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归纳总结(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第 8 课 寡人之于国也
一、关于作品
《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行
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和对偶,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论辩才能。
二、重点字词:
数罟(gǔ) 洿池(wū) 鱼鳖(biē) 河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xiáng) 孝悌(tì)饿莩(piăo)
三、一词多义
凶
河内凶 ( 庄稼收成不好)
凶多吉少 (不吉利的事)
汉初匈奴凶黠 (凶恶,残暴)
甫闻凶讯 (不幸,多指丧事)
缉拿元凶 (杀人的人)
加
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加)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施加)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放上)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增加)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夸大)
或
或百步而后止 ( 有的人)
天之行,或日或雨 (有时)
莫之或止 (表示不定)
云霞明灭或可睹 ( 或许)数
数罟不入夸池(密 )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
数见不鲜(屡次)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
发
野芳发而幽香(花开放)
百发百中(发射)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直
直不百步耳(通“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笔直)
理直气壮 (直接,充分)
随君直到夜郎西(径直)
兵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穷兵黩武(战争)
草木皆兵(士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驴不胜怒(胜利)
巴陵胜状(优美)
谷不可胜食也 (尽)
四、文言虚词
于:
①对,对于 ②比 ③在 ④到 ⑤跟 ⑥向
寡人之于国也 (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
则移其民于河东 ( )
十年不收于国 ( )
以:
①拿,用 ②按 ③因为 ④表修饰 ⑤表并列 ⑥表顺承 ⑦认为
请以战喻 ( )
皆以美于徐公( )
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
斧斤以时入山林( )
以其无礼于晋 ( )
阙秦以利晋 ( )
敢以烦执事 ( )
之:
①的 ②取独 ③代词 ④语气助词 ⑤动词 ⑥宾语前置标志
何厌之有 ( )
五亩之宅 ( )
辍耕之垄上 ( )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填然鼓之 ( )
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五、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六、古今异义:
弃甲曳兵而走 古:( ) 今:( )
养生丧死无撼 古:( ) 今:(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 ) 今:( )
七、词类活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可使足民(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谨庠序之教( )
填然鼓之( )
然而不王者( )
养生丧死无憾也( )
王无罪岁( )
八、特殊句式
非我也,岁也( )
可以无饥矣( )
申之以孝悌之义(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九、写作素材
1、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年前,山林湖泊该是很多吧,孟子则已提出: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已经意识到滥
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可用于"环境与生存"等话题)
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保护老百姓,让百
姓能过上好日子。
第 9 课 劝学
一、关于课文
《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二、重点字词: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kuǐ ) 吾尝跂而望矣(qì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 其曲中规(zhòng )
虽有槁暴( yòu 通“又”)( 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zhì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通“性” )
三、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四、一词多义
焉:
①兼词,“于此”的意思 ②语气词,“了”
风雨兴焉( )
蛟龙生焉( )
圣心备焉( )
于:
①从 ②比 ③对,对于
取之于蓝 ( )
而青于蓝 ( )
善假于物也( )
者:
①用在主谓之间,表判断 ②……的人 ③……原因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而见者远(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而:
①但是 ②而且 ③表并列 ④表修饰“地” ⑤表顺承
水为之,而寒于水( )
蟹六跪而二螯( )
吾尝终日而思(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故:
①所以,因此 ②旧的 ③缘故
故木受绳则直 ( )
温故而知新 ( )
既克,公问其故( )劝:
①劝勉,勉励 ②劝说
劝君更尽一杯酒 ( )
劝学 ( )
中:
①合乎 ②中等 ③当中 ④年间 ⑤射中 ⑥心中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
晋太元中( )
木直中绳(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
疾:
①增强 ②快 ③小病 ④敏捷轻快 ⑤憎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
君有疾在腠理( )
声非加疾也( )
春风得意马蹄疾( )
致:
①到达 ②求取获得 ③表达 ④放置 ⑤情趣兴致
老妇前致词( ) 非
利足也,而致千里( )
闲情逸致( )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假:
①借助 ②借取 ③假装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
乃悟前狼假寐 ( )
绝:
①渡 ②极,最 ③断绝
而绝江河 ( )
会当凌绝顶( )夜久语声绝( )
兴:
①兴起 ②兴盛 ③创办
风雨兴焉 (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功:
①成功 ②功劳
功在不舍 ( )
位尊而无功( )
强:
①强壮 ②竭力 ③勉强 ④略多于…的
筋骨之强 ( )
大臣强谏 ( )
赏赐百千强( )
乃自强步 ( )
五、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
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六、写作素材
1、人生离不开积累
荀子在论述学习离不开积累时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聚小流而成江海,积跬步而至千里,骐骥千
里,非一跃之功。积累使人丰富,积累使人渊博。要使自己学识广博,非要做点滴的积累不
可。求知要积累,成就事业也离不开积累。李贺外出游历,背一锦囊,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
投入锦囊。晚上再加整理。他的许多优秀诗作都得益于他的“诗囊”。陶宗仪做教师时,常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偶得的诗句、随处见闻记录在树叶上,放进一口瓮里,满了就埋在树下,
后来他把十多个装满树叶的瓮挖出来,对树叶上的文字加以整理,结果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
三十卷的《辍耕录》。
2、用心专一成大事
荀子在《劝学》中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这是古往今来一切成大事者的成功金律。越王勾践之所以能够东山再起,复国雪仇,就是因
为他心无旁骛。王安石曾经说过:“有志者事竟成。”但是应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第 10 课 过秦论
一、关于课文
《过秦论》通过对秦由盛至衰,由兴到亡的历史总结,论述了它所犯的过失,揭示了导
致其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政的主张,并讽劝当时的统治者必须以秦为鉴
戒,施行仁义,以求长治久安。文章叙议结合,全篇对比到底,大量运用铺张、夸饰、排比、
对偶等辞赋的艺术手段,气势雄阔磅礴,论述酣畅淋漓。
二、重点字词:
腴(yú) 轸(zhěn) 镞(cú) 笞(chī) 恬(tián) 藩(fān)瓮(wèng)牖(yǒu) 召
滑(shào) 孝公既没(mò) 俯首颈系(xì) 践华为城(huà) 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 墨翟(dí) 蹑足行伍(háng) 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 比权量力(liàng) 万乘之势(shèng)
朝同列(cháo) 一夫作难(nàn)
三、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四、古今异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黄河 今:水道的通称
流血漂橹
古:盾牌 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份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古:吝惜今:爱惜、爱护、喜欢宽厚而爱人
古:爱惜人民 今: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古:划分 今: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2、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3、形容词的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
六、一词多义
①制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 制作、缝制 )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 制造、制作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压制、控制 )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制服 )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指挥)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规模 )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规定、制定)
②亡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 逃跑、逃脱 )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丢失、失去 )
燕虽小国而后亡 (灭亡、消亡 )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死亡 )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逃兵、逃亡的人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通“无”,没有 )
吞二周而亡诸侯 ( 使动用法,使……灭亡 )
③固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牢固、坚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坚持、坚决)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 (一定、必)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本来、原来)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既、已)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执、顽固)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然、诚然)
④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锐利、锋利)
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有利于)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
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 (利益、好处)
商人重利轻别离(利润)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胜利)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 (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丢失的东西)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⑥度
宁信度,无自信也(尺码、尺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程度、限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风度、常态)
一年一度秋风劲(次、回、量词)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写、创制)
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考虑、思虑)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推测、猜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渡”,过)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定语后置: 铸以为金人十二
3、宾语前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陈利兵而谁何。
4、介词短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5、省略句 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委命(于)下吏 聚之(于)咸阳 身死(于)人手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威振(于)四海
6、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八、写作素材
1、秦可以灭六国,统一天下,却二世而亡。贾谊分析道:“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
也。”秦的教训,似老生常谈,但对于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领导
干部不为人民谋幸福,也一样会遭到人民反对的。(可用于"反腐倡廉""民心"等话题)
2、商鞅变法,从移木立信开始,内立法度,富国强兵,外连衡使诸侯互斗,轻取西河
之外。
主要运用角度:诚信是国富民强的根本。移风易俗,除旧布新,改革是强国之道,善借
外势更能成功。
3、秦始皇一统天下,焚百家之言,以愚百姓;收天下之兵,以弱人民;毁坏名城,残
杀豪杰,自以为稳固。然陈涉将数百之众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强秦
毁于一旦。
主要运用角度: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第 11 课 师说
一、 重点字词: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 读书(dú) 传道(chuán ) 从
容(cōng)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 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须臾(yú) 怡(yí)
二、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三、古今异义: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
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教育儿童少年的学
校。
四、一词多义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 齐
师伐我(名词,军队)
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
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于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学于余(耻学于师)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
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道
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道相似也 (名词,道德学问)
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五、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 (名词作动词,学习)
六、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式)(介宾短语后置)
七、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列唐宋八大散
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
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
先秦两汉散文文法。
《师说》严正地批判了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
“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出了三点崭
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
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
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
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
《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八、写作素材
1、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
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
以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
有进步;你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提高。(可用于“学习”“合作”“帮助”等话题)
2、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
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韩愈不是说过吗,“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可用于“自信自强”
“能力”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