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黑龙江大庆市铁人中学2019-2020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含答案)

ID:265884

大小:169.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6-0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铁人中学高一年级 期中考试历史科试题 答题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34*1.5=51 分) 1.汉代,蜀地百姓“帅导群妾,咸修(循)蚕蔟。分茧理丝,女工是敕。”在齐地,平民 “织作冰纨绮秀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这反映出当时( ) A.局部地区自然经济解体 B.家庭丝织业生产盛行 C.丝织业商品化趋势明显 D.手工业地域分工形成 2.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盐商妇》有如下描述:“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 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材料中白居易 所描述的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唐中央政府财政十分困难 B.盐铁尚书执行政策不力 C.州县的盐利比中央政府少 D.州县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宋元以前,我国江南、江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缴纳谷物和布帛等产 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地 区“妇女无工于蚕事。”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朝中后期( ) A.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 B.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C.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 4.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敷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 如《橘录》、《笋谱》、《荔枝谱》等。这反映了宋代( ) A.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展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对农业科技的系统总结 D.农业技术水平领先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有六朝定都南京。三国东吴时,南京已有宫廷和少数富贵人家在 重要节日张灯结彩,彩灯多由织锦制成。南朝时,南京每逢岁时便呈现“灯火满市井”的 盛况。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贫富差距的缩小 C.纸张用途的扩展 D.市坊格局的改变 6.明代,“杭嘉湖三府属地,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 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间。”这反映了当时南方地区(  ) A.农业种植生产技术逐渐衰退 B.赋税苛重影响农业发展 C.农业生产呈现专门化地域化 D.商业发展制约农业生产 7.乾隆元年修的《山东通志》改旧志的《赋役志》为《田赋志》,稍后修的《福建续志》也 改《户役》为《户口》。这些改动反映了清朝前期(  ) A.专制集权继续加强 B.重农抑商政策日益弱化 C.文化控制趋于严密 D.人身依附关系渐趋松弛 8.下图是兴起于 17 世纪的中俄“万里茶道”示意图。其路线是从汉口出发,北上经过河南、 山西、内蒙等地,进入俄国,最远到 13000 公里外的圣彼得堡。汉口成为这条漫长商路起 点的原因是(  ) A.依托于“湖广熟,天下足”丰富物产 B.这里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C.这里是地域性商业群体商帮的诞生地 D.位于九省要津便于汇集南方各地茶叶 9.手艺式手工业是明清江南市镇中颇为流行的一种手工业形式。手艺工匠拥有简单的生产 工具,以流动或者定点的形式为消费者进行订货加工,其原料与产品都很少出入市场。据 此可知明清时期的手艺式手工业(  ) A.自然经济色彩相当浓厚 B.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之一 C.工匠缺乏基本人身自由 D.技术传承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10.清代以来,地方私铸钱币导致货币名繁多,外来机制银元流通广泛。光绪年间,朝廷酝 酿币制改革,自铸银元、统铸币权,但因地序不愿放弃铸币权及国币单位的“两”“元” 之争,最终归于失败。这说明 A.清代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B.清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C.清政府货币主权日益沦丧 D.清朝中央政府权威面临挑战 11.1715 至 1787 年间,法国从海外地区输入的进口商品增加了 10 倍,而出口商品增加了 7 至 8 倍。英国的贸易也有同样惊人的增长——1698 至 1775 年这一时期中,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 500%至 600%之间。此时两国贸易增长得益于(  ) A.三角贸易的发展 B.商业革命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扩展 D.经济的垄断模式 12.1765 年英国法令禁止英国技工受雇外国,违者褫夺国籍没收家产,并对招募者处以一 年内的监禁和 100 英镑罚款; 1788 年,对输出工具或机器者处以 500 英镑罚金。类似法 律直至 1824 年才撤销。这种变化反映出英国(  ) A.经济发展推动法律变化 B.意在保证技术垄断优势 C.政府政策阻碍工业革命 D.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13.1775 年英国工人的工资达到每天 1 克白银的水平,其棉纺织品的劳动力成本达到印度 的 7 倍,这使得棉纺织主们尽可能减少工人数量,转而寻求其他生产方式。据此可知,英 国( ) A.工人阶级收入增长迅速 B.棉纺织技术创新动力增强 C.工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D.价格革命加速工业革命爆发 14. 表 1 1870—1905 年,德国大学(综合大学和工程技术类大学)概况表 时间 教师数量 学生在总人口中的 比例(1:10 万) 主要成就 1870 年 1500 约 35 1880 年 1800 约 40 1900 年 2700 约 60 1905 年 3000 约 70 1900 年,柏林大学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 提出量子论;数学学科、化学、生物等 学科世界一流。1901-1920 年,全球诺 贝尔科学奖获得者 60 人,德国有 19 人, 几乎全与大学直接相关。 对表 1 解读正确的是(  ) A.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B.科研已成为德国大学教育的工作重心 C.大学教育推动科技进步作用凸显 D.德国率先开始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15. 1787~1796 年间,英国家庭食物开支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为 73.5%;1840~1854 年 间 为 64.0%。这个变化反映出英国 A.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B.社会矛盾进一步得到了缓和 C.居民的食物消费不断减少 D.工业革命推动消费观念变化16.从 19 世纪 40 年代开始,中国茶的出口由 1843 年的 1300 多万斤增加到 1855 年的 8400 万斤;丝的出口从 1843 年的 1000 多包增加到 1855 年的 56000 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 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历史现象表明(  ) A.中国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B.列强经济侵略使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 击 C.国外市场的扩大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因出口扩大得到增 加 17.官利制度是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为了保证政府的投资能获得高利回报而采取的一种利润 分配方式。当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营运时首先采取这种制度:无论企业经营状况如何, 必须支付官利。这种制度(  ) A.促进中国民族工业的顺利发展 B.有效抵制了西方国家资本输出 C.缘于洋务军工企业筹资的需要 D.深受传统商业发展理念的影响 18.1893 年 9 月,上谕正式废除禁止海外移民的传统法令,并采取措施颁发护照,禁止地 方官敲诈归国华侨。这一措施(  ) A.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B.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 C.为百日维新营造氛围 D.打击了海外革命团体 19.1898 年,清政府同意了总理衙门为扩大税源开设商埠的建议,并规定自开口岸的管理 及司法诉讼权归中国政府。到民国初年,中国政府自开通商口岸 50 处左右。这体现了(  ) A.国家致力于摆脱列强控制 B.政局变动提升了国际地位 C.国人对世界认知发生变化 D.贸易政策与格局得到调整 20.1906 年 7 月,中国福兴汽水公司特别刊登声明:“外间有别家造水公司,常用本公司 汽水樽装水出卖,于本公司名声甚为有碍,故此特行出示声明。此后若再冒用本公司汽水 樽者,本公司不能再为容忍,必须与彼等相见于法庭上。”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 A.西式饮食习俗被国人所接受 B.民族企业面临外国企业压制 C.政府立法鼓励民间企业发展 D.恶性竞争导致民族工业破产 21.1937—1941 年,华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普遍实行减息政策,规定民间农贷的年利率一 律不得超过 1 分或 1.5 分。但 1942 年,中共中央宣布除抗战以前的旧债不得超过年利 1.5 分外,抗战开始后的新债由债权人和债务人“自由议定”。这一政策变化(  ) A.促成了各阶层团结抗战 B.适应了抗战形势的变化 C.导致了封建债务的废除 D.减轻了农民的债务负担22.1944 年,日本在上海限令各厂捐献铜铁,强令执行致使日商和华商工厂损失了许多设 备,作为废铁献给了日本政府。日本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 A.摧毁沦陷区的经济命脉 B.中断中日两国的经济来往 C.加快启动战时管理体制 D.应对日益恶化的战争局势 23.《申报》的受众主要是上海市民。1912—1928 年,《申报》登载的有关西藏的广告寥寥 无几;1928 年以后,《申报》刊登大量西藏宗教故事、西藏风景写真等文化生活类广告。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西藏民主改革卓有成效 B.国家统一认同感的增强 C.文化消费成为国民共识 D.各地广告水平趋于平衡 24.从 19 世纪 60-90 年代末,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以 1858 年伍廷芳创 办的《中外新报》等报刊为开端,总数达数百种,这一现象( ) A.表明政论性报刊成为主流 B.体现清政府对报刊管理不力 C.说明社会变局促进媒体发展 D.反映了近代化推动思想剧变 25.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作家索尔仁尼琴在 1973 年发表小说《古拉格群岛》中刻画 了当他得知斯大林死讯后无比欢欣的心态,但在 1996 年发表的《在转折关头》中又对斯 大林之死充满惋惜之情。上述变化反映了索尔仁尼琴( ) A.对斯大林体制的认识深入 B.缅怀斯大林的强硬政策 C.认真反思苏联解体的原因 D.赞成前苏联的政治体制 26.1928 年 7 月,苏联以人民委员会的名义提出“活跃租让政策”口号,给予优惠,并在 报刊登出在矿业、加工工业、农业和土壤改良、建筑和住宅架设方面的租让意向计划。此 举意在( ) A.深入推行新经济政策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积极应对经济危机冲击 D.激活社会经济发展资源 27.1969 年 3 月,勃列日涅夫表示要“竭尽全力”致力于“巩固欧洲和平与安全”,建议就 建立包括两大军事集团在内的“集体安全体系”尽快“开始对话”,并就召开“欧洲安全 与合作会议”问题举行会晤。同年 11 月,苏联同美国开始了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谈判。 这反映出(  ) A.苏联谋求与美国关系的缓和 B.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结束 C.欧洲崛起冲击美苏两极世界 D.工业停滞导致苏联态度软化 28.1933 年 7 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4 个月后,被任命为德国总理的希特勒就赞许“罗斯福先生”,称其“不顾国会、游说团体、官僚体制的拦阻,直往目标前进。”希特勒之 所以赞许罗斯福是因为( ) A. 为掩盖法西斯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本质 B. 企图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以减轻国际压 力 C. 因为新政与纳粹的施政理念有相似之处 D. 希望以此换取美国援助以缓和经济危机 29.1937 年初,罗斯福政府主动削减政府开支,缩减公共工程,并平衡政府预算,致使失 业率人 数骤然回升,从 1937 年 8 月到 1939 年 6 月,美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工业产值下降 33%,失去 了 1932 年以来所取得的成果。该材料反映罗斯福政府(  ) A.已放弃既定的经济策略 B.干预经济政策逐渐失灵 C.并未成功实践新政思想 D.将干预视为应急的措施 30.1953 年,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后,平衡预算,取消了战时对物价与工资的管制, 将战时急剧增加的国家财产和国有企业廉价出售给私人垄断组织。这些做法(  ) A.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B.缓解了经济“滞胀”危机 C.体现了自由主义政策传统 D.导致了私人垄断资本膨胀 31.20 世纪 80 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对工资制度进行改革,把固定工资制改为分享工资制, 在新工资制下,雇员三分之一的工资直接与企业经营状况挂钩这一做法( ) A.提高工人政治地位 B.发挥了市场调节作用 C.削减公共福利开支 D.实行凯恩斯经济政策 32.1953 年我国对粮食统购统销模式制度化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004 年中央 1 号 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重点提及运用“多予、少取、放活”的政 策方针,两年后,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上述政策发生转变的主要目的是(  ) A.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B.增强国有企业经济活力 C.优先发展我国的重工业 D.使农民获得生产自主权 33.一直到 1952 年,河北定县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 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 地,1958 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呈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 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34.从 1961 年开始,中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到 1965 年,全国共压缩城镇人口 2600万人,城市数减少至 171 座,减少了 17.8% ;城市化水平由 1960 年的 19.8% 下降到 14.6%(1964 年)这种现象(  ) A.终止了人民公社运动 B.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加速“左”倾错误的发展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 二、非选择题(49 分,35 题 22 分,36 题 15 分,37 题 12 分) 35.财政税收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材料一 清朝前期,政府财政收入以田赋为主。道光时期田赋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一 半以上,关税、盐税及杂税所占比例不高。咸丰时期,受太平天国起义的打击,许多税关被 迫停征,但沿海洋税征收大涨。咸丰三年(1853 年),帮办扬州军务的刑部右侍郎雷以諴为 筹措军费,创办厘金制度,厘金归属地方财政征收使用,咸、同时期厘金突起改变了清前期 中央财政一家独大的格局。咸丰十一年(1861 年)清朝建立税务司制度,洋税的征收归海 关税务司专管,英国人赫德任职总税务司时长达近半个世纪。这一时期的财政总收入,较道 光时期 4000 万两,几乎增加 1 倍,而关税和厘金的征收数量均超过田赋,成为政府最为重 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为“同治中兴”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撑,清朝旧有的财政结构发生了 根本改变。通过厘金制度,中央或地方当局以军需、河工、赈恤等名义勒令工商业“报效” 款项,难以数计,无异在工商业者身上缠以条条锁链,四肢捆缚,血液不通。 ——摘自倪玉平《晚清财政税收的近代化转型》 材料二 北洋政府时期,开始实行国税、地税的分税制,但由于中央政治权力虚弱, 地方军阀截留和侵蚀国税严重,中央财政收不抵支,不得不靠借外债度日,地方割据势力 藉此壮大军力,与中央分庭抗礼。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划分国、地财政税收,将盐 税、海关税及内地税、常关税、烟酒税、厘金等划为国家税,将田赋、契税、牙税、当税、 屠宰税等划为地方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东南沿海地区相继沦陷,作为国家税收主要 来源的关税、盐税和统税大幅减少。国民政府为集中全国财力进行抗战,于 1941 年 6 月 召开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决定将全国财政分为国家财政和自治财政两大系统,原属省 (市)级财政收入的田赋、营业税等均纳入国家税。“省之一级,遂无财源……有一举一 动,办一事一物,均须仰赖国库支拨款项”。地方政府唯有摊派苛捐杂税以作抵补,因而 加重了广大民众的负担,激化了国家与社会的矛盾。 ——柯伟明《民国时期税收制度的嬗变》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咸丰、同治时期清朝财政税收结构的变化并简析 厘金制度的影响。(1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实行国税、地税分税 制产生的影响。(8 分) 36.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15 分) 材料一 中国南方在公元前已经种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浆。 战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 就有“有柘浆些”之句(柘浆即甘蔗汁)。《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专使到印度学习熬糖法。 当时制糖规模有限,产量不高,尚属名贵产品,供少数官僚士大夫享用。宋时掌握了熬制成 白色透明的白砂糖和冰糖即所谓糖霜的技术。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 全书》分别叙述了甘蔗移栽技术,并画出了榨蔗汁和熬糖的设备。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费逐 渐进入日常生活中。清人李调元《粤东笔记》载,此时糖最白者“售于东西二洋,称为洋糖, 次者售于天下。” ——摘编自 《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 材料二 近代以来, 欧洲甜菜糖业迅速崛起,在 20 世纪初已占据世界糖品生产总量 的半壁江山。古巴、爪哇等地的甘蔗糖业也空前发展,直接左右着北美及东亚糖品市场的走 势。受其影响,东亚传统甘蔗糖业大国——中国主导的前近代东亚糖业旧格局解体,传统的 手工制糖技术也逐渐衰落。 ——摘编自《中国糖业史研究的新开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陆地区制糖业发展的特点。( 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制糖业衰落带来的启示。(5 分 )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时间 历史事件 15—16 世纪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美洲的印第安人口减少 95%,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旧大陆来的病菌。美洲土著居民此前从未接触过这些病菌,既无免疫能力, 也没有抵抗能力。 ——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 16 世纪 葡萄牙人率先在亚洲展开植物学和医学研究,加西亚·多达研究印度植物和 药物,于 1563 年写出《药材与药品的对话》,此书在全欧洲受到欢迎,并且 翻译成拉丁文和其他欧洲语言文字。 ——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医疗与帝国》 19 世纪 1817 年—1870 年,欧洲和美国出现了几次大霍乱。霍乱在 1830 年出现于俄 罗斯,很快横扫了欧洲,在第二年抵达英国,接着在 1830 年出现在魁北克、 蒙特利尔和纽约,发展成为一场全球性传染病。 ——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医疗与帝国》 19 世纪 18 世纪 90 年代,杰出科学家爱德华·詹纳开始推介牛痘接种法,到 19 世纪 早期超过 10 万英国人实施了接种;牛痘接种法后来由广东传入中国。 ——(美)肯尼思·F·基普尔《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 20 世纪 20 世纪后,国际政治、经济互动增强,以传染病控制等国际卫生问题也日益 突出,西方国家组建了更大规模的国际卫生机构。1907 年,国际公共卫生局 在法国巴黎建立,该组织成为第一个突破区域限制的常设卫生组织。 ——马琳《我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回顾与展望》 21 世纪 2003 年 5 月中美在北京召开“中美 SARS 疫苗研发与生物治疗”研讨会,双 方就在早期诊断技术、以单克隆抗体法攻克 SARA 方面进行合作。 ——许玉、张晓丽《我国突发传染病事件中的科研合作与对策浅析》 从上表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行文要求持 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 分)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 历史期中试题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51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B A C C D D A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B C A C D A C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B C A D A C D C 31 32 33 34 B A C D 35.(22 分)答案: (1)(14 分) 变化:形成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并立局面;税务征收机构逐渐半殖民地化;税收总量增长; 农业型税收转向商业型税收(任选 3 点得 6 分)(此题回答晚清税收近代化可酌情给分)。 影响:提供了军费,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维护了清朝统治;为洋务运动提供了财政支撑; 削弱了清朝中央集权,为近代军阀兴起准备了条件;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 点 8 分) (2) 影响:北洋政府时期,分税制助长了军阀割据并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南京国民政府时 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集中财力应对抗日战争;但造成了地方财政的困难;加 剧了社会矛盾。(任选 4 点得 8 分) 36. (15 分) (1)制糖业历史悠久;原料以甘蔗为主,分布于东南地区;注重与国外技术交流,制糖技 术不断创新;农书中注重对劳动人民经验总结;糖由奢侈品逐渐变为日用品,消费逐渐平民 化(5 点 10 分) (2)稳定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技术革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答满 3 点得 5 分,言之有理,可酌情得分) 37(12 分) 示例 1: 全球化进程中的疫病防控需要世界各国平等协作 15 世纪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状态,物种、商品、人种的全球流动开 启,各地文明日益汇合交融,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 全球化进程加快,人口在世界范围的流动频率和速度加快,疫病也呈现全球交换与传播的趋 势。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来自欧洲的病菌,19 世纪欧美的大霍乱最终成 为全球瘟疫。 伴随生产力的进步,医疗理念与医疗科技水平与时俱进。国际性卫生组织的建立,加强 了世界范围的疫情防控协调与合作,加强了对疫病的科学实验研究与技术共享,极大提高了 人类疫病防控能力。2003 年全球性的非典型肺炎疫情(SARS)发生,中美疫苗研发与生物 治疗合作,为成功抗击疫情做出贡献。 面对疫情,全球唯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的协作与互助,才是符 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 示例 2:全球化下公共卫生的变化与挑战 15—16 世纪,新航路开辟,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推动 了世界范围的物种交流。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随后带去的病菌使印第安人口大量减少,给美 洲带来灾难。 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人类交流频率增加,人疾病传 播范围扩大,19 世纪的出现于俄罗斯的霍乱很快发展成一场全球性的传染病,疾病对世界 的影响增加。 综上所述,世界联系的加强加快了疾病的传播范围和速度,人类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疾 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齐心协力应对人类已经面临或将要带来的各种挑战。 示例 3:人类共抗瘟疫的同时,医疗卫生事业也在不断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瘟疫问题日趋严重。18 世纪天花成为英国人死亡主要原因。18 世纪 90 年代爱德华詹纳推广牛痘接种法,有效治疗了天花问题。随着经济发展,联系加强,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1907 年国际卫生局该组织成为第一个突破 区域限制的常设卫生组织,后发展成为世卫组织。对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来贡献。 因此人类在对抗瘟疫的同时,不断研究发展新技术,也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