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咏潜在矛盾,感悟刻骨相思——《涉江采芙蓉》微课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涵咏潜在矛盾,感悟刻骨相思——《涉江采芙蓉》微课教学设计

ID:281275

大小:17.47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9-1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涵咏潜在矛盾,感悟刻骨相思——《涉江采芙蓉》微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2 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属于汉代的一首文 人五言诗。该诗借助采芙蓉、望旧乡、长路等意象表达了游子、思妇的刻骨相思,也折射 了当时社会的动荡黑暗的面影。诗中的潜隐矛盾、互文之望等表现手法对游子、思妇的相 思之情的抒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构成了该诗的篇性。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歌的类性有了一定了解,但对篇性的审美开掘仍存在一定难度——如本 诗的悬想手法,多角度交错叙写,就不一定知之甚深。基于这一情况,对篇性的审美开掘 便成了教学的核心。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悬想手法、多角度交错叙写、虚实相生等技巧(教学重点); 2.感悟诗歌核心意象,多角度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3.就诗歌情感表达内涵,实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打通。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流程 (一)检查所学,导入新课 1.导入:从古至今,都有一种情生于人心、绵延不绝,那就是“思”。比如,“独在异 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亲人之思;“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 故国之思;“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恋人之思。今天,我们将会碰到又一种“思”,看看《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为什么思,思谁,怎样思? 2.朗读。配乐朗读诗歌,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讨论、分享品味诗歌的收获。 (二)了解背景,感悟情感主题 1.分享:第一小组,与同学讨论分享诗歌的创作背景。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期动荡不安时代人民思想情感的表现。由于党祸之变、黄巾 之乱以及饥荒和瘟疫的发生,再加上统治者肆意屠杀,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夫妇、 家庭的分离,是当时最普遍的现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的向往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人民流离失所,想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成了奢望。 2.鉴赏:通过对诗歌的玩绎,你感觉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3.这种“思”的传达,你还能想到古往今来哪些动人的爱情故事? 如《国风·王风·君子于役》中妻子思念远戍的丈夫“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 于役,苟无饥渴。” (三)品读意象,挖掘潜在矛盾 1.不知欲遗谁,何必涉江采? 明确:这在形式上是主人公心理和行动的矛盾冲突。 (1)为何不知遗谁? 明确:涉江采芙蓉这一过程说明:主人公在心理上全然生活在“心上人就在我身边” 的这一幻境中,因“芙蓉之美”而忘却了“离居的现实”与“相思之苦”。这种失去理智、 失去因“芙蓉之美”而忘却了“离居的现实”与“相思之苦”。这种失去理智、失去记忆的 现象,正是极化情感的表现。 (2)这种忘记痛苦的幸福感是长久的吗? 明确:不是。当芙蓉采到手的那一刻,便从幻境惊回现实,美丽的芙蓉花成了幸福的 由头,同时也成了痛苦的引线。因此,我们知道,主人公并不是“不知遗谁”,而是“无法 送达”。 (3)诗歌打通: 这种“理性丧失”到“理性复归”的表现方式,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体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正是从幻境返回现实的标志,也 是感性与理性刹那间的矛盾。 2.环顾而凝望,真的是单方面? (1)“环顾”“凝望”只是单向的游子之望、男性之望、对远方故乡的深情凝望吗? 明确:并不是游子单向的凝望。“涉江”“采芙蓉”是涉及思妇的两个显性意象,似乎 与“环顾、凝望”毫无关系,可如果联系她失魂落魄的心理,对远道丈夫的思念,我们是 能感受到女性凝眸远眺的隐性意象。所以,形式上的单向之望,实际上是互文式的双向之 望。 (2)诗歌打通: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异乡思念的 是“我”,在故乡登高的是“兄弟”,这便是诗人单向的思念与想象,但这仅是形式上,内 质上还是互文式的思念和登高。 3.明知漫浩浩,何不早还乡? (1)“长路漫浩浩”真的是指路途遥远吗? 明确:“漫浩浩的长路”并非地理意义上的长路,而是“希望之路”“实现人生价值之 路”。“漫浩浩”道出了主人公绝望情绪的深重,但深重不是死灭,因为还有一点微茫的希 望在支撑着他对信念的坚守,这才使他宁愿忍受离别相思的煎熬,也不愿早还乡。更为悲 痛的是,这种痛苦的坚守却是得到另一半认可的——“同心”。 (2)呼应社会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使得政局极为黑暗、动荡, 人民流离失所,夫妇、家庭分崩离析,长期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 东汉在选拔人才时沿用了西汉的察举制,迫使不少中下层知识分子为了谋求仕进,纷 纷离家出走,游学异乡。但察举制的背后常常是贿赂公行、裙带关系,大多数下层士子仕 进无门。这使得他们长期羁旅他乡,饱尝了生活的艰难,怀着满腹的苦闷。 (3)诗中所体现的心、行矛盾,内心冲突,人格扭曲,巨大忧伤,仅是个案现象吗? (不是。《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都表达了这种离别的相思。所以,这首诗既表达了 个体之思,也表达了群体知识分子报国无门的社会之悲。一首好诗,在反映自我情感的同 时,也能表现一个时代。古人评该诗“意悲而远,惊心动魄”(钟嵘《诗品》),正缘于此。)(四)课后作业,深化体悟 对比阅读《西洲曲》,感悟相近时代中诗歌的不同情感表达。分别从“抒情主人公”“所 托之物”“所寄之情”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五)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遗”谁? 个体之悲 思 互文之“望” “长路” 社会之悲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