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19-2020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安徽省蚌埠市2019-2020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答案)

ID:276421

大小:280.68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7-1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蚌埠市高一历史试卷第 1 页(共 6 页) 蚌埠市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高 一 历 史 温馨提示: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请在答题卷上答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48 分) 1.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汉朝农耕生产的是 A. 殷墟戴刑具陶俑 B. 曲辕犁 C. 耧车 D. 高转筒车 2.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提到:官营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庞大,内部分工精细,技术设备先进。 这种种后果都透过各种方式,逐渐扩散至民间。由此可知官营手工业 A. 受益于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 阻碍了中国民营手工业发展 C. 不利于工匠发挥生产积极性 D. 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3. 下表是汉朝统治者围绕着盐铁生产经营采取的决策,这反映了汉朝 统治者 决 策 西汉武帝 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将盐铁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 西汉惠帝 “复驰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 东汉和帝 “罢盐铁之禁,纵民铸煮,入税县官如故事。” A. 逐步放弃抑商政策 B. 工商业者地位出现根本转变 C. 国家垄断经济命脉 D. 政治权力干预社会经济发展 4. 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 之地。”这一观点 A. 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B. 反对“耕者有其田” C. 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D. 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5. “这次航行把基督教文明中心与印度教文明中心直接联系起来,进而把旧大陆几乎所有的重 要文明区域通过海上都联系起来,从东非到日本的各文明国家都面临着西方文明的挑战。”完 成“这次航行”的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蚌埠市高一历史试卷第 2 页(共 6 页) 6. “公元 1500 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 突的开端。”推动这一“重要转折点”到来的国家是 A. 西班牙、葡萄牙 B. 英国、法国 C. 意大利、德意志 D. 英国、荷兰 7. 下图反映了西欧部分国家商船队运载量变化情况,图中曲线①所代表的国家应是 A. 西班牙 B. 英国 C. 荷兰 D. 法国 8. 有学者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机械化,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下面关于三 次科技革命特征的阐述正确的是 A. “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 “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 “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 三次科技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9.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屈辱极大地激发了中国文明中蕴含着的深厚的爱国思想。也正是从这种 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之中,中华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开始融合。“开始融合”是指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0. 一战期间,我国城市人口的年增长率比全国人口的年增长率高。上海华界(中国人控制的区 域,与“租界”相对)人口在 10 年中增长了 3 倍,其他通商口岸如天津、青岛也吸引了许 多外来人口。对该现象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A. 列强侵略加剧农民的破产 B. 国内战争加速人口的迁徙 C. 区位优势有利于吸引人才 D. 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11. 1953—1956 年和 1979—1992 年,在国内经济史学研究中都被称为“过渡时期”。关于两个“过 渡时期”的相同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并存 B. 外资企业从无到有 C.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D. 都实行单一公有制蚌埠市高一历史试卷第 3 页(共 6 页) 12. 右图是 1984 年“江南猫王”陈莲涛送给邓小平《双猫图》,图中题词为 “不管白猫黑猫,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南方谈话”中能体 现这一主旨的是 A.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 社会主义的本质 C.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检验真理的标准 13. 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 1984 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 1996 年全线通车的南 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比喻是 A. 深圳 B. 珠海 C. 海南 D. 浦东 14. 古人主要采取中医、拜神、逃离等方式来避瘟疫,直到 1934 年,政府开展的“新生活运动” 才让“清洁、卫生、人畜分离、粪便入厕”等观念深入到乡村。这说明 A. 古人没有科学的防疫观念 B. 政府是防治疫情的主要力量 C. 卫生措施防治瘟疫最有效 D. 防疫离不开科学观念的普及 15. “一带一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项重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 战略,跟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相比最大不同是 A. 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再现或重建 B. 扬国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交流 C. 是相关的互利共赢“利益共同体” D. 套用西方的海洋观,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16. 20 世纪 30 年代初,美国政府为应对股市崩溃、欧洲银行业危机、全球商品需求逐步下降等 情况,采取措施维持本国贸易顺差,使自身在世界范围内成了众矢之的。美国这种做法 A. 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 B. 利于缓和世界经济危机 C. 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 D. 直接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17.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总统说:“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 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材料中的“战争” 是指 A. 第一次世界大战 B. 实施“新政”应对危机 C. 第二次世界大战 D. 发动“冷战”遏制苏联 18. 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提出了四大自由。实际上增加的核心是“免于匮乏”的权利,即 有人挨饿不仅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剥夺了基本权利,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改变这种不合理现 象。可见,“新自由”的提出 A. 彰显了政府新的职则 B. 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C. 遏止了经济危机蔓延 D. 突出了个人全面发展 19. 1850—1914 年和 1950—1973 年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两个“黄金时代”。这两个“黄金时代” 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科技革命推动发展 B. 对东方的殖民掠夺 C.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D. 美国扶植欧日经济蚌埠市高一历史试卷第 4 页(共 6 页) 20.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政权仍面临危机。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政策的调整并 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这一“退 却”是指 A. 斯大林模式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大规模工业化政策 21. 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 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 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 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22. 1971 年 12 月与 1973 年 2 月,美国政府被迫两次宣布美元贬值。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纷纷采用 浮动汇率,不再承担维持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这反映出 A. 世界经济霸权转到东方 B.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C. 美元失去国际货币地位 D.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3. 下图是 2000 年和 2015 年主要经济体的 GDP(单位:亿美元)。材料主要说明 A.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B. 区域经济集团发展的迟缓 C. 世界经济发展多极化在加快 D. 世界政治格局实现多极化 24. 在 1991 年这个国际体系由两极转向单极的时间点,中国国际关系学者的普遍认识是——日、 欧等国和国家集团地位相对上升,国际格局的特点是多极化趋势在加强。这说明 A. 单极世界已经建立 B. 日欧等国主导世界格局 C. 美国实力逐渐衰弱 D.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蚌埠市高一历史试卷第 5 页(共 6 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52 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 分) 材料一 明清两朝……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 清代进出口的商品数量不断增加,且种类繁多,因而贸易商品流通值呈直线上升。但明清时 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内向保守的,以禁为主,并从未间断,有的时期还出现了重大 发展。据统计,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西贸易活动中,西方诸国都表现了偏重中国物品的倾向, 使中国常常处于贸易的出超地位。 ——摘编自张增香《试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色》 材料二 近代中国各年份进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表(%) 年份 出口商品 进口商品 原料 半制品 制成品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1893 15. 6 28. 5 55. 9 8. 4 91. 6 1910 39. 8 25 35. 2 17. 6 82. 4 1920 40. 1 21. 1 39. 4 28. 5 71. 5 1930 49. 7 15. 7 34. 6 26. 9 73. 1 1936 48. 3 12. 3 39. 5 44. 5 55. 5 ——改编自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0 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 分) 材料一 国际战后重建经济计划在战争尚未结束前就已经开始。早在 1941 年 8 月,富兰克 林·罗斯福和温斯顿·丘吉尔戏剧性地会面,并承诺两国将致力恢复世界多边交易体系来取 代 20 世纪 30 年代的互惠主义。1944 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美国 和英国代表团起了主要作用,从而为两大重要国际机构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改编自(美)卡梅伦等《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 20 世纪末》 材料二 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 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 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 ——摘编自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蚌埠市高一历史试卷第 6 页(共 6 页)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大机构”的名称,结合所学指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主要 由哪两个部分构成?(8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大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10 分)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 分) 材料一 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这时跨国公司已能在全世界 进行资源配置,并在全球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 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广泛的反全球化现象呢?可以做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最贫困 人 口的收入在 1960 年约占世界总收入的 2. 3%,而今天则为 1. 1%。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 化的 过程就是资本和公司全球流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过程。全球民族 主义 者则从反对美国称霸世界、反对美国化的角度来反对全球化……反全球化运动应该明确, 它反 对的是全球化的弊端而不应该是全球化本身。反全球化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全球化的全 盘否定。 ——摘编自蔡拓《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三十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原因。(8 分) (2)据材料二,概括反全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反全球化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全球 化的全盘否定”的理由。(8 分)蚌埠市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1 页) 蚌埠市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选题(本题共 24 小题,48 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 案 C D D C B A C B A D A B 题 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 案 D D C A B A A C D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52 分) 25. (18 分) (1)特征:对外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商品种类和贸易额不断增加;贸易政策呈现保守趋势; 中国处主导(出超)地位;以朝贡贸易为主。(8 分,任意四点即可) (2)特点: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出口商品以原料(农产品)为主,科技 含量低;进口产品以工业品(消费品)为主;被动性较强。(6 分,任意三点即可) 成 因:西方经济侵略加剧;中国市场的逐渐开放;中国自然经济落后。(4 分,任意两 点 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26. (18 分) (1)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4 分) 构成:国际货币金 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4 分) (2)影响: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优势地位;规范协调国际关系,缓和国 际矛盾;使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 全球化进程。(一点 3 分,三点 10 分) 27. (16 分) (1)原因: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认可;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 推动;两极格局的瓦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世界市场不断扩大。(8 分,任意四点即 可,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2)原因: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美国霸权主义。(6 分) 理由:因为反全球化反对的是全球化的弊端而非本身。(2 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