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ID:271333

大小:2.56 MB

页数:27页

时间:2020-06-2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浙江省精诚联盟高三适应性考试 生物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遗传病中,属于染色体病的是( ) A. 先天愚型 B. 红绿色盲 C. 血友病 D. 蚕豆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 X 染色体隐 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 D 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 21 三 体综合征)。 【详解】A、先天愚型是 21 号染色体多一条,属于染色体病,A 正确; BCD、红绿色盲、血友病、蚕豆病是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是 X 隐性病,BCD 错误。 故选 A。 2.某人因常年酗酒而患肝癌。下列关于癌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易在体内转移 B. 分裂次数有限 C. 粘连蛋白增多 D. 容易发生凋亡 【答案】A 【解析】 【分析】 癌细胞:有的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予的作用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有机体控制的、连续进 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恶性增殖的“不死细胞”;形态显著改 变的“变态细胞”;黏着性降低的“扩散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详解】A、癌细胞膜上由于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因此易在体内转移,A 正确; B、癌细胞为不死的细胞分裂次数无限,B 错误; C、根据癌细胞能够转移的特性可知细胞膜表明的粘连蛋白减少,C 错误; D、癌细胞为不受机体控制的无限增殖的细胞,因此不容易发生凋亡,D 错误。 故选 A。 3.控制人类 ABO 血型系统的基因有 IA、IB、i,它们互为等位基因。这表明基因突变具有( ) A. 多方向性 B. 有害性 C. 稀有性 D. 可逆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 低的;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 【详解】控制人类 ABO 血型系统的基因有 IA、IB、i,表明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 A。 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 B. 不同器官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敏感性相同 C. 细胞分裂素由茎尖合成,并运至其他器官 D. 2,4—D 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 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详解】A、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不都是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A 错误; B、不同器官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敏感性不同,B 错误; C、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 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C 错误; D、2,4—D 是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D 正确。 故选 D。 5.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降低酸雨的危害B. 人口在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是控制人口的有效措施 C. 平流层的臭氧含量减少使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减少 D. 发展绿色化学工程可降低农药、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酸雨 (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 pH<5.6。 (2)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 2、臭氧层破坏 (1)臭氧层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 10 个臭氧分子; (4)危害: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详解】A、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能降低酸雨,只能缓解温室效应,A 错误; B、要控制人口,需要使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B 错误; C、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使人类皮肤癌患者数量,C 错误; D、发展绿色化学工程可降低农药、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D 正确。 故选 D。 6.下列有关酶和 ATP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酶和 ATP 都是细胞内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 B. ATP 是组成某些酶的结构单元 C. 细胞内酶的合成需要 ATP 参与,ATP 的合成也需要酶参与 D. 有些酶促反应需要 ATP 供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 RNA;酶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2、ATP:三磷酸腺苷,其中 A 代表腺苷是由一分子的腺嘌呤和一分子核糖构成;结 构简式:A-P~P~P;吸能反应一般伴随着 ATP 的水解,放能反应一般伴随着 ATP 的合成。 【详解】A、新陈代谢需要酶的参与,需要消耗能量,由 ATP 直接提供,所以酶和 ATP 都是细胞内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A 正确; B、有一些酶的化学本质是 RNA,其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ATP 是三磷酸腺苷,不是组成酶的结构单元, B 错误; C、细胞内酶的合成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会有 ATP 参与,ATP 的合成也需要 ATP 合成酶参与,C 正确; D、有些酶促反应属于吸能反应,需要 ATP 水解提供能量,D 正确。 故选 B。 7.下列关于质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各种细胞的质膜中均含有磷脂、蛋白质、胆固醇 B.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质膜是两条细线 C. 有的膜蛋白既能控制物质出入细胞,也与细胞通讯有关 D. 将玫瑰花瓣置于沸水中,花瓣褪色的原因是色素主动转运出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 2、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详解】A、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细胞膜上,A 错误; B、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质膜是一条细线,B 错误; C、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与载体蛋白有关,细胞通讯(细胞间信息交流)与膜上受体(糖蛋白)有关, C 正确; D、将玫瑰花瓣置于沸水中,高温破坏了膜结构,液泡里的色素分子出来了,导致花瓣褪色,D 错误。 故选 C。 8.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配制培养基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B. 选择高压蒸汽灭菌条件时,不需考虑灭菌的材料和数量 C. 倒好培养基的培养皿要立即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D. 单菌落的分离是微生物纯化的通用方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培养基配制时的注意事项: ①全程要求无菌操作,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能有效地避免 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②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 50℃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当感觉到 锥形瓶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操作时应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以防止瓶口的 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③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若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 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④在倒平板的过程中,不能将培养基溅到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因为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 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 【详解】A、接种微生物时,为防止其他微生物落入培养基,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A 错误; B、选择高压蒸汽灭菌条件时,需要考虑灭菌的材料和数量,B 错误; C、倒好培养基 培养皿,等培养基冷凝后要将平板倒过来放置,C 错误; D、单菌落的分离是微生物纯化的通用方法,D 正确。 故选 D。 9.为检测梨中 营养物质,将梨研磨、过滤后获得梨汁,并分组。各组分别加入适量的碘一碘化钾溶液、双 缩脲试剂、本尼迪特试剂振荡,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溶液颜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加碘一碘化钾溶液的目的是检测淀粉 B. 加双缩脲试剂的梨汁未出现紫色的原因是梨汁中蛋白质含量低 C. 加本尼迪特试剂的梨汁出现红黄色沉淀 D. 若选用有颜色的样品溶液将影响结果的观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几种化合物鉴定的原理:双缩脲试剂能检测蛋白质出现紫色物质;苏丹Ⅲ染液检测脂肪呈现橘黄色;本尼 迪特试剂检测还原性糖出现砖红色沉淀;碘一碘化钾溶液能检测淀粉出现蓝色。 【详解】A、碘一碘化钾溶液将淀粉染成蓝色,所以可以加碘一碘化钾溶液检测淀粉,A 正确; B、双缩脲试剂可以和蛋白质发生反应,生成紫色物质,所以未出现紫色的原因是梨汁中蛋白质含量低,B 正确; C、梨汁中加本尼迪特试剂后需要水浴才会出现红黄色沉淀,C 错误; D、由于物质的鉴定中会出现颜色的变化,所以选用有颜色的样品溶液将影响结果的观察,D 正确。 的 的故选 C。 10.夏天高温天气,某人从较低温度的室内来到室外高温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室外高温刺激使皮肤产生炎热的感觉 B. 刚来到室外时,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在室外,人体通过出汗减少产热 D. 在室外,人体皮肤血管发生反射性的收缩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炎热的感觉是大脑皮层形成的,A 错误; B、刚来到室外时,由于温差变小,所以人体的散热量减少,此时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 正确; C、在室外,人体主要通过出汗增加散热,C 错误; D、在室外,由于外界气温高,会刺激皮肤上的温觉感受器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导下丘脑的体温调节 中枢,体温调节中枢经过分析、综合产生兴奋,沿着传出神经会支配人体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血 流速度变慢以增加散热过程,D 错误。 故选 B。 11.下列关于人胰岛组织及其分泌的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组织由 α 细胞和 β 细胞两类细胞组成 B. 胰岛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C. 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肌肉细胞引起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 D. 培养基中添加胰岛素,可提高植物克隆的形成率【答案】B 【解析】 【分析】 胰岛素的作用:①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②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③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 成糖原;④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⑤抑制肝糖原的分解;⑥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详解】A、胰岛组织除了 α 细胞和 β 细胞两类细胞外,还有其他种类的细胞,A 错误; B、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因此,肾小管细胞在胰岛素 的作用下能加快对葡萄糖的重吸收,B 正确; C、胰高血糖素能作用于肝脏细胞引起肝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C 错误; D、胰岛素是动物类激素,在植物组织中细胞中没有胰岛素的受体,因此在培养基中添加胰岛素,不会提高 植物克隆的形成率,D 错误。 故选 B。 1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自然选择导致变异产生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 C. 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动力,但却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动力 D. 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迁入和迁出、自 然选择、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自然选择对于不同变异起选择作用,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繁殖 后代的机会增大,有利变异的基因频率增大,具有不利变异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降低,不利变异的 基因频率逐渐减小,自然选择通过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 错误; B、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自然选择对变异进行了选择,使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B 错误; C、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适应进化的唯一因素,而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存斗争,C 错误; D、自然选择通过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D 正确。 故选 D。 13.如图为某噬菌体的 DNA 分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的形成需要 DNA 连接酶的催化,③的形成需要 DNA 聚合酶的催化 B. 若 α 链中 G+C 占 58%,则 DNA 片段中 A 占 21% C. 热稳定性越高的 DNA 分子,嘧啶碱基含量越高 D. 该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上储存着噬菌体的遗传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 DNA 分子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氢键;②为腺嘌呤;③为磷酸二酯键。 【详解】A、①为氢键,形成时不需要 DNA 连接酶的催化,A 错误; B、在双链 DNA 中碱基比例 A=T,C=G,若 α 链中 G+C 占 58%,则整个 DNA 分子中 G+C=58%,所以整 个 DNA 分子中 A+T 占 42%,又由于 A=T,所以 A=T=21%,B 正确; C、在 DNA 分子中 C 与 G 之间含有 3 个氢键,A 与 T 之间含有 2 个氢键,因此 C-G 碱基对含量越高,热 稳定性越高。在双链 DNA 分子中嘌呤碱基数等于嘧啶碱基数,C 错误; D、DNA 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遗传信息蕴藏 在 4 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D 错误。 故选 B。 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肿瘤细胞发生转移进入淋巴管阻碍淋巴回流,会引起组织水肿 B. 与淋巴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液体是淋巴 C. 神经系统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D.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构成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平衡 【答案】A【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 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导致淋巴回流受阻,会引起组织水肿,A 正确; B、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与血浆和淋巴中,故与淋巴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液体有淋巴和血浆,B 错误; C、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等都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C 错误; D、通过稳态调节,使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而不是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构成 动态平衡,D 错误。 故选 A。 15.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理想条件下,疾病能将种群数量压制在低水平上 B. 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种群就能保持数量的稳定 C. 领域行为和捕食行为都是调节种群数量变化的外源性因素 D. 种群数量的变动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种群生态学中,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 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 长。 【详解】A、理想条件下,种群不会受到疾病的限制,呈“J”型增长,A 错误; B、“稳定型预示着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一个家庭生两个孩子)人口就会保持零增长”,但保持替补出生率 的种群不一定是种群数量就稳定不变,如需考虑到一代人所生孩子成长为做父母之前将有部分死亡的可能, 而这种可能又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B 错误; C、领域行为是调节种群数量变化的内源性因素,C 错误;D、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如天敌、 空间、食物等因素,D 正确。 故选 D 16.下列关于顶极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顶极群落是演替的终点,其类型是由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的 B. 顶极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用于自养生物的自身呼吸消耗和生长、繁殖 C. 顶极群落的能量输入和输出始终相等 D. 陆地顶极群落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是腐食食物链 【答案】C 【解析】 【分析】 顶极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演替也不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 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 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 【详解】A、顶级群落的类型由平均温度、年降雨量、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等环境因素所决定,A 正确; B、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是被植物的呼吸消耗掉了,剩下的才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净初级 生产量,而把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B 正确; C、顶极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一定绝对相等,C 错误; D、陆地生态系统中顶级群落常常没有更高的捕食营养级,所以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D 正确。 故选 C。 17.金鱼草为两性植物,其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F1 均为粉红色花,F1 自交, F2 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粉红色花:白花=1:2: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金鱼草花色的遗传不符合分离定律 B. 金鱼草白花和红花表现为共显性 C. 根据杂交实验推测白色为显性性状 D. 若让 F2 的白花植株和粉红色花植株随机交配,F3 中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为 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金鱼草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用 A/a 表示。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F1 均为粉红色花,F1 自交, 。F2 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粉红色花:白花=1:2:1,可判断白花和红花之间为不完全显性,但无法判断白 花为显性性状还是红花为显性性状。 【详解】A、由题意知,金鱼草花色由 1 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分离定律,A 错误; B、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F1 均为粉红色花,故金鱼草白花和红花表现为不完全显性,B 错误; C、根据杂交实验无法推测白色为显性性状还是红花为显性性状,C 错误; D、若 F2 的白花植株基因型为 1/3aa,粉红色花植株 2/3Aa,则 A=1/3,a=2/3,随机交配后 F3 中红花植株 AA 与白花植株 aa 的比例=(1/9):(4/9)=1:4,同理,若 F2 的白花植株基因型为 1/3AA,粉红色花植株 2/3Aa,则 A=2/3,a=1/3,随机交配后 F3 中红花植株 aa 与白花植株 AA 的比例=(1/9):(4/9)=1:4,D 正确。 故选 D。 18.利用杂交瘤技术可以制备单克隆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经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融合并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具有二倍体核型 B. 可将阳性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获得单克隆抗体 C. 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进行多次抗体检测,有利于更好地得到单克隆细胞 D. 可以利用单克隆抗体研究抗原蛋白的结构和细胞学分布 【答案】A 【解析】 【分析】 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产生的 B 淋巴细胞融合,再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在该培养基上, 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融合的杂种细胞才能生长。对上述经选择性 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 最后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做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就可 以提取出大量的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作用:①作为诊断试剂:单克隆抗体最广泛的用途是用作体外 诊断试剂;由于单克隆抗体纯度高、特异性强,所以能准确识别各种抗原物质的细微差异,并跟一定抗原 发生特异性结合,因此单克隆抗体在诊断的应用上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②用于治疗疾病 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治疗,把抗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跟放射性同位素、化学药物或细胞毒素相 结合,制成生物导弹,注入体内,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能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在原 位杀死癌细胞。这样既不损伤正常细胞,又减少了用药剂量。 【详解】A、经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融合并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具有四倍体核型,A 错误; B、可将单克隆阳性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体内获得单克隆抗体,B 正确; C、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进行多次抗体检测,筛选出足够数量的杂交瘤细胞,有利于更好地得到单克隆细胞,C 正确; D、单克隆抗体可以作为诊断试剂、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可以利用单克隆抗体研究抗原蛋白的结构和 细胞学分布,D 正确。 故选 A。 19.研究小组在不同 O2 浓度条件下,对人体内甲、乙两种细胞的呼吸强度进行了测定,其中 a 的 O2 浓度为 0,且呼吸底物均为葡萄糖,结果如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细胞可能为神经细胞,乙细胞可能为骨骼肌细胞 B. 氧浓度为 a 时,乙细胞释放的能量大多以热能形式散失 C. 氧浓度为 b 时,乙细胞的线粒体基质和细胞溶胶均能利用[H] D. 甲细胞的呼吸强度不随 O2 浓度升高而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呼吸酶数量有限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1 分子葡萄糖被分解为 2 分子丙酮酸和少量的还原型氢,释放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在线粒体基质中被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还原型氢;释放少 量能量;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个阶段产生的还原型氢和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 (2)无氧呼吸的二阶段: 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 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重新生成乳酸。 【详解】A、从图中看出 O2 浓度不影响甲细胞的呼吸强度,所以可能是成熟的红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而骨骼肌细胞有线粒体,能够进行有氧呼吸,乙细胞可能为骨骼肌细胞,A 错误;B、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都是以热能的形式释放,B 正确; C、氧浓度为 b 时,线粒体基质不能利用[H],只能产生[H],C 错误; D、甲细胞的呼吸强度不随 O2 浓度升高而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只能进行无氧呼吸,D 错误; 故选 B。 20.下列关于高等动物连续分裂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间隙期的主要变化是进行染色质的复制 B. 后期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相互分离 C. 末期细胞内的囊泡集中在赤道面上形成细胞板 D. 若用缺乏氨基酸的培养液培养细胞群,细胞群的平均核 DNA 含量升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包括合成期(S 期)和合成前后的两个间隙期(G1 期和 G2 期),主要进行 DNA 的复制和有关 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细胞分裂间期包括一个合成期(S 期)和合成前后的两个间隙期(G1 期和 G2 期),染色质的复 制在 S 期,A 错误; B、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开,各染色体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变成两个独立的染色体,位于姐妹染色单 体上的基因相互分离,B 正确; C、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形成细胞板,C 错误; D、若用缺乏氨基酸的培养液培养细胞群,G1 期合成 DNA 所需要的蛋白质缺少原料不能合成,细胞群的平 均核 DNA 含量降低,D 错误。 故选 B。 【点睛】考查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1.2020 年 5 月 22 日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新冠病毒疫苗 1 期临床试验的成果。该试验是 由陈薇院士等人领衔的团队开展的研究,试验中使用的疫苗是一种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基因重组疫苗),该疫苗接种 108 名健康的成年志愿者后,在志愿者体内均产生了特定的免疫应答。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 该疫苗的制备不需要用到 DNA 连接酶 B. 志愿者接受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后,体内产生被动免疫 C. 主要通过检测志愿者体内新冠病毒的含量来评价试验的有效性 D. 相对于普通人来说,已对腺病毒具有免疫力的个体使用该疫苗的效果要差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接种疫苗人体内可以发生免疫反应,产生记忆细胞,当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快速增殖、 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详解】A、重组基因疫苗需要将腺病毒的基因和新冠病毒的基因进行连接,所以需要 DNA 连接酶,A 错 误; B、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属于主动免疫,B 错误; C、接种疫苗后,主要通过检测志愿者体内新冠病毒的抗体评价试验的有效性,C 错误; D、由于重组病毒含有腺病毒的抗原,所以已对腺病毒具有免疫力的个体使用该疫苗的效果比普通人要差, D 正确。 故选 D。 22.将植物细胞分别置于 X 溶液和 Y 溶液中,已知溶液和 Y 溶液的浓度均高于细胞液浓度,实验所用细胞 的细胞液浓度相等。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下图为细胞形态不再变化的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细胞在 X 溶液和 Y 溶液中均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B. 植物细胞在 X 溶液和 Y 溶液中均发生过渗透失水 C. 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植物细胞在 X 溶液细胞液浓度变大 D. 植物细胞在 X 溶液和 Y 溶液中平衡后细胞液浓度和外界溶液浓度均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将植物细胞置于 X 溶液中,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显然 X 溶液的浓度大于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 度;植物细胞置于 Y 溶液中细胞体积有所变大,显然细胞吸水后引起了体积变大,说明溶液 Y 的浓度小于 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 【详解】A、植物细胞在 X 溶液和 Y 溶液中均有水分子进出细胞的现象发生,A 正确; B、由 A 项可知植物细胞在 X 溶液和 Y 溶液中均发生过渗透失水和吸水过程,只不过在 X 溶液中最终表现 为失水量大于吸水量,进而表现为质壁分离状态,在 Y 溶液中最终表现为细胞吸水,是因为细胞吸水量大 于失水量因此细胞表现为体积略增大,B 正确; C、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植物细胞在 X 溶液中因为失水量大于吸水量而表现为细胞液浓度变大,C 正确; D、植物细胞在 X 溶液和 Y 溶液中平衡后细胞液浓度和外界溶液浓度均不相等,X 溶液的浓度依然大于细 胞液浓度,Y 溶液的浓度依然小于细胞液浓度,D 错误。 故选 D。 23.甲肝病毒(HAV)是一种 RNA 病毒,其遗传物质属于正链单股 RNA(+RNA)。+RNA 既能通过复制形 成新的遗传物质(+RNA),也可直接作为模板翻译出病毒蛋白(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催化 RNA 复制出新 RNA 的酶是 RNA 酶 B. HAV 的遗传物质上存在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C. HAV 复制一份遗传物质所需的核苷酸数与其基因组所含的碱基数相等 D. 可用 DNA 复制抑制剂限制 HAV 的繁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中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该遗传物既能作为复制的模板,也能作为翻译的模板,由翻译 过程可知该病毒的遗传物质需要经过两次复制才能获得+RNA。 【详解】A、催化 RNA 复制出新 RNA 的酶是 RNA 复制酶,A 错误; B、由于 HAV 的遗传物质可直接作为模板翻译出病毒蛋白,因此其上存在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B 正 确; C、HAV 复制一份遗传物质所需的核苷酸数是其基因组所含的碱基数的二倍,C 错误; D、不能用 DNA 复制抑制剂限制 HAV 的繁殖,因为 HAV 的繁殖过程涉及 RNA 的复制,D 错误。故选 B。 【点睛】解答本题 关键是明确甲肝病毒(HAV)的遗传物质,以及+RNA 和-RNA 的区别。 24.某基因型为 bbXAY 的二倍体(2n=4)雄性动物,其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某个时期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的形成过程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B. 该精原细胞形成精子过程中,等位基因 B、b 的分离发生在 MⅠ C. 该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型均与精原细胞相同 D. 该细胞每一极的 3 条染色体分别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该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该动物的基因型是 bbXAY,所以该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详解】A、该动物体细胞含有 4 条染色体,而该细胞含有 6 条染色体,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 体移向了一极,发生了染色体畸变,该动物的基因型是 bbXAY,但该细胞中含有 B 基因,所以该动物发生 了基因突变,A 正确; B、等位基因 B 和 b 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 错误; C、该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6 条,而精原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4 条,C 错误; D、该物种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为 2 条,而该细胞一极的染色体数目为 3 条,所以不是一个染色体组, D 错误。 故选 A。 25.下图为两种独立遗传的单基因遗传病甲、乙的家系图,甲病由等位基因 B、b 控制,乙病由等位基因 D、 d 控制。已知女性群体中乙病的发病率为 1/169。 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病和乙病的性状遗传可能均与性别相联系 B. Ⅱ6 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于Ⅰ4 C. Ⅱ1 与Ⅱ3 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1/2 或 8/21 D. 若Ⅰ3 不携带 b 基因,则Ⅲ1 与和Ⅲ2 婚配生育一个女孩,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为 1/28 或 1/52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不患病的Ⅰ1 与Ⅰ2 婚配生育一个患乙病的男性,可以推测乙病为隐性遗传病,控制该病的 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患甲病的Ⅰ3 与Ⅰ4 婚配生育一个不患甲病的男性,可以推测甲病为 显性遗传病,控制该病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上。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甲病和乙病为两种独立遗传的单基因遗传病,因此控制两病的基因位于两对 同源染色体上,因此甲病和乙病的性状遗传不可能均与性别相联系,A 错误; B、由分析可知,乙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Ⅱ6 的乙病致病 基因可能来自Ⅰ4 或Ⅰ3,B 错误; C、由分析可知,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Ⅰ1 与Ⅰ2 的基因型均为 Dd,Ⅱ1 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1/3DD、2/3Dd,已知女性群体中乙病的发病率为 1/169,则 d 的基因频率为 1/13,D 的基因频率为 12/13, 因此不患乙病的Ⅱ3 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144/168DD、24/168Dd,所以Ⅱ1 与Ⅱ3 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1/3×144/168+2/3×24/168=8/21;若乙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Ⅰ1 与和Ⅰ2 的基因型为 XDY 和 XDXd,Ⅱ1 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1/2XDXD、1/2XDXd,已知女性群体中乙病的发病率为 1/169,则 Xd 的基因频 率为 1/13,则 XD 的基因频率为 12/13,因此不患乙病的Ⅱ3 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144/168XDXD、24/168XDXd, 所以Ⅱ1 与Ⅱ3 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1/2×144/168+1/2×24/168=1/2,C 正确; D、由分析可知,若Ⅰ3 不携带 b 基因,则甲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Ⅲ2 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 XBY, 又甲病和乙病为两种独立遗传的单基因遗传病,则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Ⅱ4 患乙病而Ⅲ1 不患 病可推得Ⅲ1 的基因型为 DdXbXb,由 d 的基因频率为 1/13、D 的基因频率为 12/13 可推得Ⅲ2 关于乙病的基 因型为 144/168DD、24/168Dd,因此Ⅲ1 与和Ⅲ2 婚配生育一个女孩一定患甲病,则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 24/168×1/4=1/28,D 错误。故选 C。 二、非选择题 26.上世纪和本世纪初,生活污水大量排入城市河流,严重影响了城市河流的水质,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威胁了居民的健康。近年来随着“五水共治”深入开展,河流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逐渐恢复。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水资源的治理,城市河流逐步恢 复清澈度的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演替,该过程除了依赖河流的_____________能力外,还需要依赖人 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____________的通畅。 (2)只有当植物的净初级生产量____________时,植物才能生长和繁殖。未流入下一营养级,也未被分解 者分解的净初级生产量将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被积累下来,这就是生产者的____________。 (3)由于气温等环境因素的变动,影响着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因此水生群落的生物量有着明 显的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排入河流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 次生 (3). 自我调节 (4). 信息流动 (5). 大于 0 (6). 生物量 (7). 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 是被植物的呼吸(R)消耗掉了,剩下的才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净初级生产量(NP),而把包括 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P), 3、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详解】(1)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中存在生产者,同时还有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所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排入河流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河流恢复澄清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该过程需要河 流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还需要保持其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畅通。 (2)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作用消耗,所以必须大于 0,植物才能生长和繁殖;未被分解者分 解的净初级生产量将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被积累下来,这就是生产者的生物量。 (3)气温变化影响生物量,所以水生群落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学知识,考生需要识记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的关系以及群落部分知识。 27.为研究环境因子与光合速率的相关性,研究人员测定了秋季小叶女贞相关指标的日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 气温(℃) 净光合速率 (μmol·m-2·s-1) 气孔导度 (mol·m-2·s-1) 胞间 CO2 浓度 (μmol·mol-1)8:00 19.8 6.00 0.26 375.45 10:00 21.4 12.42 0.29 300.98 12:00 28.7 14.14 0.31. 283.16 14:00 25.3 13.44 0.23 290.05 16:00 21.9 12.17 0.17 296.32 18:00 20.0 7.56 0.05 324.21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测定净光合速率,需要测量的指标包括叶面积、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小叶女贞有机物含 量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2 进入叶绿体后,在叶绿体基质被____________为三碳糖,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反应。 (3)据表分析,本研究得出胞间 CO2 浓度与净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呈____________,请分析引起该现象的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实验过程中对小叶女贞进行遮光处理,则叶绿体内三碳酸的含量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光照时间、CO2 吸收量(或 O2 释放量或有机物的增加量) (2). 逐渐增多 (3). 整 个实验过程净光合速率均大于零 (4). 还原 (5). 能 (6). 负相关 (7). 光合速率越快,CO2 消耗 越快,胞间 CO2 浓度降低,反之升高 (8). 先增加,再减少,最后稳定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 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 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 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1)净光合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或氧气的释放量或干物质的积累 量)来表示,因此实验中测定净光合速率时,需要测量的指标有叶面积、光照时间、CO2 吸收量(或 O2 释 放量或有机物的增加量),实验时间段内净光合速率均大于零,因此,可推测小叶女贞有机物含量变化的趋势逐渐增多。 (2)CO2 进入叶绿体后,首先在叶绿体基质被 C5 固定生成 C3 化合物,而后经过还原过程转变为三碳糖, 该过程属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该阶段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 ATP 和[H]。 (3)表中数据显示,净光合速率越大,CO2 消耗越快,胞间 CO2 浓度降低,反之升高,因此可推测胞间 CO2 浓度与净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呈负相关。 (4)若在实验过程中对小叶女贞进行遮光处理,导致光反应产生的 ATP 和[H]减少,则 C3 化合物还原量减 少,而 C3 化合物产生在正常进行,因此 C3 的含量增多,稍长时间后 C3 的含量减少而后稳定,即叶绿体内 三碳酸的含量增多,随之减少而后稳定。 【点睛】熟知光合作用的原理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熟知光合作用速率的衡量指标 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8.果蝇的眼色有野生型和突变型,由等位基因(D、d)控制,体色有灰体和黑体,由等位基因(T、t)控 制。已知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与眼色相关的某种基因型存在致死现象。为探究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进行了相关的杂交实验: 实验一:1 只灰体突变型♀×1 只黑体野生型♂→灰体突变型♀:黑体突变型♀=1:1 实验二:1 只黑体突变型♀×1 只灰体野生型♂→灰体突变型♀:灰体野生型♀:灰体野生型♂=1:1:1 实验三:选择实验一的 F1 雌果蝇与实验二的 F1 雄果蝇随机交配,F2 的表现型如下表: 灰体野生型 灰体突变型 黑体野生型 黑体突变型 雌果蝇 303 298 178 182 雄果蝇 301 180 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黑体性状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 (2)为什么实验一的 F1 均为雌果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三 F2 灰体野生型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若取 F2 黑体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 其子代(F3)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实验二产生子代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 (2). 实验二雌性黑果蝇与雄性灰体果蝇杂交,子一代中雌雄个 体均为灰体(或实验三子代雌雄中,灰、黑性状分离比无差异) (3). 突变型雄果蝇致死,且亲代雌果 蝇为显性纯合的突变型 (4). 1/5 (5). 黑体突变型♀:黑体野生型♀:黑体野生型♂=1:3:3 (6).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 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实验二雌性黑体果蝇与雄性灰体果蝇杂交,子一代中雌雄个体均为灰体,说明黑体对灰体是隐性,且控 制果蝇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分析实验一,突变雌果蝇与野生雄果蝇杂交,后代全为突变雌果蝇, 与性别相关联,可判断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且突变型对野生型为显性,突变型雄果蝇致 死,且亲代雌果蝇为显性纯合的突变型,即实验一双亲的基因型为 TtXDXD、ttXdY,根据双亲表现型及子代 表现型及比例可判断实验二双亲基因型为 ttXDXd、TTXdY。据此答题。 【详解】(1)由实验二可知,雌性黑体果蝇与雄性灰体果蝇杂交,子一代中雌雄个体均为灰体,说明黑体 对灰体是隐性,且控制果蝇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据上分析可知,实验一的 F1 均为突变雌果蝇的原因是突变型雄果蝇致死,且亲代雌果蝇为显性纯合的 突变型。 (3)实验三选择实验一的 F1 雌果蝇(1/2TtXDXd、1/2ttXDXd)与实验二的 F1 雄果蝇(TtXdY)随机交配, F2 灰体野生型雌果蝇中基因型有 TTXdXd,TtXdXd,其中纯合子 TTXdXd 所占的比例=(1/2×1/4)/ (1-1/2×1/4-1/2×1/2)=1/5。F2 黑体雌果蝇基因型有 1/2ttXDXd、1/2ttXdXd,黑体雄果蝇基因型为 ttXdY, 故随机交配后产生子代(F3)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黑体突变型♀:黑体野生型♀:黑体野生型♂=1:3:3。 (4)据上分析可知,实验二双亲基因型为 ttXDXd、TTXdY,故其产生子代过程的遗传图解如下图所示:【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学会根据题干信息写出某基因型个 体表现出的性状,并根据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推出所遵循的遗传规律,进而判断基因的位置,并应用 图示解答问题。 29.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某同学以葡萄为原料,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作葡萄酒。请回答: (1)原料处理:挑选的成熟紫葡萄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需___________后打浆。挑选葡萄时需去除青 果(未成熟)和烂果,其中除去青果的原因除了青果会影响葡萄酒口味外,还因为青果___________。 (2)制备酵母悬液:将适量干酵母加入温水中,为使酵母迅速发生作用,可加一小撮___________,混匀, 待酵母悬液产生气泡后即可。气泡中的成分是酵母菌___________产生的 CO2。 (3)装料:将葡萄匀浆放入上图发酵瓶,并加入酵母悬液,搅拌均匀发酵瓶连接的弯曲玻璃管需加入适量 的水,其作用除了防止发酵液被外界微生物污染外,还具有___________的作用。 (4)发酵:将发酵瓶置于温度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待发酵瓶中___________,即表示发酵完毕。发酵结 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答出 2 点即可)引起酵母菌的死亡。 (5)影响葡萄酒风味的主要因素,除了葡萄品种、温度等环境因素外,还有___________。 (二)1972 年,Carlson 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粉蓝烟草和郎氏烟草的杂种植株。过程简图如下所示, 其中①~④表示过程。请回答:(1)①过程为酶解去壁,需向反应体系中加入的酶是___________,并用甘露醇将反应体系的渗透压调到 ___________水平。植物细胞在这样的反应体系中处理,将获得球形的原生质体。在去壁前需对粉蓝烟草组 织和朗氏烟草组织进行___________处理。 (2)图中所示这种借助细胞杂交的方法,将不同来源的基因结合到一起,再对杂种细胞进行培养,获得具 有特定性状的新植株的技术属于___________技术。 (3)获得再生植株的途径很多。由于腋芽中存在分生组织,故也可采用带腋芽茎段不通过___________阶 段而直接培养成丛状苗,再诱导生根获得再生植株。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通常采用此方法,原因是 ___________。 (4)当前多地过度开发旅游资源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自然旅游资源,通过 生态旅游工程对旅游设施进行___________处理,能获得较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另外当前 全国兴起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只有促进___________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 的发展。 【答案】 (1). 用清水洗去高锰酸钾 (2). 含糖分低 (3). 蔗糖 (4). 细胞呼吸 (5). 调节发酵 瓶内的气压(或排出 CO2,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发酵瓶) (6). 停止出现气泡 (7). 发酵原料已消耗 完、酒精浓度过高 (8). 菌种 (9).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10). 较高 (11). 消毒 (12). 植物细 胞工程技术 (13). 愈伤组织 (14). 分生组织途径培育出的再生植株变异频率低,易保持优良性状 (15). 生态化 (16). 植业和畜牧业 【解析】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2)在无氧 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 2、下图中①表示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的过程,②表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③表示融合的原生 质体再生形成新的细胞壁的过程,④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 【详解】(1)葡萄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需要用用清水洗去高锰酸钾然后打浆;青果由于未成熟,所以 含有的糖分低,在制作果酒时需要去除。 (2)为为使酵母迅速发生作用,可以加入一小撮蔗糖;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会产 生 CO2。 (3)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是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发酵瓶连接的弯曲玻璃管需加入适量的水可以调 节发酵瓶内的气压或排出 CO2,防止空气中的氧气进入发酵瓶。 (4)发酵完毕,即酵母菌没有进行无氧呼吸,发酵瓶中停止出现气泡;随着发酵的深入,发酵原料已消耗 完、酒精浓度过高,抑制酵母菌的增殖,引起酵母菌死亡。 (5)菌种、葡萄品种、温度都会影响葡萄酒的风味。 (二)(1)去除植物细胞壁,需要加入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后,所以需要甘露醇将反应体系的 渗透压调到较高水平,防止原生质层吸水涨破;去壁之前需要对植物组织进行消毒处理。 (2)题中包括了植物体细胞杂交、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所以属于植物细胞工程技术。 (3)分生组织可以直接培育成丛状苗,不通过愈伤组织阶段;分生组织途径培育出的再生植株变异频率低, 易保持优良性状,所以作为优良品种的快速繁殖方法。 (4)通过生态旅游工程对旅游设施进行生态化处理;促进植业和畜牧业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和 生态的发展。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的制作和植物细胞工程的知识,考生识记果酒制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需要动手操 作,理解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识记生态工程相关知识解答(4)。 30.为研究人红细胞和白细胞在不同浓度 NaCl 溶液中的数目变化,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以红细胞和 白细胞数目变化为检测指标,完善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材料与用具:人血稀释液、NaCl、蒸馏水、血细胞计数板、试管若千支、显微镜等。(要求和说明:不同浓 度 NaCl 溶液的具体配制过程、细胞计数的具体操作过程不作要求)请回答: (1)实验思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12 6 2 2 2 26 6 6 12C H O H O O CO H O→+ + + +酶 能量 6 12 6 2 2 52 2C H O CO C H OH +→ +酶 能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所获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 (2)预测实验结果(请完善坐标系,并绘制预测细胞数目的变化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与讨论 ①制作装片时,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在血细胞计数板的制片过程中除了要防止出现气泡,盖玻片严密地盖 在计数板表面上之外还必须避免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产生气泡会造成测量数值___________(填 “偏大”或“偏小”)。 ②下图为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计数室示意图,在进行红细胞计数时所选择的计数区为___________,选择的 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取试管若干,将不同量的 NaCl 溶于蒸馏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梯度的 NaCl 溶液。 (2). 将人血稀释液摇匀后,分别等量加入上述各支试管中,摇匀后放置一定时间 (3). 取各试管中的血液 稀释液,分别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在显微镜下计算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数目,并记录实验数据。 (4). (5). 人血稀释液残留在盖玻片上 (6). 偏小 (7). 乙 (8). 红细 胞的大小和数量【解析】 【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红细胞和白细胞在不同浓度 NaCl 溶液中的数目变化”,自变量是细胞种类和 NaCl 的浓度,因变量是细胞数目的变化;计数方法是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 【详解】(1)实验目的是研究人红细胞和白细胞在不同浓度 NaCl 溶液中的数目变化,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 NaCl 和细胞种类,因变量是细胞的数目变化,所以实验思路: ①取试管若干,将不同量的 NaCl 溶于蒸馏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梯度的 NaCl 溶液; ②将人血稀释液摇匀后,分别等量加入上述各支试管中,摇匀后放置一定时间; ③取各试管中的血液稀释液,分别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在显微镜下计算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数目,并记 录实验数据。 (2)预测实验结果:在较低浓度下细胞会吸水导致细胞涨破,细胞数目减少,而随着浓度的升高,细胞吸 水量减少,被涨破的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存活数目增加,然后达到稳定,人体内红细胞数目比白细胞多, 所以结果是: (3)①为减少实验误差,在血细胞计数板的制片过程中除了要防止出现气泡,盖玻片严密地盖在计数板表 面上之外还必须避免人血稀释液残留在盖玻片上,如果出现气泡,会导致统计的细胞数目变小,所以测量 值偏小。 ②进行红细胞计数时,需要选择乙区域作为计数区;依据是红细胞的大小和数量。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分析出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结合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分析,掌握血细胞计数法的原 理和操作步骤。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