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重难点:大气与气候(附:典题探究)
★★重难点解读★★
从历年高考题看地球上的大气专题考点占的比重较高,特别是天气系统,更是重中之重。从高考题分布情况
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与应用、大气环流的分布与对气候的影响、气候、
天气系统等几个主要的方面。主要考查的方向是结合生活中的区域场景、气压分布图以及观测数据进行考察
等,综合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典例探究★★
(2019·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
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 6—8 题。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答案】6.C 7.D 8.A【解析】6.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
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
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
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 错、C 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
间隔分布的,B、D 错。7.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
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
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 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
频率小,B、C 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故
选 D。8.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
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
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
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
现在日出前后,故选 A,B、C、D 错。【点睛】气温的日变化中,通常最高气温出现在 14:00 左右(下垫
面最高气温出现在 13:00 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些学生容易误认为一天中最冷是半夜而误选
D 答案。最高气温出现在 14 时的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太阳辐射最强,而地面吸收太阳辐射
使温度到达最高需要一段时间,约为 13 时左右,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导给大气吸
收,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大气温度达到最高在 14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的原因是:日落后太
阳辐射消失,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不断散失热量,下面温度不断下降,虽然大气能以逆辐射的形式返还部
分热量,但总体来说地面和大气的热量以支出为主,因此地面和大气温度均不断下降,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
出现并不断增强,地面和大气才由支出热量为主转换为吸收热量为主,温度开始回升。
(2019·北京卷)图 5 为某日 08 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第 7 题。
7.图示区域
A.①地的风向为东南 B.②地有大雾出现 C.③地未来有强降水 D.④地寒暖流交汇
【答案】7.C【解析】7.根据①地周围的等压线的分布,①地的风向为偏北风,A 错;大雾出现需要大量
的水汽、降温和静风天气,②地此时受到大风天气影响,不会有大雾出现,B 错;③地在未来几日要受到台风影
响,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天气,因此未来有强降水,C 对;④地为日本暖流流经的地区,D 错。
故选 C。
36.(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
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
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 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
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8 分)
【答案】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
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解析】该地位于我国
南方地区,本为温暖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山高谷深,深谷的两侧为高山,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海洋暖
湿气流,当暖湿气流翻越高山后,气流下沉,在下沉过程中随着海拔的下降,气温不断上升,同时气流下沉
升温造成水汽难以冷却成云致雨,下沉气流成为干热风,使谷地气候变得又干又热;再加上谷地地形封闭,
热量难以扩散,导致谷内气温更高。
★★备考秘籍★★
根据考纲和考情分析,针对大气和气候的重难点,要求依据材料或实际案例,综合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及对地
理环境的影响和所引起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根据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说明局部地理环境特征及产生的原因。
结合区域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的原因及移动规律,并结合材料分析气压带风带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如
何因地制宜开展相关活动。动手绘制锋面示意图和气旋、反气旋示意图,探讨各种天气系统在不同时段对天
气的影响,并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北方多寒潮、东南方多台风的原因。结合材料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形成
原因、特点及对人类活动、自然现象等的影响。解题关键是透彻理解大气运动的相关原理和规律,并能结合
材料进行分析应用,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重难点突破★★
1. 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透析考向]
对大气受热过程的考查重点在受热过程的原理的考查,考查方式有直考查受热过程图的变式图;更多考查方
式是创设情境进行考查:以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自然条件的改变案例为背景,如温室大棚、防霜冻的灌
水、地膜覆盖、喷洒烟雾等对受热原理进行迁移分析应用;以某种自然现象如火山喷发、全球气候变暖等为
背景材料,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此部分内容也常常和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
天气等知识点相结合进行考查。[学法指导]
解答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题目,要注意理解地面、大气受热过程中热量的传递顺序及温度的极值时间;要从
大气的组成和成分入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1)受热过程要清晰掌握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
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①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注意温室气体的性质是能大量吸收长波辐射,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②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
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人造烟雾、浇水防冻。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浇
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
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
糖分积累等。
③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大气密度越大、大气中的云层等越多,则削弱作用越强,
反之,越弱。
(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重点
分析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的强弱。地势高低影响大气密度、天气状况影响
大气成分、下垫面影响地面升温快慢。(4)逆温现象(难点)
①逆温的存在及判断依据
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 1 000 米,气温下降 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
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
②逆温现象的影响
成雾 早晨易出现多雾天气,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人们的出行,易出现交通事故
大气
污染
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如雾霾),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
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沙尘暴 逆温时不利于沙尘扬起
航空
低空逆温造成的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高空逆温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原因是高空逆
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提高了能见度,
使飞行更加安全
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与应用
[透析考向]
对大气热力环流的考查重点在热力环流原理和应用的考查,考查方式有直接考查热力环流过程图的变式图,
其中有等压面图、等压线图、环流图、气温气压的坐标图、等值线图等;更多考查方式是创设情境进行考查:
以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为背景,如室内水帘降温、我国修建青藏铁路时为部分路段
安装了两侧透风的面板叠瓦式遮阳棚等;以某种自然存在的热力环流现象如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等为背
景材料,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此部分内容也常常和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
天气等知识点相结合进行考查。
[学法指导]
热力环流重点在于过程分析,借助于海(湖)陆风、山谷风进行考察,跟风向转变联系在一起,要引导学生
风向的转变在于温度的差异改变,要注意温差与压差的关系,压差与风力大小的关系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掌握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两种运动、两个关系”。
①一个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造成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导致空气
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②两种运动: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水平运动——从高压指向低压。
③两个关系:温压关系: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2)常见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湖陆风、热岛效应、湿岛效应等。另外注意在综合题中出
现的热力环流的叠加现象。
3.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的判断与应用[透析考向]
对大气环流的考查重点在大气环流分布和对气候影响的考查,考查方式有直接考查大气环流的分布的各种变
式图,其中有俯视图、侧视图、垂直剖面图等;更多考查方式是创设情境进行考查:以气候、大气环流对人
们在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为背景资料,对大气环流分布、大气环流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考查。
[学法指导]
三圈环流重点在于识记气压带分带具体分布的位置、随直射点而移动以及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重点在于
识记大陆东岸冬夏季的高低压中心以及季风(东亚、南亚、澳大利亚北部)的风向。
(1)三圈环流判读
①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
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90°纬线附
近为极地高气压带。低纬度风带为信风带,中纬度风带为西风带,高纬度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②读风向,辨南北半球
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风向右偏为北半球,风向左偏为南半球。
③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
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季风环流分布
①温带、亚热带季风环流主要在亚洲大陆的温带、亚热带的大陆东岸;
②热带季风环流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的大部分地区,零星分布于中国台湾南部、广东南部、广西南
部、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
③各大洲(除去非洲、南极洲等)的亚热带大陆东岸地区为海洋性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④季风的特殊分布地区: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夏季风、索马里半岛沿岸的夏季风、非洲几内亚湾沿岸的夏季风
等。
(3)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气压带:上升运动多降水、下沉运动多干旱,如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影响下多降水,副热带高气压
带、极地高气压带影响下多干旱。风带: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多降水,反之多干旱;海洋吹向陆地多降水,反之多干旱。如西风多湿润,信风、
极地东风多干旱;向陆风多湿润、离岸风多干旱。
4.气候类型的判断、特征描述
[透析考向]
气候专题的考查基本上以某种自然存在的气候天气现象、人文现象或者气候类型图表、数据统计、等值线图
等为背景材料,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比较、特征描述以及影响气候的因素;以及对地理环境直接的相互关
系。
[学法指导]
重点借助于大气环流分布识记气候分布图,会分析气候成因及描述气候特征,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影
响因素。
(1)气候类型判断易错点点拨
①气候温度带的划分大体以最低气温 0℃、15℃为界,注意最低气温在 0℃到 15℃之间时,有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另外再加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根据降水判断气候类型时,要注意夏季多雨型的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特别注
意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夏季降水在量上的区别。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征是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大,特别注意其不一定降水为夏雨型,也可能倾向于冬
雨型,要根据其地理位置进行判断。
(2)气候特征描述易错点点拨
①温带季风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
雨;要注意二者冬季气温特征的描述。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气候特征就要描述成终年温和多雨,表达出其夏季
温度偏低,冬季温度偏高的特征。
②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为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为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要
把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的强大,降水量大的特点表示出来。
5.天气系统的特征
[透析考向]
天气系统的特征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往往考查天气系统的图示表达、形成、结构等,因此平时学习要加强画
图训练等。以天气系统对人们在生产生活、天气等的影响为背景,考查天气系统对天气、工业、农业等的影响。由于天气系统的瞬息万变,因此此部分内容的考查往往会以动态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学生对天气系统
过程变化的理解,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
[学法指导]
平时要注意判读气压线图;判读在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状况:降水的区域、风力的大小、风向以及未
来的天气变化等,借助一些特殊的天气现象理解天气系统的形成。
(1)冷、暖气团的形成条件
冷暖气团是相对概念。冷气团的温度比经过地区的温度低,多形成于较高纬度地区。因此在锋面系统中,由
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的为冷气团,反之为暖气团。
(2)冷暖气团相对于锋面的位置
冷气团温度低,密度较大,位于锋面的下方;暖气团温度高,密度较小,位于锋面的上方。降水始终在冷气
团一侧。
(3)气旋与反气旋
地球表面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驱动下,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才形成
气旋或反气旋。高低气压中心是形成气旋和反气旋的原始动力
(4)低压槽区域常存在锋面的原因
低压槽区域是冷气团和暖气团相交汇的区域,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相遇,从而形成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