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备考重难点专题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 附限时检测(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地理备考重难点专题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 附限时检测(解析版)

ID:267117

大小:1.11 M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6-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重难点 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 重难点解读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地理环境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从 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地表形态形成的过 程和作用力,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此外, 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命题形式上常采用地貌景观图、剖面图、地质构 造图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过程。 典例探究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 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 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 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 分)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 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 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1)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 的变化进行分析。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 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 小。 (4)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要参考里海的形成结合板块构造进行分析。里海成为湖泊 就是由于地处板块消亡边界,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形成的,如果继续北移,黑海和地中海也会演化为 湖泊。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 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 此完成 9—11 题。 9.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10.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11.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答案】9.B 10.C 11.C 【解析】9.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 速度减慢,从上游携带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积形成山前平原(冲积扇),因此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 主要来自流水,B 对。山前平原地势平坦,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A 错;该地纬 度较低且大兴安岭海拔较低,山前地带没有大规模的冰川活动,C 错;修建水库前,山前地区因有河流流经, 水资源较丰富,气候较湿润,受风力侵蚀、沉积等作用影响小,D 错。故选 B。 10.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河流断流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风力作用增强,风力的侵蚀作用 使在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 对。 地面沉降通常规模较大、发生的速度快,并且塌陷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与该地洼地慢慢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 蚀、加深的特征不符,A 错;此时河流断流,流水侵蚀作用极微弱,B 错;地下冻土冻融塌陷应呈现出明显的 季节性,夏季气温高,地面冻融塌陷,冬季气温低土壤结冰则不再冻融塌陷,并不会使洼地一直变大、变深,D 错。故选 C。 11.洼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使周边 地区土地更容易沙化,C 对。河流断流,地面径流短缺,水流难以搬运泥沙,即水土流失问题少,A 错;河流 断流,水资源短缺,形成沼泽需有稳定、丰富的水源条件,B 错;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使其地势抬高,造 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D 错。故选 C。 (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如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 个平坦面 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 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 淹没 T0。据此完成 6—9 题。6.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8.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 C.T2 D.T3 9.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 形成时期 B.T2 形成时期 C.T1 形成时期 D.T0 形成时期 【答案】6.D 7.A 8.A 【解析】6.根据河流阶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动;而且图示每个时期 的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据此可以推测该区域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7.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 T0、T1、T2、T3 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 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 的面积仍在扩大,A 对。由于 T1、 T2、T3 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B、C、D 错。 8.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 平均砾径 T3>T0>T2>T1,说明 T3 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选 A。 备考秘籍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以看出,试题多以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植被分布特征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环境的演化特点,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要出题方向,今后仍将是高考命题 的重点。因此复习时应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进行透彻的理解,对地形、地貌与植被等地理要素的关联 程度深入挖掘。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构建知识因果链条,理顺不同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逻 辑关系。要多注意外力作用及其地貌类型的复习,尤其突出风力和流水地貌。 重难点突破 1.构造地貌与地质剖面图判读 [透析考向]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的考查要求学生理解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形成机制,掌握主要地质构 造的判断方法,并知道主要地质构造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是考查学生对物质循环过程理解 与否的重要方式。要强化学生对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掌握判读的技巧。地质年代是新课标增加的内容,这个 角度可以结合地质剖面进行考察,但是应该不会考察太深。 [学法指导]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方法 ①分析判读地质构造。褶皱判断方法有二:一是通过岩层的弯曲形态进行判断;二是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判断,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反之为向斜。 ②判读地貌形态。一般和地质构造联系在一起,可直接读取。背斜正地形形成山岭,逆地形形成谷地,向 斜相反。断层常形成块状山地、高地、裂谷、陡崖、谷地或低地。 (2)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分析地质构造特征 ①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 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 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③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 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 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④看是否有岩浆活动: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 形成时代。 2.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 [透析考向] 河流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故为高考题考查重点。一般以景观图、区域图、古代聚落、交通线选线 等为背景资料,考查学生对河流作用及河流地貌形成机理的理解,并且理解随着外界因素的改变,河流地貌的 发展与变化。这部分知识点的考查往往更多侧重于河流地貌、地形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复习过程中要特 别注意人对自然的适应和利用。 [学法指导] (1)流水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流水侵蚀作用有溯源侵蚀、向下侵蚀和侧蚀。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因素: 径流量、地表起伏、河道落差、流速、地表性质、植被覆盖状况。 特别注意:若河道平直,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即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 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若河道弯曲,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流水堆积作用与堆积地貌: 机理: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 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 差异: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慢的原因、沉积环境的差异,故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态存在差异。 (3)特殊河流地貌特征 ①河流峡谷:多位于河流中上游,多因地壳上升、岩层断裂、经流水长期下切侵蚀而成。 ②河曲地貌:一般出现在地形平缓、侧蚀作用强的区域。但山区的河曲地貌形成过程如下:平缓侧蚀河曲, 或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后板块挤压地壳抬升,高差增大下蚀作用加强,深切形成“V”形河曲。 ③河流阶地地貌:河流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阶地是 在地壳抬升,河流下切过程中形成的。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形成宽阔的谷地或平原(河 漫滩或河床)。构造运动或气候剧变的上升期,河流以下切为主,原来的谷地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先形成的阶地地势高,年代早,新形成的阶地地势低, 年代新;只发生侵蚀而没有产生沉积物堆积的阶地为侵蚀阶地,完全由沉积物堆积形成的阶地则为堆积阶地。 ④三角洲地貌与海岸线变迁 成因:位于河流入海口,因河床展宽、地形平坦、流速减慢、海水顶托、泥沙堆积而成。 面积大小变化原因:泥沙来源;海平面变化→海岸线变迁(三角洲面积增大,海岸线前进,陆地面积增大, 海平面下降;面积减小,海岸线后退,海水倒灌,陆地面积减小,海平面上升)。 3.风力堆积地貌 [透析考向] 这部分知识点的考查往往以景观图、区域图、古代聚落、交通线选线等为背景资料,考查学生对风力作用 及风力地貌形成机理的掌握。复习时要注意掌握风力地貌形成的机理,然后以不变应万变,去分析具体的特殊 区域的风力地貌的形成。 [学法指导] ①形成机理: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随着搬运距离的增大或者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风力减弱,沙 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 ②地貌类型及分布:沙丘(垄)及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区及沙漠边缘,其次是沿河、 沿湖及沿海地区。 ③风向判断: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黄土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为风向。如下图所示: 4.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透析考向]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研究的主线,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之一,故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考的重点。 考点往往集中在河流地貌、风沙地貌等对聚落选址、交通线建设的影响等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形地貌对 交通运输线选择、走向、布局等方面的影响,掌握河流对聚落选址、形态等的影响,特别注意山区对交通线建 设、聚落、大型工程建设等的影响。 [学法指导] (1)交通建设大多是在陆地表面进行的,在建设中要求体现“成本低、时效高”的原则。因此,建设成 本(工程难度、人力、物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方式、交通线路的选择以及交通密度的大小。平原区各 种方式都可选择,限制性小;山区,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如果地形内外阻隔无法克服,且面积广大,路途 遥远,可以考虑优先发展航空加强对外联系,如青藏高原等。山区,资金少、技术水平低时,先建设一般性公 路或铁路较多,交通线路短,密度小;资金多、技术水平高时,除建设一般性公路或铁路外,还可根据需要适 当建设高等级公路甚至高速公路或高铁,交通线路增长,密度增大。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在农耕区,聚落是人们长期集中生活居住和生产的地方,需要有稳定的水源和农副产品供应(农业)。可以 说,地形对聚落分布影响其实就是河流地貌的影响,是河流和河流堆积地貌共同的作用。从地形角度分析聚落 分布,可分三步: 第一步,“近水”。分析河流水源状况,有时还可分析航运。第二步,“土肥”。分析冲积平原提供的肥沃土壤,有利于农耕。 第三步,“避险”。选择较高位置,规避洪灾。 限时检测 (2020·安徽高三月考)河北昌黎海岸沙丘带是我国北方海岸沙丘规模较大、沙丘类型较丰富的区域之一, 该地沙丘带由多列沙丘组成,沙丘带宽 1-3 米,高度一般在 20~40m,几百年来沙丘位置总体稳定。下图为 昌黎海岸沙丘带空间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新月形沙丘链形成时期当地冬季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2.据图推测现今的七里海最可能是 A.湖泊 B.冲积扇 C.海洋 D.三角洲 【答案】1.C 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通过读图可知沙丘形成的原因,结合沙丘分布的方向和形 状可知当时的风向。 1.新月形沙丘是风力作用的结果,据图可知、图中新月形沙丘呈东南--西北走向,说明该地貌形成过程中 以东北---西南风向为主。冬季我国受偏北风影响,故该地貌形成时间当地冬季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据此分析 本题选 C。 2.据图可知,七里海与渤海相通在海岸沙丘带形成之前应为渤海的一部分,而海岸沙丘带的形成阻隔了 外海,七里海逐渐演变成了湖泊(潟湖),故本题选 A。 【点睛】沙丘等高线地形图: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由沙粒聚成的沙堆。迎风坡凸而平缓,背风坡凹而较陡。 表示新月形沙丘链的等高线稀疏并比较圆滑,和沙丘的方向协调,表现了其倾斜特征。 (2020·安徽高三期末)发源于委内瑞拉境内的奥里诺科河丰、枯水期交替明显,洪水期下游支流有回水 现象,一年有两次沙峰(含沙量大的时期),第一次在洪水期,第二次在洪水后的退水期间。在奥里诺科河三角 洲上,河流分成 36 条汉河(从河流上某一点向下游分散的支河道叫汊河)。下图示意奥里诺科河水系。据此完 成下面小题。3.奥里诺科河的丰水期大约是 A.1~6 月 B.4~10 月 C.7~12 月 D.ll~次年 3 月 4.奥里诺科河洪水退水期间河流含沙量大增,主要是由于 A.干流河床的泥沙,受退水侵蚀被搬运 B.干流水位降低,干流与支流落差增大 C.旱季流域内植物枯黄,地表结构不稳定 D.风力侵蚀作用增强,水土流失状况加剧 5.奥里诺科河三角洲汉河众多的主要原因是河口地带 A.流水搬运作用减弱,河床中沙洲发育 B.海水项托作用强,河流分散为多股水流 C.水域辽阔深度大,地形的制约作用减弱 D.丰水期和枯水期交替周期短,河床裸露 【答案】3.B 4.B 5.A 【解析】3.奥里诺科河口三角洲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此时北半球是夏季,大约为 4~10 月,受赤道低气 压带影响,多对流雨,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奥里诺科河进入丰水期,故 B 正确。故选 B。 4.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大小主要因素是植被覆盖率和河流的流速。洪水退水期间,干流的流量较小,流水 的搬运作用较小,因此受退水侵蚀被搬运的泥沙较少,A 错;干流水位降低,干流与支流落差增大,河流的流 速增大,因此河流的侵蚀被搬运作用强,B 对;洪水退水期间还尚未完全进入旱季,因此流域内植物覆盖率较 高,C 错;奥里诺科流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气候湿润,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D 错。故选 B。 5.奥里诺科河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流的流速缓慢,流水搬运作用减弱,流水堆积作用明显,河床中沙洲 发育,使汊河众多,A 对;三角洲的汊河主要是河流的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海水项托作用不是主要原因,B 错;从图中可以看出,奥里诺科河入海口附近,多低山丘陵分布,地形的制约作用明显,水域并不辽阔,C 错; 丰水期和枯水期交替周期短,使河床裸露时间较少,汊河较少,D 错。故选 A。 【点睛】该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奥里诺科流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气候比较湿润,有干湿两季,因此对该 流域水文特征的形成影响明显。 (2020·宁夏高三月考)石河一般多发育在夏季 0℃海拔高度附近,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其山坡 上崩解的巨大块砾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发生整体运动,大量砾石充填凹槽或沟谷形成石河景观。天山是世界温 带干旱地区最大的山脉链,也是全球最大的东西走向的独立山脉。读新疆天山地形剖面示意图和天山石河景观 图,完成下列各题。6.天山上的石河最可能分布在 A.500 米以下 B.1500—2000 米 C.2500—3000 米 D.3500—4000 米 7.天山石河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冻融堆积 B.冻融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8.天山石河景观分布明显的地带主要在 A.南坡沟谷 B.北坡沟谷 C.南坡高地 D.北坡高地 【答案】6.D 7.A 8.B 【解析】6.根据材料可知,石河一般多发育在 0℃海拔高度附近,读图可知,天山脚下的最热月平均气温 为 25℃,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每 100 米,气温下降 0.6℃,大约在天山的海拔 3500 米处全年最高气 温为 0℃,故天山上的石河最可能分布在 3500-4000 米。故选 D。 7.由题干可知,石河一般多发育在 0C 海拔高度附近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随着冻土融化 ,“大量砾石充 填凹槽或沟谷形成石河景观" ,说明天山石河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冻融堆积,A 正确,故选 A。 8.由材料可知,高大山地冻土层发育,其山坡上崩解的巨大块砾顺着湿润的碎屑垫面进行移动;天山北 坡受大西洋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因此相对南坡比较湿润,同时凹槽或沟谷进行沉积,B 正确,故选 B。 (2020·广东高三)1999 年黄河小浪底水库开始运行后,大坝以下河槽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下图为 2000-2015 年小浪底至利津段河床高程及河槽断面形态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2000-2015 年小浪底至利津段河床高程发生变化,是因为 ①小浪底水库拦截泥沙 ②黄河下游植树造林 ③大坝加大了水位落差 ④降水增加,流量变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0.与花园口——夹河滩段相比,泺口——利津段河槽横向展宽不明显最可能因为该河段 A.流速较快,河流下蚀更突出 B.治理黄河工程导致河槽两侧比较稳定 C.两岸岩石比较坚硬,难侵蚀 D.河床底部泥沙淤积较松散,更易侵蚀 11.近年来,花园口—利津段河槽下蚀的趋势变缓,主要原因是A.河床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大 B.气候变干,河流流量变小 C.河流含沙量增大,淤积增强 D.沿岸人类生活生产用水增加 【答案】9.D 10.B 11.A 【解析】9.图示可知,2000-2015 年两处河槽均出现变深的特点,这证明沉积量小于侵蚀量,故体现了 小浪底水库建成的起到了拦截泥沙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泥沙的下泄堆积,①正确。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于中游 地区,下游的植树造林对中游没有影响,②错误。由于大坝的修建,水位落差增大,导致流失侵蚀作用增强, 表现为侵蚀大于淤积,河床加深,③正确。无证据表明此年间降水量的增大,④错误。故选 D。 10.两处河段均位于黄河下游,且从剖面图来看地形落差均不大,故流速均较慢,下蚀并不突出,A 错误。 无证据表明泺口—利津河段两岸岩石较坚固且泥沙更松散,CD 错误。利津位于山东境内非常接近黄河入海口, 泥沙淤积严重,地上河形势更严峻,对黄河的治理过程中对河岸堤坝的加固更坚硬,不易被侧蚀,B 正确。 11.无证据表明近年来气候变干降水减少,B 错误。通过材料可以得知,在小浪底建成后泥沙下泄量减少, 淤积逐步减弱,C 错误。无法判断沿岸人类用水量是否增大,即使增大也不是主要原因,D 错误。由于小浪底 工程建设,导致侵蚀大于淤积。河床堆积物是由大小不一的颗粒物组成的,在多年的侵蚀作用下,体积小重量 轻的堆积物逐渐被侵蚀并搬运走,留下的堆积物大多直径较大,重量更重,不容易被侵蚀,因此下蚀趋势变缓。 【点睛】本题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陌生,最好的办法是通过答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去逆推和排除出正确选项。 (2020·山东高三期末)河北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内的沙脊规模大、形态典型。研究表明沿岸沙脊的 沙源主要为滦河入海泥沙,研究发现该区域 2004 年至 2007 年沙丘向内陆迁移, 海滩宽度减小,沙丘发育转入衰 亡阶段。下图为沙脊局部等高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影响图中沙丘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的侵蚀和堆积 B.风力的侵蚀和堆积 C.海浪的侵蚀和堆积 D.潮汐的侵蚀和堆积 13.推测沙丘衰亡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旅游活动增多破坏沙丘 B.沿海地区大力植树造林 C.河流上游水库建设和植被增加 D.就地采砂用于海岸工程建设 【答案】12.B 13.C 【解析】12.沙丘的有一定高度的,且从等高线示意图上看到沙丘两侧坡度不同,推断是由于风力沉积造 成的沙丘地貌,B 正确,流水堆积形成的是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A 错误,海浪沉积形成的是沙滩,C 错误。 故选 B。 13.材料中说到沿岸沙脊的沙源主要是滦河入海泥沙,沙丘衰亡说明泥沙逐渐减少,那么就有可能是上游 植树造林使得水土流失减少,所以入海泥沙减少,C 正确。故选 C。 【点睛】总结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流水侵蚀: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V 型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瀑布等 流水沉积:(河口)三角洲、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风力侵蚀:雅丹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风力沉积:沙丘、沙垄 (2020·郑州一检)不同沉积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沉积岩。左图为常见沉积岩与沉积环境对应关系示意图, 右图为我国某山局地岩层垂直剖面示意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砾岩由砾石沉积而成,据左图推断其沉积环境为 A.陆地 B.滨海 C.浅海 D.深海 15.右图所示岩层剖面表明该地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 A.海侵过程 B.海退过程 C.先海侵后海退 D.先海退后海侵 1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界面 M 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A.挤压 B.断裂 C.侵蚀 D.变质 【答案】14.A 15.A 16.C 【解析】14.左图显示海洋沉积环境由浅海向深海,逐步由沙砾转变为粘土,岩石粒径越来越小,大颗粒 砾石粒径比浅海环境的沉积物更大,所以砾岩的沉积环境为陆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 15.右图所示岩层从下到上依次为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砾岩沉积环境为陆地,由砂岩到页岩到石 灰岩,海洋沉积环境逐渐加深。所以该岩层剖面反映的是海水逐渐变深的海水入侵过程。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 16.M 界面呈现不规则的弯曲界面,界面两侧的砾岩、砂岩岩层性质均为沉积岩,所以 D 错。M 界面两 侧岩层内部无明显弯曲或位移,推断没有挤压或断裂的地质作用,所以 A、B 错误。M 界面呈现不规则的弯曲 界面,应该是侵蚀的结果。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C。 (2020·郑州一检丁坝是一种坝基与大堤相连,坝头伸向水流的拦水建筑物,在平面上与岸线构成丁字形。 根据丁坝与水流方向的交角分为上挑、下挑和正挑三种丁坝(图 1),不同种类的丁坝对水流的影响存在差异。 图 2 为某弯曲河段遥感影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7.丁坝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凸岸堆积 B.促使河道变宽 C.减缓河道中心流速 D.减轻凹岸侵蚀 18.根据图 2 中丁坝位置可判断该河段侵蚀最严重的部位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9.该河段 A.河流自西向东流,丁坝为上挑丁坝 B.河流自西向东流,丁坝为下挑丁坝 C.河流自东向西流,丁坝为正挑丁坝 D.河流自东向西流,丁坝为上挑丁坝 【答案】17.D 18.B 19.B 【解析】17.材料中丁坝为河流凹岸,坝头伸向水流的拦水建筑物,起到拦水作用,目的就是防止凹岸侵 蚀,D 正确。丁坝影响的主要是凹岸,不会促进凸岸堆积,A 错误。丁坝防止凹岸侵蚀,不会促使河道变宽,B 错误。丁坝会增加河道中心流速,C 错误。选 D。 18.图 2 中显示的为河流曲流处,①②位于河流的凹岸,以河流的侵蚀为主,③④位于河流的凸岸,流速 较缓,以河流的沉积为主。由上题分析可知,丁坝可以减缓河流的流速,减少河流对河岸的侵蚀,修建丁坝的 位置就是侵蚀强度大的位置,所以②处侵蚀强烈。选 B。 19.由于凹岸②处侵蚀最强,该处河水冲击作用强,河流即为自西向东流,CD 错误。且根据示意图可知 该坝为下挑丁坝,A 错误,B 正确。选 B。 20.(2020·安徽高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阿根廷小镇卡拉法特附近的莫雷诺冰川(在阿根廷国家冰川公园内),其末端海拔仅 200 米。该冰川 以每天 30 厘米的速度向前推进,至冰川末端与麦哲伦半岛相遇,形成巨大冰坝。冰坝受阿根廷湖湖水冲蚀形 成“冰桥”。随着“冰桥”拱门的扩大,“冰桥”面临崩塌。这条“成长型”冰川成为冰川的“活标本”。卡拉法 特小镇也因莫雷诺冰川和阿根廷国家冰川公园成为季节性繁荣小镇。下图示意卡拉法特小镇位置、莫雷诺冰川 和“冰桥”。(l)分析莫雷诺冰川末端分布在海拔较低处的原因。 (2)推测“冰桥”形成至崩塌的地理过程。 (3)分析卡拉法特小镇季节性繁荣的原因。 (4)莫雷诺冰川每天接受大量游客的踩踏。从环境保护和游客安全考虑,有人提出禁止踩踏莫雷诺冰川。 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答案】(l)莫雷诺冰川纬度高(50°S 附近),气温低;地处盛行西风带,水汽丰富,山地降雪多;山区 地势起伏大,冰川下行速度快。 (2)莫雷诺冰川不断向海拔低处推进,与麦哲伦半岛相遇,冰川受阻形成冰坝;冰坝将阿根廷湖分为两 部分,两侧湖水水位存在高差,在压力和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冰桥;流动的湖水不断冲蚀,拱门扩大;加之夏 季气温高,冰川融化,在冰川向前流动的巨大压力下,冰桥终将崩塌。 (3)卡拉法特小镇纬度高,当地夏季气候凉爽舒适;莫雷诺冰川景观独特(冰川时常发生断裂和崩塌), 吸引大量游客。 (4)赞同。理由: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游客踩踏频繁,加速了冰川消融;冰川崩塌带来安全隐患。不 赞同。理由:莫雷诺冰川规模大,属于“成长型”冰川,游客活动对其影响小;徒步冰川项目丰富了当地旅游 资源,增加了居民就业和收入。 【解析】本题以阿根廷小镇卡拉法特附近的莫雷诺冰川为背景,考查了冰川形成的原因、冰川地貌的形成 过程、冰川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冰川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地理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 分析问题的能力。 (l)据图可知,莫雷诺冰川地处 50°S 附近,纬度高,气温低,利于冰川的形成;地处盛行西风带,水汽 丰富,山地降雪多,为冰川形成提供物质来源;山区地势起伏大,冰川下行速度快,因此莫雷诺冰川分布在海 拔较低处。 (2)据材料分析,莫雷诺冰川不断向海拔低处推进,与麦哲伦半岛相遇,冰川受阻形成冰坝;冰坝将阿 根廷湖分为两部分,两侧湖水水位存在高差,在压力和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冰桥;流动的湖水不断冲蚀,拱门 扩大;加之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在冰川向前流动的巨大压力下,冰桥终将崩塌。 (3)据材料“卡拉法特小镇也因莫雷诺冰川和阿根廷国家冰川公园成为季节性繁荣小镇。”可知,卡拉法 特小镇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纬度高,当地夏季气候凉爽舒适,适宜避暑度假;莫雷诺冰川景观独特(冰川时 常发生断裂和崩塌),吸引大量游客。(4) 从环境保护和游客安全考虑,有人提出禁止踩踏莫雷诺冰川。这是开放性问题,可从任一角度思考。 如果赞同,应从生态破坏和安全隐患的角度分析,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游客踩踏频繁,加速了冰川消融;冰 川崩塌带来安全隐患。如果不赞同,应从生态和社会角度分析,莫雷诺冰川规模大,属于“成长型”冰川,游 客活动对其影响小;徒步冰川项目丰富了当地旅游资源,增加了居民就业和收入。 【点睛】综合题的解题第一步是判定该区域的位置,接下来确定出该地的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自然 地理特征。(1)准确判读出纬度位置、风带、地形特点。(2)认真阅读材料,注意几个关键点:冰坝、形成 “冰桥”、“冰桥”拱门扩大、“冰桥”崩塌。(3)旅游:欣赏冰川景观,度假:气候。(4)环境保护和游客安 全两个关键词很重要。 21.(2020·福建高三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地区盛行西北风,多大风天气。海森楚鲁怪石城,分布着众多由花岗岩构成的低丘。丘体的南坡 发育有密密麻麻的岩穴,而西北坡却少有出现。岩穴的内壁上有成分不同于花岗岩基岩的盐类物质。岩穴曾一 度被认为是由风力侵蚀而成(即“风蚀说”)。随着科考的深入,发现该地岩穴的形成过程为:气流所携带的盐 类物质在花岗岩表面沉积,后随雨水渗入裂隙中;水分蒸发导致盐类物质结晶析出,将岩体表层的矿物碎片撑 裂而脱落,逐步形成岩穴(即“盐风化说”)。 (1)推断该地岩穴中盐类物质的主要来源(季节性湖泊或季节性河流),并说明理由。 (2)与西北坡相比,分析该地花岗岩丘体东南坡岩穴发育较多的原因。 (3)列举该地岩穴“盐风化说”较“风蚀说”合理的依据。 (4)根据盐风化说,归纳形成花岗岩岩穴的自然环境特征。 【答案】(1)季节性湖泊。理由:该地季节性湖泊封闭,盐度高,枯水期裸露的湖床易结晶析出盐物质。 (2)东南坡光照时间较长,昼夜温差较大(物理风化作用较强),裂隙多发育。 (3)该地盛行西北风,而西北坡岩穴较东南少;岩穴内壁上有与花岗岩成分不同的盐类物质。 (4)周围存在含盐量高的水体;岩体裂隙发育;干湿季交替明显;蒸发旺盛。 【解析】本大题以我国河西走廊地区海森楚鲁怪石城的岩穴地貌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四 道小题,涉及盐类物质来源、岩穴分布的成因、岩穴成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题中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 考查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1)根据题意提示,比较季节性湖泊和季节性河流的水体性质即可推断该地岩穴中盐类物质的主要来源。 根据经纬度度位置判断,该地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蒸发强,该地季节性湖泊封闭,水体盐份不能排 泄,长期积累,因此盐度高,湖床易结晶析出盐物质,枯水期时湖床裸露,在风力作用下盐类物质可以到达岩 穴地区;而季节性河流每年有淡水流经,盐类物质很难积累,产生盐类物质结晶体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该地岩 穴中盐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季节性湖泊。(2)与西北坡相比,该地花岗岩丘体东南坡岩穴发育较多的原因应从裂隙和盐类物质沉积等方面进行分 析。该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西北坡为阴坡,东南坡为阳坡,东南坡比西北坡光照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因此 东南坡白天温度更高,导致东南坡昼夜温差较大,物理风化作用东南坡比西北坡较强,出现的裂隙东南坡较多, 容易形成岩穴;当地西北风强劲,携带盐类物质的西北风在东南坡风力减小,盐类物质容易在东南坡沉积,从 而促进岩穴形成。 (3)该地岩穴“盐风化说”较“风蚀说”合理的依据可以从“盐风化说”合理依据和“风蚀说”不合理 依据两方面进行列举。从“风蚀说”不合理依据来看,如果“风蚀说”合理,当地盛行西北风,应该西北坡受 到侵蚀的强度更大,而实际情况是西北坡岩穴较东南少;岩穴内壁上有与花岗岩成分不同的盐类物质,说明当 地不是以侵蚀为主,应有沉积作用存在,说明“风蚀说”不合理。从“盐风化说”合理依据来看,西北有大量 盐湖盐滩,盐类物质容易在东南坡沉积,形成盐风化;当地日温差大,容易出现岩石裂隙,从而促进盐风化作 用。 (4)形成花岗岩岩穴的自然环境特征可以根据材料信息表明的岩穴形成过程进行归纳。材料信息表明, “盐风化说”认为,气流所携带的盐类物质在花岗岩表面沉积,后随雨水渗入裂隙中,水分蒸发导致盐类物质 结晶析出,将岩体表层的矿物碎片撑裂而脱落,逐步形成岩穴。因此该地区周围应存在含盐量高的水体,提供 盐风化作用的盐类物质;当地岩体应有裂隙发育,有利于含盐液体渗入裂隙;当地应干湿季交替明显,湿季表 层盐类物质随雨水溶解渗入裂隙,干季水分蒸发导致裂隙中盐类物质结晶析出,同时也容易导致产生季节性湖 泊,提供盐类物质;当地蒸发旺盛,一是有利于当地湖泊形成盐类物质,二是有利于裂隙中水分蒸发盐类物质 结晶。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