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ID:280747

大小:931.5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09-0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 2021 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碳元素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 B. 血红蛋白中含有大量元素 Fe C. Na+在细胞内的含量比细胞外液中低 D. 不同组织细胞中 mRNA 的种类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 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 C、H、O、N、P、S、K、Ca、Mg,其中 C、H、O、N 为基本元素,C 为最基本元素,O 是含量最多的元素;(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 Fe、Mn、Zn、Cu、B、Mo 等。 2、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 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基因表达情况不同,如血红蛋白基因只 在红细胞中表达。 【详解】A、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O,A 错误; B、Fe 属于微量元素,B 错误; C、Na+在细胞外的含量远比细胞内高,C 正确; D、由于细胞分化,不同组织细胞中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形成的 mRNA 种类不完全相同,D 错误。 故选 C。 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属于单股正链 RNA 病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COVID-19 的遗传物质中含有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B. COVID-19 侵入人体后,在内环境中不会发生增殖 C. 人体细胞能为 COVID-19 的繁殖提供模板、原料和能量等 D. COVID-19 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多肽链需要 RNA 聚合酶的催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其遗传物质是 DNA,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才能增殖。 【详解】A、COVID-19 的遗传物质是 RNA,不含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A 错误; B、COVID-19 侵入人体后,在内环境中不会发生增殖,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B 正确; C、COVID-19 增殖所需要的模板不需要人体提供,C 错误; D、COVID-19 在核糖体上合成多肽链不需要 RNA 聚合酶的催化,D 错误。 故选 B。 【点睛】 3. 下图为高等动物细胞结构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结构①的数量倍增发生于细胞分裂的分裂间期 B. 具有单层膜的结构②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C. RNA 和 RNA 聚合酶穿过结构③的方向相同 D. ④、⑤部位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去向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如图为高等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⑤分别是中心体、高尔基体、核孔、内质网、 核糖体。 【详解】A、结构①中心体的复制发生于细胞分裂的间期,A 正确; B、具有单层生物膜的结构②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活动有关,B 正确; C、RNA 和 RNA 聚合酶穿过结构③的方向相反,C 错误; D、游离在细胞质基质和附着在内质网上,它们分别形成胞内蛋白质和分泌蛋白质,二者去向不同,D 正确。 故选 C。 4. 某植物细胞能利用质子泵(转运 H+的载体)把细胞内的 H+泵出,使细胞外 H+浓度高于细胞内。H+-蔗糖 载体依靠膜两侧的 H+浓度差把 H+运入细胞的同时,将蔗糖分子逆浓度一同运入细胞(如图)。下列有关叙 述正确的是( )A. 利用质子泵运输 H+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B. 利用 H+-蔗糖载体运输蔗糖不消耗 ATP C. H+-蔗糖载体跨膜运输物质时没有特异性 D. O2 浓度对该植物细胞运输蔗糖的速率无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植物细胞利用 ATP 酶和质子泵把细胞内的 H+泵出,可见细胞内的 H+泵出需要消耗能量,需要 载体,为主动运输,“H+-蔗糖载体”能够依靠 H+浓度差把 H+和蔗糖分子运入细胞。”可见该植物细胞在蔗糖 溶液中,可以吸收外界溶液的蔗糖,会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 【详解】A、据图可知,H+进出该植物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分别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A 错误; B、据图示可知,H+-蔗糖载体依靠膜两侧的 H+浓度差,能够将蔗糖逆浓度梯度运输到细胞内,该过程不需 要消耗 ATP,B 正确; C、H+-蔗糖载体跨膜运输物质时具有特异性,只能运输 H+和蔗糖,C 错误; D、该植物细胞吸收蔗糖分子的速率,依赖于细胞内外 H+浓度差,但是 H+浓度差的维持和能量供应有关, 故该植物细胞吸收蔗糖分子的速率受氧气浓度的影响,D 正确。 故选 B。 点睛】 5. 下列有关细胞中酶与 ATP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其合成需经过转录和翻译 B. ATP 中的“A”与构成核酸中的碱基“A”表示的物质相同 C. ATP 断裂两个高能磷酸键后可作为合成某些酶分子的单体 D. 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既能合成酶又能合成 ATP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 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P 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 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 ATP 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 ADP 在体内迅速转化,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ATP⇌ADP+Pi+能量,反应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生 命活动。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部分是 RNA。 【详解】A、酶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少部分酶的本质是 RNA,无需翻译,A 错误; B、ATP 中的“A”是核糖与腺嘌呤,核酸中的碱基“A”只是腺嘌呤,因此表示的物质不同,B 错误; C、ATP 断裂两个高能磷酸键后为 AMP,可作为合成某些酶(本质是 RNA 的酶)分子的单体,C 正确; D、叶绿体基质不能 ATP,D 错误。 故选 C。 【点睛】 6. 用等体积的黑、白玻璃瓶从某池塘水深 0.5m 处的同一位置取满水样,密封后再置于原来的水层中。一 昼夜后取出,分别测定两瓶中的氧气量,结果如下表(不考虑化能合成作用)。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透光白玻璃瓶 不透光黑玻璃瓶 5.6 mg 3.8 mg A. 白瓶中浮游植物的细胞内产生 ATP 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 在一昼夜后,白瓶中水样的 pH 比黑瓶中的低 C. 在一昼夜内,黑瓶中的生物通过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约为 1.8mg D. 在一昼夜内,白瓶中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约为 1.8mg 【答案】D 【解析】 【分析】 黑白瓶法常用于水中生物光合速率的测定。白瓶就是透光瓶,里面可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黑瓶就是 不透光瓶,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黑瓶中所测得的数据可以得知正常的呼吸耗 氧量,白瓶中含氧量的变化可以确定表观光合作用量,然后就可以计算出总光合作用量。 【详解】A、白瓶中浮游植物的细胞内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也可进行呼吸作用,故产生 ATP 的场所是叶 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 错误; 【B、在一昼夜后,白瓶中溶氧量增加,说明有二氧化碳的吸收,故其中水样的 pH 比黑瓶中的高,B 错误; C、在一昼夜内,根据题中的现有数据无法算出黑瓶中的生物通过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C 错误; D、在一昼夜内,乙瓶中生产者实际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约=净光合作用释放+呼吸作用消耗=5.6-3.8=1.8mg, D 正确。 故选 D。 【点睛】 7. 下图是某实验的操作简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 A 是梨,B 为水,则得到的滤液 C 可用于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 B. 若 A 是梨,B 为水,则得到的滤液 C 密封保存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有酒精产生 C. 若 A 是菠菜叶,B 为无水乙醇,则得到的滤液 C 是用滤纸过滤的 D. 若 A 是菠菜叶,B 为无水乙醇,则得到的滤液 C 经层析后可能不会出现 4 条色素带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 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由于梨富含还原糖,且为白色,所得的汁液近乎无色,若 A 是梨,B 为水,则得到的滤液 C 可用于还原性糖的鉴定实验,A 正确; B、若 A 是梨,B 为水,则得到的滤液 C 密封保存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有酒精产生,因为梨水中富含还原糖,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B 正确; C、若 A 是菠菜叶,B 为无水乙醇,则得到的滤液 C 是不能用滤纸过滤,应该用单层尼龙布过滤,C 错误; D、若 A 是菠菜叶,B 为无水乙醇,则得到的滤液 C 经层析后可能不会出现 4 条色素带,因为研磨时没有 加入碳酸钙,会导致叶绿素被破坏,D 正确。故选 C。 【点睛】 8. 哺乳动物红细胞的部分生命历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成熟红细胞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 B. 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的分化程度各不相同 C. 造血干细胞与幼红细胞中基因 执行情况不同 D. 成熟红细胞衰老后控制其凋亡的基因开始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红细胞来自于造血干细胞,首先排出细胞核,再排出细胞器,最终凋亡。 【详解】A、成熟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A 正确; B、网织红细胞分化程度低于成熟红细胞,B 正确; C、造血干细胞与幼红细胞的分化程度不同,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C 正确; D、成熟红细胞衰老后无细胞核,无基因,故衰老之前控制其凋亡的基因已经开始表达,D 错误。 故选 D。 9.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生长,核糖体的数量增加,物质运输效率加快 B. 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合成的蛋白质有变化 C. 细胞衰老,相关基因活动加强,多种酶活性降低 D. 细胞癌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基因发生突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核质比的限制、细胞相对表面积的限制。 【详解】A、细胞生长,物质的运输效率会下降,A 错误; B、细胞分化的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合成的蛋白质会发生改变,B 正确; C、细胞衰老的过程中,与衰老有关的基因表达增强,大多酶活性会下降,C 正确; D、癌变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会减少,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D 正确。 的故选 A。 【点睛】 10. 科学家艾弗里和同事花了多年时间研究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他们将S 型菌破碎,设法去除糖类、 蛋白质和脂质,过滤得到无菌提取液,然后进行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上述提取物与 R 型菌混合培养,不会出现 S 型菌落 B. 上述提取物中加入 RNA 酶后再与 R 型菌混合培养,会出现 S 型菌落 C. 艾弗里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DNA 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因子” D. 由于提取物中还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其实验结论仍受到质疑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分析,将 S 型菌进行破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过滤得到无菌提取液中含有 DNA,与 R 型菌混合培养,会出现 S 型菌落。 【详解】A、S 型菌进行破碎,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过滤得到无菌提取液中含有 DNA, 与 R 型菌混合培养,会出现 S 型菌落,A 错误; B、在提取物中加入 RNA 酶后,只能将 RNA 水解,其中的 DNA 与 R 型菌混合培养,仍会出现 S 型菌落, B 正确; C、实验获得的结论是 DNA 是”转化因子”,即 DNA 是遗传物质,C 正确; D、设法去除绝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提取物中混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其实验结论受到质疑,D 正确。 故选 A。 11. 正确的选材和采用科学的方法是实验取得成功的关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卡尔文利用小球藻通过荧光标记法探明了暗反应中碳的转移途径 B. 萨顿利用蝗虫通过类比推理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C. 孟德尔利用豌豆通过假说-演绎法揭示了遗传的两条基本规律 D. 科学家利用豚鼠胰腺细胞通过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 CO2 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2 萨顿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孟德尔利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了 两大遗传定律,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揭示了基因杂染色体上。 【【详解】A、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可以追踪光合作用暗反应中 C 的转化途径,A 错误; B、萨顿通过观察蝗虫精子的形成过程通过类比推理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 正确; C、孟德尔利用豌豆做杂交实验,通过假说-演绎法揭示了遗传的两条基本规律,C 正确; D、科学家利用豚鼠胰腺细胞利用同位素标记法 3H 标记了亮氨酸探明了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D 正确。 故选 A。 【点睛】 12. 下列关于某二倍体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丝分裂间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经复制后数目加倍 B. 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相等 C. 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都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 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 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 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 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发生 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NA 数目加 倍。但染色体数目并未加倍,A 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但含有的染色体组数不同,前者 是后者的二倍,B 错误;C、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不相同,前者主要是着丝点分离,后者主要是同 源染色体分离,C 错误; D、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都有 DNA 复制过程,此时 DNA 的结构稳定性差,故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和染色体变异,D 正确。 故选 D。 【点睛】 13. 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一种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并将其命名为“卵子死亡”。该类患者的卵子出现发黑、 萎缩、退化的现象,导致不育。下图为该病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经基因检测Ⅰ-1 含有致病基因,Ⅰ-2 不 含致病基因。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Ⅱ-1 为杂合子的概率为 2/3 C. Ⅱ-3 与Ⅱ-4 再生一个患病后代的概率为 1/8 D. 患者的致病基因均来自于父亲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干信息知,该遗传病“患者的卵子出现发黑、萎缩、退化的现象”,故患者中只有女性,男性可能携带致 病基因,但不会患病。设该病相关的基因为 A/a。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I-1 含有致病基因,I-2 不含致病基因,且 II-2 患病,又因该病为单基因遗传病, 该病只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用假设法:伴性遗传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均不符合题意),且 I-1 基因 型为 Aa,I-2 基因型为 aa,A 正确; B、I-1 基因型为 Aa,I-2 基因型为 aa,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 1/2Aa,1/2aa,又因Ⅱ-2 患病,故其基因型为 Aa,为杂合子的概率是 1,B 错误; C、I-1 基因型为 Aa,I-2 基因型为 aa,则Ⅱ-3 基因型为 1/2Aa、1/2aa,Ⅱ-4 不患病,基因型为 aa,两者再 生一个患病后代(Aa)的概率为 1/2×1/2×1/2(女性)=1/8,C 正确;D、据题图可知,患者(女性)其母亲正常,母亲基因型为 aa,则其致病基因(A)只能来自父亲,D 正确。 故选 B。 【点睛】 14. 若“P→Q”表示由 P—定能推理得出 Q,则下列选项符合这种关系的是 A. P 表示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Q 表示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P 表示父亲是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Q 表示女儿患有该病 C. P 表示某生物为单倍体,Q 表示该生物体细胞中含 1 个染色体组 D. P 表示某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Q 表示该生物性状发生了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发生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因 此遵循分离定律,不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 错误; B、父亲是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其致病基因一定传给女儿,所以女儿一定患有该病,B 正确; C、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因此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一定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含有一个染 色体组,如四倍体产生的配子形成的单倍体含有 2 个染色体组,C 错误; D、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D 错误。 故选 B。 15. 下图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过程为遗传信息的复制,在人体的所有细胞中都可能发生 B. 图②过程为遗传信息的转录,需要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 C. 图③过程为遗传信息的翻译,最后得到的三条多肽链的结构相同 D. 图④过程为染色体上基因的表达,需要多种 RNA 和多种酶的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片①是 DNA 的复制,②是 DNA 的转录,③是翻译,④是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 【详解】A、图①过程为遗传信息的复制,在人体的部分细胞中可能发生,但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如神经细胞,A 错误; B、图②过程为遗传信息的转录,需要四种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B 错误; C、图③过程为遗传信息的翻译,同一条 mRNA 上结合三个核糖体,最后得到的三条多肽链的结构相同,C 正确; D、图④是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一般在原核细胞中,无染色体,D 错误。 故选 C。 16. 如图是基因型为 AaBb 的二倍体动物某个细胞的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猫叫综合征的形成机制与该细胞的变异类型相同 B. 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 A 和 a 基因是基因重组造成的 C. 该细胞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 ABb 或 aBb 或 A 或 a D. 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其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全不正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 猫叫综合征,患者第 5 号染色体短臂缺失,故又名 5p—综合征,为最常见的缺失综合征,因婴儿时有猫叫 样啼哭而得名,其原因在于患儿的喉部发育不良或未分化所致,发病率约为 1/50000,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卵细胞形成过程:【详解】A、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部分缺失造成的遗传病,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图示过程可造成染色体数 目变异,A 错误; B、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是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B 正确; C、一个卵母细胞仅能产生一个卵细胞,由图得,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 AaBBbb,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 型为 ABb 或 aBb,C 错误; D、该细胞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都不正常,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卵细胞产生过程的特殊染色体行为,需明确猫叫综合征的产生原理及卵细胞形成过 程中的特殊染色体行为。 17. 将基因型为 AaBb 的植株的花粉粒或花瓣细胞同时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离体培养,正常情况下,花粉粒 或花瓣细胞发育成的幼苗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 A. ab B. Ab C. aaBB D. AaBb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保证了亲子代细 胞之间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题意分析,花药离体培养以及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分裂方式均为有丝分裂,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花粉 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是 AB、Ab、aB、ab;花瓣细胞培养发育成的幼苗的基因型 AaBb。【详解】AaBb 的植株形成的花粉粒基因型是 AB、Ab、aB、ab,则花粉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 型是 AB、Ab、aB、ab;花瓣细胞的基因型是 AaBb,则植物组织培养形成的幼苗的基因型是 AaBb。则幼 苗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aaBB。即 C 正确。 故选 C。 【点睛】 18.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具有随机性 C.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任何变异都能作为进化的原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 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 正确; B、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具有不定向性和随机性,B 正确;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 正确; D、可遗传的变异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D 错误。 故选 D。 19. 下图为人类某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病属于人体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 激素 A 增多会促进垂体合成分泌激素 B C. T 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能促进细胞甲的形成 D. 使用免疫抑制剂能有效缓解该病患者的病症 【答案】B 【解析】【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浆细胞(细胞甲)分泌产生的抗体能够与甲状腺细胞中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 B)的受体 结合,从而阻碍甲状腺激素(激素 A)的分泌,导致激素 B 分泌增多,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详解】A、分析图解可知,该病是抗体作用于自身组织细胞,导致自身组织损伤,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 A 正确; B、激素 A 表示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激素 B 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 错误; C、T 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能促进 B 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细胞甲)的形成,C 正确;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够有效的缓解该病的病症,D 正确。 故选 B。 20. 下列有关生物数量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B. 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C. 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诱虫器上方要使用热光源照射 D. 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后直接用显微镜观察计数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 (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 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 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3.酵母菌的种群密度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 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 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4.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 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 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详解】A、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可以使用样方法,为确保结果精确应随机取样,A 正确; B、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B 正确; C、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诱虫器上方要使用暧光灯照射,C 正确。D、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D 错误。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了高中生物课本中的相关实验的考查,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难度 适中。考生要能够识记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记忆科学实验的方法的理解。 21. 如图是植物激素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拟南芥根和茎生长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IAA 浓度为 b 时,根不生长 B. 相对茎而言,根对 IAA 和 GA 更敏感 C. IAA 浓度大于 c 时,茎的生长受抑制 D. IAA 和 GA 对根和茎的作用都表现出两重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IAA 低浓度促进根、茎生长,高浓度抑制根、茎生长;GA 对根、茎表现为促进作用,并且相对 茎而言,根对 IAA 和 GA 更敏感。 【详解】A、IAA 浓度为 b 时,对根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表现为正常生长,A 错误; B、由图可知,相对茎而言,根对 IAA 和 GA 更敏感,B 正确; C、IAA 浓度大于 c 时,对茎的生长促进作用减弱,C 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出 GA 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所以没有两重性,仅 IAA 表现出两重性,D 错误。 故选 B。 22. 下图是人体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其中①~⑤表示相关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为传入神经,未受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B. ②为神经中枢,能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C. ③为突触,由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会使突触后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D. ⑤是由肌肉细胞构成的效应器,刺激④引起⑤的收缩反应不属于反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判断感受器的方法有二:一是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二是根据③突触上兴奋传导的方向判断。反射的 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①传入神经→②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 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①为传入神经,未受刺激时,钾离子外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A 正确; B、②为神经中枢,具有对来自传入神经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B 正确; C、③为突触结构,兴奋只能由突出前膜传到突触后膜,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若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则使突触后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C 正确; D、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而不是直接由肌肉细胞构成,D 错误。 故选 D。 23. 下图是某自然区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t1 时刻,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均达到 K/2 B. t2 时刻,甲、乙两种群间的竞争程度最高C. 0~t1,甲种群的增长量大于乙种群 D. 0~t2,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均成“S”型增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共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且对一者或二者均有利。如大豆和根瘤菌。 2.寄生,一种生物寄住在另一种生物的身体,后者称为寄主或宿主,寄主受害,寄生生物受益。如各种寄 生虫。 3.竞争,两种生物对生存资源的需求基本一致,为了生存而抢夺生存资源。分为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如 植物间争夺光和水分。 4.捕食,在食物链上处于上下级关系的生物,称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如老虎与羚羊等。 【详解】A、t1 时刻,甲、乙两种群的数量达到相同,不能确定是否是 K/2,A 错误; B、随时间的推移,甲乙个体数量的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 t2 时刻降为零,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后 减,最终被淘汰,因此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2 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B 错误; C、0~t1,甲乙个体数量的比增加,说明甲种群的增长量大于乙种群,C 正确; D、O〜t2 时间范围内,甲数量不断减少,乙不断增多,甲不符合“S“型曲线增长,D 错误。 故选 C。 【点睛】 24. 研究发现,斑马群整齐地排列成一队使条纹融合在一起,会让捕食者难以专注于某一个猎物而增加其发 现单个猎物的难度。下列有关叙述正确是( ) A. 该斑马群属于同一种群,其空间特征为随机分布 B. 斑马条纹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只能来自于生物 C. 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斑马群的发展和进化 D. 斑马群的密度越大,捕食者捕食的成功率越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的空间特征;种 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的空间特征是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生物碱、有机酸、性外激素、信息素、尿)、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详解】A、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该斑马群属于同一种群,据题干“斑马群整 齐地排列成一队使条纹融合在一起”可知,其空间特征为集群分布,A 错误; B、斑马条纹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可来自无机环境,也可来自生物,B 错误; C、捕食者的存在使食物链中的生物通过反馈进行调节,有利于斑马群的发展和进化,C 错误; D、由题“斑马群整齐地排列成一队使条纹融合在一起,会让捕食者难以专注于某一个猎物而增加其发现单 个猎物的难度”可知,斑马群的密度越大,捕食者捕食的成功率越低,D 正确。 故选 D。 25. 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特殊的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该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昆虫→蛙→蛇这样的食物链 B. 树下草菇等真菌的存在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草菇利用残枝枯叶合成自身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到第二营养级 D. 该立体农业的建立,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立体农业方法是一种以生物生存、生长特性和生态学为科学依据而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多维农业 经营方法。它具有四大特点:①多层次性,实行农牧渔相结合,充分利用生物间互惠共生关系,发挥群体 优势;②充分利用阳光、水、气、热等自然资源,投入少,产出高;③保护环境,消除污染;④有利于生 产、经济、社会、生态四种效益同步增长。 【详解】A、食物链起始端必须是生产者,而昆虫不是生产者,A 错误; B、草菇在生态系统中都是作分解者,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 正确; C、草菇利用残枝枯叶合成自身有机物时,属于分解者对残枝落叶的分解作用,分解者不是食物链中的环节, 故不能说该过程中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到第二营养级,C 错误; D、该立体农业的建立,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但是提高了能量利 用率,D 错误。 故选 B。 【点睛】 二、非选择题 26. 为探究光照强度对 A、B、C 三个不同品种魔芋幼苗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将长势一致的三种魔芋幼苗栽培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测得的魔芋叶肉小圆片的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下列问题: (1)图中净光合速率是在__________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 CO2 的吸收量。CO2 进入叶绿体后,与__________结合而被固定,固定产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__________。 (2)三个不同品种的魔芋,最适宜在果树林下套种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单独种植 A、B 两个品种的 魔芋时,如果种植密度过大,那么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 (3)实验结果表明,C 品种魔芋在光照强度大于 800 时,气孔导度轻微下降,胞间 CO2 浓度变化不大,但 净光合速率却有所下降,推测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温度、CO2 浓度 (2). 五碳化合物(或 C5) (3). ATP 和[H] (4). C (5). A (6). 种植密度过大,使植株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由图可知光照强度降低导致 A 品种魔芋净 光合速率降低的幅度比 B 品种大 (7). 高光照强度降低了 C 品种魔芋与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 【解析】 【分析】 光的饱和点是植物最大光合作用强度需要的最低光照强度,由图可知,三种植物光的饱和点 A>B>C。光 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 ATP 的形成;光合作 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 被 C5 固定形成 C3,C3 在光反应提供的 ATP 和[H]的作用 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1)由题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光合速率,其他的变量属于无关变量,因 此图中净光合速率是在温度、CO2 浓度等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测得的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 CO2 的吸收量。 CO2 进入叶绿体后,与 C5 结合而被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 ATP 和[H]。 (2)由分析可知,三种魔芋光饱和点最小的植物是 C,适于弱光下生长,因此适宜在果树林下套种的是 C,单独种植 A、B 两个品种的魔芋时,如果种植密度过大,那么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是 A,因为种植密 度过大,使植株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由图可知光照强度降低导致 A 品种魔芋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幅度比 B 品种大。 (3)C 品种魔芋在光照强度大于 800 时,气孔导度轻微下降,胞间 CO2 浓度变化不大,但净光合速率却有 所下降,推测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最可能原因是光照强度过强,温度过高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使 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 【点睛】答题关键在于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7. 西瓜为一年生二倍体植物。瓜瓤脆嫩,味甜多汁,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是夏季主要的消暑果品。请回答 下列问题: (1)为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科研人员先要通过一定的处理方法获得四倍体西瓜,最常用最有效的处理方 法是__________。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__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同一物种,判断的依 据是__________。 (2)为研究西瓜果肉颜色的遗传,科研人员以纯合白瓤西瓜为母本(P1)、纯合红瓤西瓜为父本(P2)进 行了如下的杂交实验: ①西瓜的白瓤和红瓤果肉这一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科研人员推断这对相对性状不可能 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推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②假设西瓜果肉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__________,且对果肉颜色的控制方式 是:只要有_________就表现为白瓤,只有当_________时才表现为红瓤。 ③为验证第②题的假设,可将亲本杂交得到的 F1 自交,若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则证明 假设正确。 【答案】 (1). 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或萌发的种子 (2). 不属于 (3). 二倍 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后代三倍体西瓜不育 (4). 白瓤 (5). 杂交三后代中白瓤西瓜与红瓤西 瓜的比值是 3∶1,而不是 1∶1 (6). 非同源染色体上(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7). (一个)显性基 因 (8). 两对基因全为隐性 (9). 白瓤西瓜∶红瓤西瓜=15∶1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秋水仙素作用的机理: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 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 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可 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 【详解】(1)为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科研人员先要通过一定的处理方法获得四倍体西瓜,该过程中通常 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来完成染色体加倍的过程,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不属于 同一物种,因为二者杂交后获得的三倍体不能产生后代,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为不同的物种。 (2)①根据杂交组合一 实验结果可知西瓜的白瓤和红瓤果肉这一对相对性状中,白瓤对红瓤为显性;在 杂交三即测交后代中白瓤西瓜与红瓤西瓜的比值是 3∶1,而不是 1∶1,据此科研人员推断这对相对性状不可 能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②假设西瓜果肉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两对同源染色体 上),即控制西瓜白瓤和红瓤性状的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对果肉颜色的控制方式是:只 要有显性基因就表现为白瓤,只有当两对基因为隐性纯合时才表现为红瓤。 ③为验证第②题的假设,可将亲本杂交得到的 F1 自交,若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瓤西瓜∶红瓤西瓜 =15∶1,则证明假设正确,即为基因型中只要有显性基因就表现为白瓤,只有当两对基因为隐性纯合时才表 现为红瓤。 【点睛】熟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特殊比例 分析相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正确辨析新物种是否出现也是本题的考察点。 28. 少数哺乳动物有冬眠习性。为研究哺乳动物冬眠期的生理特点,研究人员对冬眠期间与非冬眠期间的金 色中仓鼠的多项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测定的部分数据如下表。 冬眠期 非冬眠期 葡萄糖(mmol/L) 3.91. 5.73 甘油三酯(mmol/L) 0.33 1.5 免疫细胞(109/L) 0.93 7.99 血红蛋白(g/L) 171 163.5 红细胞(1012/L) 8.66 8.18 请回答下列问题: 的(1)哺乳动物体温调节的方式是__________,调节体温的神经中枢在__________。 (2)冬眠状态下的金色中仓鼠,其体内能增加产热和提高神经兴奋性的__________激素的分泌量会降低。 (3)冬眠期的金色中仓鼠体内的免疫细胞会__________,而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并不降低,表明 红细胞__________的能力对冬眠期的动物极为重要。 (4)冬眠期的金色中仓鼠体内__________含量的明显下降,反映出少数哺乳动物在寒冷冬季进行休眠的主 要目的是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2). 下丘脑 (3). 甲状腺激素(或甲状 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4). 减少 (5). 运输氧气 (6). 葡萄糖和甘油三酯 (7). 降低代谢率,减少 能量消耗,使动物在冬季食物短缺期间得以存活 【解析】 【分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 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 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1)据分析可知,哺乳动物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调节体温的神经中枢在下丘 脑。 (2)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和提高神经兴奋性,冬眠状态下的金色中仓鼠该激素的分泌量 会降低。 (3)据表格数据可知,冬眠期的金色中仓鼠体内的免疫细胞会减少,而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的含量并不 降低,表明红细胞运输氧气的能力对冬眠期的动物极为重要。 (4)据表格数据可知,冬眠期的金色中仓鼠体内葡萄糖和甘油三酯含量的明显下降,反映出少数哺乳动物 在寒冷冬季进行休眠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代谢率,减少能量消耗,使动物在冬季食物短缺期间得以存活。 【点睛】本题结合体温调节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掌握相关知识点结合题意答题。 29.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一般包括红树林、滩涂和基围鱼塘三部分。下图为某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模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红树林湿地不同潮间带分布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差异,这体现了 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2)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的修复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演替,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 网的恢复,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增强。 (3)基围鱼塘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水产品,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为保护红树林湿地的 生物多样性,可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__保护。 (4)每年输入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伴生植物等生产者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 式散失,一部分流入初级消费者,其余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产者 (2). 水平 (3). 次生 (4). 抵抗力 (5). 直接 (6). 就地 (7). 流 向分解者 (8). 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红 树林中所有的生物构成群落,这些生物沿不同潮间带的起伏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若生态系统被破坏,原有的土壤等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种子 等繁殖体,这种演替称次生演替。群落演替一般朝向物种丰富度增加的方向进行。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实用意义的、观赏及旅游 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是指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潜在价值是指不太清楚的价值。保护生 物多样性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式。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一般有以下去路: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 分解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⑴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生产者,它能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供其他生物生存利用。红树林湿 地不同潮间带是受地形起伏影响形成的,其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⑵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并未造成全部生物灭绝,其原有的土壤条件被保留,还有植物的繁殖体等, 所以属于次生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数目增加,食物网恢复,增强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干扰保持原状的能力,即增强了抵抗力稳定性。 ⑶基转鱼塘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水产品,这是给人类提供食物的实用价值,属于直接价值。在红树林湿地 建立自然保护区,没有进行生物迁移,属于就地保护。 ⑷生产者体内的能量有四个去路,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分解 利用;④未被利用的能量。 【点睛】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