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冲刺:环境保护必背知识点
加入VIP免费下载

地理高考冲刺:环境保护必背知识点

ID:265731

大小:468.36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0-06-0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地理高考冲刺:环境保护必背知识点 全球变暖问题 1.导致近 50 年来的气候变暖的原因: (1)人为因素(主导因素): 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大量排放 CO2、N2O、 甲烷等温室气体; ②排入大气的氟氯烃严重破坏臭氧层,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③森林大量砍伐,使其吸收 CO2 的能力减弱等。 (2)自然因素(次要、不确定因素):①处在大冰期的后期,气温呈上升趋势;②太阳活动、火山喷发 等。 2.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海平面: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特别提醒:海平面上升的原因和危害 原因:气温升高的同时,海水温度也会随之升高,海水因膨胀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极地增温强烈, 会造成部分极冰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危害:海水入侵、淹没土地土地盐碱化;风暴潮作用加剧、海岸侵蚀加剧、洪涝灾害增加;陆地 污水排放受阻。 (2)农业: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干旱加重,由于供水不足,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高纬度的国家, 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 (3)工业: (4)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5)水循环过程: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6)生态环境: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少排”、“吸收”、“顺应”、“法德”八字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控制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使用量,提高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 比例; 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提高工业生产部门能源利用效率, 减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建筑物采暖等民用能源效率。) ③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①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保护草原、湿地,防止草原荒漠化、湿地退化 ②采用固碳技术(指把燃料气体中的 CO2 分离、回收、然后深海弃置,或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 物方法固定)。 ③主动适应: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3)行政手段: ①实行直接控制(如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砍伐森林); ②应用经济手段(如征收污染税费、实施排污权交易(包括各国之间的联合契约)、提供补助资金 和开发援助; ③鼓励公众参与(包括向公众提供信息,进行教育、培训)。 (4)技术措施:主要有节能技术、生物能技术、二氧化碳固定技术等。 (5)全球合作。 臭氧层破坏问题1.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1)自然:太阳活动的自然因素 (2)人为: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氯氟烃类化合物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2.臭氧层遭破坏的危害 ①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如白内障)、皮肤癌、传染 疾病); 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农产品品质下降、破坏森林、影响渔业生产等) 50%以上的陆生植物,如土豆、瓜类、番茄、甜菜等,产量会急剧下降;森林草地衰退,危及生 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使浮游生物受到危害,导致海洋食物链中基础食 物数量减少,使生活在浅水里的鱼类和贝类很难生存。 ③使人工高分子或天然高分子材料加速老化(如建筑物、喷涂、包装等物质老化,使其变硬、变 脆),缩短使用寿命,并能使接近地面的有害臭氧浓度增加,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可引起 光化学烟雾污染; ④加剧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 3.臭氧层保护措施 (1)管理措施:加强国际协作;制定法律法规,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 (2)技术措施: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森林面积锐减 1.森林是陆地上最强大、最复杂、最能长久存在的生态系统。保护森林,植树造林是生态系统保护 的核心。森林破坏时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加速的,尤其是工业社会以来 2.森林的分布 (1)原始森林: ①亚寒带针叶林:存在于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 ②热带雨林:存在于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等洲 (2)我国森林的分布: 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②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和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 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低山丘陵区分布着人工林和次生林。 3.森林的价值 ①生态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 空气;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美化环境;提供旅游休闲最佳场所 ②经济价值:制作家具;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注: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人们把森林比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首要价值:改善生态 环境 ③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4.森林破坏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 建设,城 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2)影响:①生态失调 ;②环境恶化;③导致洪水频发;④水土流失加剧;⑤土地沙化;⑥河道淤 塞;⑦ 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 5.保护森林有措施: 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③计划采伐,采育结合;④ 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⑤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草地退化 1.概念区分: ★草原: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是指在不受地下水或地表水影响下而形成的地带性草地植被。 ——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 ★草场:草原以及各种类型的草地,一旦被用来放牧或 割草等,即称之为草场,也就是说,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草坪:指的是有特殊功能的草地,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草地:是一种泛指,是指生长 有草本植物或具有一定灌木植被的土地,因而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载畜量: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草地退化人为原因:人口增加---->畜牧产品需求增加---->超载过牧--->草场退化 2.草原的价值 ①经济价值——发展畜牧业的基地 ②生态价值——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3.草原特点:草原地区一般雨量较小,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4.天然草地的分布——降水不够丰沛的地带 我国草地的分布:年降水量小于 400mm,北方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山地,青藏高原 5.草场退化的影响: ①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即优良适口牧草减少,杂草、毒草增多。 ②牧场退化严重的地区,还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如土地沙化、盐渍化,物种灭绝,气候 恶化。 6.世界各地区牧场情况:世界各地牧场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不平衡 (1)欧洲:牧场载畜量比其他地区高几倍 ——原因: ①自然原因:欧洲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地形平坦,有广阔的平原。②人为 因素: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市场对乳肉禽蛋的需求量大。有发达的科技和工业作保障,因此 有世界最发达的畜牧业,有很高的载畜量。细致的管理 (2)北美:经历过开发、滥用和逐步改善三个阶段,目前状况逐渐好转。(30 年代的黑风暴) (3)澳大利亚:也曾过度放牧,近年来情况已有所改善。 特有的问题是:从欧洲引进的兔子过分繁殖,侵夺了许多牧场。 (4)非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大部分牧场:都面临着草场退化和沙化的问题。原因:主要是牧场超载。 (5)中国牧场——退化和沙化情况严重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 人为原因:①过渡开垦;②过渡放牧;③滥伐树木和滥挖药材;④鼠害和虫害(主要是蝗虫)严重 ⑤规划利用管理不当;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7.保护草地 (1)解决的关键: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2)我国在牧场保护方面的采取的措施: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②改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 畜合饲、半舍 饲方式;③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④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等;⑤优化畜群结构,合理 放牧;⑥退耕还草, 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湿地 1.定义: (1)狭义:生态交错带,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只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沼泽和湖泊、海洋的滨 岸部分,而不包括湖泊的开阔水体和海岸外面的浅海部分。 (2)广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 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 6 米以内的海域。” 2.湿地的价值: (1)生态价值——“地球之肾” 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涵养水源、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2)经济价值: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3)社会价值: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 3.中国湿地现状 (1)面积: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 26 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 10%左右,位 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 (3)分布:①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成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广布, 阻碍地表水下渗;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河流泛滥);②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 湿地(三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湿地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时间漫长):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全球变暖,气候 暖干化 (2)人类活动——极大地加速湖沼消亡过程(时间短暂) 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 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改向,导致水量减少。 5.湿地保护措施 ①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②建立自然保护区;③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④基本建设,水 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⑤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物多样性与物种灭绝关系: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而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 少的具体表现。 2.物种灭绝的原因 (1)自然原因: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即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即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类活动加速 了物种的灭绝。 人类活动导致灭绝的物种主要是植物和昆虫 3.保护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②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 ③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④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酸雨 概念: 人们一般把 pH 值小于 5.6 的降水称为酸雨,包括雨、雪、雹、雾等各种酸性的降水形式 形成 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生成 H2SO4、HNO3 和 HCL 等酸性物质,并随雨雪 降落到地面 污染物来源 主要有火山喷发释放的酸性气体以及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酸雨类型 (1)硫酸型:由硫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硫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2)硝酸型:由氮氧化物缓慢氧化形成硝酸随降水落到地面形成的 主要影响 (1)水生生态: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2)土壤生态:使土壤酸化,造成养分淋失,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 减产 (3)植物生长:腐蚀树叶,使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林木成片死亡 (4)建筑物: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的损坏 (5)人体:危及人体健康 酸雨分布 世界:欧洲、北美东部和加拿大南部、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东南亚地区 我国:以硫酸型酸雨为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和青藏高原以东,酸雨分布范围亦有扩大的趋势 酸雨防治措施(最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清洁能源; 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整治重工业和高污染、高能耗产业; ③开展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④发展洁净煤技术(降低煤炭含硫量)和清洁燃烧技术(控制生产过程中 SO2 排放); ⑤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⑦加强国际合作(酸雨是全球性问题); ⑧植树造林,农业上培育抗酸雨污染的新品种; ⑨严格执法,达标排放。 知识拓展1.我国三大酸雨严重区:(1)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高硫煤使用地区及部分长江以南地区; (2)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全国最严重地区);(3)北起青岛、南至 厦门,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主要酸雨区)。 2.我国酸雨危害南方比北方严重的原因: ①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②南方土壤为酸性,大气中尘埃为酸性;③南方大 城市燃烧高含硫量的煤;④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⑤南方阴雨天 气多 3.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调整能源战略是大气污染防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1)主要表现: ①人口增长导致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加速资源的耗竭,破坏了资源的再生功能,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我国矿产资源的紧迫性表现 ⑴中国矿产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⑵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加之开采中采富弃贫,使矿产品位下降。 ⑶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矿产资源主要富集在 中部或西部地区。 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及解决对策 1.世界淡水资源短缺 (1)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的多少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量 (2)淡水资源短缺的实质---------供与需的不平衡问题 (3)淡水资源短缺地区分布:世界主要分布在中东与非洲。我国主要是分布在华北与西北地区 (4)世界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有限。在全球水储量中,淡水只占 2.53%,所有淡水中 99%难以直接利 用,人类最容易获 取的是江河湖沼中的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 ②淡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国水资源丰富,年人均水量 10000m3 以上;北非 和中东很多国家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年总水量和人均水量都很低。 人为原因: ①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管理 ②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长快 ③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案例分析: 新加坡是热带雨林气候,但新加坡是缺水国家,试分析其原因: ①陆地面积小,地表径流少 ②经济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5)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 ①制约经济发展; ②影响粮食生产安全; ③损害生态环境; ④损害人体健康; ⑤引发国际冲突(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中东、非洲等地区国家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同一条河 流的上游与下游国家,常因为水的问题发生争执。) 2.中国水资源短缺 (1)中国水资源总特点: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 (2)空间分布:地区分布极不平衡(3)时间分配: 时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更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 自然原因: ①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 ②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③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 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增; 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4)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①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 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②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和城市缺水状况已备受关注。缺 水已经成为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我国不同地区差异 南方地区:(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多水带——水质型缺水 原因:水污染严重 华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过渡带,缺水最严重——资源型缺水 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②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②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西北地区:总量不丰富,缺水带——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 带来生态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加剧 3.水资源短缺解决对策 (1)开源: ①修建水库; ②开渠引水; 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 ④废水处理再利用; ⑤海水淡化; ⑥人工降雨。 (2)节流:(农业、工业) 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 ②发展节水农业; ③提高用水效率; 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⑤实行污水资源化; ⑥发展清洁生产; ⑦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 (3)生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 (4)其他: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 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世界耕地需求趋势 目前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不足问题,成因如右图: 2.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自然原因:灾毁耕地。 人为原因:生态退耕;非农用地挤占耕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2)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2)土地资源开发与防治: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1.化石燃料的概念: 化石燃料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它们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 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 2.化石燃料的分布: 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总特征)。 (1)煤炭分布 (2)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3.化石燃料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1)消耗状况 ①全世界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很大。发达国家能 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 ②中国能源资源丰富多样,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目前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③全球能源的年消耗量仍在增长。 (2)化石燃料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化石燃料在开采、运输、存放、加工、利用过程中,都可能对环境产生较显著的不利影响。(3)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①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 的现象,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耗损。 ②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 入使用。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 题。 ③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时,由 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④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减少 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⑤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用可再生能源的代替化石燃料资源。 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1.石油资源耗竭的主要原因 ①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 ②地区石油生产与消费不均; ③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对石油资源高度依赖,石油需求量日益增加 2.石油资源耗竭的主要影响①能源供给不足,造成经济危机; ②以石油为原料的下游生产行业受影响; ③导致通货膨胀,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3.我国石油危机的主要对策 ①提高石油自己能力; ②实现石油贸易渠道的安全化和多元化; ④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⑤挖掘石油替代潜力;节油降耗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1)分类: ①按产生的方式: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是指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千百万年前理在地下的 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又称为化石能源,它们是当今世界中一次能源的三大支柱,构 成了全球能源家族结构的基本框架。一次能源中还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 物质能以及核能等。 二次能源:是指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经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电能是最主要 的二次能源。电能是从其它形式的一次能源转化而来的。焦炭、汽油、煤气、沼气等。 ②按形成和来源: 与太阳有关的能源: 太阳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 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 地热能、温泉, 与地球一月球一太阳相互联系有关的能源:潮汐 ③按利用时间长短: 常规能源: 已大规模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等 新能源: 正在研究开发和利用的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沼气)等 ④按性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 不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非可再生 (2)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是指消费的各类能源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世界能源结构已经由石 油时代逐渐过渡到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能、水电等多种能源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时代。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占 70%左右,而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占 60%左右, 煤炭只占 30%左右。 (3)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 ①从全球发展趋势看,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 长。 ②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所以,今后世界能源的总趋势是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和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 主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优缺点归纳 (1)太阳能 ①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两种转换形式:A 光热转换,如太阳灶 ;B 光电转换,如太阳能电池 ②优缺点: 优点:A.能量巨大 B.清洁无污染 C.可再生,用之不尽 缺点:A.能量分散,密度低,利用困难 B.受天气影响大,只能在晴天使用 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 A.纬度: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纬度高,太阳辐射弱 B.天气:晴天多,获得的太阳辐射多;阴天多,则少 C.地势:地势高,大气稀薄;地势低,大气层厚 D.大气透明度: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透明度差,则弱 案例分析: 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 ①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洁净,透明度好,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②晴天多,日照时间长③纬度低,太阳辐射强 四川盆地太阳能贫乏的原因: 雨多,雾多,晴天少 (2)风能 ①优缺点: 优点:可再生;清洁无污染;风力发电成本较低 缺点:能量密度低;受季节限制,风速不稳定;储存、输送困难 ②风能的利用——风力发电 ③我国风能分布规律: 空间:北方>南方 ;从海边向内地迅速减弱,内陆又增强 时间:冬春>夏秋 ④风力发电站选址:年平均风速高,风力较稳定地区 (3)水能——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 ①水电的优缺点: 优点:可再生;清洁,无污染;发电成本低;水电站建成后,兼有多种效益 缺点:建站周期长;搬迁居民;发电量受水量季节变化影响;可能给库区及周围地区环境带来不 利影响 ②水坝建设对环境的有利不利影响 ③水能资源前五位国家: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 水电比重最大国家:挪威,巴西 ④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 我国水能分布(影响因素:河流径流量,河流落差) 西南:水量大;一二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中南:水量大;二三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西北:水量大;一二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华东:水量大;落差小 东北、华北:水量小;落差小 (4)潮汐能 ①潮汐的概念:太阳与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上的海水呈周期性的涨落。白天海水上涨叫“潮”,晚—上 海水上涨叫“汐”。 ②分布:巨大的潮汐能蕴藏在狭窄的海湾、浅海、江河入海口。 ③潮汐能发电原理:在海湾或河口上建造一个稍低的大坝,以拦截涨潮时涌入的海水,拦在大坝 里的水流经大坝时推动水轮发电机组而发电。 ④潮汐能特点:优点:干净、无污染。 缺点:阻碍船只和鱼类进出 (5)生物能 ①传统利用方式——柴草,一方面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浪费 ②新的利用方式——沼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为新能源,制取受温度限制;南方利用时间长,北 方利用时间短 ③沼气是农村比较理想的能源的原因 A.原料丰富,可分散制取,就地使用; B.解决农村生活用能不足问题; C.缓解燃料同饲料、肥料间的矛盾; D.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增产; E.促进封山育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6)地热能 ①概况:地热能是地球内部蕴藏的巨大热量,包括地下热岩和热液中所储存的能量。现在被开发 利用的多为后者。 ②存在形式: A.干蒸汽(不含水滴)——最便于开发利用,如意、美、日以此开发电力 B.湿蒸汽 C.热水——如冰岛的雷克雅未克,以此为居民供热和进行温室栽培 ③分布:板块交界处地热能丰富 ④用途:发电、取暖、建地热温室等。 如:我国西藏的羊八井也是地热能丰富的地方,那里的地热能已经用于发电。 ⑤优缺点: 优点:成本低廉;可再生 缺点:开发技术难度较大,所需费用较高;可供开发的地点不多;更新速度慢;含有有毒物质, 注意环保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规能源短缺的缓解措施 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 ④加强国际合作; 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意识。 怎样解决我国农村能源不足问题 ①营造薪炭林 ②发展沼气 ③开发小水电 ④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 ⑤推广省柴灶 我国东南沿海建设核电站的原因 ①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规能源短缺; ②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能源需求量大; ③核电站能力密集; ④核电站地区适应性强。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天然水的自净作用为例) 1.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2.自净过程中的几种机理(以天然水为例) 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可以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净化。 3.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流动性强的河流比湖泊和地下水的净化能力强。 4.自净作用的意义: 掌握不同水体的自净规律,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指导人类的活动。例如,合理安排生产布局, 减少人工处理污染物的费用等。以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水污染 1.概念: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 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失的现 象,称为水污染。拓展: 1.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条件 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一方面污染物易于积累,另 一方面静水利于水生植物的繁殖,从而使水体生物群落急剧变化,水体生态系统则失去平衡,并造 成严重的危害。 2.怎样清除石油赤潮问题 赤潮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春夏温暖季节,风和日丽;②海水流动缓慢;③较为封闭的海湾;④水温较高。 (2)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海洋;②农 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③海洋开发程度高和沿海滩涂养殖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 养殖水域,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 大气污染 1.概念: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 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 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2.成因:①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进入大气,改变了大气成分。 ②自然界的地震、海啸、森林火灾、土壤和岩石风化等自然过程也会造成大气污染 3.指标: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 度。) 4.大气污染物: 5.类型(1)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 TMl0) ①概念: A.“总悬浮颗粒物”: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 B.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是空气质量播报中的一个重要参数,是指空气中悬浮的粒径在 10 微米以下的固体颗粒,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原因:人的的鼻毛、分泌物和黏膜可以将 大多数大于 10 微米的粉尘过滤掉,只有小于 10 微米的颗粒物才会随气流进入气管和肺部。)。可吸 入颗粒物是我国北方大部分城市的首要污染物。 ②主要来源及影响 ③防治措施 A.控制源头,不能在城市上风向建大气污染重的企业,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 B.坚强对污染企业、行业的治理,对工业生产的废气进行回收处理 C.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水电、风能、核能、太阳能) D.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烟尘等污染物质的排放; E.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车流量,提高机动车辆污染排放标准 F.控制生活污染:餐饮油烟机要定时清洗,干洗机要封闭操作,通过洒水作业等方式防治建筑和 道路扬尘 G.增加城市绿地,提高植被覆盖率 H.注意农村污染,不能露天烧秸秆 I.完善相关环保法规,并依法执行 (3)光化学烟雾 ①概念:指排入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一种带有刺激性的浅 蓝色烟雾。 ②污染源:主要污染源是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和工业废气。 ③发生时间:一般发生在大气相对湿度较低、大气温度较低,气温高(24~32℃)的夏季晴天, 污染高峰出现在中午或稍后。 ④危害: A.损害人和动物的健康:长期吸入会引起咳嗽和气喘,浓度达 50pm 时,人将有死亡危险。 B.影响植物生长:导致高产作物的高产性能消失,甚至使植物丧失遗传能力,降低植物对病虫害的 抵抗力 C.影响材料质量:光化学烟雾会促成酸雨形成,造成橡胶制品老化、脆裂,使染料褪色,建筑物 和机器受腐蚀,并损害油漆涂料、纺织纤维和塑料制品等。 D.降低大气的能见度 ⑤预防措施: A.改善城市交通结构、改进汽车燃料、安装汽车排气系统催化装置等,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B.控制污染源,减少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 C.改善能源结构。推广使用二次能源,如电等,加强对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的利用。 E.推广新型低温燃烧技术,避开 NOx 易生成区域 F.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净化空气 世界上首例光化学污染于 1943 年发生于美国洛杉矶市。成因有: 污染物:洛杉矶众多的汽车排放出大量有害气体 气候:地中海气候,夏秋季光照强、降水少 气象:常出现逆温天气,烟雾积聚不散 地形:三面环山,只有一面临海,地形闭塞 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①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②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 ③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④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⑤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固体废弃物污染 1.固体废弃物(垃圾)的概念:固体废弃物(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 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2.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城市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农村垃圾 3.城市垃圾的特点: ①数量大:数量庞大,具有随生活水平提高而增加的特点,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生的垃圾越多 ②品种多:城市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物。主要由废纸、厨房垃圾(煤灰、食物残渣等)、废塑料、 废电池、树叶、脏土、碎砖瓦、混凝土碎块、渣土等组成 ③变化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产品的推广,出现新的垃圾;现代工业科技,尤其是化学工业 的快速发展,导致垃圾成分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大地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提高了垃圾的危害性。 4.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①垃圾经过风化、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的侵蚀,一些有毒液体就会渗入土壤,杀害其中的微生物, 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甚至导致草木不生。这些有害成分的存在,还会在动植物体内积蓄,通过食 物链危及人体健康。②固体垃圾的露天堆放和填埋处理,需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使可耕地短缺的问题加剧。有些垃圾 堆存在城市的死角,严重影响环境卫生,成为多种疾病的传播源。有 些生活垃圾中混入了危险废 物,例如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医院废弃物甚至放射性废物,其中所含的有毒有害物质得不到专门 处理,也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5.城市垃圾的处理: (1)处理原则 ①固体废物减量化 A.对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净菜进城、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 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 B.对工业固体废物: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 ②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 A.物质回收利用,如从废弃物中回收提取有用成分,如纸,重金属等 B.物质转换利用,如废渣生产建筑材料、水泥,进行堆肥,产生农肥,取代某种工业原料等 C.能量转换利用,如能有机废物的焚烧处理回收热量、发电,利用垃圾厌氧消化产生沼气 ③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2)处理方法 垃圾的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比较如下: 噪声污染 1.定义:凡是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2.强度:可用声级表示,单位为分贝(db)。声级在 30-40db 是比较安静的环境;超过 50db 就会影 响睡眠和休息;70db 以上干扰人们的谈话,使人心烦意乱,精力不集中;长期工作或生活在 90db 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和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3.来源:①交通运输噪声②工业生产噪声③建筑施工噪声④生活噪声。 4.危害: ①噪声病。人在噪声环境中,常会感到烦恼、难受、耳鸣,少数人可出现晕眩、恶心、呕吐等症状。 ②噪声对生产的影响。噪声还对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巨大压力波可使墙震裂、门窗破坏等, 给建筑物带来灾难;强烈的噪声还可使高精密度的仪表失灵。 中国区域生态问题及治理措施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①环保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②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③保护和建设的 投入不足 2.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①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的重点生态工程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 ⑤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 ⑥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如禁渔期制度、环保法律法规 经济结构,生活用能,改坡为梯 重点生态工程 ②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护工程 ③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