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 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历史试题深度解析
(2019 年新课标卷Ⅱ•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
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全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深度解析】本题考查了战国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史实。
本题从三个方面解答:一,运用我讲的解答选择题六大原则之主体一致
原则可秒杀,题干材料的关键词是“全国”,秦国在全国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
工程,肯定是举全国之力才能完成。
二,结合基础知识可知,都江堰是秦国蜀郡守李冰组织当地民众完成得,
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施“疲秦之计”,就是让秦国举关中之民力修建郑国渠,从
而达到让韩国苟延残喘之目的,以上两则史实都可以说明,秦国能在全国范
围修建许多大型水利工程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组织能力强大。故 D 项为正确
答案。
三,判定选项。A 项:一方面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犁牛耕
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度逐渐瓦解,公田制度随之瓦解,并非“逐渐
完善”。另一方面,公田制度,是一个比较陌生的知识,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可直接 Pass,公田是井田制中贵族占有的一块最肥沃得土地,公田以外的土
地为庶民的份田。故 A 项错误。B 项:铁制生产工具普及是在西汉时期,不
符合史实,故错误。C 项:一是交通运输网络畅通与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没有
必然联系;二是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在秦统一全国后,修驰道之后出现的。故
错误。
(2019 年新课标卷Ⅱ•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
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
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政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深度解析】本题考查了西汉初年治国思想发展演变的史实。2
运用唯物史观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可快速解决。西汉初年,
经济凋敝,国力贫困,宣扬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成为治国主导思想,但统治
者还需要阴阳五行家宣扬的五德终始说、儒家宣扬的忠君爱国思想、墨家的
节用节葬主张、法家的变法改革思想等,所以道家学说采纳这几家学说的精
华,适应了汉初之国需要。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王国问题、匈奴威胁
等严重影响到汉朝的统治,董仲舒也吸收了这几家学说的精华,适应了汉武
帝“有为”的大一统需要,汉武帝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 C 项为正确答
案。
A 项:一是运用主体不一致解决,题干中说的两家学说的发展都是西汉
王朝的发展需要而变通发展的,与王国没有关系,即这两家思想服务对象是
西汉王朝,而非地方王国。二是不合逻辑推理,西汉初年奉行清静无的黄老
思想,造成了王国势力的不断发展壮大;而董仲舒新儒学其中一个重要目的
就是针对王国势力、西汉王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而变通发展的。也就是说,
王国实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原因,但却不是道家学说发展的原因。
故错误。
B 项:最具迷惑性,西汉初年奉行黄老思想,可以说百家争鸣还有一些
痕迹,但是到董仲舒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百家争鸣局面就
彻底结束了。故错误。
D 项:主体不一致,文化政策是国家层面的政策,针对的对象是“国家”,
而题干提到两种思想,针对的是道、儒两家思想内在的发展变通。况且,汉
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只有儒家思想一家独大,从国家文化政策上来看,不存
在“兼收并蓄”的现象。故错误。
(2019 年新课标卷Ⅱ•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
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
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C.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深度解析】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之程朱理学的知识。
一,跟据基础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儒学出现了重大危机,在振兴儒学的
过程中诞生了程朱理学,主要是从世界本源的角度解释了儒学,认为理是自3
然万物的本源,自然万物运行遵循的就是理,人是自然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遵循也是理,即人与自然万物遵循的是同一个理。具体来说,人遵循的这个
理就是儒家思想。二,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从程颢诗句里抓关键词句,“万物
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结合
基础知识,大概知道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格物致知”后可知、“万物运行的理
就是人应遵循的理”即可迅速解决。故正确答案是 B 项。
A 项:一方面主体不一致,即不符合题干主旨意思,题干材料强调的是
人与自然万物遵循法则,即“同一个理”,并非人类要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另一方面选项类型来看,A 项叙述是影响类选项,即 A 项叙述是题干材料的
“影响”,并非题干材料的“主要内容(主旨)”,换句话说,理学主要是本着
振兴儒学的目的,对儒家学说从世界本源的角度做出了全新解读,提出了格
物致知,可发现“人与万事万物同理”,“存天理、灭人欲”,题干材料正是对
儒学新内容的体现,主旨是“新内容”,并非倡导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故
错误。
27.研究表明,宋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
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
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深度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史实。
根据我讲的解答学则提六大原则之过程反映趋势原则可迅速拿下。题干
材料讲的是,从宋代到清代,大商人的资本规模呈现增长扩大的趋势。故 C
项为正确答案。
A 项:不符合基础知识,大商人资本规模增大与社会地位有联系,但要
说中国古代大商人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这不符合史实,因为中国古代
一直奉行重农抑商地政策,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一直存在,没有发生根本性
的变化。二是不符合题干意思,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大商人社会地位发生根
本性改变的意思。故错误/
B 项:不符合基础知识,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比较宽松,但是清朝重农抑
商政策不是继续宽松,而是加强了。比如清政府实行的海禁、矿禁政策,并4
对商人征收重税等,这都说明清朝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加强了,不是宽松了。
故错误。
D 项:一是“开始”太绝对;二是 D 项叙述并没有反映大商人资本规模增
大的趋势;三是不符合史实,白银早在上古时期就是流通货币,秦统一货币
时,明确规定白银不能作为货币,反证了此前已经有了白银作为流通货币的
史实。故错误。
28.1898 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在维持着光绪名义
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史实。
本题采用重心一致原则和合理推导解决最合适。题干材料的意思就是英
国一家媒体报道中国戊戌变法时,认为尽管光绪已死,但在没有公布光绪死
讯前,慈禧仍以光绪名义维持着自己的统治。也就是说,题干材料的重心就
是双引号里边的内容,双引号内容之前省略了一个转折性的词语“但是”,即
这家媒体报道说,光绪皇帝尽管死了,但是慈禧仍以光绪帝的名义维持着自
己的统治。“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宣布光绪帝的死讯”,意思是民众一旦知道光
绪帝已死,恐怕群情汹汹,不利于慈禧的统治,所以才说等到一切归于平静
后,才可以宣布光绪的死讯。言为心声嘛,透过英国媒体报道内容表象,看
到的本质就是,这家媒体对光绪帝主持的变法改革持肯定支持态度。符合题
意只有 D 项。
A 项:不符合题意和基本史实,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国人对君主立宪制
的广泛支持的信息,跟据基础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群众基础非常薄弱。故
错误。
B 项:主体不一致,材料的主体是英国媒体,并非清政府。另外,题干
材料也没有反映清政府排外的信息。故错误。
C 项:迷惑性最大,只要弄清楚题意,立刻可以排除,因为题干材料说
的慈禧不宣布光绪帝的死讯,仍以光绪名义维持统治,这与列强寻找干涉中
国内政的借没有任何关系,即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5
29.1919 年 11 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
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赴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
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本年度热点史实——五四运动的影响。
题干材料用一个分号,呈现了两层意思,结合五四运动史实可以推知,
第一层意思是再五四爱国运动中,尽管各界群众受到种种压迫,但义无反顾,
前赴后继;第二层意思是面对强权战胜公理,中华民族利益受到严重戕害,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民族大义面前,各界爱国群众决不退让,合群自救须
臾不可缓。题干材料体现的就是面对民族危机,各界群众高度的爱国觉悟。
符合题意的是 B 项。
A 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主体意思是各界群众的爱国觉悟高涨,
而非“社会改造道路”;况且题干材料并未呈现各界群众关于社会改造道路认
识是否一致,即不符合题意;另外,题干并没有社会各界关于社会改造道路
对比之意,突然冒出一个含有对比之意的选项,肯定是错误的;最后,A 项
叙述也不符合史实,当时社会上有许多关于改造社会的道路,如社会主义道
路、实业救国道路、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国道路等,并没有出现某条改造社会
道路认识趋于一致的现象。综上,A 项错误。
C 项:主体不一致,也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的主体意思是各界群众的
爱国觉悟高涨,并非“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故错误。
D 项:主体不一致,既不符合题意,也不符合史实,题干材料的主体意
思是各界群众的爱国觉悟高涨,并非“马克思主义”,况且五四运动时期,接
受马克思主义毕竟只有少数进步的知识分子,并非各界群众都接受了马克思
主义。故错误。
30.1948 年 10 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
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
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中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6
【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
根据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并结合基础知
识,对题干材料内容合理推导如下:结合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节节败退,
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捷报频传,取得全国胜利、执掌全国政权指日可待,即
党的工作中心即将从夺取政权转移到指建立、掌政政权,因此,大批懂管理、
懂政治、懂经济、懂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专业干部,成为非常紧迫的时代需
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出台了要求对干部培训政治、经济、文
化等各方面管理和技术的文件。符合上述对题干材料分析的只有 B 项。
A 项,不符合逻辑推理,中共早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就在农村开展土地
革命,可以说经验非常丰富,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老解放区开展土地改
革早已开始(1946 年开始,1947 年出台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而题干
材料着重强调培训干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管理技术,这与早已开始的土
地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和题干材料不构成必
然的逻辑关系。故错误。
C、D 项:1948 年 10 月的时候,中共最主要的任务是实现完成夺取政
权,建立、执掌新政权,并非工业化建设,也就是说先把大雁打下来,并非
考虑是煮着吃还是蒸着吃,更非吃完后是饭后百步走,还是抽一支烟。所以,
工业化建设也好、发展社会主义生产也好,这些事情都是执掌政权以后,国
民经济恢复后才需要考虑的,并非题干材料强调的此时期主要任务——建立、
执掌新政权的目的。常言道,处理事情有个轻重缓急、先来后到呀。故 CD
两项均属错误项。
(2019 年新课标卷Ⅱ•31)1979-1981 年,中国减少粮食库存面积 5000 万亩,有计划
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
在经济合作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深度解析】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
根据本公众号上推送的“【试题研究】第 45 讲微型专题(5)——关于
五大“结构变动”的理解”关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内容可迅速解决。题干材料从
三个方面强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一是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7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该举措属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二是退耕还林还牧;三
是举办社队企业(该举措属于调整产业结构)。这三个举措实质上就是对农
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客观规律和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政
策,就是对农村原有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以达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
展的目的。符合题意只有 A 项。
B 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主体是农业,而非私营企业,另外材料
里提到“社队企业”属于公有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并非私营企业。故错误。
C 项:不符合逻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时才刚刚开始在全国范围开
展起来,不存在发展完善这一说。如果要说发展完善,一般是某政策推广了
一段时间后,发现其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东西,然后对此改革调整,这时
才能说某政策的发展完善。
D 项:不符合史实,1992 年十四大决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中国初步建立
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题干材料所给的时间,当时的中国根本就不存在
市场经济体制,何来个“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故错误。
32.公元前 5 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源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
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
转移到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
【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内容,属于对基本史实识记能力
的考查,是一道典型的送分题。
根据基础知识可知,智者运动标志古希腊人文精神产生,一个重要的标
志就是,哲学研究的主题已经从研究自然转向到了研究人类社会,关注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以人的眼光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等,其中普罗泰格拉的名言“人
是万物的尺度”,就是哲学研究主题转折的最强音,随后的苏格拉底针对普罗泰
格拉对人的道德的忽视容易助长极端个人主义,大声地提出了“认识你自
己”“知识即美德”,更是从道德哲学(或伦理道德)的角度,对人的研究作
了进一步发展。综上,符合题干要求的是 C 项。其他三个选项均符合基础知
识。
33.图 3 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8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
根据图片示例,联系基础知识,立刻可以明确图片意思:(1)15 世纪
的欧洲,出现印书坊的城市或印书坊扩展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萌芽
比较早的城市和地区,如地中海沿岸、莱茵河畔和西北欧的尼德兰一带,说
明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2)根据图片中出现印书坊的城市分布
比较广及印书坊扩展的信息,再结合此时欧洲的文艺复兴正在如火如荼的进
行,可以推知此时期的欧洲文化很是兴盛。符合题意只有 A 项。
B 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主体是文化,并非政治;不符合史实,
此时的欧洲政治上依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时期,人们尚未认识到封建专制制
度是压抑人性和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启蒙运动时期才认识到),
所以并没有掀起推动政治变革的社会条件,因此,当时的欧洲社会没有出现
政治变革的现象,更谈不上变革加速的问题。故错误。
C 项:不符合史实,早在 9 世纪时,随着欧洲地中海沿岸城市商品经济
的发展,市民阶级随之出现。另外,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
城市文化兴盛的史实,与市民阶级出现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故错误。
D 项:根据时间直接排除,1517 年马丁•路德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后来在这一过程中才产生了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新教广
泛传播更是新教产生以后的事。另外,从题干材料呈现的文艺复兴时期文化
兴盛的史实来看,与宗教改革无关,与新教广泛传播更没关系。故错误。 9
34.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
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
法国大革命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深度解析】本题考查了法国大革命的史实,具体来说,考查的是对启蒙运
动指导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规模很大的历史解释。
本题我采用两种方式解读,一是最简单的解读,如果能抓住题干材料中
逻辑关系“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规模大”,可以说秒杀此题,符合
启蒙思想内容的只有 D 项。二是采用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的方式解读,解
读如下:
规模很大说明参与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那就要看四个选项所述内容,
哪个对法国民众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哪个选项就是对题干的合理解释。我
们首先来看 A 项“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从遣词造句来看,这是法国大革命
的结果,从逻辑学原理来看,多种原因可以单独导致同一个结果,但同一结
果未必能推导出一个特定的原因。如北美独立战争的结果也是建立了民主共
和政体(结果),但北美独立战争的规模并没有法国大革命那样波澜壮阔
(原因)。故 A 项解释不通,属于错误项。
B 项,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与法国大革命规模大没有必然联系,也就
是民众广泛参与与大革命以暴力为主要方式,构不成一个必然的逻辑推理关
系,故错误。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其中一个
原因就是,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合力要求推动的,但采取的生产关系变革方式
确实以改革的形式进行的,并非暴力革命呀。再如五四运动,群众基础非常
的广泛,最终推动社会变革(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决绝在合约上签
字,撤销三个亲日派职务)并非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故 B 项错误。
C 项,“根除了”太绝对,直接排除;另外也不符合史实,1804 年拿破仑
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就是军事独裁;后来,1814 年拿破仑军事独裁政
权被反法同盟推翻后,在欧洲封建刺刀保护下,波旁王朝复辟,这又是专制
统治。故 C 项错误。10
最后,解释一下 D 项,在封建专制的社会里,民众最需要的就是民主、
自由和平等,而这些恰好是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启蒙运动在理性主义指导
下,找到了压抑人性和阻碍社会进步的根子——两个坏思想(专制主义和教
权主义)及在这两个坏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封建君主专制体制;这种体制下,
必然形成压抑人性的坏制度,具体到法国,那就是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
级制度。启蒙运动标志人文主义的成熟,最主要的原因并非是找到压抑人性
和阻碍社会进步的根子,而是在“破”的基础上的“立”,即提出了保障人性的
制度设计,也就是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王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实现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启蒙运动的这些主张在法国得到广泛
传播,大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法国民众的觉醒,因此才导致了法
国大革命的社会基础非常的广泛,规模非常大。只有 D 项叙述揭示启蒙运
动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也只有 D 项能解释得通法国大会革命规模之大的
原因,故是正确答案。
结合启蒙运动可知,卢梭是法国启蒙云中的激进者,对法国大革命影响
最大,他最主要的思想之一就是关于对平等解读,他认为解决社会不平等的
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实现政治权利和义务平等,为此还写了比一本书《论人类
不平等起源和基础》,他竭力倡导以革命暴力的方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
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法国大革命规模宏大,与卢梭大力宣传的对平等的
追求分不开。故从这个角度来解释,D 项也是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有必要再啰嗦几句,专制体制下,最大的弊端就是权力的不平等,所以
最能吸引广大民众参与推动社会变革的就是以平等为首要目标。中国古代所
谓的农民起义无不如此,秦朝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北宋王小波
李顺的“均贫富”、明末李自成的“均田免粮”、近代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等等
无不以朴素的平等为口号,这样站在高处振臂一挥,才会产生云集响应的号
召力。所以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参与群众基础非常广泛,规模很大,就是以启
蒙运动大力宣扬的追求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
35.表 1 苏联 1970 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11
表 1 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经济发展的历史。
图片呈现的信息有两个:一是 1961 年赫鲁晓夫时期制定的十年经济发
展目标,到勃列日涅夫时期,从农业、重工业实际达成情况,没都没有完成
最初的目标。二是与重工业发展达成目标对比,农业预期目标与实际完成情
况差距非常大,说明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衡。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早在斯大
林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问题就已经显露无疑,严重阻碍了国民
经济的发展。赫鲁晓夫时期,开始了经济改革,由于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的
框架,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衡并没有改善,最终失败。到勃列日涅夫时
期,继续经济改革,尽管有一定成效,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成为
军事上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但终因改革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框架,经济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没有得到解决,还是失败。题干
材料所列经济发展数据,说明了苏联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比
例失调很严重,使重工业发展受到影响。这说明了历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
夫两次改革,苏联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积重难返。综
上,符合题意和基础知识的选项是 A 项。
B 项:不符合题意和逻辑推理,题干材料并没有把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
夫经济政策做对比,无从得出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的结论。故错误。
C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非但不能体现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转向农业
的的意思,反而从农业工业发展数据上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改革重点还是重工
业。从和基础史实来看,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还是以重工业为重心,C 项叙
述不符合史实。故错误。12
D 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无法得出苏联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意
思;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就整个苏联时代来看,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始终满足
不了民众需求,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吃饱饭生活好一点贯穿整个苏联时代,
即这个社会需求始终没有变化。故错误。
(2019 年新课标卷 •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
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
税率总计 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
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 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那
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
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
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 1950 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
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于外国商品竞争”。 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
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
国对外贸易出现了 70 余年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深度解析】本题以中国历代海关税率变化为题材,考查了中国对外经济发
展交流的史实,对应的是当今的世界热点——中美贸易战。试题难度不大,
只要认真解读材料,并能充分利用时空观念,紧密联系基础知识,得个高分
甚至满分还是比较容易的。下边结合我对高考试题多年研究总结出的方法思
路,我们进行认真的解读。13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
其原因。(15 分)
【解读题干】
①试题类型:概括归纳题和分析因果题。
②作答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一、二”含有对比比较之意,
注意比较区别题作答方法思路。
③作答主体:(鸦片战争前后)海关税率。
④作答指向、思路:
a.海关税率的变化:“变化”作答用词一般是“从……到”、“过去……现
在……”、“越来越……”、“开始”、“提高(上升、增加)或降低(下降、减
少)”等。
b.海关税率的变化原因:以材料所给的时空为切入点,提取材料有效信
息,紧密联系所学基础知识,综合考虑作答。
⑤答案数量:15 分,两小问作答数量合起来至少七点,即每小问答上三到
四点即可。
【解读材料】
A.关于“概括海关税率的变化”的方法思路:
a.最大限度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分别提取材料一、二各自独特之处。
b.就每个材料而言,分层提取有效信息。
c.根据基础知识,转化语言,使之符合学科术语。
d.归类对比,书写答案,务必做到序号化、段落化和要点化(最重要,
言简意赅,干净利落,切记过度解释)。
①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
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
和杂税,税率总计 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
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a.海关主权独立;
b.不分进出口税率;
c.税率比较高;14
d.实行海禁即闭关锁国政策。
②1843 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
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
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
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a.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海关主权不独立;
b.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c.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使晚清进口税率低于出口税率,或出口税率高
于进口税率,进出口税率有区别。
B.关于“海关税率的变化原因”的方法思路:
根据题干材料所提供的时空信息,联系基础知识,一方面从材料提取变
化原因,一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完善。由“1843 年,《五口通商章程》、值
百抽五”可以联系到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等史实,回答晚清海关税率变化原因应该是比较得心应手。
【整理答案】
变化:①从不区分进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出口税率。
②进口税率低于出口税率,或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
③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国门被打开,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②《南京条约》签订,协定关税,使晚清丧失了海关主权独立性。
③列强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竭力压制中国海关税率。
④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
供应地。
【参考答案】
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
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
丧失;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15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50 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
意义。(10 分)
【解读题干】
①试题类型:概括归纳题和分析因果题。
②作答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
③作答主体:新中国海关税率。
④作答指向、思路:
a.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分层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从一般到特殊。
b.海关税率调整的意义:以时空为切入点,根据材料有效信息,紧密联
系所学基础知识,综合考虑作答。
⑤答案数量:10 分,两小问作答数量合起来共五点以上,即每小问答上三
点左右。
【解读材料】
①1950 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
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于外国商品竞争”。
特征:新中国建立,关税主权独立自主。意义:维护了国家关税主权;
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②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
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
特征:海关税率灵活;税率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意义:有助于促
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国内工业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③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 70 余年未有的出超。
意义:结束了中国外贸入超或贸易逆差的局面,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
发展。
【整理答案】
特征:①关税主权独立自主。
②海关税率灵活。16
③税率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
意义:①维护了国家关税主权;
②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③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④结束了中国外贸入超或贸易逆差的局面。
【参考答案】
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
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 19 和 20 世纪
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反对、修改皆可),并说明理
由。(要求:简洁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7
【深度解析】本题属于高考改革的试验田,2010 年首次出现,2011 年独立
成题,历经十年的发展,出现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论证别人的观点题,
如 2011 年关于西方崛起和西方中心论;第二种情况是提取信息说明题,如
2014 年关于汉唐地方行政区划的比较;第三种情况是论证自己提出的论题
或观点题,如 2016 年全国卷 I 关于制度与构想、2017 年全国卷 II 关于钟表
的发展进步等。本题从设问要求来就看,属于第一、三种情况的综合,即论
证别人的观点题和论证自己提出的观点题,要求考生对材料中列出的世界历
史发展的认识提出自己见解,见解可以是对该认识赞同(属于论证别人的观
点题),也可以是反对或修改(属于论证自己提出的观点题)。
【解决思路】
(1)解读题干
①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 19
和 20 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明确告诉广大考生,本题材料内容主题是关于
历史的一个认识,具体说是关于世界历史的一个认识;时间锁定在 19、20
两个世纪,这是作答要求的时间范围,即考虑史实应从这个时间段出发。
②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反对、修改皆可)类似于 2015
年全国新课标卷 I 第 41 题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公式题,本题开放度大,
思维空间广阔;赞成材料中关于世界历史的认识,从题型来看就是论证别人
的观点题;反对或修改材料中的认识,就是论证自己的观点题。
③并说明理由,要求:简洁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观点明确;用
具体史实论证自己的见解;论证过程简洁,表述清晰。
(2)解读材料
材料呈现的是费尔南德兹对 19、20 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认识,他认为
这两个世纪的世界历史就是由两个发展进程组成,一个是自然进程,指人与
自然的互动;一个是人文进程,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
响。并据此认识对这两个世纪世界历史发生的的重大事件进行了梳理。
(3)整理见解
①赞同类: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的互动构成了一部世界历史;人与自然
的互动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文明的碰撞交融促进了人类社会
的进步。18
②反对类:这种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认识不符合唯物史观;材料对世界历
史发展的认识不能很好体现时代的主题——近代化;材料中关于世界历史认
识的没能充分体现 全球化。
③修改类:应增加巴黎公社等社会主义运动内容;人文进程中应增加近
代西学东渐及对中国的影响;在人文进程中应增加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容
(4)答案示例
示例一:对材料中关于世界历史的认识的赞同
见解:我赞同作者的认识,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
部分。
说明: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一部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也是一部
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发展史。
(1)从自然进程来看,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人类
社会从手工劳动进入到大机器生产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灯的发明
使农业文明时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人
与自然的互动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
(2)从人文进程来看,鸦片战争就是腐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和西方资
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碰撞,客观上有助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20 世纪 30 年代
的经济大危机,就是自由放任思想和凯恩斯主义的碰撞交融,推动了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人文进程中交流互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总之,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是两条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既能全面
的涵盖世界历史内容,又能很好的诠释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过程。
示例二:对材料中关于世界历史的认识的反对
见解:材料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认识不能很好体现时代的主题——近代化
说明:19、20 两个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主题就是近代化。
(1)从人文进程来看,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19 世纪中期,美国两党
制正式形成及黑人奴隶制的废除,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8 年开始的
日本明治维新,法国 1875 年宪法和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大大推
动了世界政治近代化进程。
(2)从自然进程来看,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化,标志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第19
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使世界经济近代化发展
进入新阶段。
总之,无论是从政治还是从经来看,材料都没能很好的体现近代化这一
主体。
示例三:对材料中关于世界历史的认识的修改
见解:人文进程中应增加近代西学东渐及对中国的影响。
说明:19、20 两个世纪,在世界历史发展中,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并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科影响,是世界文明互动交融的典型代表,非常值得
浓彩重墨的书写。
(1)19 世纪中期,西学在中国开始传播,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洋务派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2)19 世纪晚期,启蒙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
学习西方“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
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日益高涨,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
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 20 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
性巨变。
总之,西学的传播,东西方文明的互动交融成为世界历史进程中华丽的
篇章,应在人文进程中着力彰显。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
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 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
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三十年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
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
年,明治政府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
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八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
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2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
作用及其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6
分)
【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治维新的历史,属于周年纪念的热点(2018
年是明治维新 150 周年),两个问题三小问均属分析因果题,难度貌似不大,
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额外的知识做支撑,特别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额外的
知识”与教材《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没有多少关系,加之命题人节选材
料时又没有特别说明,说真的,解决起来很不容易。下边结合一定的“额外
的知识”和我讲的方法思路,进行深度解析。
【解读题干】
①作答依据:两个问题作答依据均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②第(1)问“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分别说明”、“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意味着从两个方面说明,说明就是简
单描述,平铺直叙,可直接从材料摘录重要语句,进行简单加工整合即可呈
现。
③第(2)问“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简析就是简单分析,
依据材料有关胜利意义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整合,补充完善。
【解读材料】
①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
中占绝大多数。
德川幕府时代,日本的社会形成士(天皇、将军、大名和武士)、农、工
和商四个等级,武士为统治阶级中最低等级,人数最多。明治维新时期,取
消旧身份制度,原来的贵族如大名(诸侯)的称号被取消,统称为华族,国
民分为皇族、华族、士族、平民四等。21
②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 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
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三十年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幕府时代,武士具有贵族身份,相当于国家公职人员,一出生就从国家领
取俸禄。明治政府的民主改革,其中一个措施就是要废除中下级武士出身的
士族的特殊身份,一方面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实现“四民平等”。
最后采取了发行公债,以赎买的方式,买断了中下级武士即士族的特殊身份。
注意:从以上两句材料,根本无法得出武士“前期为推动(明治维新)领导
力量”结论,只能结合所学知识推出,一是将军经常克扣中下级武士薪俸,
使得武士生活艰难,对实际掌控政权的德川幕府不满,成为倒幕运动;另一
方面随着佩里叩关成功,西学在日本开始传播,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武
士,主张变革,并成为推动改革的重要领导力量。
③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
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许多士族对政府不满,意味着士族对明治维新由推动支持者逐渐转变为改
革的阻力。
④1877 年,明治政府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
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多数士族由对政府不满转变为直接参与叛乱来阻碍明治维新。
⑤战争历时八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以叛乱阻碍改革的行为最终失败,正应了后来孙中山那句话,“历史潮流,
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叛乱平息意味着明治维新重要改革阻力
去除了,维护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推动了改革的继续推进,促进了资本主义
的发展,为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强国奠定了基础。
【整理答案】
(1)作用:明治维新前期,参与、领导了倒幕运动,支持推动政府改革;
后期成为改革的重要阻力。22
原因:前期——①政治地位低下。
②薪俸微薄,生活艰难。
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后期——①明治维新废除了武士特殊身份制度或取消了政治、经济特
权。
②公债耗尽,生活艰难。
③对社会转型不适应。
(2)意义:①去除了改革的重要阻力,推动了改革的继续推进。
②维护了明治政府的稳定。
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强国奠定了基
础。
【参考答案】
(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
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
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附:我 2017 年为某地命制的关于明治维新的原创试题
44.(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治政府颁布法令,要求所有领取俸禄者一律献出俸禄,同时发行“金禄公债”,
按照俸禄多寡及不同种类,把不同数量的公债支付给献出俸禄的人,一次支付完毕。所支给23
的公债从第六年起,政府逐步现金偿还。值得注意的是,巨额公债都集中到少数人“皇族”、
“华族”和上层“士族”手中,他们用巨额公债从事金融活动和投资新兴工业。……而绝大多数
的下级武士所得甚微,以致贫困潦倒……
1873 年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凡土地持有者均要交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
为土地价格的 3%,不因年景的丰歉有所增减,地税一律用现金缴纳,而不以产品的价格变
动为转移。土地价格由政府规定,而政府规定的价格很高,甚至与幕府时代的封建地租不相
上下。……土地持有者除地税外,还要交纳村费(地价的 1%),地税加村费,相当于土地
持有者每年收获量的 34%。……农村佃农数量大量增加,而新兴的地主则将负担转嫁到广
大佃农身上,佃农每年劳动果实近 70%被政府和地主夺去。
注:明治维新中,大名和公卿的称号被取消,改称“华族”,武士称号被取消,改称“士族”。
——摘自刘祚昌、王觉非主编的《世界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治政府采取什么方式废除封建特权?有何影响?(8
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政府地税改革的影响?(7 分)
参考答案:(1)赎买。(2 分)影响:缓和了政府的财政困难,减少了封建势力对新政治秩
序的反抗,稳定了政局。使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下级武士
所得甚少,沦为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的雇佣工人,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6 分)
(2)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
近代土地所有制;地税太重,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一定程度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农民的贫困,造成日本市场狭小,使得日本资产阶级有强烈的对外侵略扩张的要求。(7 分)
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4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
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
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
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 年 1 月 1 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 26 个反法西斯国
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
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
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9 分)
【深度解析】本题对应的是周年性热点——二战爆发 80 周年(国际公认二
战爆发的标志是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军闪击波兰)。本题与其说考查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历史,还不如说考查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这是一道给学生送分
的题,考生如能将本题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有机结合,获得高分,甚至满
分,是分分钟的事。
【解读题干】
①本题设置的两个问题,从题型来看,都是分析因果题。
②问题的主体是“中国战区的设立”。
③第(1)问要求考生回答“中国战区的设立的背景”,要知道某件事情的背
景,最主要的是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时间,然后考虑该时间之前,对这件事发
生有促进作用的史实即可。
④第(2)问要求考生回答“中国战区的设立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中国战区设立产生的影响,中国战区的设置属于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
分,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考虑。
【解读材料】
①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
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25
背景: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②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
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
背景: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之一;中国的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
的认可。意义: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1942 年 1 月 1 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 26 个反法西斯国家,签
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
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
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
背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意义:加强了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
联系;有助于赢得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抗战的大力支持;壮大并提高了中国
抗战的能力;增强了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
障。
④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意义: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使中
国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整理答案】
(1)背景:①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②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③中国的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④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2)意义:①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加强了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使中国赢得了世界大国
的地位。
③有助于赢得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大力支持,提高了中国抗战
的能力。26
④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增强了中国抗战必胜的
信心。
【参考答案】
(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
际承认。
(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
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卓越贡献。
4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司马相如(前 179-前 118),字而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
而自。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
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
某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思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
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
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
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
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6 分)
【深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汉代司马相如的历史,看起来是非常陌生的
知识,但是依据学习历史所积累的能力,要解决还是比较容易的。高考考查
的往往是“一桶水”,平常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仅仅是“一碗水”,“一碗水”怎么
解决“一桶水”的问题?那就要靠平常学习历史过程中不断积累的能力,能力
的具体体现就是科学的方法思路,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
的知识!俄罗斯有句谚语说,“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知识是无法
穷尽的,但是拥有好的方法思路,就可以在短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27
【解读题干】
①作答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和所学西汉历史的基础知识。
②第(1)问属于概括归纳题,从材料提取关于司马相如所作贡献的有效信
息,结合基础知识,整合归纳,使作答符合历史学科术语。
③第(2)问属于分析因果题,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司马相如是汉赋大家,
要回答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就要考虑联系西汉前期的社会因素和
司马相如的个人因素。
【解读材料】根据标点、材料主体及意思课将材料划分为四个层次,我们逐
层解读:
①司马相如(前 179~前 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
如而自名。
根据司马相如的生卒年月,可知其生活在西汉前中期;蔺相如为战国时期
以爱国著称于世的赵国名相,暗示司马相如具有爱国情怀;取得成就的原因:
勤奋努力,胸怀大志。
②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
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
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注意这里存在的一个逻辑关系:由于《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
意”,获得汉武帝的欣赏,相如做官,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得出的结论就是,贡献:司马相如为推动和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
成就的原因:作品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统治者的支持鼓励。
③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
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
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
关键词句是,“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
比拟的气魄和声威”:结合基础知识,汉初郡国并行制严重威胁了汉王朝的中央
集权;得出的结论是,贡献:司马相如的作品歌颂了汉王朝的权威,维护了中央
集权。取得成就的原因:作品和时代发展潮流相适应。 28
④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
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贡献:司马相如的散体大赋,推动了汉代文学的发展;司马相如成为汉赋
的代表性人物。取得成就的原因:创立了散体大赋,推动了汉赋的发展;从
个人因素来看,天赋异秉。
【整理答案】
(1)贡献:①具有爱国主义情怀。
②为推动和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歌颂了汉王朝的权威,维护了中央集权。
(2)原因:①作品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统治者的支持鼓励。
②创立了散体大赋,推动汉赋的发展。
③勤奋努力,胸怀大志,天赋异秉。
【参考答案】
(1)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
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