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试题
语文 I 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 8 页,包含选择题(第 1 题~第 6 题,第 12 题,第 15 题~第 16 题,
第 18 题~第 19 题,共 11 题)、非选择题(第 7 题~第 11 题,第 13 题~第 14 题,
第 17 题,第 20 题~第 21 题,共 10 题)两部分。本卷满分 16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好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
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
相符。
4.作答选择题(第 1 题~第 6 题,第 12 题,第 15 题~第 16 题,第 18 题~第 19
题),必须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
笔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大禹疏理百川,班超投笔从戎,李时珍悬壶济世,林则徐虎门销烟……每当中华民族处
于艰难之际,总有一大批志士仁人挺身而出, ,解民众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野火
沃土,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 的奋斗史。
A. 以身许国 多难兴邦 不屈不挠 B. 以身试险 多难兴邦 不卑不亢
C. 以身许国 一言兴邦 不卑不亢 D. 以身试险 一言兴邦 不屈不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
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以身许国:把自己的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以身试险:试着亲身去做触犯
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此处主语是“志士仁人”,指他们挺身而出为国效力,故选“以身许
国”;
多难兴邦: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
来。一言兴邦:指关键人物的一句话能影响大局。此处根据“每当中华民族处于艰难之际”“野
火沃土”可见,是指中国历史上多灾多难而百姓奋发图强,使国家强盛,因此选“多难兴
邦”;
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不卑不亢:形容人说话办事有恰
当的分寸。此处根据前文“每当中华民族处于艰难之际”可见,是指面临困难和挫折不屈服,
故选“不屈不挠”。
故选 A。
【点睛】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
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
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在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瘦西湖的景妙在巧。 , , , ______,________。而雨丝风片,烟波
画船,人影衣香,赤栏小桥,游览应以舟行最能体会到其中妙处。
①白塔与五亭桥分占圆拱门内
②回视小金山
③所谓面面有情,于此方得
④最巧是从小金山下沿堤至“钓鱼台”
⑤又在另一拱门中
A. ②③④①⑤ B. ②⑤④①③ C. ④①②⑤③ D.
④③②⑤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形式为语句衔接排序题。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认真阅读语句,明确体裁和中心,明确
材料结构,理清答题思路,抓住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运用语感检验,确定正
确答案。
④的“最巧”与前句“妙在巧”有呼应关系,要排在第一位;②有“回视”,可见要先看了正
面的景物才能有“回视”,不能排在第一位;据此排除AB;
①中的“圆拱门”与②“回视小金山”、⑤“又在另一拱门中”语意连贯,即先看“圆拱门内”
白塔与五亭桥二景,再回看“另一拱门中”的小金山一景,这三者必须连接在一起;
③中“于此方得”是对前文的总结,应排在最后,排除 D 项。
故选 C。
【点睛】解答语句排序题,首先要分析判断哪两、三个句子是不能分开的,要抱成一团的;
然后再看“团”与“团”之间存在怎样的先后顺序;要看语句的表达是否合乎规范,语意是
否明确;排列语句顺序的时候,还要做到词序恰当,词句之间关联、照应恰当,进而看语句
与所在语境是否协调。把握了以上几点,解起题来就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3.某校高三年级举行线上成人仪式后,同学们纷纷点赞、留言,相互勉励。下列留言所引古诗
文,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尚书》)
B.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李白)
C.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D.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名言理解能力与综合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考查语言运用准确、得体的
能力。首先读懂题干要求,分析题干所给的语境,再阅读每个选项,理解选项语句的含义,
分析其是否适合题干语境。
A 项,“惟日孜孜,无敢逸豫”意为:每天都孜孜不倦努力工作,不敢贪图享受。用来鼓励同
学勤奋学习,引用得体;
B 项,“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意为:作草就要作兰草,作树就要作松树。这是鼓励同学
要有兰草般的高洁,松树般的坚定品质,引用得体;
C 项,“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堕寸功”意为: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
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这是勉励同学珍惜光阴的,引用得体;D 项,“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意为: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
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这是勉励暮年之人要老当益壮,自强不息,放在青春学子身上不合适。
故选 D。
4.对下面“中国互联网发展阶段简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时间节点 1994—2008 2008—2016 2016—
技术特性 PC 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 智能互联网
联结主体 电脑互联 人与人互联 物与物互联
代表性应用 门户(邮件、搜索、新闻) 博客、微博、微信 云、短视频、VR、AI
普及率 0—20% 20%—50% 50%—
中外比较 追随阶段 部分自主阶段 部分引领阶段
A.自 1994 年融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以来,中国网民数量不断增加,互联网普及率现在已经超
过 50%。
B. 中国互联网经历了电脑互联、移动互联后,当下已进入智能物联网时代,其联结主体是物
与人互联。
C. 伴随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互联网的应用形式日趋丰富,目前的代表性应用有云、短视频、
VR、AI 等。
D. 中国互联网从模仿与追随起步,同步多年努力,如今已在一些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甚至有
所超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图的类型,本题是表格;然后
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选出对表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仔细阅读表格,根据选项一一对
照分析,得出答案。
B 项,“其联结主体是物与人互联”错误;根据表格第三行最后一栏可见,“智能物联网”的
联结主体是“物与物互联”。故选 B。
【点睛】所谓“图表”,是指表示各种情况和注明各种数字的图和表的总称。高考卷中出现的
图表类材料有流程图、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这种题型一般是提供一个或多个
图或表,然后设置一到两个题目,题目内容或者是要求描述某种情况,或者是得出一个结论,
或者是提出一条建议,或选取对图表解说错误的一项。应该先读懂图表,关注数据变化,再
结合题干要求分析作答。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
袁宗道
天乎,天乎!何乃遽以吾外大母逝耶!悲哉!不肖宗道,稚年丧母,外大母每见不肖,
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儿饥否?将无寒乎?”辄取衣食衣食之。故不肖即茕然弱子乎,
无殊乎在母膝下也。今壮矣,而外大母何在耶?悲哉,悲哉!
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遂占籍。四传为处士文深,赠中宪东谷公
与处士同里闬,雅相欢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
赠中宪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
盈几,取办咄嗟。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遍
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心力竭矣。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
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恭人不食,外大母亦绝噉。恭人不起,而
太夫人哀可知也。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语及辄涕。居尝语子:“吾今裕,故能施耳,不若先
姑贫而好施也。若所以有兹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孙无忘先姑哉!”
乙卯,方伯公领乡书,丙辰成进士,己未官比部郎。太夫人相从京师,为置侧室高,礼
训慈育,闺内穆如。居四年,不置一鲜丽服。丙寅,方伯公佥宪江西,时长宪者喜敲扑,公
庭号楚声不绝。太夫人闻之,戚然曰:“彼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
痛,博己一快也?”方伯公为之改容曰:“请佩此言当韦。”戊寅,方伯公以大参备兵通、
泰,寻由河工超迁河南右辖。未几,转左。日夜期会簿书间,力渐耗。太夫人时时风方伯公:
“且休矣!即不能爇琴燔鹤以饱,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方伯公曰:“所谓拂衣
者难妻孥也,汝若是又奚难!”而癸未需次调补,竟请告归,从太夫人意也。居尝语诸子曰:
“尔父累俸,稍拓田庐,然不尽与尔曹,而推以赡族,亦惟是念祖父之余,不可专食也。尔
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其平居语识大义类若此。
不肖宗道,甥也,义不敢饰吾外大母之行,然亦不敢隐也。惟慨惠之铭,以肉百年骨,
则家舅氏厚幸,宗道厚幸。
(选自《白苏斋类集》,有删节)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泣且拊曰 拊:抚摩
B. 自有妇卜太夫人 卜:选择
C. 然后乃知太夫人啬腹龟手适舅姑 适:出嫁
D. 太夫人时时风方伯公 风:劝说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宗道很小就失去了母亲,幸赖外祖母的呵护,母爱的缺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
B. 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命其子前来求亲。
C. 袁宗道的外祖父在河南做官时,因于公务繁杂,后顺从妻子的意愿而选择了辞官归里。
D. 作为外孙,撰写外祖母的行状,袁宗道既不敢虚美外祖母,也不愿隐瞒外祖母的美德。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何,姑钱恭人婴疾且亟,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俾迎医,医无问遐近。
(2)尔当识此意附谱后,绝孙曾他肠,令吾族人得世世食此土,不亦美乎!
8. 赵太夫人平居言语中的“识大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5. C 6. B
7. (1)不久,婆婆钱恭人患病且日趋严重,(太夫人)就拿出所有的首饰交给丈夫,让他去
请医生,不管医生是远是近。
(2)你们要把这个意思记在家谱中,杜绝后世子孙的其他念想,让我们族人能世世代代依靠
这些土地生活,不也很好嘛!
8. 心系幼孤,疼爱后辈;不忘祖德,推惠及人;珍惜生命,宽仁善良;关心丈夫,淡泊名利。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确
定它的词性,根据词性并结合语境进行推断其意义。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
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本题要求选择“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项,适,动词,去、往。句意为:这之后才知道太夫人饿着肚子,不顾天气寒冷去往公婆那里。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
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
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
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
问题。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说法有误。原文中
说“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所以提亲下聘礼的原因
应是清楚赵太夫人勤勉谨慎的人品。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 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
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
有:
(1)“无何”,不久、没多久;“婴”,缠绵疾病、患病;“亟”,含有急迫之意,这里指病
情严重;“斥”,拿出;“俾”,让;“无问”不论;“遐近”,远近。
(2)“尔”,你们;“识”,通“志”,记;“绝”,动词,断绝、杜绝;“他肠”,异心、恶
意;“食”,靠着吃饭,赖以为生,引申为依赖、依靠;“食此土”,省略句兼状语后置,(于)
此土食。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
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梳理主要的事件,根据要求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结合语境分析理
解人物形象;最后分类整理并加以概括。
首先,审题要抓住“平居言语中”“识大义”两个关键点。然后回归原文,梳理主要事件并
勾画描写平居言语的语句进行分析。整体阅读文章可知,文章主要通过叙写赵太夫人对待外
甥、对待公婆、对待丈夫的事件,来展现其形象特点。对待“稚年丧母”的外孙,结合语句“外
大母每见不肖,辄泪涔涔下,且泣且拊曰:‘儿饥否?将无寒乎’”分析可知,太夫人心系
幼孤,疼爱后辈。结合语句“即逮今五十余年,而语及辄涕。居尝语子:‘吾今裕,故能施
的耳,不若先姑贫而好施也。若所以有兹日,微先姑之德不及此,子孙无忘先姑哉!’”分析
可知,太夫人不仅对待公婆尽心竭力,而且还教育孩子要不忘祖德,施惠于人。结合语句“彼
盛怒易解耳,而生命难续,且若之何以人灼骨之痛,博已一快也”分析可知,太夫人是一个
善良的人,珍惜生命,宽仁悲悯。结合对丈夫劝导的语言“且休矣!即不能爇琴燔鹤以饱,
夫岂其无双田之毛,东湖之水”分析可知,太夫人关心丈夫身体,对功名利禄很是淡然。最
后,结合以上分析,从四个方面概括她的“识大义”的表现。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
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
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天啊,天啊!为什么这么快让我的外祖母去世啊!我太伤心啊!不孝孙宗道,幼年丧母,
外大母每每见到我,总是泪水止不住地流,一边流泪还一边抚摸着我说:孩子饿吗?感觉冷
吗?就取来衣服给我穿上并喂我食物。所以我即使是孤单一身的幼儿,也和在母亲膝下成长
没有差别。如今我已长大成人,可外祖母在哪里啊?悲伤啊,悲伤啊!
太夫人姓赵,她的先祖是江陵人,景泰年间搬迁到公安县,于是在此入籍定居。四方传
言先祖是处士为人思虑周密,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住同一里巷,平素相交甚欢,因此详尽的
知道太夫人勤勉谨慎的情状,说:“这实在就是我家的儿媳。”于是命方伯公前去下聘礼提
亲。赠中宪公生性好饮,每日和诸酒友一起饮酒交游,不过因生活状况不景气,有些人拒绝
和他酣畅地饮酒。自从选择太夫人做儿媳,鲜美柔滑的食物摆满几案,置备迅速。那些原来
的酒友吃惊的互相说:“先前同那人饮酒,还很少有菜肴,如今为何突然就呈现和乐的样
子?”于是看遍他家谷仓及箱子却像原来一样空乏,这之后才知道是太夫人饿着肚子冒着寒
冷去到公婆处,尽心竭力地侍候。不久,婆婆钱恭人患病且日趋严重,赵太夫人就拿出所有
的首饰交给丈夫,让他去请医生,不管医生是远是近。钱恭人不吃东西,外大母也跟着不吃。
钱恭人卧床不起,太夫人内心的哀伤可想而知啊。这些事到如今已有五十多年,但提到这些
还总是落泪。平素家居曾告诉儿子说:“我们如今生活富足了,所以能乐善好施罢了,不像
她老人家虽贫穷却好施。你们之所以有今天,如果没有她老人家的品德不能达到今天的地步,
你们做子孙的不要忘记她呀!”
乙卯年,方伯公考取得乡试中式,丙辰年成为进士,己未年便官至比部郎。太夫人跟从着来到京师,为照顾生活起居,教导抚育子女,家中和美。四年里,没有置办过一件鲜明艳
丽服饰。丙寅年,方伯公任江西佥宪,当时的长官喜欢用刑具,公庭上哀嚎声不断。太夫人
听到了,面带忧伤地说:“他们的怒气很容易消解,但受刑人的生命却难以延续,况且怎么
能用别人的灼骨之痛,来博取自已的一时之快呢?”方伯公听后为之动容说:“请随时拿这
话在违背它时提醒我。”戊寅年,方伯公因为参与驻守通、泰的军队政事,不久由河工越级
升迁为河南右辖。不久,转任河南左辖。日夜置身文书簿册中,体力逐渐耗损。太夫人常常
劝告方伯公:“该要休息了!当下不能焚琴煮鹤(这里指糟蹋身体)来求温饱,你难道没有
到双田种庄稼,喝东湖水的打算?”方伯公曰:“你所说的隐居生活是让妻子儿女生活艰难,
你如果这样说又为难什么呢!”癸未年需依官员等第调任官职,最终请求告老回乡,顺从了
太夫人的意愿。平素家居曾对儿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多年享受俸禄,稍微扩充了家里的田
地房屋,但这些不会全给你们,而要推让来赡养整个家族的人,也只有这样除顾念你们祖父
之外,也让你们明白不可以独自享有这些。你们要把这个意思记在家谱中,杜绝后世子孙的
其他念想,让我们族人能够世世代代依靠这些土地生活,不也很好嘛!”她平素家居的话语
就像这样识大体。
不肖孙儿宗道,是太夫人的外甥,从大义上讲不敢虚美外祖母的行为,然而也不愿隐瞒
外祖母的美德。只有不吝啬地把她的事迹用文字记下来,使她的精神长存,就是舅父家的大
幸,也是宗道的大幸。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
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9.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10.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9. 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10. 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
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等
信息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
子或短语,最后分点作答。
本题题干要求是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
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
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
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
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优
美。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
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
“知人论世”。
诗歌后两联提到的“话此”,要联系上文来看。“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
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
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常州百姓对沈康这个优秀的父母官到来的期待和欢迎;其实这是
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这是对沈康此去
政通人和的期待。“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惆怅”写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时的
心情,表达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后句“最忆荆溪两岸
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达了对常州的难舍和怀念之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_,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秦爱纷奢,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起舞弄清影,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6)峰峦如聚,___________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 • 潼关怀古》)
(7)投我以木桃,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 •卫风 • 木瓜》)
(8)无情未必真豪杰,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答客诮》)
【答案】 (1). 纫秋兰以为佩 (2). 锲而不舍 (3). 剑阁峥嵘而崔嵬 (4). 人亦念其
家 (5). 何似在人间 (6). 波涛如怒 (7). 报之以琼瑶 (8). 怜子如何不丈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
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
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纫”“锲”“峥嵘”“崔嵬”“琼瑶”
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五、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少 男
刘庆邦
春节刚刚过去,地上还到处能看到破碎的炮屑。人们见面互相说的是“年又跑远了”之
类的话,散布的是失落的空气。
河生两只手往两只袄袖筒里互相一插,靠在院墙外的一颗苦楝树下。从远处很难分辨出
他的实际年龄,只有走近了才会看清,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他鼻子饱饱的,脸蛋
儿鼓鼓的,一切还没真正长开,只是他的眼神有些忧郁。
他刚刚听说了姐姐定亲的事,姐姐定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河生不
大容易接受的。河生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郑重提议下,户主换上了他的名
字,从此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蹙着眉头。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
河生从刚会走路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
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厮打。他到了上学年龄,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
了。姐姐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姐姐
定亲的事让他情绪低落,沉闷,还有一些伤感。姐姐不定亲就不行吗?干吗非要定亲呢?
后来,河生偶尔听人说姐姐对象是河对岸那个村的,他还记住了他的名字。河生觉得那
人的名字生硬蹩脚的很,他在心里发誓,只承认姐姐,绝不承认姐夫。夏天的一个午后,河生跟同村的一帮人去河里摸鱼。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
水。不知为什么,他总是有些担心,担心那个人会突然从逮鱼的队伍里冒出来。真是怕鬼有
鬼,他听到了有人喊那个人的名字。那个人果然出现了!不仅出现了,还捕到了一条很大的
黑鱼。河生赶紧躲到了一丛蓖麻下面的阴影里去了,他害怕有人看到他,对他说:“河生,
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嘈杂的人群渐渐远去,河生
还呆呆地站在蓖麻下不动。他热得满脸通红,胸口出了不少汗。说实在话,那个人个头不低,
身体结实,可是他就是接受不了。他没想过姐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定亲,也许配得上姐姐的
人还不存在,反正不是像捉黑鱼的人这样的。
回到家,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河生一声不吭,装作没有听见姐姐的
话,装作被太阳晒得有些头蒙,躺在床上闭着眼,连嗯一声也没嗯。过了一会,河生悄悄起
来,从窗户里侧往外一看,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
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河生想,他对姐姐做得是不是过分。他有些
后悔,有心跟姐姐说一句话,又想不起说什么好,只好蔫蔫地回到床上,真的睡去了。
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河生说不要,连姐姐还没舍得做一条洋布裤
子,他怎么好意思花家里的钱呢?姐姐又说,学校里那么多女同学,别人家笑话呢。布买回
来,姐姐比着河生的身体裁好,一针一线地缝制。河生看见姐姐缝裤子,想起姐姐说的关于
女同学的话,心里悄悄泛起一种从未有过的东西,有些柔软,有些滋润,还有漫无边际的忧
愁……
到了秋后,原来跟姐姐订亲的那个小伙子,到外地参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让家里人替
他退亲。起初,河生并不知道退亲的事,只是发现姐姐做好了饭,却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
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刚端起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在听准了退亲的事之后,他就像
被当头砸了一砖头,头发空,腿发软,小脸顿时变得苍白。河生觉得,这件事不仅对姐姐是
一个侮辱,对母亲、对他、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个严重的耍弄和侮辱。姐姐是天下最好的姐姐,
他不明白竟有人这样无理地对待姐姐,实在让人愤恨。河生真想为姐姐出这口气,出气找不
到对象,他就转向了委屈。他无端地想,父亲去世后,一切责任都是他这个长子担着,他这
个长子当的是什么!
这回轮到河生不吃饭了。母亲问他心里到底有什么事,他只说不饿,不想吃。母亲气得
要打他,没打成,自己先哭了。母亲哭的时候提到了父亲,对父亲有所埋怨,说他们父亲要
是还活着她哪至于遭这么大的罪。
河生的委屈是一个大包,母亲的话把他的委屈捅破了,他虽然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是长子,我不哭,可他到底没能咬住,嗷的一声就哭倒在地。
他哭了一会就不哭了,他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庄严的念头:从今以后,我要好好读书……
(选自《山花》1997 年第 1 期,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中“失落的空气”,既指人们对年节氛围渐淡的失落,同时也暗示了河生听说姐
姐订亲之事后的失落心情。
B. 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将户主名字换成了河生,这一情节说明母亲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表
明她对河生寄予了厚望。
C.在看到“那个人”逮到黑鱼后,河生躲了起来,这是因为河生不喜欢“那个人”,也因为自
己没有逮到鱼而感到自卑。
D. 小说在刻画河生的形象时,着重描写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他细腻的情感变化,展
现了他的成长过程。
13. 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
14. 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
【答案】12. C 13. 从不让别人欺负弟弟、给弟弟做洋布裤子等,可见她是一个关心弟弟、
呵护弟弟的好姐姐;从接受退学决定、卖干草补贴家用等,可见她是一个吃苦耐劳、体贴家
人的好女儿;从订亲后坐着出神、打听摸鱼的人、被退亲后流泪等,可见她是一个情感细腻、
内心自尊、向往美好生活的好姑娘。
14. 对河生遭受挫折又无能为力的同情;对河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赞许;对河生希望通过读
书改变命运这一价值观的认同。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
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
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
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 项,“也因为自己没有逮到鱼而感到自卑”错误,从文中“河生赶紧躲到了一丛蓖麻下
面”“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水”可知,他根本没有摸鱼。“他害怕有人看到他,
对他说:‘河生,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可见,主
要是他不愿意当众承认有这样一个姐夫。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分直
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时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出文章情节;然后在具体情
节中分析形象特点,分析时从人物身份、职业,正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以及作者倾向和他
人评价入手,准确全面的理解人物特点;最后选择准确的词语,结合内容分析作答。
“从刚会走路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
姐跃起来就跟人家厮打”“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姐姐比着河生的身
体裁好,一针一线地缝制”,可见,姐姐始终关爱呵护弟弟,心灵手巧又聪明能干;
“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卖干草的
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可见,她是一个善解人意、懂事体贴,能吃苦耐劳的好
孩子;
从“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
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姐姐做好了饭,却
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刚端起饭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可见,
姐姐感情细腻,憧憬着爱情与婚姻,希望有着美好的生活,却被残酷的现实打击,她有着强
烈自尊心,也是一个命运悲苦、值得同情的女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结尾的意蕴和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有启发性,更
容易让考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本题探究的是小说文本结尾的艺术效果的分析。先要明确
小说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对情节的安排、人物塑造、主题的表达作用、作者的创
作意图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角度来回答。
“他哭了一会就不哭了”是河生心中已经有了主意,即“升起一个庄严的念头:从今以后,
我要好好读书”;“不哭了”其实是一个孩子意识到哭泣对于事情并没有任何帮助,无力扭转
家庭与姐姐被退婚的命运的时刻,小小年纪就不得不认清现实并打算扛起家庭重任,体现出
作者对他的心疼与同情;
这是河生从幼稚转向成熟的标志,他从原来“有事无事蹙着眉头。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
一副小父亲的样子”的自以为有担当,实则不肯承认有一个姐夫,无法接受姐夫退亲行为的
幼稚,转变为一个懂得如何真正保护姐姐,保护家庭的男子汉,那就是自己努力读书,振兴
家业,让母亲和姐姐再也不用受他人委屈;河生的成长尽管仍只是微小的一步,但他的觉醒是终于明白什么事是自己切实可以去做的,这种“不哭了”而懂得采取实际行动的转变,充
满作者对男孩终于成长,能够扛起家庭责任的欣慰与赞许之情;
同时,河生想要通过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改变家庭和姐姐的命运的打算,也寄寓着作者对他
的选择的道路的认同,以及对他们一家能拥有美好未来的无限期望。
【点睛】人物形象分析类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
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
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与主要情节和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
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
事例。
六、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谈诗歌朗诵
朱光潜
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
的。但是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
歌的内容相称。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人民为什么爱诗歌?理由也许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这个道理从我
国一些传统剧种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许多旧剧的台词并不那么完美,可是演唱起来,却有极
大的迷人的力量。不妨把《霸王别姬》《林冲夜奔》的台词改成白话,请最好的演员用话剧的
方式去表演,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话剧本不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而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
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
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
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顺着自
然的倾向,是自发的,倾泻的,无控制的,容许金粒与泥沙俱下的;而音律的形式按照规律
的要求却是自觉的,有控制的,不但要披沙拣金,而且要用一定的模型把金粒熔成一定的形
象。这样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不是生糙自
然的思想感情,而是经过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思想感情。对于朗诵诗歌来说,做
到这一步,才能算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这只是理想。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在摸索之中要做
的事很多,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我国历代诗人都特别重吟咏的功夫,过去
诗文评家教人读诗,也强调要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诵诗,即
对诗“终身为门外汉”。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书经》里就已有“诗
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
长言之”。“长言”式的朗诵能维持到两千年左右,不能单是凭习惯的惰力,因为诗歌所要表
现的情调是比较深永的,低徊往复的,走曲折线而不是走直线的,所以表现方式也要有相应
的低徊往复和曲折。长言才能在低徊往复之中把诗的“意味”“气势”“骨力”和“神韵”
玩索出来,咀嚼出来,如实地表达出来。假如这个看法略有一些道理,我们也就可进一步认
识到诗歌的朗诵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办法。
目前诗歌朗诵不少是侧重表达感情的,有时是近于表演的。在节奏上大半不但不是“长
言”,而且比语言的自然节奏还要快一点,急促一点,低徊往复的少。这和我们过去朗诵的传
统有很大的距离。责任当然不能完全在诵诗人,毛病恐怕大半还是在诗本身。如果诗本身见
不出音乐美,诵诗人当然就不能凭空添上音乐美。这就要求诗人们在语言和音律上多下更严
肃的功夫。诗歌朗诵已经把诗歌的语言和音律问题很突出地提出来了。
(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戏曲中的台词与话剧台词要求不同。
B. 朗诵中低徊往复是表达深永情感的需要。
C. 过去的诗文评家认为诵诗是懂诗的前提。
D. 旧诗在形式上的不足是由长言来弥补的。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直接指出了诗歌朗语中存在的间题,从而引出了全文的论题。
B. 文章举《霸王别姬》之例,是为了说明演员在传统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C. 未经音律形式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诗歌朗诵表达出的感情易流于生糙。
D. 诗歌朗通的成败不完全取决于朗诵者,诗歌本身的音乐美也非常重要。
17. 如何纠正诗歌朗诵中“演话剧念台词”的倾向?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D 16. B
17. 体现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做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向民族传统学习,借鉴“长
言”。【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
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 项,“在形式上的不足是由长言来弥补的”错误,原文“言之不足,故长言之”的意思是言
语说话不足以表达,所以用拉长声调歌唱来表达。而不是“旧诗形式上的不足是由长言来弥
补的”。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
进行比对。
B 项,“是为了说明演员在传统戏曲表演中的作用”错误,是为了说明“诗歌具有音乐美”;
从第二段“理由也许有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这个道理从我国一些传统
剧种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可见。
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根据题
干要求,回到原文中筛选关键信息,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从“诗歌具有音乐美”“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
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
涵泳,长久受用不尽”可见,首先要理解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
来,从而进入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长久受用不尽;
从“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而音
律的形式按照规律的要求却是自觉的,有控制的……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的洗练、节制
和熔铸……是经过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思想感情……才能算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
的统一”可见,其次,必须要使诗歌表达感情与音乐美达到统一,在理解诗歌感情的基础上,
以自觉、有控制的音律对思想感情进行洗练、节制和熔铸,从而达到思想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
从“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
传统学习……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诗
歌所要表现的情调是比较深永的、低徊往复的,走曲线而不是走直线的,所以表现方式也要
有相应的低徊往复和曲折。长言才能在低徊往复之中把诗的‘意味’‘气势’‘骨力’和‘神
韵’玩索出来,咀嚼出来”可见,还需要进行实践,并向民族传统学习旧诗吟咏的方法“长
言”,用低徊往复的表现方式把握诗歌中的“意味”“气势”“骨力”和“神韵”。
【点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
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
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
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
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七、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稻米传奇
文慧
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
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 2800 年左右的中国,水稻
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
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 1917 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
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 世起 70 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
村发现的 7000 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
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
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 年,美国圣路易
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 DNA 基因研究。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
间大致在公元前 8500 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
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
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
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
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
前中国人口数量从未超过 6000 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
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
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 11 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
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南宋人口也迅速突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
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
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 4 亿多。在这些重大
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大约 3000
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 年前东传到了日本。
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
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之路不仅为许多民族带去了食粮,更
影响了这些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稻米将中国和整个亚洲连接到
一起,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稻米文化圈”。
(有删改)
18. 下列有关水稻种植起源认定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恒河流城最早出现籼稻,瑞士人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
B. 当在中国南方发现的稻种数量与印度不相上下时,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呼声渐响。
C. 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人工栽培稻遗址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D. 通过水稻 DNA 基因研究,科学家确认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水稻种植的起源地。
19. 下列对中国水稻种植历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迁移民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与南方合适的气候、土壤相结合,推动了水稻种植。
B. 伴随着南方土地开发,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发生改变,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
C. 越南占城稻与南方本地晚稻配合成双季稻,使稻米产量与宋朝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 清朝末年,得益于水稻种植的推动,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米文明。
20. 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
【答案】18. A 19. D 20. 公元前 8500 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随后传到印度,后来印度籼稻又传回中国;3000
年前开始传到朝鲜;3000 年前开始传到越南,11 世纪起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2000 年前传到
日本;随后陆续传到西亚、欧洲等地。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
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 项,“因为恒河流域最早出现籼稻”原因错误。原文是“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
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
为正确项。
D 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作文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
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 4 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并未提
到“稻米文明取代了粟作文明”。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
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
问题。
本题要求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首先确定答题区域为“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
在公元前 8500 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
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特
别是从 11 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
方稻米的产量”“大约 3000 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
2000 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
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稻米的传播之路:公元前 8500 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随后传到印度,后来印度籼稻又传回中国;
3000 年前开始传到朝鲜;3000 年前开始传到越南;11 世纪起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2000 年
前传到日本;随后陆续传到西亚欧洲等地。
八、作文(70 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
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
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
突如其来的感动。
【答案】例文:
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
孟母三迁,图的是找个好环境,耳濡目染。鲁迅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是寻求精神的共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这智能时代,良莠不齐的讯息触手可及,不经
意间都在影响我们的认知。我们可以左右逢源,也可以作茧自缚。
白岩松有句话说得好:你如果和别人一样,每天在手机上浪费三到五小时,在不超过五个
网站就可以搜索到的内容里汲取知识,那么,你凭什么抱怨和别人相同的命运呢?
我们的肉身是一个皮囊,是一个容器,往里面盛放什么,就呈现出什么状态。盛放经典,
就可以散发出智慧的光芒;如果多是鸡汤,那也只是人云亦云清汤寡味;如果放的是垃圾,
那也只能是垃圾。提及垃圾,我倒想起前几年网络爆红的上海沈巍,流浪汉,醉心于垃圾分
类,穿着腌臜,谈吐却难掩高贵的气质,国学经典熟稔于心,玄而又玄的知识谈起来头头是
道,虽有人起哄骂是精神病,但不以为意,依旧摩挲书本为乐,抬头仰观日月星辰,低头吞
吐春秋绝学,这状态这境界,可与庄子比肩,非嗜欲深者所能管窥。他的物质世界接触垃圾,
精神世界却是以经典为伴,比起那些衣着光鲜的绣花枕头之流,真是绝妙的对比。
我很喜欢王东岳先生节目里的一句话,重塑你的认知,站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那些后
浪们,你的审美如果不能被经典影响,不能被经典重塑,那只能被网络鸡汤、网红来影响,
或者被自己的家长、七大姑八大姨的思维来影响。而许多前浪,之所以现实中混得举步维艰,
往往又是和固有的思维认知息息相关。所以,要寻找别样的人们,获取知识,叩问经典,不
要成为被网红审美俘虏的乌合之众,不要成为井底之蛙。
而一旦心灵鸡汤败坏了胃,形成所谓的阅读舒适区,经典就很难消化了,甚至会本能拒
绝经典。一旦我们接受的讯息,长久形成低层次的审美,那必将是积重难返。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
《资治通鉴》你理一遍,你是和一流的政治家曾在相同高度来俯视成败利钝,试图从他
的气度视野去看世界。《战争与和平》你翻过,就以一流的文学家的胸襟迎接那段岁月。古人
讲养气之难,睿智多才如管仲,依然逃不过司马迁“管仲器小”的按语,可以说,多广的视
野多大的格局多宽的气象,决定你能走多远。而一流的判断,不会锱铢必较于现实的几斤几
两,而是看得更高更远。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夏虫不可语冰,因为它活不到冰天雪地的冬天。井底之蛙不可与
之谈海,因为受限于井,它走不出去。浅陋之人,不可以谈大道,因为知识束缚了他的视野。
所以,认知不同,思维差异,境界有别,遇到动辄抬杠的杠精们,也要避而远之,然后,再
远之。
科幻电影《银翼杀手》有句台词印象深刻:我见过你们人类绝对没法置信的事物,我目击
太空战舰在猎户星座旁熊熊燃烧,我看见万丈光芒在黑暗中闪耀,但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消
失于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里。
也许人类只是另一个视角里的夏虫和井蛙。我们心存敬畏,我们如履薄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首先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意思
是指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即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
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接着材料对此进行了解释,“人们总是关注自己
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这就提醒考生,你所关注的、
喜爱的事物会对你产生很大的影响,提醒广大青少年,要慎重对待和选择自己喜爱的人和事
物,因为他们会“塑造你的样子”。接着又将这个内容置于智能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中,提醒
考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
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看出出题者是想要提示考生要慎重选择喜欢的对象,学会选择自己周围
的环境,以便让自己受到良好影响,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成为国家需要的“样子”。甚
至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你自己也可以成为影响别人的那个“环境”,你的优秀自然能够吸引到
与你一样优秀的人,你们会成为最默契的伙伴。当然,考生也可以思考在纷乱的环境和信息
影响下,应当有自己的坚守,有自己的主张。
参考立意:
1.学会选择有益的人生;2.你的圈子,决定你的样子;
3.不被外物左右,坚守自我认同;
4.我的人生我做主。
参考素材:
1.人们之间相互交往,总有亲与疏、配合与对抗、投缘与冷漠之别,人们之间之所以能够和谐
共处,正如《易·乾》所说,就是他们之间的五行禀赋能够实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2.环境的改变有的时候对于命运的改变会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不尝试着改变环境,你不知道
自己的能力到底在什么地方,是老虎就应该呼啸山林,是蛟龙就应该盘踞深渊。如果我们没
有勇气改变环境,就可能会是老虎进了深渊,蛟龙入了山林,不仅生命受到拘谨,也永远不
可能有龙腾虎跃的英雄气概。
3.《易经》有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又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荀子·劝学》也说“蓬
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容小觑。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此理。当一个人
身边所接触的人是正直者,这个人很容易也变为正直者;反之,友人皆为巧言令色者,这人
也容易变为巧言令色者。对于事物的判断也是如此,当一个错误的想法周围人都认为是正确
时,这位自觉者也会开始怀疑。当更多人都如此认为时,这个人就会接受这个错误的想法。
4.当今时代,信息庞杂,诱惑多多,而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定型的阶段,喜欢
什么、关注什么,和什么样的交往,可能就会受什么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生舞台
的设计师,是做一个工匠精神的坚守者,还是做一个得过且过的漂流瓶,甚至是做一个追名
逐利的违法者?你的选择决定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你的喜好会告诉你想要的答案。
5.心灵是可以塑造的,很多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活在一个好的环境中,不仅有利于我们
的身体健康,而且也有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甚至也会增加我们的幸福感。以前经常会听到
这样的话,好班风才能出好学生,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拥有一个好的环境,好的
风气,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毕竟只有少数人能独善其身,而好的环境,好的风气,对人的
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
6.环境的影响的确很重要,在环境面前,一般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在这种潜
移默化的影响之中,人的力量非常渺小。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被具体的环境所影响而改变,
因此我们要按照自己制定的目标来选择和适应环境,并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保持自己的
信仰和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离自己理想的生活越来越近,而不是迷离而越来越远。
7.当然,“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人的发展如何,取决于在不断思考与反省中,他会把自己铸就成什么样的人,他并不是一味在环境中索取,将别人推崇的榜样当做神明,
坚信崇拜之心定能把自己变为更好的人。近朱者赤的基本要求是自身拥有能力以及意志力。
参考结构:题目是“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文章先从从孟母三迁和鲁迅走异路引出“同声相
应,同气相求”。指出现实,讯息良莠不齐,看你如何选择。再以白岩松的话启迪我们思考,
然后将肉身比喻为容器,以盛放经典、鸡汤、垃圾的排比引人深思,再以沈巍物质世界接触
垃圾,精神世界却是以经典为伴加以佐证。引出王东岳的话,扣题目,提醒前浪要受经典影
响,不要受鸡汤蛊惑。再以《资治通鉴》《战争与和平》提醒年轻人,多广的视野多大的格局
多宽的气象,决定你能走多远。最后再举夏虫不可语冰,井底之蛙不可与之谈海,阐明认知
不同,思维差异,境界有别。再以科幻电影《银翼杀手》里的台词结尾,引人深思。
语文 II 附加题
一、(1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文忠公撰纪、表、志,宋景文公撰列传。当时以景文所
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
遂已。故 事 修 书 唯 官 高 者 一 人书 职 名 时 景 文 守 郑 州 在 文 忠 下。文忠曰:
“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逐于所撰各书之。古之君子,存心至公,无欲上人如此。
(节选自杨士奇《书(新唐书〉后》)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4 处)
23. 《新唐书》是:二十四史之一,这一系列的史书在体例上属__________,其开山之作是
_______;文中欧阳文忠公、宋景文公的本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4. 文中“存心至公,无欲上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22. 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忠下。
23. (1). 纪传体 (2). 《史记》 (3). 欧阳修 (4). 宋祁
24. 尊重前辈,不改他人之文;尊重他人成果,不掩他人之名。
【解析】
【2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这句话的意思是:按照旧例,修撰史书,只有官位最高的一个人写上职位名称。当时宋景文公做郑州知州,职位在欧阳修之下。
“故事”是“按照旧例”的意思,状语提前,一般在其后断开;
“修书”中,“书”是宾语,在其后断开;
“职名”作“书” 宾语,在其后断开;
“守”郑州是指做郑州知州,句中有宾语,在其后断开。
最终断句为: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忠下。
【23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第一空,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的体例,因此填“纪传体”;
第二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第三空,欧阳修,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
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第四空,宋祁,曾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新唐书》大部份为宋祁所作,前后长达十余
年。卒后谥号景文,因此称之为景文公。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 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
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从文中来看,“当时以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
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遂已”,当时认为一本史书出自两人之手,风格不同,便让欧阳修
审察并把文章改归一体,然而欧阳修认为人人有不同见解,何况宋祁是前辈,不应随意修改
他的文章,可见他尊重前辈以及他人劳动成果,不修改他人文章。
本来“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忠下”,即按照旧例,宋祁官
位比他低,本来不能写上名字,但“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遂与所撰各
书之”,可见,欧阳修不愿意掩盖宋祁的功劳,让他署名。
【点睛】断句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需要平时多朗诵文言文,形成较强的文言语
感,完成这类题,可以遵循以下方法:
①找名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
的
的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②看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
往是断句的地方。
③明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语势连贯。
④据排偶。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
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⑤依总分。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参考译文: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修撰写了纪、表、志,宋祁撰写了列传。当时认为宋祁
所写过的是过渡性文字,而且同一本史书却出自两个人之手,于是让欧阳修详细审看,好改
成同样的风格。欧阳修说:“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同,何况宋公是前辈。”于是改书这件事就
停止了。按照旧例,修书时,只有官位最高的一个人写上职位名称。当时宋景文公做郑州知
州,职位在欧阳修之下。欧阳修说:“宋公在修撰史书上出力很久,功夫很深,怎么能掩盖
他的名声呢?”于是就在他们所撰写的文章上各自署名。古代的君子,存心极其公道,无欲
无求的上人就像这样啊!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三国演义》中,刘备与陆逊在猇亭交战,诸葛亮得到消息后,令人迅速在鱼腹浦摆下“八
阵图”,后刘备战败,陆逊追击至此,为阵所困,可见诸葛亮足智多谋。
B. 《茶馆》中,常四爷在清朝灭亡后自谋生路,凭良心做事,却生活贫困,晚景凄凉,这说
明一个动荡的社会难以让普通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C. 《边城》中,傩送二老一直喜欢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因为大老的意外身亡,他压抑自己
的内心,没有进一步向翠翠表白。
D. 《哈姆莱特》中,奧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认为哈姆莱特地位高贵,其意志并不属于他自
己,因此在去法国前叮嘱奥菲利娅不要轻信哈姆菜特的爱情盟誓。
E. 《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在弟弟去世后,为保全弟弟的名誉,按照弟弟来信的请
求,给了夏尔路费和一批货,让他远赴印度,接受锻炼。
【答案】AE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的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理解时要结合作品具体的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作
品的主题、情节、环境等。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反复读,
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另外,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名著,提高自己的
语文素养。
A 项,“诸葛亮得到消息后,令人迅速在鱼腹浦摆下‘八阵图’”错误,八阵图是诸葛亮入川
时早就摆下的。
E 项,“老葛朗台……给了夏尔路费和一批货”错误,偷换概念,应该是欧也妮资助夏尔一笔
钱。“接受锻炼”也不对,只是把他打发到印度去了。
故选 AE。
26.简答题
(1)《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众人联句,起句为
王熙凤所作,她说,“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就是‘一夜北风紧’”。请结合
这句诗简析王熙凤的形象。
(2)《社戏》开篇记述了“我”成年后在北京看戏的经历。北京看戏给了“我”什么样的感
受?以此开篇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1)诗句浅白,表明其学识浅薄;诗句能领起全篇,表明其聪明颖悟,有一定领导
才能;诗句意境肃杀,表明其心怀忧惧。
(2)第一问:嘈杂拥挤;感到无趣,不想再看中国戏。第二问:欲扬先抑,突出儿时看戏回
忆的温馨。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赏析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技巧:从掌握人
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赏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语、动作、神态、细节
等。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从分析情节入手,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
望的冲突以及因此引起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
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
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
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
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5.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主题是小
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题干为:《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众人联句,起
句为王熙凤所作,她说,“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就是‘一夜北风紧’”。请
结合这句诗简析王熙凤的形象。
从诗句本身而言:浅白通俗易懂,可见王熙凤文化素养知识水平浅陋;诗句中“夜”“北
风”“紧”等词给人肃杀冷寂的压抑感觉,表明王熙凤心怀忧惧压力满满。从猜灯谜活动而
言,王熙凤作起句,有抛砖引玉的效果,能领起后面内容,总领下文和全篇。从文如其人的
角度而言,文字里传递了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表明其身份地位以及智慧超凡情商极高的性
格特点,个顶个不简单的姑娘们面前故作谦虚低调,具有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又彰显了领
导能力。
(2)本题考查创造性解读和个性化阅读能力。具体而言属于对段落作用的赏析解读。要求立
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审
美的过程,就是对生活重新体验的过程,那么,不同的读者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个性
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考试大纲》中最具开放性的一项考查。谈谈自己读相关句子的
体会,即赏析词句段,答题思路——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
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
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
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方法: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
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
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相关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
什么感情?(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相关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
感情?
题干为:《社戏》开篇记述了“我”成年后在北京看戏的经历。北京看戏给了“我”什么样
的感受?以此开篇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一问属于内容主旨层面:
先确定答题区间: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
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园,戏文已
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
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我
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
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
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走
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
他很诧异地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
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
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然后抓关键词句提炼出作者的感受:从“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
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
人对我发议论”中可见极端的拥挤杂乱聒噪;“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
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从中可见作者感到无趣,不想再看中国戏。
第二问属于段落作用,侧重结构和修辞特色:
结合后文写社戏的好看,此处写在北京看戏的煎熬无趣感,结构上前后对照,修辞上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欲扬先抑,突出儿时看戏在我回忆中的温馨美好。
【点睛】欲扬先抑,意思是要发扬、要放开,先控制、压抑。也指一种写作手法,同“先抑
后扬”,先贬低后褒扬。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
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
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
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
强调手段。运用这种方法,作者在构思与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
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另外,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
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这里的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写作实践,去
细细地体会、揣摩。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在博物馆暂时不能开门迎接观众的时期,博物馆线上展览和网络直播一时间大热起来。
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借网络直播由“窄播”到“广播”,多渠道让文物“火”起
来,继而“活”起来,是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新趋势。观众到博物馆来的传统参观方
式,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博物馆日观众量毕竟有限,且外地观众的经常性参观也较难实现。而博物馆网络直播观看数量动辄上百万,实现了博物馆文化的广泛传播,相关的
文创产品销量也直线上升。
一场优秀的博物馆直播绝非一日之功。网络直播要懂得运用网络语言,充分考虑受众特
别是年轻受众的心理需求。西安碑林博物馆“国宝深夜脱口秀”的走红,关键就在于抓住了
受众心理,讲观众听得懂、感兴趣的故事。直播本身没有一定模式,没有固定台词,没有彩
排,网友的问题五花八门,这对主播的文化积淀及知识积累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专家型
主播”往往更受欢迎。另外,吸引眼球的宣传营销也能锦上添花。“三星堆重量级神秘国宝
首度亮相”“敦煌壁画临摹现场揭秘”等都在直播开始前吊足了观众胃口。
近期的博物馆直播效果不错,有效地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让公众在家就可以领
略优秀传统文化。事实上,博物馆直播也并非因疫情影响而临时兴起,而是近些年博物馆信
息化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体现。可以预见,随着智慧博物馆的深入建设,VR 5G 等新技术的发
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加入这一模式。
( 选自黄洋《博物馆直播大热的冷思考》,有删改)
27. 文中“窄播”和“广播”分别指什么?
28. 优秀的博物馆直播需要哪些条件?
29. 博物馆直播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
【答案】27. 到博物馆来的传统参观方式;博物馆网络直播。
28. 运用网络语言,充分考虑受众心理需求;主播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及广博的知识;吸引眼
球的宣传营销。
29. 打破实体博物馆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多渠道让文物“火”起来
和“活”起来;提升文创产品的销量;智慧博物馆的模式代表了新趋势。
【解析】
2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从题干“文中‘窄播’和‘广播’分别指什么”看
具体考查了理解词语指代内容的能力。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有:(1)联系上下文。如果是一
个句子中的词语,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2)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这是一种很好
的方法。(3)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词语
的理解,即通过具体可感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大体明白词语的含义。(4)拆分法。词语一
般是由几个字组合而成的,我们可以先把词先拆开理解,再把意思合起来就可以组合出词语
【的含义。(5)看修辞义。比如比喻象征义、双关义等等。本题使用方法(1)即可。
首先找到答题区间,在开头部分,涉及前两段:在博物馆暂时不能开门迎接观众的时期,博
物馆线上展览和网络直播一时间大热起来。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界网络直播实现有“窄播”
到“广播”,多渠道让文物“火”起来,继而“活”起来,是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新趋
势。
然后结合题干进一步缩小加以理解分析:显而易见关键句为“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界网络直
播实现有‘窄播’到‘广播’”,从中提出“广播”的指代内容为“互联网+时代博物馆界网
络直播”,再联系现实生活不难理解“窄播”的内容应该是参观博物馆时聆听导播所讲的内容,
即“到博物馆来的传统参观方式”。
【28 题详解】
本题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整体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文章涉及材料的内容要点,
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
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
首先提取筛选出有用信息(答题区间):信息源在倒数第二段。
然后分别提取信息归纳整合出答案:
从“一场优秀的博物馆直播绝非一日之功。网络直播要懂得运用网络语言,充分考虑受众特
别是年轻受众的心理需求”中提取出答案(1)用网络语言,充分考虑受众心理需求。从“直
播本身没有一定模式,没有固定台词,没有彩排,网友的问题五花八门,这对主播的文化积
淀及知识积累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专家型主播’往往更受欢迎”中提取出(2)“主播要
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及广博的知识”。
从“另外,吸引眼球的宣传营销也能锦上添花”得出最后一点“吸引眼球的宣传营销”。
【2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中重要内容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需要先整体把
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
字进行归纳和概括。
信息源在第二段和最后一段:
从“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借网络直播由“窄播”到“广播”,多渠道让文物“火”起
来,继而“活”起来,是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新趋势。观众到博物馆来的传统参观方
式,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博物馆日观众量毕竟有限,且外地观众的经常性参观也
较难实现”中提取出:打破实体博物馆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从“近期的博物馆直播效果不错,有效地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让公众在家就可以领
略优秀传统文化”“多渠道让文物“火”起来,继而“活”起来,是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发
展的新趋势”“实现了博物馆文化的广泛传播,相关的文创产品销量也直线上升”中提炼出:
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多渠道让文物“火”起来和“活”起来,提升文创产品的销量。
从“可以预见,随着智慧博物馆的深入建设,VR 5G 等新技术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博物
馆加入这一模式”中得出:智慧博物馆的模式代表了新趋势。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考考点梳理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一般是那些结构复杂的长句或内容深奥的句子或者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
子。解题方法:
(1)一般情况下:考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语,即可准确解题。
(2)若句子意思比较含蓄,则可采用“还句入文”法,将考查的语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
析,并特别注意其与上下文的关系。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
(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
筛选所需信息。
(3)将题干、选项、信息源进行对照和比较,鉴别真伪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