,遂与王鬷、陈执中俱罢,徙澶州。河坏孙陈埽 及浮梁②,州人大恐,或请趋北原以避水患。观曰:“太守独去,如州民何!”乃躬率卒徒 增筑之,堤完,水亦退。 徙郓州。旧法,京东通安邑盐,而濒海之地禁私煮。观上言:“利之所在,百姓趋之, 虽日杀于市,恐不能止,请弛禁以便民。”岁免黥配③者不可胜计。 以父居业高年多病,请便郡,以观文殿学士知许州。月余,拜左丞。丁父忧,哀毁过人, 既练④而卒。赠吏部尚书,谥文孝。 观性至孝。居业尝过洛,嘉其山川风物,曰:“吾得老于此足矣。”观于是买田宅、营 林榭,以适.其意。蚤起奉药、膳,然后出视事,未尝一日废也。趣尚恬旷持廉少欲平生书 必为楷字无一行草类其为人。仁宗飞白书“清”字赐观,以赏其节。 (节选自《宋史·张观传》) [注]①配率:按比例向百姓摊派税收。②埽:用树枝、秫秸、芦苇、石头等捆紧做成的临时 性堤坝。浮梁:梁,指桥;浮梁,即浮桥。③黥配:黥,在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古代 用做刑罚;配,发配。④练:对亡故者祭祀。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盐池吏以赃败 败:败露 B. 通商旅以济艰食 济:接济 C. 以适其意 适:适合 D. 未尝一日废也 废:停止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B. 而濒海之地禁私煮 剑阁峥嵘而崔嵬 C. 嘉其山川风物 其孰能讥之乎 D. 吾得老于此足矣 徘徊于斗牛之间 9. 文中画波浪线 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趣尚恬旷/ 持廉少/ 欲平生书必为楷字/ 无一行草/ 类其为人。 B. 趣尚恬旷/ 持廉少欲/ 平生书必为楷字/ 无一行草/ 类其为人。 C. 趣尚恬旷 / 持廉少/ 欲平生书/ 必为楷字/ 无一行草/ 类其为人。 D. 趣尚恬旷 / 持廉少欲/ 平生书/ 必为楷字无一行草/ 类其为人。 10. 下列各句全都表明张观心系百姓的一组是( ) ①用度渐侈,风俗渐薄 ②收逃田以募归复 ③止配率以阜民财 ④因议点乡兵,久之不决 ⑤太守 独去,如州民何 ⑥蚤起奉药、膳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④⑤⑥ 11.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观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先后因为自身原因和受人牵连而受到降职处理。 B. 张观善于在关注民生的前提下借题发挥。他利用发生不寻常自然现象之机,规劝皇帝在和 平时期要有危机意识和节俭意识等。 C. 张观对政务一丝不苟,坚毅执著。面对黄河水患,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以百姓利益为重, 积极组织抢险,最终战胜了灾害。 D. 张观对父亲的孝心达到了极致,得到仁宗的褒扬。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躬率卒徒增筑之,堤完,水亦退。 (2)利之所在,百姓趋之,虽日杀于市,恐不能止,请弛禁以便民。 13. 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列举张观对父亲至孝的具体表现。 【答案】7. C 8. D 9. B 10. C 11. A 12. (1)于是亲自带领兵众抢修加固,河堤修成了,大水也退了。 (2)有利益在,百姓就会争相追随,即使每日在集市上杀人示众,恐怕也不能禁止,请放松 禁令来给百姓提供便利。 13. ①因为父亲年迈多病,申请调到许州任职;②遭遇父丧,哀悔超过一般人(以致不久去 的世);③为父亲购置田宅,营造园林;④父亲生病时,他端药奉饭。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意义推断能力。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 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 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中的词 句。还有可以联想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此外,还要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中, C 项,“适:适合”错。“适”应该是“满足”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用来满足他的心意。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组是”。本题中, A 项,“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中的“以”是介词,凭借,整句话的意思是:凭给事中的身份 代理御史中丞。“以绝秦望”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用来。整句话的意思是:立太子 做王,(以此)断了秦人原本的打算。 B 项,“而濒海之地禁私煮 ”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整句话的意思是:可沿海的地方 禁止私自煮盐。“剑阁峥嵘而崔嵬”中的“而”是连词,表并列。整句话的意思是:剑阁高 峻崎岖而突兀不平 C 项,“嘉其山川风物 ”中的“其”是代词,那,整句话的意思是:赞美那里的山川风物。“其 孰能讥之乎”中的“其”是表反问语气,副词,难道,整句话的意思是:难道谁能够讥笑他 吗? D 项,“吾得老于此足矣”中的“于”是介词,在,整句话的意思是:我能在此养老就知足了。 “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于”是介词,在,整句话的意思是: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 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 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 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 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本题中, “趣尚恬旷”“持廉少欲”四字短语式,成对称结构,排除 AC;“平生书必为楷字”与“无 一行草”内容对应;“平生”作主语,“必为”作谓语,“楷字”为宾语,句子独立完整, 若加上“欲”字,意思不通,结构混乱排除D。整句话的意思是:张观志趣崇尚恬淡旷达,坚 持廉洁少贪欲,平生写字一定写楷书,没有一个字是行书或草书,就像他的为人。仁宗用飞 白体写一个“清”字赐给张观,来赞赏他的节操。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相关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根据题干提示返回原文筛选相 关语句,力求全面准确解读句意。题目为“下列各句全都表明张观心系百姓的一组是”。考生 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不是张观心系百姓的句子。 ①句的意思是开销逐渐增多,风俗逐渐浅薄,是指当时的社会现状,并不表明张观心系百姓, 故排除 AB。④句的意思是由于议论派乡兵很长时间不能决定,并不能表明张观心系百姓,故 排除 D。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 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 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 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 析是否合理。本题中, A 项,“自身原因”属于无中生有,全文只提到“会盐池吏以赃败,坐失举劾,降监河中府 税”,指的是张观因为受到连坐,而被贬官。并没提到他因为自身原因而被贬官。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 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 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 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 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 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 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 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 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 语境。 第一句得分点:“躬”,亲自;“率”,带领;“增筑”,抢修加固 第二句得分点:“所在”,所在的地方;“趋”,追随,追赶;“虽”,即使,“日”,名词作 状语,每天;“弛”,放松;“便”,给……提供便利。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审清题干要求,立足文本第一节内容,逐句 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答题模式为:举出例子,总结概括出性格特点。力求全面准 确。本题要求“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列举张观对父亲至孝的具体表现”。 根据原文“以父居业高年多病,请便郡,以观文殿学士知许州”可知,许观因为父亲年老多 病,张观奏请调到政务清简的州郡任职,凭观文殿学士的身份任职许州。 根据“丁父忧,哀毁过人,既练而卒”可知,许观因为父亲去世,伤心不已,最后因为过度 伤心而去世了,说明他对父亲至孝。 根据“居业尝过洛,嘉其山川风物,曰:‘吾得老于此足矣。’观于是买田宅、营林榭,以 适其意”可知,因为父亲喜欢那里的山川风景,张观于是置办田宅,营造园林亭榭,来满足 他的心意,可见他非常的孝顺。 根据“蚤起奉药、膳,然后出视事,未尝一日废也”可知,对待生病 父亲,张观早上起来 侍奉药、膳,没有一天停止,可见其至孝。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 的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 高考作为选拔性 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 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 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 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张观字思正,绛州绛县人。年少时诚实好学, 闻名乡里。考中服勤辞学科,被选拔为第 一,任命为将作监丞、通判解除州。适逢盐池吏因贪赃败露,张观犯了有失检举揭发罪,降 职为监河中府税。又任果州通判,改任秘书省秘书郎。仁宗即位后,张观升任太常丞,出朝 任杭州知州。返回朝廷后主管国子监,凭给事中的身份代理御史中丞。 当时流星、地震、雷鸣发生在正月,诏令征求直言进谏。 张观说: “天下太平已久, 政令宽松,法度松懈,开销逐渐增多,风俗逐渐浅薄,因而招致灾异。”河北下大雨成灾, 逐条上奏七件事,说:“疏导积水来扩大播种面积,缓催拖欠来减少禁锢,宽松刑罚来清理 积案,收回逃田来募民回归,取消工役来解当务之急,停止配税来使民财富足,开通商旅来 接济粮食匮乏。”张观又掌管审官院,于是授职同知枢密院事。 康定年间,西部用兵失利,由于议论派乡兵很长时间不能决定,于是和王鬷、陈执中都 被罢免,调到澶州任职。黄河冲坏了孙陈埽和浮梁,州人极为慌恐,有人请求他逃到北原以 躲避水害。张观说:“太守独自逃离,州民该怎么办?”于是就亲自率领兵众加固抢修,河 堤修成,大水也退了 张观被调到郓州。按照旧制,京东流通安邑盐,可沿海的地方禁止私自煮盐。张观上奏 说:“有利益在,百姓就会争相追逐,即使每天在集市上杀人示众,恐怕也不能禁止,请放 松禁令来给百姓提供便利。”每年因此被免除刺面发配的人不计其数。 因为父亲张居业年老多病,张观奏请调到政务清简的州郡任职,凭观文殿学士的身份任 职许州。一个多月后,拜官左丞。遭遇父丧,悲伤损毁身体超过一般人,在其父逝后 13 个月 的祭礼之后去世。被追任为吏部尚书,谥号文孝。 张观性情特别孝顺。张居业曾路过洛地,赞美那里的山川风物,说:“我能在此养老就 知足了。”张观于是置办田宅,营造园林亭榭,来满足他的心意。早上起来侍奉药、膳,然 后再出去办公事,未尝有一天停止。张观志趣崇尚恬淡旷达,坚持廉洁少贪欲,平生写字一 的定写楷书,没有一个字是行书或草书,就像他的为人。仁宗用飞白体写一个“清”字赐给张 观,来赞赏他的节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17 分) 四、(25 分) 14.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日暮、北风、冷雨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清冷的画面,为抒发羁旅愁思渲染气氛。 B.第一句中的“困”字,一方面指作者被漂泊的生活所困,另一方面也抒发作者因遭受贬谪、 不被重用而引发的内心困顿。 C.“苏门四学士”包括:秦观、黄庭坚、张耒、苏辙。 D.这首诗以“困”字开头,从抒发压抑的情感起笔,第二句的“豁”字表明在观山的过程中, 作者的情绪逐渐好转。 E.作者将羁旅之愁、仕途不顺的情感投注在与嵩山的交流之中,作者心情的转变实际上是自 我宽慰的结果。 (2)作者初见嵩山怀有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全诗简析。 (3)“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答案】(1)C (2)惊喜、亲切;结合诗句解释。 (3)拟人、化静为动(以静写动),表现山高峻的特点),表现作者清高独立、坚守人格的精 神。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解答此类试题时,注意 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 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 C 项,苏辙并不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包括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 故选 C。 (2)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中的答题方向,然后结合诗歌 进行解释。本题明确提出了诗人的情感为“惆怅”,考生需要分析的是诗人惆怅的原因。本题 分析情感产生的原因即是理解词的内容,这就要求考生认真阅读本词,并依据重点词句认真 分析其内容。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 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 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展开 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 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解析本题一可先看标题。标题对作品而言,为眼睛, 为窗口。透过标题,或能把握大意,或能感知情感。本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二可看 抒情字眼。本诗中第二句中“豁”就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3)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赏析。解题的基本思路:(1)解释诗句重点字词以及诗句的含 义;(2)展开联想描述景象;(3)点出该句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 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诗人把“数峰”想像成“清瘦”,点明修辞方法,抓住“出” 一字说明以动写静的手法,分析概括表现说明其突出山峰的特点。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 现出来,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其高洁超脱 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因而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出云来”三字抓住嵩山从云端现 出的一刹那,表现出诗人的满足与喜悦,并紧扣“初见”二字。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往往是 诗人情感的外化,寄予了诗人一定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在这里,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 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 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引人想象雨后嵩山的特有韵味和诗人得见嵩山后的一番情怀。 15.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诗言志,其中不乏哀愁,伟大的诗人们往往把胸中难以排遣的愁情化作千古流传的美妙诗句。 在《虞美人》中李煜用“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这一形象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来 抒发自己作为亡国之君的无尽哀愁;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辛弃疾用 “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无人会,登临意”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鲍照在 《拟行路难》中则用“心非木石岂无感,⑤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欲说还休的愤懑与不平;而才华横溢的李清照则在《醉花阴》中把闺怨闲愁化作了“⑥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 黄花瘦”的锦绣词句。 【答案】 (1).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 (2). ②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 ③把吴钩看了 (4). ④栏杆拍遍 (5). ⑤吞声踯躅不敢言 (6). ⑥莫道不销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 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此题难写的字词有:吴钩、踯躅、销魂等。 【点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 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 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 但得不到分数。 五、(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牛铃叮当 李清明 ⑴水乡多水牛。 ⑵从我记事开始,一直到成年走出水乡,多以水牛为伴。不但假期要整天放牧水牛, 即 使上学了每天也带上镰刀和竹筐,放学的路上割上满满一筐青草,回去喂养水牛。 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水乡,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牛。洞庭湖多年淤 积的湖洲上围垦成水乡一个个垸落。湖汊内港、沟渠水塘星罗棋布,到处长满茂盛的芦苇、 青草和野蒿,这些都是水牛们上好的饲料。水牛生命力强,容易饲养。 ⑷春、夏、秋三季均以自然生长的草蒿为食;到了万物枯萎的冬日,每天也只需一捆干 草便能果腹。漫长的农耕时代,水牛一直被视为农家的命根子。从牛犊学会走路的那天起, 它的脖子上便被精心挂上一串铜制的铃铛。农忙季节,水牛可用于犁田、耕田;农闲时分, 水牛能帮助拉磨,碾压菜籽、稻谷,以便得到食油、大米。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村里就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还配备了犁、耙等成套的耕田机械。没承想几吨重的“铁牛”开进 农田却经常陷进淤泥中,有时淹得只看见顶部的烟囱,最后还得用十头八头水牛合力,才能“拖 拉”出来。 ⑸水牛天生就能游泳,还是长距离泅渡的高手。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 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 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夏天,水牛成了我和一 班好伙伴的“游泳老师”。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 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不消两日,我们便掌握了“牛 刨”“蛙泳”等全套的游泳本领。 ⑹与水牛朝夕相处,我们也摸透了它温和、驯良的习性。只要你往牛头前一站,哪怕它 正在吞食草料,也会赶紧把头一低,让你攀住牛角,爬到它背上。待你坐好,水牛还不忘摆 动头角,“嗯呀——嗯呀”撒娇般地叫唤几声,牛铃也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骑 在牛背上的我们,头上扎着柳条帽,腰间别着把弹弓,右手高高扬起柳条鞭子,活像一个个 舞剑骑马、披挂出征的大将军。 ⑺别看水牛平日温驯,一旦打起架来却异常勇猛,尤以处于发情期的公牛为甚。当攻击 开始时,公牛们双眼通红,抵足弓背,头缩至前腿中间,亮出尖尖的双角,冲撞挑击。一时 间,牛铃骤响,沙飞石跳,响声震天。这时,只有将干草燃成的火把投掷到牛头角力处,方 能将它们分开。 ⑻终于,水牛老了。连田也耕不动的水牛,静静蹲在牛栏中,等待自己大限的到来。因 为害怕掉膘,乡亲们往往会提前宰杀水牛。被牛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 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 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们不禁泪眼模糊。 ⑼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等天收粮,靠天吃 饭。放眼望去,湖洲上唯有水草疯长,久而久之便成了放养水牛的天然牧场。春天里, 不再 耕田的水牛被赶至牧场,脖子上换上了刻有记号的新铃铛,直到冬天才各自牵回。一起牵回 的还有傍着公牛母牛的新生牛犊。牛犊的认领沿用的是乡里的老规矩:将各家的大牛小牛赶 至一处,看哪头牛犊跟谁家的大牛走,哪头牛犊就是谁家的。 ⑽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由牛犊引发的纠纷,每有耳闻。曾 有相邻的两家因争六条小牛而互不相让,直至对簿公堂,一家甚至提出要用船装着大牛小牛 去省城做“亲子鉴定”。自然,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这一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黑色幽默。 ⑾打那以后,水乡的水牛们大都由放养改成了圈养。岁月流逝,牧童牛笛仿佛一夜之间 成了绝响。没了广阔湖洲茵茵绿草的映衬,少了骀荡和风的吹拂……牛铃依旧叮当,但总觉 得少了往昔的悦耳与悠扬。 16. 作者为什么把牛犊引发的纠纷称作“黑色幽默”? 17. 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 18. 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 19. 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 感悟。 2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引号的目的除了起到强调作用之外,还将“铁牛”与“水 牛”形成对照,突出拖拉机被“拖拉”的尴尬,有幽默的效果。 B. 这篇文章语言平实,富有生活气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水乡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们与水 牛的深厚情感。 C. 这篇文章在讲述各种与“水牛”有关的事情时,特别提到“杀牛”的事情,意在批判人们 对水牛的无情伤害,抒发作者压抑、悲愤的心情。 D. 文章虽然叙述的是一件件日常生活的小事,但是不乏哲理意味,能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深刻的主题。 E. 文章第七段对水牛打架情景的描写,与前文水牛温顺的形象形成对比,意在说明水牛也具 有攻击性、危险性,警告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答案】16. ①利益的争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喜剧效果。 ②追逐利益的现实与古老的乡村传统相冲突,折射出时代变迁带来的无奈。 17. 通过动作、神态描写,以及在水浅处与水深处不同游泳姿势的对照描写,形象刻画了水牛 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 18. ①呼应题目,点明题旨;②线索,贯穿全文;③渲染背景旋律,增添感染力;④有象征意 味,承载了农耕时代的情感与记忆。 19. 表达了对淳朴、诗意的乡村的眷恋,对田园牧歌图景消逝的怅惘。 感悟示例:现实社会缺少一份淳朴、诗意,有太多名利纷争,我们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守 住心灵的底线,支撑道德的大厦。(也可有其他个性化理解) 20. CE 【解析】 【16 题详解】 的本题考查赏析作品重点词语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词语内涵的几种方法:①抓 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 目的来理解词语。 解答该题,首先要将“黑色幽默”放到原文中,根据其所处的语境考虑。通过回顾原文九、 十两段可知,“黑色幽默”是作者在写到“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时提 出的,则应当是表现了对时代变迁的无奈;另外还要联系文中“ 鉴定最后平息了纠纷,但花 去的鉴定费、差旅费和诉讼费加起来远远超过几头小牛的价值”一句,表现的是“利益的争 夺与得不偿失的结果形成反差,产生讽刺性的喜剧效果”。 【17 题详解】 本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 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 来理解句子。赏析句子,应该明确句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分析, 通过分析可知,“划动”“抬起”属于动作描写,“得意地叫唤”属于神态描写,通过这些 直接刻画描写了水牛的形象;“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 捷”这属于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为了突出水牛形象的;第二个画线句子也是运用了一连串 的动词,如“赶”“拽住”“拍击”等,这是为了表现“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 的亲密关系。答案中分析出这些信息即可。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线索、形象、内容、 象征意义及主题考虑。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象,其作用不外乎推动情节发展、凸显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 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要注意结合标题的作用,联系文章中心,来分析命名 的原因,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窥知中心。 联系文章的标题、主旨考虑,也就是照应标题“牛铃叮当”,明确文章主旨;“牛铃”出现多 次,贯穿全篇,因此可以看为本文的线索;“牛铃”是一种声音,因此可以从背景旋律角度 分析;最后可以结合作者创作文章的意图来谈,“牛铃”象征的是农耕时代,它承载着作者 的情感与记忆。答案可以从这几方面考虑,但具体文字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要求“简要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你的感悟”,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再从情节、形象、主旨等角度分析自己的感悟。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 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本题第一问概括文本主 旨,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 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 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要熟读文章,把握思路,文章 1——8 段,重点写了水乡农耕时代,水牛的作用和水牛跟“我 们”的密切关系。9——11 段重点写了现今,“水牛”退出作为重要工具后的情况,“水牛” 跟我们的关系不再那么密切,养“水牛”仅是为了“经济利益”;邻里乡亲的关系也开始利益 化,失去了原有的淳朴。由此可概括出主旨,基本感情是眷恋与惆怅。第二问谈感悟,可以 是理解、赞同或者反对,言之成理即可。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信息,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 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 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 题解文的意识。本题中, C 项,“意在批判人们对水牛的无情伤害,抒发作者压抑、悲愤的心情”错,根据原文“被牛 绳绑囚在树下的水牛,看到屠夫磨刀霍霍,都会掉下一颗颗好大好大的眼泪,似有深深的不 舍和无限的悲戚。想起水牛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站在一旁的我 们不禁泪眼模糊”可知,作者在这里是表达对水牛的不舍与同情,这一辈子所求最少,干的 却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 E 项,“意在说明水牛也具有攻击性、危险性,警告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错,作者在这 里写水牛打架,是为了让水牛的形象更为的丰满,而不是警告人们。 故选 CE。 六、(12 分) 21.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关于“自主学习”的问答。请仿照乙同学对“能学”所作解释的句 子的形式,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解释文字。 甲同学:你能告诉我“自主学习”有哪些要点吗? 乙同学:好的。我认为自主学习有四个要点,就是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能学”是 指学习者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 “想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会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坚持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想学:学习者主观上有学习的动机,并且愿意付诸行动。会学:学习者具备一定的 学习方法,并且会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坚持学:学习者有较强的学习意志,并且能够持之以 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是指仿照给定的句子造句或者仿照所给的语段、短 文等写作语段或短文等,其中以仿写句子最为常见。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 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 句子。本题除了仿写考查另外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词语解释,解答本 题,必须运用逻辑学中的命题知识。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 物情况的思维单位。要想对“想学”“会学”“坚持学”这三个词语进行解释,必须对它们 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对其所代表的具体学习状态进行全面而又规范的陈述,否则是揭示不 出这些命题的本质内涵的。通过对“能学”的分析,再加上逻辑学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得出 这样的公式:想学/会学/坚持学是学习者……,并且……。 22.《红楼梦》里用“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描写两个主要人物,请写出他们的 名字,并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具体事件介绍其性格特点。80 字以内。 【答案】第一问:“阆苑仙葩”指林黛玉,“美玉无瑕”指贾宝玉 第二问: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对文学名著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课文中涉及到的和 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对内容繁多的文学文化常识,分门别类加以记忆。如红楼梦曲,《红 楼梦》中预示金陵十二钗命运的套曲,考生可以将他们放在一起加以记忆,如《枉凝眉》,咏 叹黛玉,命运悲苦,无情;《恨无常》咏叹元春,虽有荣华,无奈早逝;《分骨肉》咏叹探 春,远嫁他乡;《乐中悲》咏叹湘云,生性豁达,夫婿早逝。等等。考生将这些知识系统化,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第一问:“阆苑仙葩”出自于《枉凝眉》,指仙界的花草,根据《红楼梦》第一回中交代,"西 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那是林黛玉在天界的真形。 “美玉无瑕”,比喻人或事物完美得无缺点。《红楼梦》中贾宝玉是衔玉而生,且宝玉的才学在大观园试才藻一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美玉无瑕”指贾宝玉。 第二问: 《红楼梦》中贾宝玉性格特点;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把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 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身上,这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他和黛 玉的爱情是促使他一步步走向叛逆的主要原因。宝、黛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 生道路的基础上,带有更其鲜明的叛逆性质。因此这种爱情愈发展,就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愈 尖锐。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而且是"不知悔改"的。他和历来文学作品中的正 面形象比较,体现着初步民主主义的色彩,显示了一种新的时代特征。但由于宝玉毕竟还是 个贵族阶级的公子哥儿,他对封建主义的背叛不可能是彻底的。 林黛玉性格特点;林黛玉出身于“清贵之家”,由于小时父母钟爱,比较任性。后因父母早丧, 寄居贾府,孤苦伶仃。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为保持自己纯洁的个 性,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并且常以“比刀子还利害”的语言,揭露周围不合理的 现象,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出于她和宝玉一致的叛逆性格,她鄙视封建文 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生活中, 只有自幼耳鬓厮磨的宝玉才是她唯一的知己。她和宝玉之间的真挚感情,成了她能在这个势 利环境中生活下去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在焚稿断痴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 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在黛玉身上又使我们看到一种新型妇女的思想意识 的萌芽。 七、(60 分) 23.作文。 在 2020 年“抗击新冠肺炎”的这场战役中,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战胜了病魔。 其间,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一幕幕感人的情景,一个个伟岸的身影,浓缩成几句极富哲理意 味的“抗疫名言”: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 出的凡人。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请结合你对上述“抗疫名言”的理解,围绕“从抗疫胜利说开去……”这一话题,写一篇议 论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主题鲜明;③内容充实;④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疫情中最美“逆行者” 在全国上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战役中,有那么一群人毅然奔赴抗疫前线, 是他们的坚守和付出,筑起了一道守护人民健康的防护线。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新春伊始,一场猝不及防的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大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疫”面前, 一群“最美逆行者”没有退缩,逆“风”而行,迎难而上,为抗击疫情,奉献力量,传递温 暖。他们义无反顾的“逆行”,是最勇敢的坚守,是最温暖的守护,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点赞和 致敬! 最美逆行者,肩负的是责任与担当。责任重于泰山。面对疫情,广大医护工作者,写下 请战书,按下鲜红的手印,主动请缨,毅然奔向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公安干警、基层干部、 运输司机等,义无反顾,奋战在防疫抗灾战场的第一线。他们手挽手、肩并肩,冲锋陷阵, 为抗击疫情、稳定局面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都是最美、最帅的“逆行者”。正是这些最美 “逆行者”,他们肩负起了责任,扛起身上的重担,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最美逆行者,传递的是信心与力量。疫情面前,人心是最强大的力量。危险紧要关头, 最美“逆行者”迎难而上,挺身而出,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救助,更是为社会传递着休戚与 共、守望相助的力量与温情,坚定广大民众的抗疫斗志和决心,树立战胜疫情的坚强信念。 在这些闪闪发光的普通人身上,我们看到了爱的伟大、爱的力量,对所有人的一颗大爱之心。 正是这些“最美逆行者”的实际行动,鼓舞了人们对抗疫情的信心,有了直面危险的勇气和 众志成城的毅力。 最美逆行者,守护的是生命与希望。正是这些普通平凡的最美“逆行者”,用实际行动守 护着我们的健康,守护着人民的安危,守护着城市的平安。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英 雄”,病毒肆虐时,医生、护士、警察……他们在默默奋战,守护我们,护佑国家,他们无愧 于新时代的英雄。疫情当前,是他们在危险之境中逆风而行,以自己的生命守护着我们的生 命,让我们战胜了恐惧,克服了困难,扛起了胜利希望,让我们温暖、安定,心中有力量, 眼前有希望。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勇敢逆行的他们,千千万万最美“逆行者”,谱写了一曲感人 篇章,一首首赞美诗歌。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最可敬的人,值得被所有人铭记、点 赞。在这个不寻常的春节,让我们守望相助,向最可爱的人致敬,他们是最美逆行者!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的材料比较特殊,属于名言警句类。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作为作文材料,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名言警句 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 或象征 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 要善于由表及里, 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 第一句名言“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 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以主要讲那些美丽的“逆行者”,他们也是平凡的血肉之躯,也有人间的 七情六欲,但是在疫情面前,他们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直面疫情,在与疫情的搏斗中做出重 大牺牲,甚至是生命,最后成为英雄,殊不知,英雄的背后,都是他们在负重前行,只为了 给我们一个岁月静好。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静好的岁月同样也不存在。静好的岁月只是人 们期望的东西,它需要有人为我们遮风挡雨或者是保驾护航才可能实现。无私的医护人员、 消防官兵以及那些说不上名字的“逆行者”为了国家,牺牲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句名言“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当寒冷的冬天来临时,寒风 瑟瑟,万物凋零,给人萧瑟之感,但不要忘了,在冬天之后,就是春天的降临,到那时,阳 光明媚,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里指的因为疫情而影响自己的生活的人此时如 同生活在黑暗之中,生活在寒冷的冬天,但是请不要放弃希望,要勇于与疫情斗争,迎取胜 利的光芒。这是从自然现象上升到社会意义,“冬天”会过去,疫情也会结束,“春天”会 到来,希望也会到来。 在最后,材料要求考生“请结合你对上述‘抗疫名言’的理解,围绕‘从抗疫胜利说开 去……’这一话题,写一篇议论文”。首先确定了文体——议论文,其次限制了话题——从抗 疫胜利说开去,考生可以思考,为什么抗疫会取得胜利,如何取得胜利的……,然后确定一 个立意,进行构思。 参考立意: 1、负重,美丽世界的背后 2、弘扬民族精神,再现中华雄魂 素材: 1、一场疫情考验,彰显新时代下我们面临困难所释放出坚忍不拔的团结力量。病毒本身并不 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坍塌,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终将战胜病毒。 越是紧要关头,越考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当我们人人都把爱、把责任扛在肩头,我们就有 理由相信我们能打赢这场战疫。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愿意用奉献去照亮身边的人,那么我们 就都活成了一束光,我们的国家就必将成为一轮闪耀的太阳!我们坚信,因为有了你们,我们会很快见到“战疫”胜利的曙光,见到困难过后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让全世界为之尊敬 的荣光! 2、我敬,敬你最美逆行,勇往直前。疫情当前,他们从不畏缩,争相奔赴前线。钟南山在高 铁餐车之中疲惫入睡,李兰娟每天只睡三小时研发抗疫药剂,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院长与时 间赛跑,年轻的护士的手被消毒液腐蚀裂痕满满,为了节省一套防护服水也不敢喝一口,雷 神山的建造者们夜以继日工作,十余天建起一座医院……我不由得感叹:“你逆行的样子, 真美!”他们带给我们的是既是中国速度,也有中国温度。 3、中华民族自古多灾多难,但我们从不惧怕灾难,也从未被灾难征服。军阀混战时期丧权辱 国的二十一条,催生了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族存亡时刻的西南联大群星璀 璨,诞生了许多学者大师;1998 年抗洪、2003 年非典、2008 年汶川地震,一次次勇斗灾难, 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注脚,也成为被担心“垮掉”的下一代人证明自己、接过民族精神 之火种的契机。2020 年初爆发新冠肺炎疫情,老中青三代医务工作者前赴后继,90 后开始登 上历史舞台,承担起他们的使命。浙江大学二院消化内科一名 1997 年出生的小护士主动请缨 赴武汉抗疫,护士长吕敏芳写下“我把最小的娃送上了战场,稚嫩的肩膀需要学会担当,风 雨的世界需要去搏击翱翔……用年轻的身躯,担负起这个时代的重任。” 行文结构: 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向“逆行者”致敬》。开头可以写最近的冠状病毒形式及认识等, 由形式的严峻引出“对那些舍身忘己的逆行者肃然起敬”。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致 敬“逆行者”,他们用防护服做铠甲,以口罩为盾,迎战可恶的病毒;最美逆行者,肩负的是 责任与担当;最美逆行者,传递的是信心与力量等。结合“敬值班的警官,为生命坚守岗位; 敬基层干部,为安康绝不怠慢;敬快递员,为生活提供保障;敬患者,为希望不言放弃”等 分析论述。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 【点睛】写作时,切忌把全部名言杂糅在一起,以为能面面俱到,其实反而没了重点。要注 意时鲜素材的运用,不能一味在故纸堆里“为赋新词强说愁”。此外,文章结构圆融,可题记 先声夺人、态度显豁,结尾画龙点睛、收束有力,充分彰显了作者的写作才情。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