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政事堂制度始创于唐初,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
的场所。有学者认为,“政事堂”的出现明显与“三省制”之本意背道而驰。其理
由在于,“政事堂”的出现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提升了中书省的法定地位
C.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D.体现相权集中扩大的趋势
25.南北朝以来,“婚”“宦”关系到士大夫一生的成败得失。隋炀帝时期一反隋
文帝“前代品爵,悉可依旧”的政策,限制勋贵子弟的政治特权;唐代多次禁止
世家大族间联姻。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使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B.克服察举制弊端,确立九品中正制
C.削弱贵族特权垄断,加强中央集权
D.促使士大夫阶层放弃传统的婚姻观
26.建中元年(780 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其中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
分配到各地征收;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以均田制
为基础的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据此可推知,唐代两税制改革
A.承认了土地兼并现实 B.导致藩镇割据形成
C.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D.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27.从商鞅变法到隋唐,政府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然而,明清时期,政府
却重视土地的清丈。这一变化说明政府
A.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B.对农业经济的依赖减弱
C.国家治理能力逐渐衰退 D.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28.汉魏时期的“徒附”户,是豪强地主荫庇自己的宗族、宾客而形成的新的社
会阶层。他们直接服务于豪强地主。逃避了朝廷的赋税和善役兵役负担。以这一
阶层为基础形成了庞大的田庄经济。这体现出汉魏时期的田庄
A.深受底层农民拥戴 B.自给自足程度较高
C.能与政府分庭抗礼 D.不利于政府的统治
29.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
二十。这一变化说明
A.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成效不大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
C.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管理
D.汉中后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30.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
明
分布地区 贡绢州数 该路州数 贡绢州所占比例
华北地区 49 68 72.1%(占全国总州数
21%)
四川地区 21 62 33.9%
江南地区 24 93 15.8%(占全国总州数
10%)
A.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31.古代中国中央官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
构,也称“枢机”“枢要”“机要”。中枢机构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
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①呈现皇权加强、相劝削弱的趋势
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机构越来越完善,对社会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④这种演变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相一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2.某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说: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
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样
的安排纯系一时权宜之计,从未预计长久保持。下列关于该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A.推动了官僚政治的普及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C.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
D.是中国省制管理的开端
33.西周春秋时代贵族讲究的礼比较多。到战国时代,执政者主要重视即位礼、
朝礼、祭礼和丧礼,其它礼则改变了性质、作用或被废止。据此可以得出的结
论是
A.礼制形式渐趋规范
B.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C.礼制与政治相结合
D.儒家学说地位上升
34.西汉初期,不定期的派遣御史分行各郡,监察地方官政绩。汉武帝时划分天
下为 13 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依皇帝制订的《六条问事》监察辖区内豪强、官
吏及其子弟。汉宣帝时派使臣“循行天下,存问鳏寡,览观风俗,察吏得失”。
这反映了西汉时期
①监察方式的不断丰富、完善
②刺史的设立不利于中央集权
③政府扩大了地方的信息来源
④政府重视对地方的监察工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5.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
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
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汉
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
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4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
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
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
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
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
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
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恕叱之,未几,罢
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
商量镇州事。”
﹣﹣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
度的意图。(12 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6
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7 分)
4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中国政府干预经济、管理市场自古有之,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及对外贸
易的参与方面。其中,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城镇市集,划分销售地
区;规定贸易时间,限制夜市交易,推行抑商政策……通过历史上政府干预经济
问题的考察分析可得出结论,政府要干预经济。
你对材料的观点是否同意,请运用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经济史知识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论据充分)4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朝《为吏之道》中提出“五善”、“五失”。所谓“五善”,“一曰中(忠)
信敬上,二曰精(清)廉勿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
多让”。“五失”则是“夸以迤”、“贵以大”、“擅制割”、“犯上弗智(知)害”“贱
士而贵货贝”。
西汉时期,地方官“上计”薄记载主要内容已经成为“户口垦田,钱谷入出,
盗贼多少”。据《唐六典》卷二《吏部•考功郎中》记载,唐代考课标准有“四
善”、“二十七最”。“四善”指德、慎、公、勤。“二十七最”则是针对各个部门提
出的具体要求。宋代考课标准依不同职官有很多具体规定,如地方守令有“四善
三最”。“三最”即“狱讼无冤、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农桑垦殖、水利兴修为劝
课之最;屏除奸盗,人获安处,赈恤困穷,不致流移为抚养之最”,对监察官员有
七事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张晋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汉唐三朝考课官吏的各自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至宋考课官吏制度的作用。(9 分)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D C A D D D A C C C
34 35
D B
41.(1)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10 分)
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2 分)
(2)调整: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
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4 分)
影响: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2 分)
(3)关系:前期三省制分工合作,对唐朝盛世有积极推动作用;后期不断被削弱
和架空,对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动乱有一定的消极影响。(4 分)
认识: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围绕制度执行、保障等,言之有理即
可)。(3 分)
42.如赞同观点,论证时可从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进行说
明,如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早期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晚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
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使民族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新中国“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新中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助于稳定政权,发展国民经济。
如不赞同观点,论证时可从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经济政策的消极影响进行说
明,如明清时期,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
义萌芽的成长;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前,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过度的干预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新时
期,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增
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要求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论据充分。
示例一
观点:政府干预有利于经济发展。论证: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早期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晚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
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使民族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新中国“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新中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助于稳定政权,发展国民经济。
示例二
观点:政府的干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论证:明清时期,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
义萌芽的成长;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
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滥发纸币,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前,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过度的干预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新时
期,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增
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
43.(1)秦朝:突出道德操守为考课主要标准。
西汉:注重官员的实际业绩。
唐朝:把道德、才干结合起来进行考核,考核内容趋于完备但显繁琐。(6 分)
(2)利于规范官员行为;利于改善吏治;利于巩固统治基础;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员无能、懒政和腐败的问题。(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