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 2021 届高三新起点摸底联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顾炎武说:“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
宗之道。”与此对应的变法措施是
A. 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C. 实行强制分户,改变旧有社会习俗
D. 改革户籍,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可知反映了个体小家庭的出现,
使“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受到冲击,C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提及土地制度,A 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
是“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改变,未涉及地方管理制度和人口管理制度,BD 选项排除
2. 如图为北宋开封城鸟瞰图,宋代诗人陆游在诗中说,“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
茫然不能知”。下列哪一项最能解释以上现象
A 城市管理更加严格规范 B. 百姓生活习惯改变
C. 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D.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图片信息反映的是北宋城市变化中坊市界限被打破,结合陆游的诗能够反映这一现象,最能解释
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 D;北宋城市管理相对放开,故 A 项错误;B 和 C 项不是主要原
因。
.3. 明清小说中,凡女性在街中露面,不是非良家妇女,便是当街告状或沿街乞讨之类,“倚门看街”“倚
窗看街”变成了引发祸事的根源。这可以说明当时
A. 文学体裁形式的僵化 B. 封建伦理道德的强化
C.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D. 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小说中塑造的妇女形象有违社会良俗和伦理道德,这表明封建伦理道德强化,污名
化女性,故 B 项正确;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A 项说法错误;C 项表述与材料矛盾,错误;
商品经济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错误。
4. 学者茅海建在《戊戌变法研究》一书中这样评价康有为:“康的业绩是不能否认的,康的遭遇是令人同
情的,康的粉饰也是应当擦去的。这一切本来应该是不矛盾的”。“这一切”可能包括以下哪一项
A. 恪守祖训,尊孔复古 B. 学习西方,倡导共和
C. 抨击专制,鼓吹革命 D. 微言大义,托古改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微言大义、托古改制的特点,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改革
的阻力,故选 D;A 符合顽固派思想的特征,排除;BC 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
5. 据统计,从 1861—1890 年,清政府全国 44 名总督中,汉人有 34 名;同一时期,挑选候任巡抚的 117 人
中,汉人就有 104 人。这反映了清王朝
A. 中央集权逐步弱化 B. 政权性质完全改变
C. 君主专制受到冲击 D. 汉人地主掌控了全国政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数据可知,满清贵族在地方督抚中的比重下降,而汉人比重上升,结合太平天国运动
之后,汉族地方督抚崛起,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故 A 项正确;B 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材料反映的是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C 项错误;汉人地主掌控全国政权与史实不符,故 D 项错误。
6. 1877 年,郭嵩焘自伦敦寄给朋友的信中论及:“往常论近日考求洋务三人。合肥伯相(李鸿章)能见其
大,沈尚书(沈葆桢)能得其实,丁中丞(丁日昌)能致其精。吾于诸君无能为役。精神才力,穷极推求,
亦万不能逮。独所及见透顶第一义,则亦有诸公所未及者。”由此可知,郭的思想
A. 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B. 反映了维新派的思想主张C. 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D. 是对传统洋务思想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中郭对三人的评价和“吾于诸君无能为役。精神才力,穷极推求,亦万不能逮。独所及
见透顶第一义,则亦有诸公所未及者。”可以看出郭嵩焘的思想对传统洋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D 正确;材
料未涉及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A 排除;郭嵩焘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B 排除;C 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 D。
7. 1920 年,湖南长沙出现霍乱传染事件,长沙卫生局与当地商会、妇女会、青年会、学生联合会的志愿者
联手,沿街张贴标语,挨家发放传单。这些标语和传单上的文字都很接地气:“没烧开的水不要喝”“不
要吃生冷水果”“杀老鼠的赏他长生不老”“我们不杀苍蝇,苍蝇就杀我们”……由上述材料可知
A. 民族资本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 B. 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抗疫主要手段
C. 北伐前夕各地割据势力控制地方 D. 疫情促使当地民众改善生活习惯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霍乱传染事件的出现,长沙开始注重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善以减少疫病传染,说明疫情促使当
地民众改善生活习惯,故选 D;发动群众改善生活习惯的包括长沙卫生局、当地商会、妇女会、青年会、学
生联合会的志愿者,并不仅仅是民族资本家,排除 A;长沙卫生局与当地商会、妇女会、青年会、学生联合
会的志愿者是通过标语和传单进行宣传,没有体现大众传媒的作用,排除 B;1920 年并非是北伐前夕,排
除 C。故选 D。
8. 某一史学家在评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说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
结果,也是‘五四’以前八十年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几代人的奋斗而取得的最富深远意义的结果”。这说明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实现了宪政原则 B. 促进了民族工业持续发展
C. 奠定了统一基础 D.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揖美追欧’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意义在于实现了宪政原则,故 A 项正确;BCD 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9. 1949 年渡江战役前夕,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护卫舰无视人民解放军“外国舰船撤离长江”的
公告,闯入前线江段,继而遭到人民解放军猛烈炮击,“紫石英号”重伤搁浅,后逃往香港。紫石英号事
件说明
A. 解放战争具有反帝性质 B. 战争双方实力已发生变化
C. 英国殖民霸权一去不返 D. 美英在华利益具有一致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紫石英号”事件体现了帝国主义国家武力干涉国共内战的行径,因此此场战役具有反帝性质,A
正确;单从势力来看,仍然是英国占据优势,B 排除;C 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英美在华利益,D
排除。故选 A。
10.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的政党制度时曾经说,“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
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与民主党派协商建国、民主建政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体现了
A. 中西方政治制度相融合的体现 B. 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继续发展 D. 各民主党派与中共的利益趋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中国政治历史发展的结果,故答案为 B;中西方制度融合错
误,排除 A;政党制度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必然联系,故 C 错误;政党利益无法趋同,故 D 错误。
11. 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在《法学阶梯》明确指出:“法律学习分为两部分,即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罗马帝
国的政体,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私法包括三部分,由自然法、万民法和市民法的基本原则所构成。”这
一分类
A. 旨在维护皇帝的专制权力 B. 反映出罗马统治疆域的扩大
C. 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有利于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查士丁尼主张法律学习要学公法和私法,两者侧重点不同,这一分类有利于协调人与国家(社会)
的关系,故 D 项正确;罗马法通过法律形式规范政治和经济关系,未体现出对皇帝专制权力的维护,A 项错
误;B 项无法由材料推出;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不可能实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排除。故选 D。
12. 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参战是为了“永保东亚和
平”及“维护日英同盟协约所预期全部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
复仇。这些行为
A. 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 B. 意在掩盖日本参战的意图
C. 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 D. 说明日本参战的真正原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参战的主要目的是趁机占领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和太平洋上的一些殖民
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趁英国、法国忙于战争之机,加大对它们的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扩充自己的
经济实力。题干中“日本声称参战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协约所预期全部利益’;日本
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说明日本意在掩盖其参战意图,故选 B 项。A、
C、D 三项均未反映日本的本质意图,排除。故选 B。
13. 下表反映了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产品项目 1913 年 1928 年 一五计划目标 实际完成数(1932 年)
煤(万吨) 2910 3550 6800 6400
石油(万吨) 920 1160 1900 2100
生铁(万吨) 420 338 800 616
钢(万吨) 420 430 830 592
汽车(万辆) — — 0.07 2.93
拖拉机(万台) — — 0.13 4.89
棉织品(亿米) 25.92 26 78 57 26.94
——摘自《苏联兴亡史》
A. 新经济政策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B. 苏联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C. 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超额完成 D. 苏联的计划经济快速全面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苏联在一五计划中,有关重工业的目标大部分接近完成或超额完成,而有关轻
工业的目标却远远没有完成,说明苏联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 B,排除 C;新经济政策中没有实
行一五计划,排除 A;“快速全面发展”的说法与表格数据不符,排除 D。故选 B。
14. 1978 年,为纪念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而牺牲的人,苏美两国联合制作了大型纪录片《人所不知的战
争》,主要采用了大量苏联战时的影像资料,光是所使用的资料胶带长度就超过了 1000 公里,摄制组采访
了许多战争的亲历者,包括崔可夫元帅,时任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元帅和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等。该纪录片
拍摄成功
A. 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 因内容与价值理念为多方认同
C. 因为美国人投资苏联人执导 D. 反映出美苏冷战格局走向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电影《人所不知的战争》为纪念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而牺牲的人”可知,该片拍摄
的成功是因为反法西斯侵略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价值理念为各方认同,故 B 正确;A 项不符合题干主旨,错误;
美国人投资苏联人执导不是影片拍摄的成功的原因,故 C 错误;题干没有体现美苏冷战格局走向瓦解,故 D
错误。
15. 如图是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中的一幅漫画,作者意在
A. 批评全球化浪潮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B. 强调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 肯定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
D. 嘲讽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被动发展
【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世贸组织官员看着代表中国经济的果树说“没想到短短几年它就长得这么大了!”可知中世
贸组织官员表达了对中国经济的赞叹,故答案为 C;AB 在漫画中不能体现,排除;D 不符合漫画内容,排除。
二、非选择题
16. 中国古代 监察制度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道“万里长城”。明代统治者对监察官员的选任
给予了高度重视,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监察官员选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监察官员的选任方式
荐举 吏部、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及三品以上京官荐举,吏部勘核,合格授官。
选补 进士、举人、监生初入仕途及被选补。
改授 由庶吉士(进士通过朝考者)入翰林院学习三年,按成绩优劣授职。
考选 面向社会招考,有临时和定期两种,考选后择优授职。
——据张国安《论明朝监察官员的选任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明)弘治年间左都御史马文升:“御史为朝廷耳目之官,任风纪之重,必得人方称阙职。
我朝自洪武、永乐、宣德年间,不分进士、知县、教官皆得除授,但选之甚精,而授之不苟。”
——摘自《明会典·都察院一》
材料三 “监察官员的选任也不乏中间多有不分贤否,但资格相应得授者,所以未尽得人……明中叶
以后,监察机制渐趋衰落和瘫痪,沦为结党营私的工具。监察官员的选任制度亦遭严重破坏,实际上难以
推行,成了一纸空文。”
——张国安《论明朝监察官员的选任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列举明代监察官员选任的方式,并总结明代监察官员选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监察官员选任制度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明代监察官员选任制度的现代意义。
【答案】(1)方式:荐举、选补、改授、考选。
特点:选任方式多样化、选拔者主体多元、选任程序标准化、重视对被选拔者的考核。
(2)影响:明代监察官员选任方式多样,有利于防止专权徇私、有助于提高官员素质;有利于明代监察机
构更加专业、高效,提高监察水平、维护封建统治;明中叶以后,监察官员选任制度逐渐沦为结党营私的
工具,加剧了政治腐败和明朝灭亡。
(3)现代意义: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制度建设、纪检干部的选任必须严格统一标准、要建立
的监察官员考核制度。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表格内的信息可知,明代监察官员选任的方式主要有荐举、选补、改授和考选。
这说明明代监察官员选任的特点是方式多样化、选拔者主体多元、选任程序标准化、重视对被选拔者的考
核。
(2)根据“自洪武、永乐、宣德年间,不分进士、知县、教官皆得除授,但选之甚精,而授之不苟”并结
合所学可知得出明代监察官员选任方式多样,有利于防止专权徇私、有助于提高官员素质;有利于明代监
察机构更加专业、高效,提高监察水平、维护封建统治;根据“明中叶以后,监察机制渐趋衰落和瘫痪,
沦为结党营私的工具。监察官员的选任制度亦遭严重破坏,实际上难以推行”得出明中叶以后,监察官员
选任制度逐渐沦为结党营私的工具,加剧了政治腐败和明朝灭亡。
(3)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制度建设、纪检干部的选任必
须严格统一标准、要建立监察官员考核制度。言之有理即可。
17.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
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
材料二 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
以导之。
——董仲舒
(1)指出材料一、二中民本思想的内涵有何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结合戊戌变法,举例说明民本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和政治实践。
【答案】(1)变化:孟子主张重民保民,董仲舒主张轻民重天。原因:大一统君主专制国家的形成。
(2)思想:资产阶级改良派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嫁接”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
政治实践: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屈民
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可归纳出变化是孟子主张重民保民,而董仲舒主张轻民重天。原因:可从汉代大一
统 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演变及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改良派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嫁
接”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进行变法改革,但是最后以失败告终。
的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0 年代中国与一些国家的贸易情况(单位:百万美金)
中国出口 1970 年 1975 年 1976 年 1977 年 1978 年
美国 0 158 202 203 325
日本 255 1459 1306 1473 1760
西欧 302 702 827 875 1305
中国进口 1970 年 1975 年 1976 年 1977 年 1978 年
美国 0 334 149 188 850
西欧 529 1635 1506 1040 1910
——据邓峥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美经贸关系研究》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信息,指出其所反映的史实,并对该史实予以评析。(要求:信息概括准确,史实正确,
评析须有理论依据。)
【答案】示例:
信息:中美贸易经历了从无到有 演变。
史实: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评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冷战的影响,中美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经贸关系陷于停滞状态。二十世纪 70 年
代,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破冰,双方的经贸往来逐步
增多,有利于中国从美国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生产,也有利于中国商品出口获取外汇收入。中美经贸关系
的发展也有利于美国扩大在中国的经济利益,实现互惠互利。同时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还推动了中国与世
界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贸往来,从而为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中的中美贸易情况可提炼出信息是中美贸易
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演变,这一时期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主要和中美关系的演变有关,关于评析可从中美关
系改善的原因、中美贸易对双方的影响及中国的外交环境改善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9. 启蒙运动是 18 世纪的一场思想盛宴,它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该运动自诞生之日起便
受到了反启蒙文人的攻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的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新文化史的代表人物、法国启蒙运动的研究专家罗伯特·达恩顿把后现代主义对
启蒙运动的批判归结为有“六宗罪”:
(1)启蒙运动所主张的普世主义实际上充当了西方霸权的遮羞布,人权为破坏其他文化提供了合法依
据。
(2)启蒙运动是乔装打扮成高级形式理性的文化帝国主义,它赋予欧洲人“文明开化的使命”以及构
建“土著人”的方法,这种构建导致了土著的沉默与屈从。
(3)启蒙运动十分疯狂地追求知识,以致削弱了道德准则。最终,这种狂热助长了法西斯主义,因为
它以高级的技术武装国家并且摧毁了阻止国家权力无孔不入的道德屏障。
(4)启蒙运动过分相信理性,由于信赖理性至上,未能建立起对于非理性事物的防范。它天真地崇信
进步,遂使人类在 20 世纪的种种恐怖面前不知所措。
(5)启蒙运动乃是极权主义的根源之一,它为法国革命的恐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进而又为 20 世
纪的恐怖统治指明了道路。
(6)启蒙运动作为应对当代问题的观点已经过时、不适用。启蒙哲人们坚持的工具理性观导致了生态
灾难,他们还支持男性化的公民生活观,将女人限制在私人领域。
——庞冠群《后现代之后重审法国启蒙运动》
评析材料中罗伯特达恩顿关于启蒙运动“六宗罪”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1:
同意材料中启蒙运动主张的普世主义实际上充当了西方霸权的遮羞布的观点。
理由:西方的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在自然科学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以科学的理
性来唤醒人性的理性,它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构建提出了基本原则。但其宣传
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实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其赋予了欧洲人“文明开化者”
的使命,助长了 18 世纪的殖民扩张和掠夺,加速了普世价值的传播,牺牲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示例 2:
反对材料中启蒙运动作为应对当代问题的观点已经过时、不适用的观点。
理由: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核心,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对专制和教会权威。这些都为近现代资产阶
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对当代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其
次,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精神,对于当代人们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材
料中所说的“生态灾难”以及限制女性的说法只是理性观念带来的片面影响,不足以以偏概全。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总结论点,再围绕论点展开论述。如根据“启蒙运动所主张的普世主义实际上充当了西方霸权的遮羞布,人权为破坏其他文化提供了合
法依据”可得出启蒙运动主张的普世主义实际上充当了西方霸权的遮羞布的观点。结合启蒙运动宣扬的思
想、对欧洲殖民扩张的促进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即可。从其他的角度得出论点展开论述,言之有理
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