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30 小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及结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B.艾弗里在 S 型菌的 DNA 中加 DNA 酶进行实验是为了证明脱氧核苷酸不是遗传物质
C.用 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放射性大肠杆菌,释放的子代噬菌体全部有放射性
D.使用烟草花叶病毒不同物质感染烟草,证明了 R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经如图所示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搅拌不充分,则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
B.若保温时间过长,则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
C.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把 DNA 和蛋白质分离
D.该实验说明蛋白质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3.细菌转化是指某一受体细菌通过直接吸收来自
另一供体细菌的一些含有特定基因的 DNA 片
段,从而获得供体细菌的相应遗传性状的现象,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S 型肺炎双球菌有荚
膜,菌落光滑,可致病,对青霉素敏感。在多代培养的 S 型菌中分离出了两种突变型:R 型,
无荚膜,菌落粗糙,不致病;抗青霉素的 S 型(记为 PenrS 型)。现用 PenrS 型菌和 R 型菌进
行下列实验,对其结果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甲组中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均可康复
B.乙组中可观察到两种菌落,加青霉素后仍有两种菌落继续生长
C.丙组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所以生长的菌落是 PenrS 型菌
D.丁组中因为 DNA 被水解而无转化因子,所以无菌落生长
4.如果用纯种红牡丹与纯种白牡丹杂交,F1 是粉红色的。有人认为这说明基因是可以相互混
合、粘染的,也有人认为基因是颗粒的,粉色是由于 F1 红色基因只有一个,合成的红色物质
少造成的。为探究上述问题,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纯种红牡丹与纯种白牡丹再杂交一次,观察后代的花色
B.让 F1 进行自交,观察后代的花色
C.对 F1 进行测交,观察测交后代的花色
D.让 F1 与纯种红牡丹杂交,观察后代的花色
5.下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图乙是该生物的五个精细胞,其中最可能来自同一
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②和④D.③和⑤
6.某基因型为 Aa 的果蝇(2n=8)体内的一个细胞增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
的是A.图示细胞为第一极体
B.图示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C.若 A 基因位于 1 号染色体上,则甲极一定有两个 A 基因
D.图示细胞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
7.下图表示孟德尔揭示两个遗传定律时所选用的豌豆植株及其体内相关基因控制的性状、显
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 丙、丁都可以作为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材料
B.图丁个体自交后代中最多有四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
C.图甲、乙所表示个体减数分裂时,可以揭示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D.图丙个体自交,若子代表现型比例为 12:3:1,不遵循遗传定律
8.一基因型为 Aa 的豌豆植株自交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Aa∶aa=2∶1,则可能是由显性纯合子死亡造成的
B.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AA∶Aa∶aa=2∶3∶1,则可能是由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有 50%死
亡造成的
C.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AA∶Aa∶aa=2∶2∶1,则可能是由隐性个体有 50%死亡造成的
D.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AA∶Aa∶aa =4∶4∶1,则可能是由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 50%
死亡造成的
9.某生物种群中的隐性个体没有繁殖能力,现已知亲代的基因型只有 Aa,则经自由交配得到
的 F2 中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之比为
A.8 : 1 B.7 : 1 C.3 : 1 D.15 : 1
10.—种观赏菊花纯合黄色品种与纯合鲜红色品种杂交,F1 为黄色,F1 自交,F2 中黄色:橙色:
鲜红色=9:6:1。若将 F2 中的橙色植株用鲜红色植株授粉,则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
A.2 鲜红:1 黄 B.2 橙:1 鲜红 C.1 橙:1 鲜红 D.3 橙:1 黄
11.果蝇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现将纯种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杂交,产生的 F1 再自
交产生 F2。下列处理后,计算正确的是( )
A.若将 F2 中所有黑身果蝇除去,让灰身果蝇自由交配,产生 F3,则 F3 中灰身与黑身果蝇的
比例是 5 : 1
B.若将 F2 中所有黑身果蝇除去,让基因型相同的灰身果蝇进行交配,则 F3 中灰身果蝇与黑
身果蝇的比例是 8:1
C.若 F2 中黑身果蝇不除去,让果蝇进行自由交配,则 F3 中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 3:1
D.若 F2 中黑身果蝇不除去,让基因型相同的果蝇个体杂交,则 F3 中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的
比例是 8:5
12.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加热杀死的 S 型菌与 R 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的 S 型菌都由 R 型菌
转化而来
B.将 S 型菌的 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 R 型活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中均有 R 型菌
C.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噬菌体都带有 35S
D.用 B 型 TMV(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 和 A 型 TMV 的蛋白质重组而成的病毒感染烟草,
会得到 2 种子代病毒
13.在探究核酸是遗传物质的科学历程中,有如下重要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肺炎双
球菌转化实验、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试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 35S 标记的 T2 噬菌体感染不具放射性的细菌,少量子代噬菌体会含有 35S
B.加热杀死的 S 型菌和活的 R 型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不会引起小鼠败血症
C.S 型菌的 DNA 经 DNA 酶处理后,不能使活的 R 型菌转化成 S 型菌
D.用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 感染烟草,烟草中不会有子代病毒
14.下列关于格里菲思的细菌转化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B.将 S 型菌杀死后与 R 型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仍然会出现 S 型菌
C.加热杀死 S 型菌注入小鼠体内不会导致小鼠死亡
D.注射活的或死亡的 R 型菌都不会引起小鼠死亡
15.基因型为 Aa 的某植株产生的“a”花粉中有一半是致死的,则该植株自花传粉产生的子 代中 AA:Aa:aa 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A.3:2:1 B.2:3:1 C.4:4:l D.1:2:1;
16.关于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红绿色盲基因和它的等位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
B.母亲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由于交叉遗传,儿子一定患红绿色盲
C.人类的精子中染色体的组成是 22+X 或 22+Y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产物存在于体细胞或生殖细胞中
17.人类的色盲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母亲为色盲基因的携带者,父亲色盲,生下四个孩子,
其中一个基因型正常,两个携带者,一个色盲,他们的性别是
A.三女一男或全是女孩 B.三女一男或二女二男
C.三男一女或二男二女 D.全是男孩或全是女孩
18.家系图中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Y 染色体遗传、X 染色体显性遗传、X 染色体隐性遗传
的依次是 ( )
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
19.如图所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3 号和 6 号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他成员正常。不考
虑突变,下列对控制该遗传病的等位基因所在染色体、致病基因的显隐性情况的描述,不可
能的是
A.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致病基因为隐性
B.等位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致病基因为显性
C.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致病基因为显性
D.等位基因位于 X 和 Y 染色体上,致病基因为隐性
20.基因型为 AaBbCc(独立遗传,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的一个
次级精母细胞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别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的种类数
比为( )
A.4∶1 B.2∶1 C.1∶2 D.1∶1
21.下图为某动物体内的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的行为示
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①过程细胞核中均存在 DNA
的加倍
B.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③过程着丝粒断裂,导致染色
体数目加倍
C.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④过程均存在胞质分裂,核
DNA 数减半
D.若受精卵中有 12 对同源染色体,则其分裂过程形成 12 个四分体
22.红眼长翅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表现型 红眼长翅 红眼残翅 白眼长翅 白眼残翅
雌蝇 55 18 0 0
雄蝇 27 10 28 9
设眼色基因为 E、e,翅长基因为 F、f。则亲本的基因型是( )
A.EeXFXf、EeXFY B.FfXEXe、FfXEY C.EeFf、EeFf D.EEFf、EeFF
23.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将纯种的灰身果蝇和纯种的
黑身果蝇杂交,F1 全部为灰身,再让 F1 中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得 F2,将 F2 中的灰身果蝇取出,
让相同基因型的雌雄个体进行交配,后代中灰身和黑身果蝇比例为( )
A.2∶1 B.3∶1 C.5∶1 D.8∶1
24.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 F1 再自交,F2 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圆∶黄皱∶绿圆∶
绿皱=9∶15∶15∶25。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25.一杂合子(Dd)植株自交时,含有隐性配子的花粉有百分之五十的死亡率。则自交后代
的基因型比例A.DD:Dd:dd=2:3:1 B.DD:Dd:dd=2:2:1 C.DD:Dd:dd=4:4:1 D.DD:Dd:dd=1:2:1
2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定律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
B.孟德尔描述的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中
C.按照孟德尔定律,AaBbCcDd 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有 16 种
D.按照孟德尔定律,对 AaBbCc 个体进行测交,子代基因型有 8 种
27.现有纯种果蝇品系①~④,其中品系①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
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这四个品系的隐性性状及控制该隐性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
如下表所示:
品系 ① ② ③ ④
隐性性状 残翅 黑身 紫红眼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 Ⅱ、Ⅲ Ⅱ Ⅱ Ⅲ
若需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交配的品系组合为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28.若要表示某动物细胞(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形成的细胞,下列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29.如图为某生物细胞中 2 对同源染色体上 4 对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
下列选项中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是( )
A. B.
C. D.
30.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得出过程,说法错误的是( )
A.豌花传粉的特点是孟德尔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B.统汁学方法的使用行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
C.进行测交实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
D.假说中具有不同基因型的配子之间随机结合,体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二、综合题()4 小题、共 40 分)
31(每空 1 分、共 7 分).如图为某家族某种病的遗传系谱图(基因用 A、a 表示),据图回答: (1)从图中分析该致病基因在______染色体上,是______性遗传病。
(2)Ⅱ3 与Ⅱ4 婚配的后代出现了患病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
(3)Ⅱ3 基因型是______,Ⅱ4 和Ⅲ10 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
(4)若Ⅲ9 和一个该致病基因携带者结婚,则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______。
(5)若Ⅲ8 色觉正常,他与一个基因型为 AaXBXb 的女性结婚,生一个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是
______。
32(每空 2 分、共 14 分).如图甲是某动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的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在动物的_________中形成的。
(2)图甲中的②表示_________细胞;若观察到②细胞在前面某时期出现一对联会的两条染
色体之间大小明显不同,这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能是_________染色体,则该生物性别决定方式
为________(填“XY”或“ZW”)型。
(3)发生了图乙中 DE 段变化的是图甲中的_______细胞。在 AC 段,细胞核内完成的主要变
化是_____。
(4)若图乙曲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数与核 DNA 数比值的变化,则等位基因分离
发生在____段。
33(每空 2 分、共 12 分).已知红玉杏花朵颜色由两对基因(A、a 和 B、b)控制,A 基因控制
色素合成,该色素随液泡中细胞液 pH 降低而颜色变浅。B 基因与细胞液的酸碱性有关。其基
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基因型 A_bb A_Bb A_BB、aa_ _
表现型 深紫色 淡紫色 白色
(1)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深紫色植株作亲本杂交,子一代全部是淡紫色植株,该杂交亲本的
基因型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 A、a 和 B、b 基因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有人认为 A、a 和 B、b 基因分
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利用淡紫色红玉杏(AaBb)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让淡紫色红玉杏(AaBb)植株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红玉杏花的颜色和比例(不考虑
交叉互换)。
实验预测及结论:
①若子代红玉杏花色为_____________,则 A、a 和 B、b 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红玉杏花色为________________,则 A、a 和 B、b 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 A
和 B 在一条染色体上。
③若子代红玉杏花色为__________________,则 A、a 和 B、b 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
A 和 b 在一条染色体上。
(3)若 A、a 和 B、b 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淡紫色红玉杏(AaBb)自交,F1 中白色
红玉杏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其中纯种个体占________。
34(每空 1 分、共 7 分).20 世纪中叶,科学家针对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展开激烈争论,1952
年,赫尔希和蔡 斯利用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为该问题提供了有力证据。请回答
下列有关问题:
(1)噬菌体和细菌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其中,噬菌体作实验材料具有_____的
优点。
(2)获得分别被 32P 和 35S 标记的噬菌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赫尔希和蔡斯
分别用 35S 和 32P 标记 T2 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参照下图被标记的部位分别是________
(填字母编号)。
(3)32P 和 35S 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
后离 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两组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上图所示的实验结果。若
搅拌不充分,则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________。 实验结果表明当充分搅拌以后,上清液中的 35S
和 32P 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 80%和 30%, 推测最可能是_____进入细菌,将各种
性状遗传给子代噬菌体。
(4)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 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
证明_____, 否则上清液 32P 放射性会增高。
(5)在上述实验之前,加拿大生化学家艾弗里分别用从 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 DNA、蛋
白质、 荚膜多糖等物质对体外培养的肺炎双球菌进行转化,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实际
上,这两个 实验的研究思路是一致的,即__ ___。
参考答案
1-5 DADAC 6-10 BACAB 11-15 CBCAB 16-20 BBCBD 21-25 DBCBA
26-30DDDAD
1.D【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
内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
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2、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
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
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详解】
A.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只提出了 S 型菌内存在“转化因子”的推论,肺炎双球菌的体外
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A 错误;
B.艾弗里在 S 型菌的 DNA 中加 DNA 酶进行实验是为了从反面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B 错误;
C.根据 DNA 半保留复制特点,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放射性大肠杆菌,释放的子代噬菌
体只有少部分有放射性,C 错误;
D.使用烟草花叶病毒不同物质感染烟草,证明了 R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
正确。
故选 D。
2.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
用 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 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
白质外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因细菌的质量重于噬菌体,所以搅拌、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
于沉淀物中,蛋白质外壳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若搅拌不充分,则吸附在细菌表面的蛋白质
外壳会随细菌一起存在于沉淀物中,导致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A 正确;若保温时间过长,噬
菌体在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会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减弱,但对
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没有影响,B 错误;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
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含有质量较轻的 T2 噬菌体及其蛋白质外壳,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C 错误;该实验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细胞,不能说明蛋白质不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 错误。
3.D
【解析】
甲实验中能转化形成抗青霉素的 S 型细菌,所以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不能恢
复健康,A 错误;乙实验中 R 型菌能转化形成抗青霉素的 S 型细菌,因此可观察到两种菌落,
但是由于 R 型菌不抗青霉素,加青霉素后只有一种菌落(S 型菌)继续生长,B 错误;由于 R
型菌在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所以不能转化出 PenrS 型细菌,C 错误;丁组中因为
DNA 被水解而无转化因子,所以没有 PenrS 型细菌的生长,且丁组中加入了青霉素,R 型菌
也不能生长,故丁组中无菌落生长,D 正确。
4.A
【解析】
【分析】
若发生基因融合现象,则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若基因不融合,粉色是由于 F1 红色基因只
有一个,合成的红色物质少造成,则 F1 进行自交或让 F1 与纯种白牡丹或红牡丹杂交,后代均
会发生性状分离。
【详解】
分析如下:
融合式遗传 颗粒式遗传
纯红×纯白 粉红 粉红
F1 自交 粉红 1 红∶2 粉∶1 白
F1×纯白 比粉红更浅 1 粉∶1 白
F1×纯红 介于纯红粉红之间 1 红∶1 粉
由上表分析可知,只有 A 项无法区分这两种遗传。故选 A。
【点睛】
结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及题意“基因融合”的定义分情况分析选项。5.C
【解析】
【分析】
本题着重考查了精子形成过程的相关知识,识记精子的形成过程是解本题的关键。
【详解】
ABD、分析图,①和②、①和④、③和⑤的染色体组成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这三组细
胞中的两个精细胞都分别来自两个次级精母细胞,A、B、D 均错误;
C、②和④的染色体组成无明显的差异,但②的大的染色体绝大部分为白色,极少部分为黑
色,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这对大的同源染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②和④最可能来自
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C 正确。
故选 C。
6.B
【解析】图示细胞含有 Y 染色体,应为雄果蝇体内的一个增殖细胞,因此不可能为第一极体,
A 错误;图示细胞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级,含有 8 条染色体,与果蝇体细胞含
有的染色体数目相同,据此可推知: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一定不存在同源染
色体,B 正确;甲极含有的 2 条 1 号染色体,是由 1 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再经过着丝点分裂形
成,在没有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若 A 基因位于 1 号染色体上,则甲极一定有两个 A 基因,
C 错误;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D 错误。
【点睛】据染色体数目判断细胞分裂方式:假设某种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含有 2N 条染色体,
有 1 个细胞不含染色单体,且呈现的特点是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级。若该细胞中的染色体
数目为 4N,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若该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 2N 时,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
裂后期。
7.A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甲图中 2 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 2 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
是 Yyrr;乙图 2 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 2 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是
YYRr;丙图与丁图的 3 对等位基因位于 2 对同源染色体上,Y、d 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丙的
基因型是 YyddRr,丁的基因型是 YyDdrr。
【详解】研究分离定律时,只要有一对基因是杂合即可,故可选甲、乙、丙、丁为材料,A 正确;丁个
体 DdYyrr 自交,有两对基因连锁,由于 rr 是隐性纯合,配子只产生 ydr、Ydr,自交子代出现
三种基因型,2 种表现型,比例为 3:1,B 错误;甲、乙图个体基因型中只有一对基因是杂合
子,只能揭示孟德尔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C 错误;丙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12:3:1,
是 9:3:3:1 的变形,仍遵循遗传定律,D 错误。
【点睛】
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时,选用的材料含有一对杂合子即可;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需要
选用含有 2 对杂合基因的材料,且 2 对等位基因要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8.C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
A、一基因型为 Aa 的豌豆植株自交时,后代基因型及比例理论上应该是 AA∶Aa∶aa=1∶2∶1。若
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Aa∶aa=2∶1,后代中没有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则可能是由显性纯
合子死亡造成的,A 正确;
B、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AA∶Aa∶aa=2∶3∶1,说明基因型为 Aa 和 aa 的个体分别有 1/4
和 1/2 死亡,则可能是由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有 50%死亡造成的,B 正确;
C、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AA∶Aa∶aa=2∶2∶1.则可能是由杂合子和隐性个体都有 50%死
亡造成的,C 错误;
D、若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 50%死亡,则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产生的配子中 A∶a=2∶1,自交
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 AA∶Aa∶aa =4∶4∶1,D 正确。
故选 C。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
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9.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隐性个体 aa 的个体没有繁殖能力,而杂合子(Aa)自由交配,得子一代
(F1)个体中,有 AA、Aa 和 aa 三种基因型。但只有 AA、Aa 的个体可以继续自由交配。明
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
根据题意,F1 个体中,有 AA、Aa 和 aa 三种基因型,但 aa 的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在 F1 个体
自由交配的情况下:1/3AA、2/3Aa 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和比例均为 A:a=2:1,所形成的 F2
代中隐性性状的个体为 1/3×1/3=1/9,显性性状的个体为 1-/9=8/9,所以 F2 中显性个体和隐性
个体之比为 8:1,综上分析,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 A。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计算能
力。
10.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子二代中出现了比例份数之和为 16 的变式,说明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并且
一显一隐是同一种表现型。
【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鲜红色是双隐性性状,橙色应是一显一隐的性状,假设是由 A(a)和 B(b)
基因控制的,那么橙色中有 1/6aaBB,2/6aaBb,1/6AAbb,2/6Aabb,和 aabb 测交后,只有
2/6×1/2+2/6×1/2=1/3 鲜红色,其余都是橙色,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点睛】
由基因互作引起特殊比例改变的解题技巧。
解题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①判断双杂合子自交后代 F2 的表现型比例,若表现型比例之和
是 16,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②利用自由组合定律的遗传图解,写出双杂合子自交后代的性
状分离比(9∶3∶3∶1),根据题意将具有相同表现型的个体进行“合并同类项”,如 12∶3∶1 即(9+3)∶3∶1,
12 出现的原因是前两种性状表现一致的结果。③根据②的推断确定 F2 中各表现型所对应的基
因型,推断亲代基因型及子代各表现型个体出现的比例。
11.C【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和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
质,推断出 F2 的基因型及比例;其次扣住关键词“自由交配”、“自交”,根据遗传平衡定律,
采用基因频率来答题,注意准确计算,避免不应该犯的错误。
【详解】
A、F2 中的基因型应为 1/4BB、2/4Bb、1/4bb,当除去全部黑身果蝇后,所有灰身果蝇基因型
应为 1/3BB、2/3Bb,让这些灰身果蝇自由交配时,可先求出两种配子的概率:B=2/3,b=1/3,
则 F3 中 bb=1/9, ,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 8:1,A 错误;
B、F2 中 BB 为 1/3,Bb 为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进行交配,即可求出 F3 中,bb=2/3×1/4=1/6
则 ,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 5:1,B 错误;
C、F2 中 B=1/2,b=1/2,则自由交配所得 F3 中 bb=1/4, ,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的比例
是 3:1,C 正确;
D、F2 中 BB:Bb:bb = 1:2:1,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交配,F3 中 bb=1/4(bb 自交)+1/4×1/2(Bb 自
交)=3/8,则 ,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 5:3,D 错误。
故选 C。
12.B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方
法
不
同
直接分离:分离 S 型细菌的 DNA、多
糖、蛋白质等,分别与 R 型菌混合培
养
同位素标记:分别用 32P 和 35S 标记 DNA
和蛋白质
不
同
点
结 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 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
8B_= 9
2
3
5B_= 6
3B_= 4
5B_= 8论
不
同
传物质 不是遗传物质(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
内)
相同点
①均使 DNA 和蛋白质区分开,单独处理,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②都遵循了对
照原则;③都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但都不能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详解】
A、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与 R 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的 S 型细菌一部分
是由 S 型细菌转化而来,一部分是由转化后的 R 型细菌分裂而来,A 错误;
B、将 S 型细菌的 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与 R 型活菌混合培养,培养基中均有 R 型
菌,B 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噬菌体都不含 35S,C
错误;
D、用 B 型 TMV(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 和 A 型 TMV 的蛋白质重组而成的病毒感染烟草,
会得到 B 型 TMV 一种病毒,D 错误。
故选 B。
13.C
【解析】
用 35S 标记的是 T2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T2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细胞
外,因此用 35S 标记的 T2 噬菌体感染不具放射性的细菌,子代噬菌体不会含有 35S, A 错误;
加热杀死的 S 型菌和活的 R 型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会有部分活的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活
的 S 型菌有毒,会引起小鼠败血症,B 错误;S 型菌的 DNA 经 DNA 酶处理后,S 型菌的 DNA
被 DNA 酶催化水解,不能使活的 R 型菌转化成 S 型菌,C 正确;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用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 感染烟草,烟草中会有子代病毒,D 错误。
14.A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 型细菌→小鼠→存活;S 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 S 型
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R 型细菌→小鼠→死亡。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但并不知道该“转化因子”是什么,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详解】
A、格里菲思的实验只能证明 S 型菌含有转化因子,但不能证明 DNA 就是遗传物质,A 错误;
B、格里菲斯将加入杀死的 S 型细菌与 R 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小鼠死亡,并从小鼠体内分离
出 S 型活细菌,B 正确;
C、只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注入小鼠,小鼠不死亡,C 正确;
D、R 型细菌不致病,因此无理论注射活的还是死的 R 细菌,小鼠都不会死亡,D 正确。
故选 A。
15.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正常情况下,基因型为 Aa 的植物产生的 A 和 a 两种精子和卵细胞的比例
均为 1:1,又由于“产生的 a 花粉中有一半是致死的”,因此产生的卵细胞 A:a=1:1,而精
子的种类和比例为 A:a=2:1。
【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由于“产生的 a 花粉中有一半是致死的”,因此产生的卵细胞为 1/2A、1/2a,而
精子的种类和比例为 2/3A、1/3a。因此该个体自交,后代基因型为 AA 的比例为 1/2×2/3=1/3,
Aa 的比例为 1/2×1/3+1/2×2/3=1/2,aa 的比例为 1/2×1/3=1/6。因此,该植株自花传粉产生的子
代中 AA:Aa:aa 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2:3:1,综上分析,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点睛】
正确理解“产生的 a 花粉中有一半是致死的”,准确分析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是解题关键。
16.B
【解析】
【分析】
1、人类的染色体包括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无论是体细胞还是生殖细胞都同时含有常染色体
和性染色体。
2、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
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详解】
A、红绿色盲基因和它的等位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A 正确;
B、母亲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XBXb,由于交叉遗传,其色盲基因传递给儿子的概率为
1/2,所以儿子不一定患红绿色盲,B 错误;
C、人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 XY 染色体,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精子
中染色体的组成是 22+X 或 22+Y,C 正确;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产物可存在于体细胞中,也可存在于生殖细胞中,D 正确。
故选 B。
【点睛】
本题考查人类的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要求考生识记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明确体细胞和生
殖细胞都同时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识记伴性遗传的概念,明确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
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
17.B
【解析】
【分析】
红绿色盲为伴 X 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为:(1)色盲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因为女性
两个 Xb 才能患病,男性一个 Xb 就患病;(2)交叉遗传;(3)女患其父子必患。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母亲为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基因型为 XBXb,父亲色盲,基因型为 XbY,
他们生的子女的情况有:XBXb、XbXb、XBY、XbY,表现型分别是女孩携带、女孩色盲、男
孩正常、男孩色盲。由题意已知这对夫妇生了 4 个孩子,其中 1 个正常,2 个为携带者,1 个
色盲,则正常的孩子肯定是男孩,携带的孩子肯定是女孩,而色盲的孩子是男孩或女孩,所
以他们生的 4 个孩子是两男两女或三女一男。
故选 B。
18.C
【解析】
据图分析,①中父母正常,女儿是患者,所以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②中表现出代代患病,
并且在第二代中患者全部是女性,最可能是伴 X 显性遗传病;③中根据父母正常,儿子患病,
可知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根据第二代患者全是男性,所以推测最可能是伴 X 隐性遗传病;④
只在男性中发病,最可能的是 Y 染色体遗传病。因此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Y 染色体遗传、X 染色体显性遗传、X 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依次是①④②③,故选 C。
19.B
【解析】
【分析】
【详解】
AC、据图分析,3、6 有病,4、5 正常,而他们的后代都正常,则病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
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C 正确;
B、由于 3 号有病,其女儿正常,则该病不可能是伴 X 显性遗传病,B 错误;
D、由于 6 号有病,其儿子正常,因此该病不可能是伴 X 隐性遗传病,但是可能是位于 X、Y
同源区的隐性遗传病,D 正确。
故选 B。
20.D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关键是区分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减数分裂的区别。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
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减二结束产生两个相同的精细胞,故一个精原细胞经
过减数分裂产生四个精细胞,四个精细胞两两相同,精细胞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变形过程核
遗传物质不变;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这四个细胞的基因
型也是两两相同。
【详解】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四个精子,这四个精子两两相同,即只有两种精子(可
能是 ABC、abc 或 ABc、abC 或 Abc、aBC 或 AbC、aBc),但对于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
分裂时由于是姐妹染色体的分离,故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只能产生两个相同的精细胞,即产生
一种类型的精细胞;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这个卵细胞的基
因型可能是 8 种中的一种。因此它们分别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基因型的种类数比例为 1:1,
综上分析,D 正确,ABC 错误。
故选 D。
21.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染色质的复制,②表示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③表示着丝点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④表示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
【详解】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①过程细胞核中均发生 DNA 的复制,结果使 DNA 加倍,染色体数目不
变,A 正确;③过程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B 正确;④过程
表示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均存在胞质分裂,核 DNA 数减半,C 正确;受
精卵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会形成四分体,D 错误。
22.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红眼长翅的雌果蝇雄果蝇交配,后代雄果蝇中长翅:残翅=3:1,因此确定亲
本均为杂合子(Ff×Ff);又因为雄果蝇中红眼:白眼=1:1,由此确定母本基因型。
【详解】
分析表格,雌果蝇中长翅:残翅≈3:1,雄果蝇中长翅:残翅≈3:1,说明控制翅长的基因与
性别无关,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双亲中控制翅长的基因都是杂合子,即 Ff。雌果蝇都是红眼,
雄果蝇中既有红眼又有白眼,说明红眼、白眼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因此控制眼色的基因位
于 X 染色体上。同时根据雄果蝇有红眼和白眼,说明亲本雌果蝇是杂合子 XEXe;子代雌果蝇
都是红眼,说明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XEY,综上,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点睛】
本题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为核心命题点,考查伴性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等知识,考查考
生的理解、推理能力。考生要能够根据表格中的比例对基因逐对分析,确定亲本的基因型。
23.C
【解析】
【分析】
设控制身体颜色的基因为 A、a,纯种的灰身果蝇和纯种的黑身果蝇杂交,F1 全部为灰身,说
明灰身是显性性状,亲本的基因型为灰身 AA、黑色的基因型为 aa,F1 的基因型为:Aa。
【详解】
由上分析可知,子一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均为 Aa,自由交配的子二代中 AA:Aa:aa=1:2:1,其
中的灰身果蝇基因型为 AA:Aa=1:2,同种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后代中:黑身 aa 的比例为:2/3×1/4=1/6,灰身果蝇的基因型为 1-1/6=5/6。故灰身:黑身=5:1。综上所述,ABD 不符合题
意,C 符合题意。故选 C。
24.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黄圆:黄皱:绿圆:绿皱=9:15:15:25,所以黄色:绿色=3:5,圆粒:皱粒
=3:5。
【详解】
可将两对基因分开单独研究每一对基因的遗传情况,由选项可知杂交组合为 Yy×Yy 或 Yy×yy。
若为 Yy×Yy,则 F1 为 ,自交子代 Y_为 ,即黄:绿=5:3(不符
合,舍弃);若为 Yy×yy 则 F1 为 ,自交子代 Y_为 ,即黄:绿=3:5(符
合);同理可推断另一组杂交组合为 Rr×rr,所以双亲为 YyRr×yyrr。
故选 B。
25.A
【解析】
【分析】
【详解】
基因型为 Dd 的一杂合子植株,产生的雌配子及其比例为 D∶d=1∶1;因含有隐性配子的花粉有
50%的死亡率,说明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只有 50%的存活率,所以产生的可育雄配子及其比例
为 D∶d=1∶50%=2∶1。该植株自交,由于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导致其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
DD∶Dd∶dd=2∶3∶1,A 项正确,B、C、 D 三项均错误。
故选 A。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忽略了题意中“含有隐性配子的花粉有百分之五十的死亡率”,在求雄配子
的比例时,按理论值“D∶d=1∶1”计算,而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26.D
【解析】
【分析】
【详解】A、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 表现出一个亲本的性状,F2 的性状分离比为 3∶1,
不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A 项错误;
B、孟德尔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中,B 项错误;
C、按照孟德尔定律,AaBbCcDd 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有 3×3×3×3=81(种),C 项错误;
D、对 AaBbCc 个体进行测交(即与 aabbcc 个体杂交),测交子代基因型有 2×2×2=8(种),D
项正确。
故选 D。
【点睛】
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1)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
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 AaBb×Aabb 可分解为:Aa× Aa,Bb×bb。然
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
27.D
【解析】
【分析】
验证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要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根
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果蝇品系中只有品系①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②~④均只有一种性
状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又控制翅形和体色的基因都位于Ⅱ号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
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所以选择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来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
A.①个体所有基因都是显性纯合的,④个体只有控制紫红眼的基因是隐性的,所以两个体杂
交只产生一对基因杂合,只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 错误;
B.①个体所有基因都是显性纯合的,②个体只有控制残翅的基因是隐性的,所以两个体杂交
只产生一对基因杂合,只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 错误;
C.②和③分别含有残翅和黑身的隐性基因,但是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都都在Ⅱ号染色体上,
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 错误;
D.要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必须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不能在同源染色体上;
②和④分别含有残翅和紫红眼的隐性基因,且控制这两种性状的两基因分别在Ⅱ、Ⅲ号染色体上,杂交后两对基因都是杂合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这两对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
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 正确;
故选 D。
28.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
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
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
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A、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配对,应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
错误;
B、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应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时形成的细胞,B 错
误;
C、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而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形成的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C 错误;
D、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但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D 正确。
故选 D。
29.A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适用范围:
①适用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并且非等位基因均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
②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因此只有进行有
性生殖的生物,才能出现基因的自由组合。【详解】
A、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 正确;
BCD、 、 、 都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
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BCD 错误。
故选 A。
30.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
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
遗传规律。(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 1 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
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详解】
A、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点是孟德尔杂交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A 正确;
B、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这也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B 正
确;
C、进行测交实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C 正确;
D、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
中,而不是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D 错误。
故选 D。
31.常 隐 性状分离 Aa 100% 1/8 1/24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Ⅲ7 号患病而其父母正常,为隐性遗传病;Ⅱ6 号患病而其儿子Ⅲ11
号正常,则不可能为伴 X 隐性遗传,所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
(1)遗传系谱图中,Ⅲ7 患病而其父母正常,则该病为隐性遗传病;Ⅱ6 患病而其儿子Ⅲ11 正
常,则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2)Ⅱ3 与Ⅱ4 表现正常,二者婚配后,子代出现了患病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
分离;
(3)由于Ⅲ7 的基因型为 aa,则Ⅱ3 和Ⅱ4 的基因型都是 Aa;Ⅱ6 的基因型为 aa,则Ⅲ10 的基
因型肯定为 Aa,即Ⅱ4 和Ⅲ10 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100%;
(4)Ⅱ6 的基因型为 aa,则Ⅲ9 的基因型为 Aa,若其和一个该致病基因携带者(Aa)结婚,
则生一个患病男孩的概率为 × ;
(5)若Ⅲ8 色觉正常,则基因型为 AaXBY、 AAXBY,其与一个基因型为 AaXBXb 的女性
结婚时,对于系谱图中的遗传病,Aa×Aa→ aa,即子代患该种遗传病的概率为 ;
对于色盲,XBY×XBXb→ XbY,即子代患色盲的概率为 ,则二者婚配生一个患两种病孩子
的概率是 。
【点睛】
结合遗传图分析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2.卵巢 初级卵母 性(ZW) ZW 1 ⑤ DNA 复制(染色体复制) C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图 1 表示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图解,图中细胞①表示卵原细胞,②
表示初级卵母细胞,③表示第一极体,④⑤为次级卵母细胞,⑥为第二极体,⑦为卵细胞。
图 2 中:BC 段形成的原因是 DNA 的复制;CD 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 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EF 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
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
(1)卵细胞在动物的卵巢中形成。
(2)图甲②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表示初级卵母细胞;同源染色
体的形态、大小一般相同,若观察到②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一对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之
间大小明显不同,这一对同源染色体应为性染色体,雌性的两条性染色体形态不同,该生物
性别决定方式应为 ZW 型。
(3)图甲中的①所示的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 1 个⑦所示的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4)图甲中⑤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与 DNA 数的比值为 1,对
1
2
1 1
4 8
=
2
3
1
3
1
4
2 1 1
3 4 6
× =
1
4
1
4
1 1 1
6 4 24
× =应图乙中的 DF 段。在 AC 段,在细胞核内完成 DNA 的复制过程,在核糖体上完成有关蛋白
质的合成。
(5)若图乙曲线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数与核 DNA 数比值的变化,则等位基因分离
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对应于 CD 段。
【点睛】
本题以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解考查了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其中各细胞的
名称;明确一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同时掌握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区别。
33.AABB×AAbb 或 aaBB×AAbb 深紫色∶淡紫色∶白色=3∶6∶7 淡紫色∶白色=1∶1 深
紫色∶淡紫色∶白色=1∶2∶1 5 3/7
【解析】
【分析】
(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传宗接代中的传递规
律。若非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会随着所在的染色体一起传递给后代。(2)分
析表中信息可知:纯合白色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aaBB 和 aabb,纯合深紫色植株的基因型
为 AAbb,而淡紫色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A、a 和 B、b 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
有如下三种类型。在不考虑交叉互换的前提下,第一、第二、第三种类型产生的配子及其比
例分别为 AB∶Ab∶aB∶ab=1∶1∶1∶1、AB∶ab=1∶1、Ab∶aB=1∶1。
【详解】
(1) 依表中信息可知:纯合白色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aaBB 和 aabb,纯合深紫色植株的基
因型为 AAbb,二者杂交,产生的子一代全部是淡紫色植株(A_Bb),说明亲本纯合白色植株
的基因型中必然含有 B 基因,所以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AABB×AAbb 或
aaBB×AAbb。
(2) ①若 A、a 和 B、b 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淡紫色红玉杏(AaBb)植株产生的
配子及比例为 AB∶Ab∶aB∶ab=1∶1∶1∶1,其自交子代红玉杏花色及比例为深紫色(3A_bb)∶淡紫
色(6A_Bb)∶白色(3A_BB+3aaB_+1aabb)=3∶6∶7。②若 A、a 和 B、b 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 A 和 B 在一条染色体上,则淡紫色红玉杏
(AaBb)植株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 AB∶ab=1∶1,其自交子代红玉杏花色及比例为淡紫色
(2AaBb)∶白色(1AABB+1aabb)=1∶1。
③若 A、a 和 B、b 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 A 和 b 在一条染色体上,则淡紫色红玉杏
(AaBb)植株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 Ab∶aB=1∶1,其自交子代红玉杏花色及比例为深紫色
(1AAbb)∶淡紫色(2AaBb)∶白色(1aaBB)=1∶2∶1。
(3) 若 A、a 和 B、b 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
合定律。淡紫色红玉杏(AaBb)自交,F1 中白色红玉杏的基因型有 5 种,它们之间的比例为
AABB∶aaBB∶aabb∶AaBB∶aaBb=1∶1∶1∶2∶2,其中纯种个体占 3/7。
【点睛】
对于(1)题,应依据表中信息,准确定位亲本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深紫色植株可能的基因型、
子代淡紫色植株的基因型,进而推知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解答(2)题,应分别以预测
的实验结论(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为切入点,确定这两对基因遗传时所遵循的遗传规
律,进行逆向推导,进而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解答(3)题的突破点为题意信息“若 A、a 和
B、b 基因分别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据此明辨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35.结构简单,繁殖快,只含有蛋白质和 DNA 用含 32P 和 35S 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
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 32P 和 35S 标记的 大肠杆菌 ①② 较低 (亲代噬
菌体)DNA 细菌没有裂解,子代噬菌体没有释放出来 将 DNA 与蛋白质等分离开,
分别(或单独的)研究其作用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
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
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
射性物质。
【详解】
(1)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优点包括具有结构简单、繁殖快,只含有蛋白质和 DNA。
(2)由于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要寄生在大肠杆菌中才能繁殖后代,因此获得分别被 32P 和的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 32P 和 35S 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
侵染被 32P 和 35S 标记的大肠杆菌。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 35S 和 32P 标记 T2 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那么 35S 标记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 R 基,即题图中的①,32P 标记组成 DNA 的脱氧
核苷酸的磷酸基团,即题图中②。
(3)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若搅拌不充分,被 35S 标记的蛋白
质外壳部分仍吸附在大肠杆菌上,并随着大肠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较
低。 实验结果表明当充分搅拌以后,上清液中的 35S 和 32P 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
80%和 30%,最可能是(亲代噬菌体)DNA 进入细菌,将各种性状遗传给子代噬菌体。
(4)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 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
明细菌没有裂解,子代噬菌体没有释放出来,否则上清液 32P 放射性会增高。
(5)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路是一致的,即将 DNA 与
蛋白质等分离开,分别(或单独的)研究其作用。
【点睛】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
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