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給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分封制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材料中的观点认为
分封制
A.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 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
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2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
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秦国小农经济发达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3“种麦得时,无不善”;“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桑椹赤,可
种大豆”;“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
这表明中国古代
A.区域农业比较发达 B.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丰富
C.政府提倡精耕细作 D.农作物种类有了明显增多
4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
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主要反
映了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中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5 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 157—前 141 在位)二年南郡
江陵县郑里康簿(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簿)。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户数 口数 成丁男女数 耕地总数
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
数25 户 105 口 69 口 617 亩 54 亩、8 亩
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C.自耕小农经济盛行D.土地租
佃现象普遍
6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公元前 113 年,汉武帝下
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汉武带的举措意在
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 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
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 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
7 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这反映出西汉时期
出身 前期 中期 后期
功臣 10 3 0
功臣子 3 5 0
外戚宗室 0 3 1
掾史文吏 0 8 2
经学之士 0 1 10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 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
8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
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 7.97%,宋代为 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
中是 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强化专制主义的需求 B.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C.史官主导思想的转变 D.封建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9“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是建立
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下列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A. 秦朝郡县制 B. 唐朝三省六部制 C. 明朝内阁制 D. 清朝军机处
10 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
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
A.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 B.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
C.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 D.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
11 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
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
A.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12 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
封闭式的结构。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
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
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13 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
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
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 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
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 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
14 下表是唐宋时政府对茶的管理政策。据此可知,唐宋时期
朝代 政府对茶的管理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 征收茶税,把茶的生产、贸易作为税收来源之一
磨文宗大和九年(835年) “榷茶法”,对茶叶实行专卖,严禁私茶
宋代改行“茶引”法 允许商人运销,政府从中抽税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 又实行茶马交易政策
A.政府重视茶叶市场管理 B.商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
C.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并未落实
15 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 年),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理学)”,不仅被
视为“伪学”遭到打击,而且当年科举取士也将“《论语》《孟子》《大学》之书”
列为禁书。这表明
A.新旧儒学思想冲突激烈 B.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动摇
C.道学背离了儒学价值观 D.道学缺乏应时趋新精神
16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道:“中国和它的西方邻国以及南方邻
国之间的交往和反应,要比一向所认为的多得多,尽管如此,中国思想和文化模
式的基本格调,却保持着明显的、从未间断的自发性。这是中国‘与世隔绝’的真正涵义。”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
A.辉煌灿烂,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 B.具有明显的独创性
C.未受到外来科技的影响 D.卓越非凡,鹤立鸡群
17 元朝在设置行省辖区时,打破自然界限,不顾区域文化和经济的联系,将秦岭以
南的汉中地区由四川划分给陕西,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湖南、广西、湖北并为
湖广行省。元朝的这一做法旨在
A. 提高行政效率 B. 创新政治体制 C. 加强中央集权 D. 促进民族融
合
18 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
然而已。” “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19 据记载,康熙帝时期“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皇帝定期
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衙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
商定。据此可知,“御门听政”
A.剥夺了内阁的决策权 B.提高了皇权统治效能
C.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 D.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
20 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
便业。”这反映出当时
A.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B.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
C.贱商观念有所改变 D.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
21 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之一是徽商,徽商经营成功后,往往是一手抓票子,一手
执“红顶”,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商业发展打破封建专制统治 B.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奢侈之风严重破坏社会风气 D.商人为官导致政治的腐败
22 明朝初年规定,“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但到中后期,佃农
不再像以前那样逆来顺受,甚至出现“佃户嚣然动其不义不信之心”的现象。这
一变化反映了
A.工商业发展冲击社会关系 B.农业中租佃经济日趋衰落
C.重农政策提高了农民地位 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败落23 在整个 18 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
已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 1/10。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 1783 年以来,跃
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 1/4。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私人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D.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24 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
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
有可能是
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52 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
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
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尝试者新的土地管理形式和
人口控制方式,以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
亩”,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一种新的土地制度逐步确立。在政治体制
和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的同时,随着血缘宗法社会的破坏,知识阶级逐渐从贵族中
分离出来,尝试者成为独立的阶级,并努力承担着道统传承的责任。
——据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12
分)
材料二:纵观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专制统治登峰造极,统治者完全用行政
命令去干涉经济活动,工商业受到官府的严酷控制。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一直受
到专制政府的压抑,再加上重本抑末观念,许多商人在发财后不是将资金投入再
生产,而是投向旧式的土地经营。农民耕耘自食,小农经济在社会经济中依然占
据优势,城乡间工农业商品经济的交流市场很小。统治者把外人来华贸易视为是
“天朝”对“蛮夷”的恩赐,海禁封闭政策极大地抑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
的社会转型因此而严重滞后,直到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缓慢的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坎
坷之路。——据郝钧、周连春《明清时期中西方社会转型的比较研究》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春秋战国相比,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
结果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3 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秋
战国
公元前 338 年,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沃野
千里,蓄积饶多,此所谓天府(关中平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
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秦汉
时期
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
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指江南地区)地广人希( 稀),……无积聚
而多贫。在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关中和巴蜀并称“天府之
国”,这是我国西部经济发展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唐宋
时期
唐初曾转东南之粟以供京师;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
江淮及江南地区。南宋学者说: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
盐池之利,今称海盐;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无闻;
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于天下,河渭无闻
明清
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
纱”反映了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据林文勋《历史上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成及其原因》
等整理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选考题部分:共 15 分。请考生从 2 道历史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
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15 分)
材料 北魏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前,没有成文的法典,如遇案件,“皆临时决遣”。
从太祖起,诏令汉族士大夫主持修律成为常例。世祖时,规定各州国死刑案须奏
请皇帝裁决,在实践中也仿行汉代“春秋决狱”之例,疑案皆交由中书“以经义量决”。迁都洛阳后,孝文帝鉴于“律令不具,奸吏用法,致有轻重”,多次参与
修订《太和律》,加重了不孝罪的处刑,首创了独子犯死罪可存留养亲的办法。同
时经常躬自断狱,并设立司直官对适用法律和审判程序进行监督。到宣武帝时期
完成《正始律》二十篇,其中有十八篇可在汉、魏、晋律中找到相同的篇名。至
此,北魏律基本定型。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司法改革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司法改革的影响。(7 分)
2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15 分)
材料一 (隋炀帝)登基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
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
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少数民族政权),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
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
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摘自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材料二 (隋炀帝)修运河、建东都是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和东盛西衰的趋势;西
巡东征、巡游江南很大程度上是在实施发展统一国家的战略,在国土开发上迈出
了历史性的一步等等。我认为: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没有焚
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贞观时代远不及大业年间的富
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帝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事唾
骂的恶名。 ——摘编自胡戟教授《隋炀帝新传》
(1)概括材料一中导致隋朝灭亡的隋炀帝的举措。(7 分)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位作者对隋炀帝的不同态度;并指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
遵循的原则。(8 分)
【答案】BDBBC ADABD CCBAA BCABC BADC
25(1)表现: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4 分)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确立;(4 分)文
化上,贵族垄断教育局面被打破,百家争鸣出现。(4 分)(2)不同:明清时期没有完成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4 分)
原因:社会基础: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新
兴的阶级力量;政治方面:专制统治走向反动,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转型;思想文
化:文化专制,科技落后,再加上天朝上国、重农抑商等落后观念,社会转型受
阻;对外关系: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中西方文化交流。(9
分)
26 论题:古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不断变动)
(2 分)
论述:春秋战国至秦汉,关中等西部地区开发早,铁器和牛耕的应用,以及水利
工程大规模的兴修,农耕经济处于领先地位。隋朝大运河开凿,政治统一,海上
丝绸之路发达,东部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唐代关中粮食供给,主要靠江淮及江南
地区。宋代,江浙甲于天下,关陕没落。表明东部经济发展很快,西部经济渐趋
衰落。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江浙成为最富庶的地区。
这些都是全国经济发展总体格局变动的结果。(10 分)
27(1)特点:借鉴前代司法制度;司法制度儒家化增强;注重司法监督建设;中
央对司法活动干预较强。(8 分)
(2)影响:完善了北魏政权的司法体系;打击了司法不公行为;有利于强化君主
专制和中央集权;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后世司法建设提供借鉴。(任答 4 点得
7 分)
28(1)修建京杭大运河和长城;发动对外和少数民族政权战争;征收沉重的赋税;
兴建东都洛阳。(7 分)
(2)杜佑否定、批评、贬低隋炀帝,认为隋炀帝是暴君,导致隋朝灭亡;胡戟教
授赞扬、肯定、推崇隋炀帝,认为隋炀帝对国家发展有功绩。(4 分)
原则:辩证分析的原则,全面评价;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来评价。(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