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13 内环境及其稳态
1.(2020 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排尿量减少,检查
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其体内 CO2 含量偏高
B.体温维持在 38℃时,该患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肺部组织液增加
D.若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使患者尿量增加
【答案】ACD
【解析】
【分析】本题以高原肺水肿为情境,考察病理情况下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和调节,蕴含稳态和平衡观。
【详解】A.该患者呼吸困难导致 CO2 不能够及时排放出去,使体内 CO2 含量偏高,A 正确;
B.体温维持在 38℃时,患者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 错误;
C.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使得肺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对
水的吸引力增大,肺部组织液增加,C 正确;
D.使用药物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原尿中的水吸收会减少,导致患者尿量增加,D 正确。
故选 ACD。
【点睛】体温只要维持恒定,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2.(2020 年江苏省高考生物试卷)图是人体稳态调节机制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的激素。请据图回答
下列问题:
(1)某同学长跑时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传出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_________,从而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调节。
(2)该同学因运动大量出汗,血浆渗透压升高,激活位于__________的神经元 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
__________(填①的名称),进而促进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该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调节。
(3)该同学因运动体温升高,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皮肤血管和汗腺,增加散热;运动后,神经元 B 合
成和分泌②减少,导致③、④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减少产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激素②的名称是
__________,其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
【答案】(1)(特异性)受体 神经(或负反馈)
(2)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神经-体液(或负反馈)
(3)下降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腺)垂体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人体血压、渗透压及体温调节过程。1、调节血压的机理:当某种原因使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
器沿减压神经和主动脉神经向心血管中枢发放的冲动增多,缩血管中枢兴奋降低,使心率减慢,心率减小,
血管紧张性降低,结果血压下降;血压降低时,感受器向中枢发放的冲动减小,使心抑制中枢兴奋降低,
而心加速中枢兴奋增强,缩血管中枢兴奋亦增强,使心率变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大,结果血压
上升。2、渗透压调节的机理: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的由垂体释放
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强水的重吸收,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液的量减少;
另一方面,渗透压感受器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3、体温调节的机
理;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战栗))增加产
热.同时通过激素调节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新陈代谢活动加强,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
在炎热环境汗腺分泌活动加强,反射弧为: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
汗腺分泌活动加强,散热增多。
【详解】
(1)据题图所示可知,如果血压升高,压力感受器激活心血管中枢,作出综合分析,发出指令,通过传出
神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作用于心脏及血管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使心率减慢,血管紧张度下降,从而
降低血压,该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
(2)如果大量出汗,水分失去较多,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激活位于下丘脑
的神经元 A,促使其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作用到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脏
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该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激素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3)如果体温升高,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多,汗液的蒸发带走更多的热量,下丘脑合成和分泌促
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导致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降低细胞
代谢水平,引起细胞产热减少,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3.(2019 全国卷 III·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 CO2 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 O2 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详解】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
骼肌细胞,A 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 CO2 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
织液中,B 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
组织细胞中,C 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
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 错误。故选 D。
4.(2019 浙江 4 月选考·16)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细胞动物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C.保持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物质交换的必要条件
D.多细胞动物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D【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
稳定状态。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内环境是机体与外界环
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单细胞动物是单个细胞构成的生命体,即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 选项正确;骨骼肌
细胞的细胞膜是细胞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B 选项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的必要条件,内环境一旦失调,细胞代谢就会紊乱,C 选项正确;多细胞动物的部分细胞可以直接与外
界进行物质交换,例如蛙的皮肤细胞可以直接从外界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D 选项错误。故错误的
选项选择 D。
5.(2019 浙江 4 月选考·23)若T 细胞表面的某些分子被激活后,会使 T 细胞活性受到抑制。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A.激活这些分子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
B.T 细胞起源于骨髓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C.阻断这些分子的作用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
D.T 细胞细胞膜上的受体直接识别相应的抗原并与之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T 细胞在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接受抗原-MHC 复合体的刺激能够合成分泌多种蛋白质激活 B
细胞或细胞毒性 T 细胞,使其开始分裂分化进行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在人体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
的作用。
【详解】T 细胞活性受到抑制,则接受移植器官时可以降低机体发生细胞免疫破坏移植器官的情况,A
选项正确;T 淋巴细胞是由来源于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后,通过淋巴和血液循
环而分布到全身的免疫器官和组织中发挥免疫功能,B 选项正确;阻断这些分子,可以使 T 细胞活性免
受抑制,即可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C 选项正确;T 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MHC 抗体,而不是直接
识别抗体,D 选项错误。故错误的选项选择 D。
6.(2018 海南卷·9)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D.消化管内的液体
【答案】A
【解析】输尿管内的液体、汗腺导管内的液体、消化管内的液体均属于外界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
血浆和淋巴组成,淋巴管内的液体属于内环境,A 正确。
7.(2018 江苏卷·9)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效应 T 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
C.健康人的 T 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大量的 B 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答案】B
【解析】效应 T 细胞可以由 T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分裂分化产生,A 错误;细胞免疫的二次应答与记忆 T
细胞有关,体液免疫的二次应答与记忆 B 细胞有关,B 正确;健康人的 T 细胞经过肿瘤免疫以后,移
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C 错误;因为杂交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所以制备一种单克
隆抗体时不需要大量的 B 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只要将 B 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杂交产生的杂交瘤细胞经过
筛选后进行培养就可以生产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了,D 错误。
8.(2018 浙江卷·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肌细胞内的 CO2 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答案】A
【解析】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不断产生 O2,使其细胞内的 CO2 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 错误;血
管中的药物需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B 正确;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
起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诱发人体组织水肿,C 正确;内环境的成分
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D 正确。
9.(2018 海南卷·11)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增加
B.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
C.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减少【答案】B
【解析】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导致实验狗的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
尿激素减少,尿量减少,B 正确。
10.(2018 浙江卷·16)取某实验小鼠皮肤片,分别移植到同种小鼠甲和切除胸腺的同种小鼠乙身上。一
段时间后,观测到该皮肤片在小鼠乙身上的存活时间比小鼠甲的长。由此推断,对该皮肤片发生排斥反
应(一般指移植物作为“非已”成分被免疫系统识别、破坏和消除的免疫反应)的主要细胞是( )
A.中性粒细胞
B.T 淋巴细胞
C.B 淋巴细胞
D.巨噬细胞
【答案】B
【解析】T 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分别移植到同种小鼠甲和切除胸腺的同种小鼠乙身上的“某实
验小鼠皮肤片”,在小鼠乙身上的存活时间比小鼠甲的长,说明对该皮肤片发生排斥反应的细胞主要是 T
淋巴细胞,B 正确,A、C、D 均错误。
11.(2019全国卷III·30)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
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小鼠分组 A组 B组 C组 D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A、B、C、D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填“抗体”或
“抗原”)。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_____。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
生记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_________。
(3)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
的原因是_________。
(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答案】(1)抗体(2)A、D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4)发作迅速、消退较快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及过敏反应的有关知识。抗原进入体内,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
传递给 T 细胞,T 细胞一方面会发生增殖分化,形成记忆 T 细胞和效应 T 细胞,效应 T 细胞会攻击靶
细胞,引起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另一方面,T 细胞会分泌淋巴因子,促进 B 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记
忆 B 细胞和效应 B 细胞(或浆细胞),效应 B 细胞可以分泌抗体,与抗原结合。
免疫异常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综合征。
【详解】(1)抗体、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会引发免疫反应。
故要检测小鼠是否发生免疫应答,应该检测抗体水平。
(2)A 和 D 组两次注射的抗原相同,故会发生二次免疫,B、C 组两次注射的抗原不同,不会发生二
次免疫。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可以识别抗原,再次注射同种抗原,这些记忆细胞可以快速识别
抗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更多的抗体,发挥更强的免疫反应,
及时清除抗原。
(3)初次注射抗原甲时,体内会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再次注射抗原,机体会产生较多的抗体,血
清中含有抗体,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抗体会与抗原甲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
(4)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病,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也
不会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等。
【点睛】是否能够发生二次免疫,需要看两次注射的抗原是否相同,若相同,可以发生二次免疫;若
不相同,则不能发生二次免疫。
12.(2019 北京卷·29)流行性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
死亡。
(1)流感病毒必须在________内增殖,当侵染人呼吸道上皮细胞时,会经过________、穿入、脱壳、
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等几个阶段。
(2)流感病毒的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细胞,后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HA和NA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两种糖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氨基酸序列的变异频率非常高,
导致每年流行的病毒毒株可能不同。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原理是_______。
(4)研究者通过实验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实验材料包括:感染流感病毒后63天、21天的两位康复者的NA抗体(分别为D63、D21)、对照抗体、流感病毒和易感细胞。
①实验的主要步骤依次是:培养易感细胞、________(选择并排序)等。
a.将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b.将各混合物加入同一细胞培养瓶
c.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细胞培养瓶
d.检测NA抗体与易感细胞的结合率
e.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f.检测细胞对病毒的损伤程度
②图中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位康复者均产生了抗NA的抗体,其中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
抗体是________。选用的对照抗体应不能与________特异性结合。
③依据本实验结果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
(5)若你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请例举具体的应对措施。
【答案】(1)活细胞 吸附
(2)浆/效应 B
(3)当 HA、NA 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
故需每年接种疫苗。
(4)①a、c、e
②D63 流感病毒
③可选用 NA 制备流感疫苗。
(5)包括遵医嘱治疗和避免病毒传播两个方面。(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本题渗透了生命观念的考查,以流感病毒为材料背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生命现象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分析。
1、病毒营寄生生活,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流感病毒侵入机体后会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2、利用免疫学原理制备流感病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详解】(1)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独立代谢,必须在活细胞(宿主细胞)内增殖,病毒增殖过程:①
吸附:病毒的蛋白质外壳依靠尾部的小勾吸附在细菌等宿主细胞的表面;②注入:病毒自己的遗传物
质注入到宿主细胞内。③复制合成: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结构,在病毒遗传物质的指导下,合成病
毒蛋白质,同时病毒的遗传物质进行复制。④组装:病毒复制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装到一起,
在宿主细胞中形成许许多多的子病毒。⑤释放:宿主细胞的营养物质被子病毒利用,宿主细胞解体,
子病毒被释放出来。
(2)流感病毒的抗原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在该过程中 B 细胞受到淋
巴因子和抗原的刺激,会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3)HA 和 NA 是流感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即抗原,由于 HA、NA 的氨基酸序列变异频率非常高,当
HA、NA 结构出现变异的流感病毒入侵机体时,已有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护作用,因
此每年要根据流行预测进行预防接种。
(4)①抗体和抗原可以特异性结合,进而抑制抗原对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病毒必须侵入细胞
才能增殖,因此要观察 NA 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首先应该培养易感细胞,然后将抗体与
流感病毒结合,这种抗体通过抑制病毒进入细胞的能力来对抗流感病毒。再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
的细胞培养瓶进行培养,过一段时间检测病毒的增殖量,即可得到 NA 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
用。
②由图可知,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是 D63 抗体。选用对照抗体的一组为对照组,所选用的抗体
不能与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
③NA 抗体是蛋白质,可利用蛋白质工程对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进行提纯和结构分析,制备疫苗,其
实验思路为:可选用 NA 制备流感疫苗,进行治疗。
(5)由题意知,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严重时可致人死亡,因此流感患者做好隔离防护
措施(戴口罩),防止传染他人;及时去医院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另外还要注意多喝水,多休息等。
【点睛】1、病毒增殖过程包括:吸附、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五个步骤。
2、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 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
3、利用蛋白质工程对抗体进行结构分析,可用于疫苗的研制。
13.(2018 全国Ⅰ卷·9)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
内容如下: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 0.5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 20%葡萄糖溶液 15mL,记录尿量,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发现,与 a 相比,b 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c 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___________。取尿液加入斐林试
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____。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
于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答案】(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2)增加 葡萄糖
(3)下丘脑
【解析】(1)b 中注射的是垂体提取液,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
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 b 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
(2)静脉注射 20%葡萄糖溶液 15mL,会使血浆的葡萄糖浓度高于正常血糖水平,过多的葡萄糖会随
尿液排出体外,导致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升高,同时会带走大量的水分,使得尿量增加。斐林试
剂可与还原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
有葡萄糖。(3)实验兔出现腹泻会导致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丢失,使得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
渗透压感受器,使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引起尿量减少。
14.(2018 北京卷·29)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
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
(1)癌细胞具有无限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_________系
统发挥清除作用。
(2)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
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 1 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 iPSC 悬液,连续 4 周;
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 1 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 iPSC 的缓冲液,连续 4 周。
实验一: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 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 MEF(一种正常体细
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细胞与抗体的结合率
(%)
血清
细胞 iPSC DB7 MEF
免疫组 77 82 8
空白组 10 8 9
①比较表中 iPSC 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免疫组的数值明显________空白组的数值,说
明 iPSC 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②表中 DB7 和 iPSC 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说明 DB7 有____________。
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 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
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iPSC 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
___________免疫。
(3)研究人员另取小鼠进行实验,验证了上述推测。下图为实验组的实验过程及结果示意图。请在下
图中选择 A 或 B 填入④处,从 C~F 中选择字母填入①~③处。
(4)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 iPSC 可以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分裂/增殖免疫
(2)实验一:
①高于
②可以与抗 iPSC 的抗体结合的抗原
③抗 iPSC 的抗体可以与 DB7 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而不能与 MEF 上的抗原结合/iPSC 与 DB7 有共同
的抗原,与 MEF 无共同的抗原
实验二:细胞(3)①F②D③C④B
(4)预防和治疗癌症
【解析】(1)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机体的免疫系统能监控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
胞以及癌细胞。(2)实验一: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主要区别是:一个注射含失去增殖活性的 iPSC 悬
液,一个注射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 iPSC 的缓冲液,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含有 iPSC。
①由表可知,免疫组细胞与抗体的结合率的数值明显高于空白组的数值,免疫组含失去增殖活性的
iPSC 悬液,从而说明 iPSC 作为抗原,刺激小鼠的 B 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
了能与 iPSC 结合的特异性抗体。
②由表可知,表中 DB7 和 iPSC 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但都高于空白组,iPSC
刺激小鼠产生了能与 iPSC 结合的特异性抗体也可与 DB7 结合,推知 DB7 有与 iPSC 相似的抗原可与
iPSC 刺激小鼠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结合。
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可以看出,注射含失去增殖活性的 iPSC 悬液的免疫组细胞可以刺激小鼠产生特异
性抗体,实验结果表明 iPSC 有与癌细胞表面类似的抗原,而正常细胞表面没有。
实验二: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iPSC 进入机体,
被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 T 淋巴细胞,T 细胞分化出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 T 细胞和肿瘤细胞
接触,使其裂解死亡,这属于细胞免疫;(3)由上述实验过程可知:DB7 有与 iPSC 相似的抗原,因
此上面一组小鼠用 DB7 处理,下面一组小鼠用失去增殖活性的 iPSC 处理,上面一组小鼠发生肿瘤病
变,下面一组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在四周后提取第二组小鼠的血清,注射到第一组小鼠体内,从而
第一组小鼠产生能与肿瘤细胞结合的效应 T 细胞,与肿瘤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肿瘤逐渐缩小,
故答案为:④B、①F、②D、③C;(4)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iPSC 既能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又能刺激机体产生能与肿瘤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的效应 T 细胞,因此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
景是 iPSC 可以用于抑制或治疗肿瘤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