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ID:277981

大小:89.5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07-2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常常被人叫做“礼乐文化”。所谓“礼乐文化”,也就是明确表明在这种以培 养人格、造就文明社会为目的的文化中,礼乐起着核心的与基本的作用。其中,乐既是个人修身成德的途 径,也是理想社会和政治的旨归。这与古人对“乐”的认识有关。 虽然儒家一直讲圣人制礼作乐,实际上古人并不将乐视为纯粹人为主观的产物。乐之本,在天不在人。 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将五声对应于五行或四季,在现代人看来是牵强附会甚至是无稽之谈,却未 看到古人的良苦用心。音律是由人制定的,但却是“天之道也”。 音乐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更不是情感的产物。一方面,与乐相比,人的情感是 主观相对的,因人因地因事而不同,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写到:“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 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其哀乐之怀均也。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 另一方面,悲伤的音乐未必使听者悲伤,喜庆的音乐也未必使听者开心。 乐如果本出于天,为何又是人的产物呢?这是现代人才会有的问题,现代人相信天人永隔;对于古人 来说,天人有别,但天人相通:“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天道运行有一定的节律, 《史记•律书》中说:“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孰万物也。”天之节律即人之节律,此节 律也是人事的最高规范,依它行事,天下太平,万物和谐,人心安泰,即为王道。所以《乐论》中曾提出 这样的观点:“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 因此,乐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体制,它的规范应该具有绝对普遍性,不能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因为这 种规范性乃人类伦理生活的基本原理与范式,它绝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具有先天 的绝对性。否则,它就不再是一种公共的体制而只是私人产物了。教化如果变为实现任何个人或人群的利 益的工具,便不是教化,而是洗脑了。圣人不是根据自己的意见,而是承袭天道作乐。正如阮籍所说:“昔 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礼乐乃是“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而不是 圣人出于一己之私的发明。 但是,不管怎么说,乐之本质虽然是客观的,它的具体表现却是极为感性的,所以即便是嵇康,也从 未否认乐对人情感的巨大作用,“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但乐不是像大笑或哭泣那样的纯粹私人情 感的宣泄;乐是通过感性的方式使人扬弃了自己狭隘的主观性而上升到存在和宇宙的普遍性,达到人生和 世界的理想状态,使宇宙人生因此变得完美。(摘编自张汝伦《论“乐”》) 材料二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 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 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 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 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 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 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 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 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 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 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 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 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 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 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 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 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 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 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 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 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 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文化热不断升温,以文化命名的书籍非常之多,这可见“文化”包含的内容有愈益扩展之势。 无论哪一种行业,哪一种活动,几乎都可以和文化联系上。如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等。“文化”本来就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文化和自然物、自然存在相对而言,举凡人类劳动所 创造的一切成果,无不可称之为“文化”。如“原始文化”、“旧石器文化”,指的是初民“穴居野处”之时, 能够简单加工石器,开始用火,已脱离了一般动物那样的一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产、 精神生产都极大地丰富、复杂起来,广义的文化便兼综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人们特 予关注并加以研究的尤在“精神文化”,也就是狭义的“文化”。“精神文化”包含了语言、文字、文学、 艺术、观念、信仰、习俗等等。这些方面的差别,往往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特点与个性。现在, 人们已认识到世界的发展,必须允许文化的多元化存在,只有各种文化的取长补短,互利合作,才能出现 一个和谐的世界。正缘于此,文化的研究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大力地发掘、 抢救,便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古代对于“文化”一词的解释,从来是侧重精神层面的。文献中最早将“文”与“化”联系起来 的,是《周易•贲卦》的彖辞,其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晋代人干宝的注 解说:“四时之变,悬乎日月;圣人之化,成乎文章。观日月而要其会通,观文明而化成天下。”“要其 会通”即含有天人相应的意思。古代人理解文化、文章、文明几乎同义。“文明”即“文章而光明”的意 思。这里所谓的“文章”是指礼乐制度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应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所 达到的一个标准。有了礼乐制度,讲求道德规范,社会才完全摆脱了蒙昧、野蛮,进入了文明时代。古人 理解“文化”,尤其着眼在“化”字上,那就是以人文去教化、感化人们,使整个世界具有亮采,日臻美好。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悠久的传统文化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性格,铸成了我们民族的 精神。在我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心理等方面,无不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当我们面临着现代化发展的时候,传统文化仍旧发挥着它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或者成为发展的动力, 或者成为因袭的重担。我们的任务只能是: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同时扬弃其中的糟粕,克 服其消极的影响。传统文化树立了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确立了吸取、融合外来文化的基础。因此,它不 是历史的陈迹,也不是抱残守缺者崇拜的偶像。它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逻辑起点,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切合现代生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条件。 (选自郭维森《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作为政治教化的体制具有先天绝对性,因此圣人作乐时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天道相融合。 B. 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 大的发展。 C. 乐可以使人上升到存在和宇宙的普遍性,这对于个人修身成德和建成理想社会都很重要。 D. 现代化建设特别强调精神文化的发展,大力发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最好的例证。 2.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把音乐与自然现象的一些要素分别对应起来的做法也体现了他们对音乐本质的理解。 B. 材料一第 3 段从两方面阐释了音乐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乐本不在人。 C. “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因此古代的人们常常将二者相提并论。 D. 远古时期,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3. 下列选项表述准确且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 礼乐文明强调只要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方可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C. 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在中国古代礼乐文 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 D. 树立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切合现代生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条件。 4. 材料三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 上述三则材料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我们“面临着现代化发展的时候”,有人说: “传统文化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应该逐渐淘汰。”也有人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好 中华文化才能铸就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以上两种观点你同意哪一个?请根据材料简述理由。 【答案】1. C 2. C 3. A 4. ①对比论证:现在,文化的内容已愈扩展广义狭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均包含,人们也认识到世界 的发展,允许文化的多元化存在;而古代侧重是精神层面,尤其着眼在“化”字上。 ②引用论证:文中引用文献《周易•贲卦》的彖辞、晋代人干宝的注解。 ③举例论证:如旅游文化、饮食丈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文化”本来就有广、狭二义。 广义的文化和自然物、自然存在相对而言,举凡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无不可称之为“文化”。如“原 始文化”、“旧石器文化”。 5. 同意第二种看法。(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最后一段)理由①传统文化有正负两面:有精华、积极向上的内容;也有糟粕、落后腐朽的东西; ②对待传统文化应有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由此,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 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同时扬弃其中的糟粕,克服其消极的影响,这样才有利于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 切合现代生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 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 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题干要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 确的一项是”, A 项,“因此圣人作乐时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天道相融合”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 5 段内容“圣人不是根据 自己的意见,而是承袭天道作乐。正如阮籍所说:‘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 也。’礼乐乃是‘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而不是圣人出于一己之私的发明”可知,圣人作乐时不 能将自己的意见与天道相融合。 B 项,“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错误,原文说:“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 展”,不是继承,而是“改造和发展”。 D 项,“大力发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最好的例证”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原文“现在, 人们已认识到世界的发展,必须允许文化的多元化存在,只有各种文化的取长补短,互利合作,才能出现 一个和谐的世界。正缘于此,文化的研究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大力地发掘、 抢救,便是最好的例证”可知,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 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 和耐心。题干要求“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区间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 C 项,“因此古代的人们常常将二者相提并论”中“古代的人们”错,根据原文“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 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所以应该是“孔子等儒家”,而不是“古代的 人们”。 故选 C。 【3 题详解】 的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 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 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表述准确且能够作为论据来 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首先总结出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二的主旨内容应该是礼乐文明的源远流长及其 功能作用。 B 项,“礼乐文明强调只要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方可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表述错误,说法太绝对。 原文是“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 和谐的境界”。 C 项,“在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这句中“形成”非孔子所为,孔子只是在发展 中国古代礼乐文明方面作出了贡献。原文是“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D 项,“树立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是……”不符合材料二主旨内容,材料二的主旨内容应该是礼乐文明的源 远流长及其功能作用,“树立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是材料三中谈论的内容。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类型的分析能力。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三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请简要说明”,是对论证手法的考查。论证手法包括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 引用论证、理论论证。回答本题时,要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分析。如: “如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如‘原始文化’、‘旧石器文化’,指的 是初民‘穴居野处’之时,能够简单加工石器,开始用火,已脱离了一般动物那样的一个阶段。” 这两处 都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通过列举如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来证明“文 化”包含的内容有愈益扩展之势;通过列举如“原始文化”、“旧石器文化”,来证明凡人类劳动所创造的 一切成果,无不可称之为“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都极大地丰富、复杂起来,广义的文化便兼综了‘物质文 化’与‘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现在,人们已认识到世界的发展,必须允许文化的多元化存在,只有各 种文化的取长补短,互利合作,才能出现一个和谐的世界”和“中国古代对于‘文化’一词的解释,从来 是侧重精神层面的”,这两处的论述属于对比论证,把古代和现代的人们对于“文化”一词的理解加以对比, 突出现代人们认识到了文化的多元化存在。 《周易•贲卦》的彖辞,其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晋代人干宝的注解说: “四时之变,悬乎日月;圣人之化,成乎文章。观日月而要其会通,观文明而化成天下。”这两处运用了 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文献《周易•贲卦》的彖辞、晋代人干宝的注解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本题要求谈谈“有人说:‘传统文化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应该逐渐淘汰。’也有人说:‘传统文化是 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好中华文化才能铸就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以上两种观点你同意哪一个?请根据 材料简述理由。” 同意哪一个观点,并说明原因,要注意,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 探究,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且不可只孤立地去看一两个材料,特别 要对材料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解读。 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最后一段,应该同意第二种看法。然后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分 析原因,如: 材料二中: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 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材料三中:现在,人们已认识到世界的发展,必须允许文化的多元化存在,只有各种文化的取长补短,互 利合作,才能出现一个和谐的世界。正缘于此,文化的研究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 到了大力地发掘、抢救,便是最好的例证。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悠久的传统文化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性格,铸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在我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心理等方面,无不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当我们面临着现代化发展的时候,传统文化仍旧发挥着它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或者成为发展的动力,或者 成为因袭的重担。我们的任务只能是: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同时扬弃其中的糟粕,克服其 消极的影响。传统文化树立了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确立了吸取、融合外来文化的基础。因此,它不是历 史的陈迹,也不是抱残守缺者崇拜的偶像。它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逻辑起点,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切 合现代生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条件。 综合以上材料中的内容可知,传统文化有正负两面:有精华、积极向上的内容;也有糟粕、落后腐朽的东 西;所以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由此,我们应 该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同时扬弃其中的糟粕,克服其消极的影响,这样才有利于建设具有 民族特色的、切合现代生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点睛】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 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注: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 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3、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 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珠和觅珠人 陈敬容 珠在蚌里,它有一个等待 它知道最高的幸福是 给予,不是苦苦的沉埋 许多天的阳光,许多夜的月光 还有不时的风雨掀起白浪 这一切它早已收受 在它的成长中,变做了它的 所有。在密合的蚌壳里 它倾听四方的脚步 有的急促,有的踌躇 纷纷沓沓的那些脚步 走过了,它紧敛住自己的 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 然而它有一个等待 它知道觅珠人正从哪一方向 带着怎样的真挚和热望 向它走来;那时它便要揭起 隐蔽的纱网,庄严地向生命 展开,投进一个全新的世界。——1948 年春作于上海 (选自《陈敬容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珠在蚌里,它有一个等待”,这个“等待”是一种美丽的等待,它等待的是真正需要它和值得它付出的 人,它想“给予”,认为这是“最高的幸福”。 B.“许多天的阳光,许多夜的月光”,“阳光”和“月光”的照耀,这是蚌中珠在“等待”的成长过程中接 受的美好的沐浴。 C.“在密合的蚌壳里”,说明“珠”艰难的生存环境,它想早日向外部世界闪耀自己的光芒,但“蚌壳”却 千方百计阻止它。 D. “投进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是“珠”的终极理想,在这个世界里,珠找到了真正懂得其价值的“觅珠 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也能真正体现。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内涵丰富、含蓄朦胧,这也是九叶派诗歌在艺术表现技巧上主张“间接性”“暗 示性”的特点的具体体现。 B. 诗人创造了“珠”与“觅珠人”的意象,以“等待”为线索,把一种深刻的寓意生动地表现出来,给人 以想象和思考的余地。 C. 整首诗并未一韵到底,只是首尾音韵相同(都押 ai 韵),诗人巧妙地以音韵的转变来表达意识的流动与 情感的变化。 D. 陈敬容的诗友唐湜曾这样评论陈敬容的诗:“……她的诗就给一层忧郁的纱幕笼罩着……”这首诗形式 上清新明朗,实质上孤独忧伤。 8. “它倾听四方的脚步/有的急促,有的踌躇”,“有的急促,有的踌躇”该怎么理解? 9. 有评论说:“这首短诗改变了传统以情感为主干咏珠的平面构思,而组建了现代以哲理为主干写珠的心 理流程的立体的抒情方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珠的心理流程”。 【答案】6. C 7. D 8. ①“急促”,是在“寻觅”的过程中急躁、耐不住性子的表现;②“踌躇”,是在“寻觅”的过程中犹豫 彷徨的表现;③这两种人都不是珠要等待的人,都不是能发现珠的真正价值的人,这也与带着“真挚和热 望”的“觅珠人”作对比的。 9. 珠 心理流程:①前三句是对幸福的真谛的彻悟,②“许多天的阳光……所有”是经年累月的磨砺之后 的隐忍与坚强,③“在密合的珠蚌里……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是对外面世界的谨慎分辨与严肃思考,④ 对真挚的觅珠人到来的坚定与渴望(满怀希望与憧憬)。 【解析】 的【6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错在“它想早日向外部世界闪耀自己的光芒,但‘蚌壳’却千方百计阻止它”,从全诗来看,“密合 的蚌壳”之所以“密合”,是因为“珠”的主动选择,它“紧敛住自己的/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只 有等到带着“真挚和热望”的“觅珠人”,它才会“揭起”“隐蔽的纱网”,“投进一个全新的世界”。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实质上孤独忧伤”解析错误,这首诗清新、明朗、热情,在这里,没有迷惘困惑和忧伤孤独。尽 管诗中的两个意象只有形态上的象征造型,并无内涵的确切指定,但至少可以读出诗人拥抱生活、献身新 事业的热情和憧憬。本诗通过珠在蚌壳里积聚力量,等待觅珠人的到来,表达了热切期待将生命投入新世 界的美好愿望。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能力。需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其含义和作用。 蚌不为他们展露自己的光彩,这与觅珠人形成鲜明对比,突显蚌对自己负责,明白自己归属于珍视自己的 觅珠人。 “急促”的脚步,传达出的是在“寻觅”的过程中的急躁,耐不住性子;“踌躇”的脚步,传达出的是在“寻 觅”的过程中的犹豫彷徨。“急促”和“踌躇”分别代表两种不值得蚌珠付出的人,“它倾听四方的脚步/ 有的急促,有的踌躇/纷纷沓沓的那些脚步/走过了,它紧敛住自己的/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他们 都不是能发现珠的真正价值的人,这也与后文带着“真挚和热望”的“觅珠人”作对比,“它有一个等待/ 它知道觅珠人正从哪一方向/带着怎样的真挚和热望/向它走来;那时它便要揭起/隐蔽的纱网,庄严地向生 命/展开,投进一个全新的世界”。珠在等待“真挚和热望”的“觅珠人”的到来,表达了热切期待将生命 投入新世界的美好愿望。 【9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 概括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从“珠在蚌里,它有一个等待/它知道最高的幸福是/给予,不是苦苦的沉埋”可知,珠对幸福的真谛有了 彻悟;从“许多天的阳光,许多夜的月光/还有不时的风雨掀起白浪/这一切它早已收受/在它的成长中,变 做了它的/所有”可知,珠在经年累月的磨砺之后学会了隐忍与坚强;从“在密合的蚌壳里/它倾听四方的 脚步/有的急促,有的踌躇/纷纷沓沓的那些脚步/走过了,它紧敛住自己的/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 可知,珠在对外面世界谨慎分辨与严肃思考;从“它有一个等待/它知道觅珠人正从哪一方向/带着怎样的 真挚和热望/向它走来;那时它便要揭起/隐蔽的纱网,庄严地向生命/展开,投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可知, 珠对真挚的觅珠人到来满怀希望与憧憬。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 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 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 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 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 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围赵。魏王畏秦,使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欲令赵尊秦为帝。鲁仲连适游赵,闻此事, 乃见平原君,请为其责而归之。 鲁连见辛垣衍,曰:“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彼秦弃礼义尚首功 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为见将 军者,欲以助赵也。”……辛垣衍曰:“燕则吾请以从矣。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 耶?”鲁连曰:“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曰:“昔齐威 王尝为仁义矣,率天下诸侯而朝周。周贫且微,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居岁余,周烈王崩,诸侯皆吊, 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斮之!’威王勃然怒曰:‘叱 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故生则朝周,死则叱之,诚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无足怪。” 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邪?畏之也。”鲁仲连曰:“然 梁之比于秦若仆邪?”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辛垣衍怏然不说, 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昔者,鬼侯、鄂 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百日,而欲令之死。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 也?”…… “且秦无已而帝,……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 又何以得故宠乎?”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节选自《鲁仲连义不帝秦》有删改) (注:鲁仲连,又名“鲁连”,齐人 梁,即魏国。魏惠王徙都大梁,故魏又称“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彼秦/弃礼义/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 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B. 彼秦/弃礼/义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 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C. 彼秦/弃礼/义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 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D. 彼秦/弃礼义/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 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崩,古代指的是帝王和王后的死。古代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 B. 侯,爵位,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二等。我国自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侯爵,后代爵称和爵位制 度往往因时而异。 C. 子,古代指儿女,又可专指儿子或女儿,现专指儿子。文中“有子而好”指的是女儿。 D.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指拜两次,表达敬意。《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即此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仲连大义凛然。在劝说辛垣衍时以“鲍焦”自喻,指出自己不是心胸狭隘的人,不为个人打算。阐明 自己的态度,顺理成章地进入谈论的主题。 B. 鲁仲连善于举例。如当辛垣衍声称魏国不想救赵国时,鲁仲连举了“齐威王生则朝周,死则叱之”的例 子,说明敬畏反遭辱,力陈秦称帝之害。 C. 鲁仲连善用激将法。当辛垣衍说畏秦,并恬不知耻大放厥词说秦魏是主仆关系时,鲁仲连用“吾将使秦 王烹醢梁王”激怒他,为下一步说理服务。 D. 鲁仲连见识透彻。他用鬼侯、鄂侯、文王的事例警示辛垣衍,不尊秦为帝,必受其辱,必遭其害,使辛 。垣衍初步认识到帝秦的危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 (2)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14.通过一番唇枪舌剑的辩论,辛垣衍终于被鲁仲连说服,他“不敢复言帝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原 文简要分析。 【答案】10. D 11. A 12. D 13. (1)至于魏国,我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让魏国帮助赵国呢? (2)开始我认为先生是普通的人,现在才知道先生是天下的高士。请允许我告辞,不敢再谈尊秦为帝的事 了。 14. 鲁仲连分析帝秦的危害时特别提及辛垣衍,帝秦之后魏王不能保证安然无事,他能否继续得到宠信也尚 未可知,因为决定权在秦国手里,彻底断绝了辛垣衍的帝秦之路。辛垣衍为了自身的利益,放弃了帝秦的 打算,主动离去。所以,辛垣衍“不敢复言帝秦”根本原因在于认识到帝秦损害了自身的利益。可见他的 鼠目寸光、自私自利,与鲁仲连的深明大义形成鲜明对比。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 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 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 正误。 “弃礼义/上首功之国也”,是说“是个抛弃礼仪、崇尚战功 国家”。“弃礼义、上首功”结构一致,“礼 义”之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 B 和 C 项; “彼则肆然而为帝”是说“如果让它无所忌惮地恣意称帝”,“为帝”是动宾结构的词语,之间不能断开。 “过而”是进而的意思,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引出后面的内容。可以排除 A 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崇尚战功的国家。玩弄权术来役使它的士兵,像对待奴隶样 的驱使它的百姓。如果让它无所忌惮地恣意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只有跳进东海去死,我不能忍受 作它的臣民”。 故选 D。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的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 A 项,“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错误,“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例 如“士”的死称为不禄。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 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 项,“不尊秦为帝”错误,与“认识到帝秦的危害”矛盾。应该是“尊秦为帝,必受其辱,必遭其害”。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 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若乃,至于;“吾乃梁人也”判断句;恶,怎么。 第二句中,以,认为;“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判断句;请,敬辞,请允许我;帝,动词,尊秦为帝。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 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 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鲁仲连主要采用了激将法去说服辛垣衍不要尊秦王为帝。他说到“梁之比于秦若仆耶”,他问魏国和秦国的 关系,就好像主和仆一样吗,目的在于激怒辛垣衍,引起他的不满。还说到“然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说 自己有办法让秦王魏王,把魏王剁成肉酱。后面辛垣衍的反应是“怏然不悦”,说明已经激起了他的不满。 接着说到“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假设魏国向秦称臣后,对朝堂和后宫都会产生巨 大影响。还说到“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暗示魏王与辛垣衍也不会有好下场,彻 底断绝了辛垣衍的帝秦之路。可见,辛垣衍“不敢复言帝秦”根本原因在于认识到帝秦损害了自身的利益, 这与鲁仲连的深明大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 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秦国围攻赵国。魏王惧怕秦国,派辛垣衍从小路潜入邯郸,通过平原君跟赵王说,打算让赵王尊秦为 帝。鲁仲连恰巧在赵国,听说此事,于是去见平原君说,请允许他为平原君责问辛垣衍,打发他回去。 鲁仲连见到辛垣衍,说:“世人认为鲍焦没有博大的胸怀而死去,这种看法都错了。一般人不了解他 耻居浊世的心意,认为他是为个人打算。那秦国,是个抛弃礼仪、崇尚战功的国家。玩弄权术来役使它的 士兵,像对待奴隶样的驱使它的百姓。如果让它无所忌惮地恣意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只有跳进东 海去死,我不能忍受作它的臣民!我所以来见将军,是打算帮助赵国啊。”……辛垣衍说:“燕国嘛,我 相信会听从您的;至于魏国,我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让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假如魏国看 清秦国称帝的祸患后,就一定会帮助赵国。”辛垣衍说:“秦国称帝后会有什么祸患呢?”鲁仲连说:“从 前,齐威王曾经奉行仁义,率领天下诸侯而朝拜周天子。当时,周天子贫困又弱小,诸侯们没有谁去朝拜, 唯有齐国去朝拜。过了一年多,周烈王逝世,诸侯都去吊唁,齐王奔丧去迟了,新继位的周显王很生气, 派人到齐国报丧说:‘天子逝世,如同天崩地裂般的大事,新继位的天子也得离开宫殿居丧守孝,睡在草 席上,东方属国之臣田婴齐居然敢迟到,当斩。’齐威王听了,勃然大怒,骂道:‘呸!您母亲原先还是 个婢女呢! ’最终被天下传为笑柄。齐威王所以在周天子活着的时候去朝见,死了就破口大骂,实在是忍 受不了新天子的苛求啊。那些作天子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辛垣衍说:“先生难道没见过奴仆吗?十个奴仆侍奉一个主人,难道是力气赶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吗? 是害怕他啊。”鲁仲连说:“唉!魏王和秦王相比魏王像仆人吗?”辛垣衍说:“是。” 鲁仲连说:“那 么,我就让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酱?”辛垣衍很不高兴不服气地说:“哼哼,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先 生又怎么能让秦王烹煮了魏王剁成肉酱呢?”鲁仲连说:“当然能够,我说给您听。从前,鬼侯、鄂侯、 文王是殷纣的三个诸侯。鬼侯有个女儿长得娇美,把她献给殷纣,殷纣认为她长得丑陋,把鬼侯剁成肉酱。 鄂侯刚直诤谏,激烈辩白,又把鄂侯杀死做成肉干。文王听到这件事,只是长长地叹息,殷纣又把他囚禁 在牖里监牢内一百天,想要他死。为什么和人家同样称王,最终落到被剁成肉酱、做成肉干的地步呢?…… 再说秦国贪心不止果真当上皇帝的话,……还要让他的儿女和搬弄事非的姬妾,嫁给诸侯做妃姬,住 在魏国的宫廷里,魏王怎么能够安安定定地生活呢?而将军您又怎么能够得到原先的宠信呢?”于是,辛 垣衍站起来,向鲁仲连连拜两次谢罪说:“开始我认为先生是普通的人,现在才知道先生是天下的高士。 请允许我告辞,不敢再谈尊秦为帝的事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相见欢 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写金陵城上的西门楼居高临下,是观览江景、远眺城外景色的圣地。词人登城楼眺远,引起无限感 慨。 B. “清秋”二字,容易引起人们凄凉的心情。词中所写清秋含意较深,暗示山河残破,充满萧条气象。 C. 下片前两句写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簪缨”是贵族官僚的帽饰,这里喻人。 D. “扬州”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风本来没有感情,“风”前冠一“悲”字,给“风”注入了浓厚的感 情。结尾一句含蓄、深沉而动人。 16.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这首词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借景抒情。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 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②直抒胸臆。金人侵占中原,贵族官僚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 直言国事,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③象征。万里大地笼 罩在暮色中,江水东逝,象征南宋国势衰微。表达忧国之情、亡国之痛。④拟人。幻想请托“悲风吹泪过 扬州 ”,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 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 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簪缨是贵族官僚的帽饰,用来喻人”错误,这里是借代手法,代指贵族官僚。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 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这首词由登楼入题,“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展现在词人眼前的是夕阳下的一片 萧条的秋景,悲秋之感油然而生。“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同时,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 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词的下片直抒胸 臆,“簪缨”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 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用拟人化的手法,作者要请求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 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 切怀念。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 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 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 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 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 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抒发诗人坚持理想,纵然万死也不后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通过动作摹写人行蜀道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李密的《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自己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 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答案】 (1). 亦余心之所善兮 (2). 虽九死其犹未悔 (3). 扪参历井仰胁息 (4). 以手抚膺坐长 叹 (5). 茕茕孑立 (6). 形影相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 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 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兮”“犹”“扪”“胁”“膺”“茕茕”“孑”。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 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 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 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犬吠微闻,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 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① ,“雅舍”亦 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 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 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试,不使有纤尘。陈设虽简, ② 。西人常常讥笑 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告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 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 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比喻、借代、对偶 B. 排比、比喻、比拟 C. 对偶、夸张、排比 D. 排比、夸张、比喻 19.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可改为“清光从树间透下来,地上阴影斑斓”,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 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答案】18. B 19. “筛洒”指物体分散下落,二字富有动感,既写出了树的葱郁、繁茂,否则月光无需 穿叶洒下、阴影也不会斑斓;也形象的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明,非皎洁清明的月光无法穿过枝叶。葱郁 的梨树和清明的月光正突出雅舍环境的清幽、静谧。 20. ①细雨蒙蒙之际(结合“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与后文若大雨滂沱照应) ②我却喜欢翻新布置(参 照后文“诬告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表达特色。先提出该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 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要 看清考题的具体要求,针对性作答。 “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犬吠微闻”使用了排比;“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 片弥漫”使用了比喻;“山头吐月,红盘乍涌” 使用了比拟。 故选 B。 【19 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 后根据要求作答。 原文的“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筛洒”指物体分散下落,二字富有动感,形象的表现出了月光的皎洁、 明亮;同时,照应了上文“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衔接自然;又写出了 树的葱郁、繁茂,否则月光无需穿叶洒下,也不会“地上阴影斑斓”了。葱郁的梨树和“清光四射”的月 光正突出了“最宜月夜”的“雅舍”环境的清幽、雅致。 【20 题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 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 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还要注意字数要 求。 第一空,结合下文“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 了……”,推断①处可以填入“细雨蒙蒙之际”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下文 “诬告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 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 推断②处应该填入“我却喜欢翻新布置”之类的内容。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简洁连贯 自然。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 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 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 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 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修例风波”发生以来,香港乱象不止、动荡不宁。②“止暴制乱”不能离开法律武器,涉港国安 立法用法治之剑给出了破解香港乱局的良方。③国安法实施后,香港市民依法享有的权利自由不仅不会受 到减损,而且会得到最大程度保证。④高度国际化的城市,香港与世界的联系不会减弱,香港市民的正常 交往活动也不会被侵扰。⑤香港是法治社会,具有良好法治素养的香港市民,自然明白国安法保护了谁、 约束了谁。⑥近日,根据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近七成香港市民认同香港有责任保障国家安全。⑦法律的生 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⑧国安法要执行有效、掷地有声,仍需香港全社会同心同向、同 力同行。 【答案】(1)第③句“保证”改为“保障”; (2)第④句缺介词,在“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前加“作为”;(3)第⑥句,去掉“根据”;(4)第⑧句改为“掷地有声、执行有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 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第③句中“保证”和“权利自由”搭配不当,可以把“保证”改为“保障”;第④句中“高度国际化的城市” 和后面的句子“香港与世界的联系不会减弱……”不连贯,可以在前面加“作为”,做句子状语;第⑥句中 “根据”与“显示”用在同一句中造成句式杂糅,可以去掉“根据”;第⑧句“执行有效、掷地有声”语序 不当,国安法先颁布,再实施,可以改为“掷地有声、执行有效”。 22.阅读下面一则新闻,请按要求概括要点并组成完整的句子,不超过 20 个字。 今年入梅以来,湖北多地先后遭遇多轮强降雨。据水文专家介绍,湖北的梅雨期已呈现出与往年不同 的特点。湖北在 6 月 8 日入梅,较常年偏早近 10 天。截至目前,七轮降雨累计平均雨量达 492.8 毫米,比 历年平均梅雨总量(250 毫米)偏多 97%,梅雨期间 103 个县市区发生暴雨,其中发生特大暴雨的有荆州洪 湖、荆门东宝区、武汉江夏、仙桃、黄冈罗田、随州广水、恩施鹤峰、咸宁嘉鱼、宜昌当阳、潜江、黄石 大冶、孝感汉川、鄂州鄂城区、天门等 50 个县市区,其中襄阳樊城余岗站 1 小时降雨量 123 毫米,达百年 一遇,创当地降雨历史纪录,荆门东宝石桥驿站 24 小时降雨量达 338.5 毫米,创当地降雨历史纪录。截止 7 月 9 日,梅雨天数已达 32 天,比历史均值(26 天)多 5 天,且梅雨期还没结束。 问:今年湖北的梅雨期呈现出 的特点。 【答案】入梅早、雨量大、范围广、强度大、时间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重点在于对新闻事件的压缩、概括。作答时,要 紧扣新闻材料的内容,注意理清语段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注意字数限制。 从“湖北在 6 月 8 日入梅,较常年偏早近 10 天”可知,今年湖北的梅雨期入梅早;从“比历年平均梅雨总 量(250 毫米)偏多 97%”可知,今年湖北的梅雨期雨量大;从“梅雨期间 103 个县市区发生暴雨,其中发 生特大暴雨的有荆州洪湖、荆门东宝区、武汉江夏、仙桃、黄冈罗田、随州广水、恩施鹤峰、咸宁嘉鱼、 宜昌当阳、潜江、黄石大冶、孝感汉川、鄂州鄂城区、天门等 50 个县市区”可知,今年湖北的梅雨期范围 广、强度大;从“截止 7 月 9 日,梅雨天数已达 32 天,比历史均值(26 天)多 5 天,且梅雨期还没结束” 可知,今年湖北的梅雨期时间长。由此可以按照要求概况新闻的主要内容,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 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 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 答案。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 年 6 月 25 日,全网被一张离别留言图片刷屏了,一位来自湖北应城的 54 岁的农民工因疫情失业 而准备返乡时,在常去的图书馆的读者留言簿上写道:“我来东莞十七年,来图书馆看书有十二年。书能 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 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知)识惠东莞,(知)识惠农民工。”东莞图书馆也作 出回应:“感谢,我们一直在,等您再来!”一时激发了不少网友的共鸣。随后,在当地人社部门的积极 对接下,他顺利找到了一份环卫清洁工作,往后又能常来看书了。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温情互动,就这样得 以延续。 城市图书馆每天读者留言千千万,为什么这条留言却得到图书馆的及时回应并感动了无数人?读了以上 材料,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读书的好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往今来,读书的好处为人们 所重视,有人“学而优则仕”,有人“满腹经纶”走上“传道授业解惑也”的道路……。但是,从长远的角 度看,笔者认为读书的好处在于增加了我们做事的成功率,改善了生活的质量。 三国时期的大将吕蒙,行伍出身,不重视文化的学习,行文时,常常要他人捉刀。经过主君孙权的劝 导,吕蒙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从此手不释卷,成为了一代儒将,连东吴的智囊鲁肃都对他“刮目相待”。 后来的事实证明,荆州之战的胜利,擒获“武圣"关羽,离不开吕蒙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他的韬 略离不开平时的读书。由此可见,一个人行事的成功率高低,与他的对读书,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是密切相 关的。 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鲜花和掌声 面前,一代伟人没有迷失方向,自始至终对读书保持着热枕。牛顿的话语告诉我们,渊博的知识能让我们 站在更高、更理性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读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依然不乏对读书,对知识缺乏认知的 人,《今日说法》中我们反复看到农民工没有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最终讨薪无果;屠户不知道往牛肉 里掺“巴西疯牛肉”是犯法的;某父母坚持棍棒底下出孝子”,结果伤害了孩子的身心,也将自己送进了班 房……对书本,对知识的零解读让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他们奔波在讨薪的路上,当他们面对高墙电 网时,幸福,从何谈起?高质量的生活,从何谈起? 读书,让我们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艰辛;读书,让我们感知到“四海无闲田,农夫的犹饿死"的无奈;读书,让我们感悟到“为报倾城随太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 读书的好处在于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它填补了我们人生中的空白,让我们不至于在大好的年华里无所 事事,从书本中,我们学会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汲取成长所需的营养。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充分认识 到读书对改善生活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是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 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 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 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本题作文材料是一则叙事类的时事热点——取自当今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事例, 有人物,有完整的事件过程,有明确的事件结果。这类作文一般都是引导学生直面现实,品味人生百态, 思考他人、社会等问题,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在确定立意的时候,注意写作的问题指向是“城市图书 馆每天读者留言千千万,为什么这条留言却得到图书馆的及时回应并感动了无数人?”在此,就需要由果 溯因,抓住关键点“看书十二年、书能明理、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万般不舍”及图书馆的回应,可得 出结论。他酷爱读书,书丰盈了他的精神世界,让漂泊他乡的打工生活有了寄托(就算生活不尽如人意, 但还有书籍);一个农民工对知识充满敬畏、对图书馆充满感恩的精神实在可贵;一位 54 岁的农民工,在 繁重工作之余,持续十二年到图书馆潜心读书,这种坚持令人敬佩;针对留言,东莞图书馆的温情互动也 让人们看到,这个城市的温度不只有对高端人才的欢迎,也对小人物充满关照。 立意: (1)谈读书(阅读)的意义; (2)眼里有光,心中有爱; (3)在泥泞生活中坚守精神富足; (4)优质的服务是一种温度; (5)图书馆(城市)要让农民工有归属感。 素材: (1)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 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 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 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 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2)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 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读罗曼·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 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谛克式幻想的苦 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 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 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 (3)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 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 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 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 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 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 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4)书给我们带来了遐想和乐趣,书给我们带来了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读书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读书能陶冶性情,德润人心沿着书籍构成的阶梯,学做人,学做事,攀上一个 又一个科学的高峰。争取不断超越,走向卓越。“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 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 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 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5)读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 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写作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我们的知识体 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读书是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从课堂上掌 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大量的阅读,可以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 融汇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直至形成能力。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指出读书的好处是“增加了我们做事的成功率,改善了生活的质量”,文章举三国时期 的大将吕蒙的例子,论证了一个人行事的成功率高低,与他的对读书,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引用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的话,阐述了渊博的知识能让我们站在更高、更理性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 错误,少走弯路;举《今日说法》中的例子,论证了对书本,对知识的零解读让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的 道理。文章结尾呼吁并点题:我们要认真读书,充分认识到读书对改善生活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是 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