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文,完成 14-18 题(18 分)
在错误中学习
黄永武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认为学习就是要不怕错误去尝试,才有机会成
功,于是有“自古成功在尝试”的说法。其实在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
误,终日误终日”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
是连声称“善”,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
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
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反观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
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踩他一脚,告诉他不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在他
迷恋各国佳丽时诚恳告诉他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都会在错误中立即幡然改图,每次是在
错误中学到很多,所以沈君烈说刘邦虽不读书,一生学问全在错误中得力。
④由此想起《潜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 wàng。”日胜反而灭
亡,就是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就是一套僵化的战略。日败反而称王,就是在失败
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⑤“在错误中学习”当然不限于政治人物,古语早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
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专业资料,一位成名的书
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
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
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不费纸学不好字,不费人也学不好医术。所有的“巧术”都是从“笨
功夫”来的。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任何巧妙的境地,只要不怕反复的错误练习,便
能达到。古谚又说:“习伏众神”,不断从错误中学习,便能征服一切神巧。
⑥“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____________________应该以失败为师,
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4.根据拼音写汉字。(2 分)
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 wàng。( )
15.第③段“幡然改图”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16.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恰当的一項,填在第⑥段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A.不但……反而 B.虽然……但是 C.不是……而是 D.即使……也
17.本文论证思路清晰,首先通过②③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例对比,明确在错误中学习的重要意义,进
而又在第⑤段进一步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理,从而更有力地
论证了本文的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分)
18.下列诗句与本文阐述的观点相近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知耻后勇幡然悟,一改往昔立志新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3-17 题(19 分)
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
叶嘉莹
①英国有一位学者叫理查兹,举行了一场测验,让学生区别好诗和坏诗。由于学生对名
诗人往往盲目崇拜,所以理查兹在测验时,隐去了作者的姓名。结果很多人把好诗当作了坏
诗,把坏诗当作了好诗。
②那么,怎样判断一首诗的好坏呢?这就需要认清什么才是一首诗歌的重要质素。
③以中国诗歌为例,我个人认为中国诗歌最重要的质素,就是那份让人兴发感动的力量。
④《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首先我们心中要有一种感发,然后用语言
把它表达出来。这是诗歌孕育的开始,也是好诗的第一质素。杜甫《曲江》诗说:“一片花
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他看到一片花飞,就感到春光不完整了,等到狂风把万点繁
红都吹落,当然更使人忧伤。这是他看到花飞花落引起的感动。
⑤我们也来做做理查兹的测试。我们将另一句诗与杜诗做一对比。晚唐诗人有诗云:“鱼
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再来看杜的这句“群鸡正乱叫”,也许不少人会认为前一
句是好诗。你看,一条鱼跳出来横过像白绸一样的水面,这个形象就如同一根玉尺抛在白绸子上;黄莺穿过像丝线一样的柳条,就像在许多条丝线中穿织,写得多形象。而“群鸡正乱
叫”,大家一定说不好。
⑥评价诗的好坏,是不以外表是否美丽为标准的,诗歌所要传达的是一种兴发感动的作
用。晚唐诗人的那句诗,外表很美,但只有文字和技巧,没有内心的感动。“群鸡正乱叫”是
杜甫的句子,是他经历了“安史之乱”,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专业优质语文资料,经历了
不知家人生死存亡的长期隔绝和分离,回到自己家中写成的。它不美丽,却是一份深厚的亲
切热烈的感情。所以,景物是大家所共见的,可你只是将外界的景物写下来,不见得是好诗。
只有同时将心中感动的情意也传达出来,才是好诗。
⑦一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要在这完整的生命中有某一种
作用才对。不是你选择几个漂亮的字就成了好诗,而是要看你选择的字对于传达你的感动是
否适当。也就是说,写诗不是要找美的字,而是要找合适的字。
⑧杜甫在一些诗中用了许多“丑”字,他说“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又说“亲故伤老
丑”,然而这是好诗,因为他所经历的是那样一种艰难困苦的生活,只有这些朴拙、丑陋的
字才能适当地表现那种生活。
⑨最后,感发的生命是人们常会有的,然而它却有深浅、厚薄、大小、正邪等种种不同,
每一种感情都是不一样的。晏几道的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情景未尝不美丽,
( )将晏几道的词与杜甫的诗一比较,就会发现,虽然晏几道的词非常清丽,非常美好,
但他那感发的生命,却缺少像社甫的诗那份深厚、博大的力量。
13.填入第⑨段括号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是( )。(1 分)
A.不仅 B.因此 C.但是 D.并且
14.根据文章内容,概述好诗的标准。(6 分)
第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要能适当地传达心中的感动。
第三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人们都认为晚唐诗人“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是好诗。
B.杜甫的诗句“群鸡正乱叫”不美丽,却有一份深厚、热烈的情感。C.写好诗不仅要选择漂亮的字词,还要选择能适当传达你感动的字词。
D.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生活,诗人写诗才会选择朴拙、丑陋的字词。
16.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作用。(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⑤与第⑥段能否互换?为什么?(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19-23 题(21 分)
夏日恩怨
白秋
①父亲高高举起的锄头在阳光下划了一个弧形,像一条完美的曲线准确无误地落
在两条田垄之间。一天的劳作又开始了。
②那个夏天,我决意不再复读,一连几天跟着父亲,在地里忙碌着。
③公式、定义、实验、哲理,全被我抛到脑后去了,脑袋格外轻松。锄地、浇水、
施肥、抢收、抢种,这些从未没有接触过的农活,还真令人兴奋,我觉得自己骨子里
就是这块料。
④那是土地承包到户的第三个年头,每逢耕种收割时候,亲戚邻居一起合着干已
成惯例。那天我们去秧地瓜,走前母亲嘱咐:“小秋肩膀嫩,别让他挑水啊。”父亲只
顾低头收拾农具,跟没听见一样。
⑤东北坡里,我看着堂姐轻松地挑着两桶水,甩着两条大辫子晃来晃去,十分动
人,忍不住要过了扁担。满満两桶水也就是六七十斤,对于一米七多的小伙子来说,
那算得上什么。稍微调整一下步伐,我就稳稳地走到了地头。看见大家赞许的眼光,
我多少有点飘飘然。
⑥第二担、第三担、第四担……
⑦渐渐地,扁担从我的左肩换到右肩,再从右肩换到左肩,脸色是越来越难看。
每个人的分工好像都不会改变似的,大家也没有跟我交换的意思。汗水渗透衣衫,不
知不觉中我偷偷流下委屈的泪,到后来,__________________,已经分不清了。我强
咬牙忍着,坚持着。⑧水,也由满满两桶变成了两个桶。晚上回来,我哭了。哭得一塌糊涂,一点也
不像个男人。怕人听见,我把头蒙在被子里,哭着哭着就睡着了。
⑨母亲叫吃饭,我没听见,她跟父亲吵架我却听得很清晰。“你咋就那么狠心,
不是说不让他挑水吗?他的肩没压下来,能受得了?好像不是你亲生的。”
⑩“他自己选的,不能怨我。痛不痛累不累他不说,我怎么知道?知道苦,他就
该好好学……”
⑪父亲也不是地道的庄户人,他是我们家族里第一个吃上公家饭的,走南闯北大
半辈子,家里实行土地承包后,他才匆匆赶在接班制度废止前退了下来。他的脸从来
都是阴沉沉的,小时候我们都怕他。
⑫第二天,我肩膀肿得高高的,两边都渗出了血,浑身上下散了架子似的酸痛。
一大早,母亲打了几个荷包蛋端到我屋里,说:“秋,好点了吧?今天不去了,躺着
吧。”
⑬“不!”我从来就这样,越不让我干的事我就越去干。
⑭东岭上那块地,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那个地方。两桶水加上我一百多斤的体重,
一下子倒在半坡的地头上,身上脸上沾满泥巴。羞愧加上劳累,半天我爬不起来,偷
眼看,大家都在强忍着笑,暧昧地看着我,又望着父亲。
⑮我清楚地记得他说的每一个字:“起来吧,装什么蒜,摔断胳膊还是摔断腿了?
没有金刚钻,你揽什么瓷器活?庄稼地里,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你是块什么料,
自己还不清楚?”
⑯还有多少类似的事,我记不清楚了。只是,对父亲的恨我却持续了很久……
⑰就在秋季即将入学的时候,当教师的本家叔叔找到我:“去学校复读吧,你爹
早就找好人了,别犟了。”
⑱好多年后,在我小有成就的时候,父亲的大脑突然被栓了一下。他瘫在床上完
全无法动弹,连说话也不能了。一家人千方百计地救治,好不容易半边手脚可以勉强
活动,他却习惯了躺在那里让母亲伺候着,不想下来走上半步。
那天,我实在忍不住,跟他说:“爹,你忘了那一年夏天,你对我说的话?我觉得,
你也不是躺在床上的那块料。”他恨恨的眼抻瞅了我很久很久……
⑲一步、两步、三步。在母亲搀扶下,他一天好似一天。⑳前不久,我领着妻儿回家给他祝寿,他颤巍巍地倒上了一小杯酒。“干!”嘴里
竟然蹦出了一个字来,说完后他老泪横流。
19.填入第⑦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汗水冲洗着泪水肆无忌惮
B.泪水汗水在脸上奔涌而下
C.汗水泪水在脸上纵横交织
D.泪水伴随着汗水变本加历
20.第③段写“我觉得自己骨子里就是这块料”,下文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有两句,依次
分别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21.第⑪段插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分)
22.从句意及表达效果两个角度,分析下列两个句子。(4 分)
(1)只是,对父亲的恨我却持续了很久……
(2)他恨恨的眼神瞅了我很久很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文章结尾,结合加点词,谈谈对文题《夏日恩怨》的理解。(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文,完成 14—17 题(18 分)
关于生活(有删改)
①毕生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爱尔兰革命家毛德曾说:“我生活,别人仅仅是生存而已。”
此话虽极自负,却也能引发我们的思考:究竟怎样才算是在“生活”? ②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是真正会生活之人的共同之处,庸碌之辈却只会
过日子。前者可谓超越了生存,后者则为生存所局限,叶芝认为:美是由三类人造就的。贵
族造就了美的风度,因为他们在世间的地位使他们超乎生存的恐惧之上;农民造就了美的故
事和信仰,因为他们无可丧失,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专业语文资料,故无所畏惧;艺术
家则造就了其余的一切,因为他们天生就充满无畏的精神。叶芝的分类未必为一般人所认同,
但他讲的道理无疑是真实的。或问,声色犬马,种种娱乐,算不算超越生存。答曰:否。这
些只是消费,而非创造。唯有智力创造和道德修养这样的高级游戏才是超越生存之本能,才
使人之所以为人。
③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这样的人是在真正地生活。有钱如葛朗台、阿
巴贡之流,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了攫取财富之上,蝇营狗苟,患得患失,是为守财奴。
可见,能否超越生存,真正地生活,与贫富程度无关。对一种正当的事业或爱好执著到了近
乎痴迷的程度,不仅可能超越生存,甚至可能不惜一切,伟大的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刀加颈
项的关头,仍从容请求他们允许他画完几何图形。
④考学、求职时,人人都想从事自己爱好的专业,但不是人人都能如愿以偿的。更可悲
的是,有的人压根儿就没有什么高尚的爱好,这说明他们对生活几无兴趣,他们只是被动地
生存,就像鱼群、鸟群或羊群中的一只,追逐着群体的流动。所以,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
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这样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⑤丰子恺先生如此解释其师李叔同的出家修佛:他把人生比作三层楼。底层是物质,二
层是精神,三层是灵魂。李叔同弃底层而至二层再至三层,实现了真正的超越。
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楼下的人是难以想象楼上的人所亲见的风光的。
14.究竟怎样才算是在“生活”?作者的观点是:(6 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以下这段文字放入文中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5 分)
贫穷如颜回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身居茅
屋陋巷,生活清贫,但他人穷志不穷,安于其乐。正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请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的作用。(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以下对选文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①段中毛德的话引出了中心论点。
B.第②段中引用叶芝的观点是为了强调“无畏”的意义。
C.第③段中阿基米德的论据是对上文论述的深化。
D.第④段中“鱼群、鸟群或羊群”的比喻形象论述了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7 题(18 分)
功名与功德
①“功名”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功业和名声”。纵
观古今,人们对待功名的态度各有不同。
②孔子不反对追求功名,讲“见利思义”“富而可求也……吾亦为之”,但他尤其看重精神
的“功名”,认为“仁义”比功名更重要。庄子对功名持超然的态度:“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他还认为追求功名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功名使得人们相互倾轧,使人丧失自由。
③科举时代,世人热衷功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功名意识深入千家万户。人人能诵“春
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便是明证。面对世人追逐的功名,当代国学大师熊十力的
见解:“所谓功名富贵者,世人以之为乐,志学者不以为乐也。”世人因热衷功名、追逐功名,
苦便随之而来;志学者因只求神清思澈,心地干净,便不以为乐,也不以为苦。
④追求功名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应该被功名束缚,更不能急功近利,甚至见利忘义。
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讲过一个小故事:一学生来旁听,思维迅捷,课后常与他磋磨学问,更
兼意趣相投。某日,这个学生踌躇着开口请求一封推荐信,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专业语
文资料他爽快应允,这学生便获得一份足够分量的“敲门砖”。然而,推荐信一出他便再无踪
迹,先前的所作所为成了功利的假象。
⑤这位学生想获取功名固然无错,只是功利思想太强。像这种获取功名的做法,为仁德
之士所不齿,而且这种人也很难有大作为。功利如同厚厚的灰尘遮蔽着我们的眼睛,常常让
我们忽略了追求功名的真正意义。⑥追求功名时,我们还要积累功德,否则,即便拥有了功名也可能失去。“功是善行,
德是善心。”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从本质上讲,功德是利他的,是修养升华而成
的一种帮助别人的智慧。对待功名、功德的态度,可以映照出一个人的品格和胸襟。焦裕禄
心中只有“民利”,鞠躬尽瘁为兰考,从不考虑个人名利:钱学森坚决不同意为他自己立碑塑
像,世人赞他“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们这种“名利于我如浮云”的人生
态度和精神境界,对那些整天沉醉于功名富贵的人来说,不啻为一服清醒剂。
⑦__________________,面对功名,我们要坚守本心,思想上保持一份清醒,行动上恪
守一份理智。在追求功名时不断积累功德,形成正确的功名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担当起
民族复兴的大任。
(选文有删改)
14.在第⑦段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追求功名危害性极大,应保持心地干净。
B.追求功名为世人所认同,但应取之有道。
C.功德是追求功名的修养,重在克己利他。
D.积累功德,有助于我们正确树立功名观。
16.梳理文章思路,完成填空。(8 分)
文章从解说“功名”起笔,先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然后议论了__________________,
接 着 进 一 步 阐 明 了 __________________ , 最 后 归 结 出 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论点)。
17.你是否赞同第⑥段画线句的说法?请用举例论证或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理由。(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2-16 题(18 分)
苦功夫才是真捷径① 前不久,采访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赛场见识了什么叫“神乎其
技”——参加决赛的年轻人一个个屏气凝神,完成着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细细琢磨,比赛的内容( )突破性的新技术,( )各自领域里最基本的
操作能力,如用普通车床进行车削,用手锯进行切割,对线路板进行有效的接线处
理……
② 实操技术领域尤其讲究从基本功开始,许多学徒做基本工序一做就是几年,
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基本功,也磨炼了心性。但凡能在各自领域里实现技术革新的,无
不是把基本功练到了极致;而在一项项技术改造中,最先适应变化的,也是基本功最
扎实的。
③ 什么是基本功?画家李可染先生说得通透:“基本功是从艺术修炼的全过程中,
抽出最根本、最困难、最关键性的规律部分,只有这些最根本的规律被掌握被攻破了,
以后在创作上遇到具体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艺术创作如此,推及各个行业也大概
不差,基本功的核心内容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掌握了它,才可以谈登堂入室、
谈推陈出新。就好比书法中的横竖点撇捺,虽不是完整的汉字,却是架构的基本素材,
要想运笔自如、挥洒淋漓、自成一体,只能从笔画练起。
④ 然而,在一些“捷径”的诱惑下,有些年轻人偏离了下笨功夫、练基本功的正途。
其实,那些所谓捷径通往的注定不是成功的彼岸,反而可能是泥潭和陷阱,即使暂时
有了获益,却未能完成真正的革新,还可能形成路径依赖。
⑤ 年轻人要有长远眼光,喜欢写作就要坚持深度思考、字斟句酌,喜欢表演就要
坚持艺术学习、锤炼演技,喜欢设计就要殚精竭虑、锐意创新,如此才能慢慢积累优
势,到达别人到不了的高度和境界。根深者叶茂,源远者流长。那些稳扎稳打的年轻
人,终将靠实力取胜,走在阳光大道上。锚定根本不放松,不东张西望,才算是扣好
了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
⑥ 练基本功是一场下苦功的修行。大国工匠高凤林为了练出稳、准、匀的焊接手
法,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还冒着高温观察铁
水的流动规律,手臂烫伤、腰板僵硬更是常有的事。如果吃不了苦,忍不住艰辛,功
力就无法修炼到位。
⑦ 练基本功还要学会放慢脚步,耐住性子。年轻人容易有急于求成的心理,追求
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正如世间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在各个行业领域也不可能有一蹴而就的捷径可走。跳水界有个说法叫“十年磨一秒”,运动员入水那一秒的姿态决
定了成绩,但为了这一秒,要用十几年的时间来重复练习转体、抱膝、反身等基本动
作。其实各个行业都有这“一秒”的荣光,它会酬报所有的努力,但无不需要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训练、领悟和改进。
⑧ 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理应有更远的愿景和更大的抱负,稳扎稳打、聚沙成塔,以
此成就更好的自己。
12. 在第①段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1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②段画线句论述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关系。(4 分)
14. 结合上下文,在第③段空格处填写恰当的内容。(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从全文的论述来看,基本功的重要性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把练基本功比作“一场下苦功的修行”,需要
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分)
16. 如果下面材料作为论据,放在第⑥段还是第⑦段恰当?请说明理由。(3 分)
国旗护卫队的展旗手杨博每年在模拟旗杆下练习几千次基本动作,手上血泡长了
又破、破了又长,越是大风大雨,越是强迫自己加强训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3-17 题(18 分)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母语
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代时代起就严
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
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__________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
______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
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
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
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
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
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语言上的良好作风来自于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不用说写公开
发表的文章,哪怕只是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语法的正确和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
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
养。
④媒体、网络语言有时缺乏这种文字上的教养。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
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
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专业语文
资料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
表自由的空间,这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
络语文往往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就的文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
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
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
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3.第②段划线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2 分)
A.因为 所以 B.不仅 而且 C.如果 那么 D.虽然 但是
14.第②段加点字“洁癖”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15.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6 分)
针砭的时弊 提出的论点 阐述的理由 写作的目的
(1)向网络学习语言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2)
(3)16. 第④段划线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17. 第②③段两段的位置不宜互换,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8 题(18 分)
文学何为
韩少功
①经常遇到有人提问:“文学有什么用?”我理解这些提问者,包括一些犹犹豫豫考入文
科的学子。他们的潜台词大概是:文学能赚钱吗能助我买下房子、车子以及名牌手表吗?能
让我成为股市大户、炒楼金主以及豪华会所里的 VIP 吗?
②我得遗憾地告诉他们:基本上不能——这意思是说,除了极少数畅销书,文学自古就
是微利甚至无利的事业。而那些畅销书的大部分,作为文字的快餐乃至泡沫,其实与文学没
有多大关系。街头书摊上红红绿绿的色情、凶杀、黑幕…让读者一次次地把钱掏出来,但不
会有人太把它们当回事吧?
③不过,岂止文学利薄,不赚钱的事情其实还很多。下棋和钓鱼赚钱吗?听音乐和看山
水赚钱吗?与情投意合的朋友谈心赚钱吗?泪流满面地思念亲人赚钱吗?少年幻想与老人
怀旧赚钱吗?走进教堂时的神秘感和敬畏感赚钱吗?做完义工后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赚钱吗?
大喊大叫、奋不顾身地热爱偶像赚钱吗?…这些事非但不赚钱,可能还费钱,费大钱。但如
果没有这一切,生活是否会少了点什么?会不会有些单调和空洞?
④人与动物的差别,在于人是有文化、有精神的,在于人总是追求一种有情有义的生活。
换句话说,人没有特别了不起,其嗅觉比不上狗、视觉比不上鸟、听觉比不上蝙蝠、搏杀能
力比不上虎豹,但要命的是,人这种直立动物往往比其它动物更贪婪。一条狗肯定想不明白,
为何有些人买下一套房子还想圈占十套,有了十双鞋还去囤积一千双。想想看,这样一种最
无能、最贪婪的动物,如果失去了文明,失去了文明所承载的情与义,会成为什么样子?是
不是连一条狗都有理由耻与之为伍?
⑤人以情义为立身之本,因而人类社会几千年来一直有文学的血脉在流淌。在没有版税、
稿酬、奖金、电视采访、委员头衔乃至出版业的漫长岁月,仅仅依靠口耳相传和手书传抄,
文学也一直能生生不息蔚为大观,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专业语文资料。向人们传达有关
价值观的经验和想象,指示一条澄明敞亮的文明之道。这样的文学不赚钱,起码赚不出比肩李嘉诚和比尔盖茨的财富,但它让赚到钱或没赚到钱的人都活得更有意义,也更有意思。因
此它( )一种谋生之术,( )一种心灵之学;( )一种职业,( )一种修
养。把文学与利益联系起来,不过是一种可疑的现代制度安排,更是某些现代教育商、传
媒商、学术商等乐于制造的掘金神话。文科学子们大可不必轻信。
⑥只要人类还存续,只要人类还需要精神的星空和地平线,文学就肯定广有作为和大有
作为——因为每个人都不会满足于动物性的吃喝拉撒,哪怕是恶棍和混蛋心中也常有柔软的
一角,会忍不住会在金钱之外寻找点什么。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呼吸从容、目光清澈、神情
舒展、容貌亲切的瞬间,在心灵与心灵相互靠近之际,永恒的文学就悄悄上场了。人类的文
学宝库中所蕴藏的感动与美妙,就会成为出现在眼前的新生之门。
15.第⑤段括号中应填入的关联词选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A.是…而不是…是…而不是 B.或是…或是…或是…或是
C.不是…就是…不是…就是 D.不是…而是…不是…而是
16.第③段划线句连用八个问句,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分)
17.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6 分)
第④段中,作者将人与动物进行了比较,认为相对于动物,
人的劣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作者得到的结论是:人以情义为立身之本。
18.请阐述下面这段文字不能放到《文学何为》一文中的理由。(5 分)
电子数码技术便于传达视觉和听觉,但语言文字仍然无法替代,文学还是大有作为的。
钱钟书先生说过,任何比喻都没法画出来,比如说爱情,说“爱神之箭射中了我的心”,你怎
么画?画一支血淋淋的箭刺穿心脏吗?文学的修辞之妙,不可画,也不可拍摄。(韩少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8 题(18 分)
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内心强大的人①一个有思想的人,不会在乎旁人的误解,也不会在乎世俗的偏见。因为他的内心就是
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多半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必然是
内心强大的人。
②有思想的人,不会因不同意见而焦虑。他有一种特别的开放意识与开放心态,对于任
何不同的声音,他能认真听取缜密思考,同时又对自己相信的东西始终保持一份警惕。因此,
他不会拒绝不同的声音,也不会一听到不同的声音就焦虑不安,甚至改变自己的想法,他会
用逻辑、常识、直觉、经验及科学的方法再检验一次。
③有思想的人,通常是不合群的,却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他们往往被贴上“标新立异”“唯恐天下不乱”的标签,甚至被称为“神经病”。或许他们并不会
有任何反抗社会的行为,而是选择保持沉默,而沉默往往导致他们逐渐被边缘化。
④但是,事实已经证明,很多在昨天看起来还危险的思想,在令天却变成了常识。在历
史长河中,所谓有“偏执”思想的人,往往是这个社会的清醒者,是现实问题的第一反思者。
哥白尼用毕生的精力去进行天文研完,以惊人的天才和勇气揭开了宇宙的秘密,把“地心说”
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伽利略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是为维护
真理而献身的不屈不挠的战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
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⑤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也有这样一个群体,背负
着来自民众的误解与毁谤,默默地承受着社会的压力,却持之以恒,始终朝着他们的理想而
奋斗。梁启超竭尽一生努力唤醒国民;鲁迅弃医从文,用孤独的声音“呐喊”:张志新即使被
割喉,也要“像小草一样”凄厉地“歌唱”……正是这种独立的人格与尊严,才使得他们如此特
立独行。他们以自己深刻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对社会提出一种屈原式的“弱者“的绝
唱。他们“拯救”了很多人的思想与认知,他们因此注定被当时的社会离弃,因为每个人观察
事物的高度、深度和广度不尽相同,而能够达到最优的,水远只是极少数人。
⑥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我最后的祝福,要留给那些知道我并不完美,却依然爱的人”,
这句话是献给他自己,也是献给同类,正是这样一群“神经病”,承担着社会良心的功能,才
使得这个世界不至于完全崩塌,他们付出了所有的年华与生命,在生命的年轮上或许只有“荣
誉”二字能够对他们的孤独予以安慰,对他们的价值予以承认。
15. 第②段加点词“声音”在文中的意思是 (2 分)16.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作者是从(1 ) ;(2 )
;(3)“有思想的人,崇尚独立的人格与尊严。”三个方面来论述的。(6
分)
17.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文章哪一段合适?请说明理由。(6 分)
弗朗西斯·福山这位新保守主义的代表者,在发表《历史的终结》之后成为众矢之的;
在发表《政治秩序的起源》之后,他又被视为“野心极大的哲学家”,面对社会舆论的种种非
议,福山为了保持独立,选择刻意远离喧嚣的社交。
18.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
项是( )。(4 分)
A. 内心强大的人,必然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真正有思想的人,多半是内心强大的人。
B. 哥白尼和伽利略的伟大,在于他们对人们原有错误的认识破旧立新。
C. 真正有思想的人,他们观察事物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很少有人能达到。
D. 对于那些承担着社会良心的思想家,我们要承认他们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