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拟题技巧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使文章文采倍增,令人过目难忘。怎
样才能快速拟出一个鲜活新颖的标题呢?
1、反常法(悬念法)
就是故意用违背常理逻辑的语句作题目的方法。这种题目能激起读者的兴趣,有想一口气把全文读
完弄个水落石出的效果。
如《感谢车祸》,“车祸”为什么还要感谢呢?读者急于想从文中看个究竟。其他的如《美丽的谎
言》、《拍卖诚信》和《耳朵“挑食”》等,无不使读者心情荡漾。如《蓝树叶》这个题目,既新颖又
能吸引读者往下读。树叶一般都是绿色的,怎么会是蓝色的呢?读完文章后才知道,“我”画树叶时因
没有绿色蜡笔而向同桌借,但同桌不给,“我”只好把树叶涂成了蓝色。作者安题目时有意用了反常手
法。其他的如《欲速可达》、《没有“异想”,哪来“天开”》等都有这个效果。如:以“竞争”为话
题——《感谢你的敌人》、《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往事并
不如烟》、《以胖为荣》;以“素质教育”为话题——《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
2、修辞法
用比喻和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拟题,也能使人耳目一新,惹人喜爱。
①比喻
如:以“挫折”为话题——《别抱怨手上的牌》、《不可多得的教师》;
以“环保”为话题——《点燃绿色的火焰》、《我想有个美丽的家》;
关于“孝”——《请给老人一轮暖阳》;“关注生活”的话题——《我爱曲线的生活》。
②对偶
如:以环境为话题——《一头白发,满山青葱》;
以读书为话题——《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
③拟人
如:以“树”为话题——《树的“叹息”》;以“环保”为话题——《地球就诊记》
3、引用法
对影片名、歌曲名、古诗名以及成语俗语等进行借用或改造,使之成为文章的题目,这就是借用。
这样的题目显得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引人喜爱。可分为直接引用和化用。
A、直接引用
引用诗词;引用歌词。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
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
如: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那英);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未来的主人翁》(罗大佑);
以“家庭”为话题——《我要的幸福》(孙燕姿); 以“心愿”为话题——《一千零一个愿望》。
引用名句。
如: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救救孩子》(鲁迅《狂人日记》);
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写生活对人的考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
燕》);以“友谊”为话题——《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同名小说);
以“亲情”为话题——《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广告语)。
B、化用
如:以诚信为话题——《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化用了诗句“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
抛”;
以环境为话题——《都是风沙惹的祸》,化用歌词“都是你惹的祸”;
以读书为话题——《读书就是爱自己》,化用娃哈哈矿泉水广告语“爱你就是爱自己”。
4、公式法
如《8-1>8》这个题目也很别致引人:八减去一怎么会大于八呢?读者看完全文后才知道,作者
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七个小时的工作,一个小时的休息或锻炼,效果大于八个小时,所以要劳逸
结合。其他的如《现代人=长×宽×高》、《置疑公式:才能+机遇=成功》等都有引人效果。
5、谐音法
针对一篇歹徒抢劫银行,一位青年上前与之搏斗,而有一些人却围观不助的新闻,有的同学写读后
感时,拟题为《见义勇为与见义勇“围”》,用了谐音法,把两种不同的态度并列在一起,令人耳目一
新。如果拟成《〈街头一幕〉读后感》、《赞见义勇为精神》、《谈世界观》等,就显得一般,读者看
到题目后就不想看正文了。
6、时尚法
拟用当前流行的词语作题,能一下子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有一种亲近感而产生阅读欲。例如
《李白上网》,这不禁使人要问,李白怎么会上网,上什么网等,从而想看个结果。其他的如《QQ 城风
波》、《给韩寒让出一条道》等,无不撩起读者阅读的心绪。
满分作文的开头技巧
考场写作时一定要写好开头段,紧紧抓住读者的目光,让读者不由自主的随着你的思路走。总的来
说开头方法多种多样,有一条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简洁明了迅速入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近年
各地中考满分作文的开头技巧。
技巧 1:设计悬念,吸引读者
例 1、我快要死了——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
我微弱的呼吸声。护士只有到吃药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而且很少和我说话。我已经习惯了,我不
会有太多的报怨,因为我知道我快死了。我凝视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中考满分作文
《感受生活之美》)
技巧点拨
这篇文章的开头设计了一个悬念:“我”快要死了。于是读者不由得被吸引住了,会想,他怎么会
快要死了死了呢?他得了什么病?后来会怎样?这一连串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把你的目光带到了下文,使
你迫不及待想知道下文。这种开头方法,抓住了人们阅读时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吸引读者阅读,效果
很好。
技巧 2:开门见山,亮明观点 例 2、朋友,当你看见一堆堆垃圾高如小山,一条条溪河恶臭难闻,一股股有害气体毒害人体时,
你的感想如何?我那时却是气愤得想大声呼叫:“请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中考满分文《我关注人
类生存环境》)
技巧点拨
考场议论文的写作一定要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写作时开门见山,摆明态度,不失为一种普通但
又实用的方法。这篇文章的开头采用设问的方式,一问一答,简洁有力,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为下
文展开打下了基础。
例 3、痛苦的时候,你会回家,用眼泪尽情发泄;心烦的时候,你会回家,让家的温暖驱散心中的
乌云;家——融进去的是悲伤,化解出来的是快乐;家——接纳的是难过,释放的是开心。家真好!(选
自云南省中考作文《家,真好》)
技巧点拨
记叙文也能开门见山。你看,这篇文章运用排比的形式将自己对“家”的感受毫无遮掩的表达出来。
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技巧 3:联想回忆,巧妙叙述
例4、独立小院,月光如水,静静地流泻在我的身边,我感到了心沉水底的清凉,引起了对你的不
尽的思念!曾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我把你送上了开往异乡的列车…… 小小年纪,孤身
一人在异乡奋斗的你,一切还好吗?(选自中考满分作文《当我面对“溶溶月色”的时候》)
技巧点拨
中考中,常有追忆式文题出现,需要考生追忆过去发生的某一件事。此时不妨联想回忆,引发思绪。
这篇文章的开头就导用了这一方法。文中先写月色,由溶溶月色引发了“我”的联想,使我回忆起同样
在这样一个夜晚发生的故事。这种开头,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情感氛围,利于抒发情感。
例 5、“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歌声在房间的上空回旋着。东子拿着父亲的信,泪水溢满
了脸颊。三年了,东子离开家整整三年了,三年来父亲的一封封信已将东子心中的仇恨化为乌有。东子
掩卷而思,思绪又回到了三年前。(选自甘肃省中考满分文《常回家看看》)
技巧点拨
这篇文章从一首流行歌曲入手,引发文中人物的思考,使思绪回到从前,巧妙地交待了故事发生的
时间。
技巧 4:突出矛盾,渲染气氛
例 6、“你这书记趁早别当了,半点用也没有!”从学校风尘仆仆赶来的我,离家门还有百来米远,
就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火药味,听到了妈妈对爸爸的呵斥声,一种“黑云压城”的感觉猛烈袭上我的心头。
妈妈也是多事,爸爸干什么她都要干预一通,搞不好就暴跳如雷。好在爸爸宰相肚里能撑船,每次都是
任凭妈妈一阵暴风骤雨过后,才用几句绵里藏针的话收拾残局。今天不知又为了什么。(中考满分文
《“民主墙”的风波》)
技巧点拨
记叙文的写作要善于制造矛盾,在矛盾中展开故事情节才能吸引人。这篇文章在一开头就抖出一个
矛盾冲突。目的是要迅速抓住读者的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 7、“今年夏天太热了,干脆明天去买空调!”妈妈边吃饭边说道。 “买空调,买空调,你只知道享受!应该节约点钱供孩子以后上大学,简直不会打算。”奶奶唠
叨着,脸上没有了笑容。
“你这老人,应该享受享受,今年 70 岁了,还能活多久嘛?”妈妈随口答道。
我心里纳闷着:他们有时说话不投机,但很少闹矛盾,今天的气氛很紧张,人们常说婆媳间没的
血缘关系,所以很难相处好。(中考满分作文《责任》)
技巧点拨
故事有矛盾才会有吸引力,在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文章的曲折性、可读性会大大加强。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将婆媳之间的矛盾展示出来,为故事的进一步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技巧 5:巧用修辞,展示文采
例 8、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爱心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
爱心是汪洋中的一个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中考满分作文《把爱心带给他人》)
例 9、假如我是小鸟,我会记住那出生时的巢穴;假如我是树苗,我无法忘记那滋养我的土地;假
如我是江河,那雪域高原成为我记忆中的烙印;假如……无论我是什么,无论我以什么方式存在,我可
以忘记周围的一切,甚至可以抛弃自己,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泯灭的——那就是回报。(中考满分作文
《诠释回报》)
例 10、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的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
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用善,待人和善。(中考满分作文《待人和善》)
常听老人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那时,我就在想,桥究竟是什么呢?难道只是村西头
的那两块老槐树叠加起来的、我们上学必须经过的“桥”吗?(中考满分作文《美丽的桥》)
技巧点拨
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
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定能得到良好的效果。上面几例中,第一例运用比
喻、排比手法,第二例运用似物、排比手法,第三例采用排比,叠词手法生动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抒
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语言亮丽多彩,读之令人耳目一新;第四例则采用设问方式,先设下疑问,
再展开故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开头如此不凡,自然会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
的印象。
技巧 6:描写环境,烘托背景
例 12、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内,一场全能竞
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中考满分作文《心中筑起一堵墙》)
例 13、紫红色的云霞充满着整片天空,其中还有一轮血似的夕阳,如此暖意的画面显现出“最美
不过夕阳红”的温馨与从容之感,暖得让人沉醉,暖得让人迷恋。(中考满分作文《把黎明的美丽带给
曾失落的我》)
例 14、晚风吹过河面上最后一波涟漪,夕阳收起它最后一首余晖,秋霜目送去最后一只归雁。我
们默默地站着,目光游离在那若即若离的记忆之门上。当许许多多都已凋尽,我们起码还可以对自己说:
“别伤心,我已体验过那种感觉,虽然只是曾经拥有。”(中考满分作文《曾经拥有》)
技巧点拨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记叙文、散文的写作中,环境描写是不可少的。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可以
衬托人物、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在文章的开头先进行一段简洁的环境描写,既可以为文章提
供一个特定的背景,又能使文章形成一种特殊的氛围。上面三段开头,第一段定写一场急雨的降临,为
的是为教室内的考试烘托背景,并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第三段则写夕阳西下的情景,主要是为下文写
自己的人生感悟打基础,是一个情思的触发点。第三段通过“晚风”“夕阳”“秋霜”的描写衬托出此
时人物的心情。三段文字写法简单但很实用,效果也好,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技巧 7:广泛引用,突出主题
“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自己就遇见了多年
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觉格外亲切。(中考满分作文《歌声与微笑》)
著名科学家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的,拥有自信,不断努力,就能获得成功。
(中考满分作文《拥有自信方能成功》)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每当我吟诵这句诗,心中便有说不出的陶醉。心也朦胧,眼也朦胧,眼前真个展现了同一幅画来。
(中考满分作文《陶醉》)
技巧点拨
引用法是一种很常见的文章开头法,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若是议论文则常名人名言以增强论证效果,
突出主题,如上面第二例;若是记叙文、散文则可以引用歌词、诗句、以引发下文,便于叙事抒情,
如上面第一例、第三例。此外,还可引用古语、俗谚、对联等等。
话题作文结尾技巧
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
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一些实用技巧。
技巧 1: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例 1、(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
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
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中考满分作文《把梦想带给花季》)
技巧点拨
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
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你看,在上例中,小作者运用首尾呼应的方式,
以优美的诗一般的语言凸显了文章的主旨——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例 2、(首)有一种光华,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苗,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奥林匹克山
上;有一种烈焰,温暖了绵远的文明情思,那就是友善!
(尾)我们不能因为屡受伤害就失去与丑恶斗争的信心,因为我们需要守卫我们的精神火种——友
善!(选自河南中考满分文《守卫精神的火种》)
技巧点拨 这是一篇考场议论文的开头与结尾,与上例相比,此例为简洁明快,开头提出论点,迅速入题,结
尾再次反复,呼应开头,加强了论证的力度。
技巧 2:言为心声,呼唤号召
例 3、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带给
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你把爱心献给他人时,你也获得了莫大的幸福。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中考满分作文《把爱心带给他人》)
例 4、二十一世纪,我们是祖国的春天,我们不是我们的父母,热情奔放是我们的性格,我们不需
要守那些规矩,打破陈规,让我们脑中的那团热情火燃烧得更猛烈,把我们的笑声、爱心串在一起,让
全世界笼罩在爱之中。要笑就笑个痛痛快快,要哭就哭个歇斯底里,不要压抑自己,不要让那陈旧的观
念束缚着,不要随便改变自己,请记住我的名言:“我就是我,给我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中考满
分作文《给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
技巧点拨
考场作文讲究情感真挚,要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
还可以在文章结尾发出真挚的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去鞭挞假丑恶。上面小作者真情
呼唤,言为心声,表现了自己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第二段小作者言词急切,个性十足,表情达意毫无
遮掩,向所有的同龄人发出了真情的呼唤,有力的突出了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憾。
技巧 3:巧妙发问,引入深思
例 5、自然的色、自然的香、自然的味、自然的美,这一切都源于自然。自然是伟大的。是神奇的。
它与生活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紧。品味自然,不就同品味生活了吗?
技巧点拨
一篇好的文章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要具有哲理启发性。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
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昧。你看,在上面一段文字中,作者在结尾巧妙发问,引发读者思考,将文章
的意蕴加以深化。体现出作者思考的深刻性与独特性。
例 6、不同的话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哈哈镜有不同的成像,不同的
心情会有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香和样子,不同的评价造就孩子不同的命运。何必要让自己
狭小的视角不公地评价一个人、伤害一个人,何必要熄灭风中的烛光,何必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一个
模子里刻出来的无个性的模型?(中考满分作文《哈哈镜中的我》)
技巧点拨
这段结尾针对老师的评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先用排比句的形式说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
老师不必磨灭学生个性,最后再以问句结束,启示人们进行思考,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技巧 4: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例 7、“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5 年来,生活让我懂得了放弃!
为了我的理想,为了更多的人可以读书,我必须放弃!(中考满分作文《从天空想到的》)
例 8、想到这里,我又记起了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身边的书多着呢,只要发觉,肯定会学到
很多……”(中考满分作文《阅读身边的人》)
例 9、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
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中考满分作文《创造美好的明天》) 例 10、佐拉说:“人生——只有两分半种的时间,一分种微笑、一分种叹息、半分种的爱……”
在我看来,在我陶醉于欣赏母亲的梳妆中,那一分钟的微笑不是勉强,那一分钟的叹息之后不再是叹息,
而是爱的传递,母亲将她对生命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亲人的爱融于平日的点滴中,我忘情天其中
了……(中考满分作文《陶醉》)
技巧点拨
例 11、古今中外,名言佳句很多,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这里列举
几例分别引用了诗文佳句、名人言论,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效果很好,同学们应加以学
习,此外,引用的范围可大些,如俗语、谚语、流行歌词等均可引用。
技巧 5:抒情议论,气势不凡
例 12、其实宁静就是那么简单,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颗能包含一切的心灵,足以
使一张紧绷的脸松弛开来,让笑容在人们脸上轻轻地绽开,那笑容就如徜徉在天边的云朵,轻轻地点缀
着那片蔚蓝的天,清新而自然,(中考满分作文《从天空想到的》)
例 13、春光似海,青春如花。青春是美丽的,美丽的青春在于奋斗,在于拼搏。愿天下的人们都
能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出花一样的馨香!(中考满分作文《花样年华》)
技巧点拨
这两段文字发于心,出于情,运用排比、比喻修辞,以优美的文字抒发内心真实情感,并配以适当
的议论,使文章结尾气势不凡,强劲有力。
技巧 6: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例 14、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两代人的那扇玻璃也被那片残阳熔化了。太
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中考满分作文《雨中品读》)
技巧点拨
这段结尾的特点十分突出,景物烘托的作用也很明显,小作者通过对雨后景物的描写暗示了两代人
之间情感隔阂的消失,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此刻,一缕阳光从外面射进病房,我感到自已真像一棵受伤的小树沐浴着它。呵,成长的路上,虽
然风云莫测,但是阳光毕竟很好!我想。(中考满分作文《在阳光下成长》)
技巧点拨
这段结尾突出阳光的作用,将阳光与成长结合在一起,暗示自己成长道路虽不平坦但充满阳光,表
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既照应了主旨,又显得情韵深厚。
通过上面这些对于中考满分作文的剖析,你应该知道中考满分作文该怎么用了吧,并不只是摘抄一下美
句就完事了的,最重要的是学习其中的行文技巧,并加以模仿、创新,变成自己的高分作文。新材料作文是高考语文频繁出题的作文形势,大家平时也应该练习了不少,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个新
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五步成文法”
即,“引”“析”“提”“联”“结”
1、“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
我所用的“定向剪裁”。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应注意:
①、要有针对性。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
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
②、要概括。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地概
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
2、“析“——分析材料,突出感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
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3、“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
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
作用。因此,中心(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4、“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主体部分)
“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
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
上论证)。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尽量正反结合。
表述观点(分论点)的角度:
(1)原因: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
(2)结果:从结果会怎么样的角度思考
(3)态度:从应该以什么态度去对待的角度
(4)方法:从如何去做的角度思考
5、“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
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例:
良训胜千金 传家更有价
传家宝是一个家族认为最有价值,最值得子孙世代拥有并传承的东西。小张的传家宝青花罐,代表
着金钱价值与收藏价值;小杜家的勋章代表着荣誉;小程家以祖训作为传家宝,体现了其家族对人格修
养的重视,是精神传承。虽然小张和小杜的传家宝凝聚着祖先的财富和功勋,有各自的价值,而我更倾
向于祖训的价值。
【开篇第一句用下定义的方法揭示传家宝的含义,深刻而准确。接着在比较中揭示三则材料的核心
精神,亦深刻准确。最后用转折复句,强调作者自己的选择。典范的任务型作文开头方式。】祖训,作为家族世代传承的品德匡正器,其作用胜过千金。小程家将“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作为
祖训,是他们家族对“忠厚”、“诗书”高度重视的体现,在世世代代对祖训的遵守实践中,必然使整
个家族沾上书香气息和忠实厚道的韵味。此乃“良训”,它使人性找到一个标准的框架,在熙熙攘攘的
社会中不至于失去立己立人的信念,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一个人美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气息,使
之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更好地待人接物,在时代洪流中坚守本心,不为污泥所染,不为清涟而显得妖媚。
【第二段第一句说祖训的意义:“品德匡正器”,不得不钦佩作者的语言功底。结构上,提纲挈领,
引起下文。接着诠释祖训的意义、影响、价值,当然也就说明了选择喜欢祖训的理由。这一段如果暗示
一下祖辈们在久远的时代就已经意识到了精神文明的意义远远大于物质文明的意义,为下一段讨论物质
与意识的关系张本,又做了暗示性的比较,那就锦上添花了,没有瑕疵了。】
更重要的是,相较其他两个传家宝,良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无法被破坏。青花罐与勋章是物质存
在,而良训是意识存在,物质不可能永存,它会在一定破坏力下成为碎片,而意识是随人生,随人灭的,
是形而上学的价值形态,是寄生在人心中的,只要后代延续血脉,其必将随之传承、生长、壮大,是一
个生命的动态过程,而非死板的遗物。
【“更重要的是”显然是递进了,又很自然地开启了这一段的议论。这一段讨论物质与意识的问题,
显然具有了哲学的意义。可见,作者的视野是广阔的。学以致用,令人欣喜。】
况且,良训还可以在坚持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创新,使之具有时代性和特定的功能性,赋予新的积极
的正能量的内涵,成为新时期的“良训”,这一点也是“青花罐”与“勋章”二者所不具备的。
【如果说前两段是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那么,这一段的对比,很明显是“发展”地看问题,有
与时俱进的思想。难能可贵的是把辩证法的思想贯穿于具体问题的分析之中,理论与分析实际问题(祖
训)融合得非常的好。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结合得非常好。可以说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典型。
议论文需要过渡吗?当然,看看这一篇(“更重要的是、况且”)你就明白了,非常巧妙地使用关联词
语。】
如今社会,珍惜“青花罐”式传家的人愈来愈多,注重“勋章”式传家的人也为数不少,而以小程
家的“良祖”训作为传家宝却是凤毛麟角,不禁令人深思:社会价值取向究竟何去何从?人心不古,世
风日下,欺诈互害的社会风气该如何改变?在这般孜孜追求物质至上、轻易抛弃诗书的时代究竟如何坚
守?这也是为何小程的祖训弥足珍贵的地方,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当今社会人们精神缺失、心灵空虚
的悲哀现象起到调剂作用。
【这里作者变换了比较点,或者说是联系实际说理据。进行比较的一个大难点就是寻找比较点,作
者做到了且做得好!比较就是求同求异,且主要是求异。联系实际阐发议论,需要对写作意图有较好的
理解,同时,又表现出了文章的针对性、教育性、目的性。文为时而著,是作文的铁律、“军规”。又
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分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文章必须开出药方,解除人们的病痛。
这也是写文章的目的所在。】
财势兼备却(如果)没有道德底线,终会自取灭亡;财势并存却(如果)没有信念的支撑,也将无
所作为、泯然众人;自觉高人一等却没有人道主义精神,必将遭到社会唾弃……因此,良训的作用才更
该受到重视,社会是由千万个家庭组成,又由家庭的道德文化涵养提高,才能使社会整体风气改善,所
以说,小程家式的良训才是永不贬值的最好传家宝!【作者在结尾是这样收束全文的:用一个因果复句,先说危害,后说好处,既总结了全文又得出结
论,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所以说”这一句不能小觑,它是完成写作任务的表示,是总结全文的表示,
又是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的表示。可以说这一句必须有,重如千斤。是结尾的范式。】
明星吸毒的负面效应不可忽视
因为吸食冰毒,零点乐队两名成员被北京警方拘留,其中包括零点乐队的吉他手大毛(李瑛)和鼓
手二毛(李小俊)。(今日《深圳晚报》B3版)
(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从歌手谢东、满文军到著名导演张元、张一白,娱乐圈里的明星吸毒事件频见报端。这一社会问题
不禁引起人们的深思:娱乐圈为什么会不断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发现,每一次类似事件的发生,都
只能成为娱乐圈的短期热点,让人见怪不怪了。但我觉得,明星吸毒的负面效应还是不可忽视。
(表明立场)(批评式)
明星吸毒,而使得又一个偶像的轰然倒塌。可是,我要说,倒下的绝不仅是一个谢东,一个满文军,
一个零点乐队,坍塌的是整个影视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随着一个个偶像从神坛的跌落,使原本坚实的
偶像基座也变得动摇起来,终而导致偶像群体的塌陷。明星吸毒已经造成了对演艺环境的玷污和严重的
社会影响,让人们对影视圈的名人们的言行举止产生了一定的不信任。
(主体论证部分:论证“为什么”明星吸毒的负面效应还是不可忽视的。 论据 1,影响整个娱乐圈
形象)
明星吸毒,滋生出社会恶习的毒瘤。身为明星,举手投足备受人们关注。这些公众人物,成为人们
追捧和仿效的时代先锋。年轻一代对偶像们的一切行为都推崇备至。因此,明星吸毒,会给青少年们以
错误的认识导向,甚至让“粉丝”盲目效仿、追求快感、进而不惜铤而走险。倘若明星们对自己的生活
玩世不恭,则会使人产生认知错位,使粉丝们价值迷失,纷纷效仿,进而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使整个
社会道德出现滑坡。
(主体论证部分:继续论证“为什么”。论据 2,滋生社会恶习的毒瘤)
明星吸毒现象的发生,暴露出他们内心世界的空虚,缺乏支撑自己不断追求的人生大厦。一旦自己
被带上了众多的光环,他们反而会迷失了自我,道德上出现了失范,人生失去了前行的动力和目标。
(主体论证部分:继续论证“为什么”。论据 3,迷失自己,道德失范。)
要维护明星们的偶像地位,需要明星们洁身自好,树立自己良好的个人形象,做德艺双馨的从艺者。
须牢记,只是做“一时之星”,没有来自内在的光辉,终究难以光照世人。很多明星是凭借着独特的艺
术表现在一夜之间走上了被人顶礼膜拜的神坛的。但是,如若你从此以明星自诩,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
止、道德准则,那么,总有一天,你会金剥泥落,摔下神坛。
很多如田华、孙道临等老一辈德艺双馨的明星和艺术家们之所以为大众所敬仰,正是因为他们的身
上有着道德的光辉和正义的力量。只有每一个明星高擎起道德大旗,建构人格大厦,才能重塑娱乐圈的
整体形象,使娱乐圈富有较高的道德纯度。
(主体论证部分:论证“怎么样”。论据 3,现在与过去明星的对比论证)
因此,笔者真诚地期待,作为明星,应当洁身自好,保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在追求艺术的同时,更
加关注自身的人格魅力的提升,真正成为粉丝们追崇的道德楷模。
(结尾:重复开头的表明的立场,提出建议,结束全文。这是建议式的结尾。)八十而荣屠呦呦 孤独的大师
9 月 24 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当日,
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 美国拉斯克奖将其 2011 年临床研究奖授予 81 岁的
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 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
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引材料)
这是一份迟到了四十年的国际认证,因为早在 1972 年屠呦呦研究小组就提取出了青蒿素,“呦呦
鹿鸣,食野之蒿”,古诗句里的这句名句仿佛就是为屠呦呦和青蒿而作,戏剧性的巧合也为这位 81 岁
的老科学家镀上了神奇的浪漫色彩。而在拉斯克奖之前,另一个极负盛誉的国际奖项——— 葛兰素史
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也奖给了她,真是“八十而荣天下知”。
不过,“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一幕,也恰恰反映出了大师的寂寞,以及寂寞背后的深层原因。
(析材料,亮观点)
屠呦呦早在数十年前就名动学界,但那时集体主义的观念远远盖过个人主义,作为团队中的核心人
物,也不过是团队的成员之一,在个人权益位卑言轻的思维下,屠呦呦的寂寞是注定的。而今天,屠呦
呦老人被国际认可,很快在国内卷起各种震撼,也蕴含了时下公众、主流思维对她个人的高调认可,因
为我们毕竟已经开始进入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再宏大的集体主义也掩盖不了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和利益。
(挖根源 1)
另一方面,屠呦呦名动世界,乃至被高调认为是极有实力角逐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还有另外一种寂
寞,那就是多少年来,我们本土成长起来的被国际科学学术界公认的科学大师,还是凤毛麟角。
于是,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再一次叩击着国人的心口,
甚至还要沿着钱学森之问继续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土壤难以生长出与政治、经济国力匹配的科学大师?
(挖根源 2)
从这些思考转个大圈,走到问题的另一面,不难发现与严肃的反思相悖的很多学术现象:造假风波
不断、剽窃事件连连、权钱交易多发、急功近利泛滥,一些搞科研、做学问的地方甚至难以看到一张岿
然不动的冷板凳,难以找到一颗面壁十年图破壁的执著的心。不要说某些假恶丑只是少数,即使只有十
分之一,它们对学术的伤害、对科学的玷污、对精神的污染、对规则的破坏也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当
下种种浮躁、功利之风,才能反衬出屠呦呦们的宁静致远。
是啊,现在还有多少人能经受得住多达 190 次的失败打击,还有多少机构单位能忍耐科学家多达 190
次的无功而返,还有多少财政拨款愿意投放到一些基础研究和短期难以出成果的领域?要知道,屠呦呦
小组青蒿素提取的成功,正是来自第 191 次尝试。
(联系现实,做对比)
因此,八十而荣的屠呦呦获得国际性声誉,犹如一个多棱镜,既折射出老一代科学家在追求学术真
理道路上的专业精神,也折射出当下科学领域的某些功利浮躁的问题,更折射出回答和解决“钱学森之
问”的紧迫。
不要让真正的大师总是成为孤独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