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清廷虽在1793年和1816年与英国使团有过外交接触,但朝野上下仍不谙世情,“徒知
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清朝统治阶层的昏联腐朽
B.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C.传统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
D.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改变
2.1839年,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指出:“琼林何不积缗钱,物自低昂人自变。我与徐公筹到此,
朱提山(据传此地盛产白银)竭异无权!”这反映出龚自珍
A.倡导政治变革
B.主张师夷长技
C.提倡经世致用
D.关注现实民生
3.下表所示是洋务运动期间曾国藩和薛福成的相关言论。由此可知,两人的认识有助于
A.丰富国人对西方社会的认知
B.构建西学传播的社会环境
C.重视吸取中国传统治国经验
D.突破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4.1872年,李鸿章在《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载:“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而昧于数千年来一大
变局,狙于目前苟安而遂忘前二三十年之何以创金巨而痛深,后千百年之何以安内而制外?''由此推
知,当时这些“士大夫”的认知
A.已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
B.不利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C.承认异域文明的进步性
D.与洋务运动的意图相背离
5.近代外交家马建忠认为,泰西诸国定法、执法、审法之权“分而任之,不责于一身,权不相侵”,故其“政事纲举目张,粲然可观”的同时,贿赂公行、互相朋比等现象时有发生。这表明马建忠
A.对西方政治文明保持理性态度
B.要求清廷采用西方政治制度
C.批判洋务运动学习器物的弊端
D.认识到中国衰败落后的根源
6,梁启超说:“昨日就专制,而今日已共和,如两船相接触,而绝无一楔子以行其间,则其冲突之程度,
必极猛烈。”这反映出当时梁启超
A.反对民主革命运动
B.强调政体当与国情相契合
C.赞赏近代西方宪政
D.支持变法图强以消弭内乱
7.史载,袁世凯在登基前,每次洗浴之后,就要往浴池里扔几片大鱼鳞。仆人们看见后说是龙鳞,认
为袁世凯是真龙转世。这一消息传到社会上,很多人信以为真。这说明
A.建设民主共和政体的紧迫性
B.新文化运动影响范围有限
C.思想启蒙运动兴起的必要性
D.北洋军阀统治的腐朽专权
8.下表所示是关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部分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由此可知,他们
A.以科学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
B.借用西方科学知识启迪民智
C.引用西学宣传科学社会主义
D.坚持科学原则驳斥传统道德
9.1919年,蔡元培在演讲中说:“我敢断定白话派一定占优胜。但文言是否绝对地被排斥,尚是一个问
题。照我的观察,将来应用文,一定全用白话。但美术文,或者有一部分仍用文言。”这表明蔡元培
A.对文学革命前景感到悲观
B.承认新文学仍有创新的必要性
C.重视旧文学的实用价值
D.批判文学革命中的极端化倾向10.1904年1月,孙中山在《檀山新报》上撰文指出“夫革命与保皇,理不相容,势不两立”,驳斥了“先
君主立宪后民主”等论调。孙中山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
A.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B.三民主义受社会广泛推崇
C.清廷已成为列强治华的工具
D.保皇派排斥西方宪政思想
11.孙中山曾说:“我党二十年来,持三民主义奔走海外,以谋中国之大革新。幸今日时机已熟,人心
不死,自武汉起义不三月间而全国底定,五族共和,民族、民权目的已达。”这说明孙中山
A.客观分析了民国初年政局
B.强调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C.重视维护民主革命的成果
D.对辛亥革命成果有较高评价
12.孙中山指出:“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孙中山的这一认识
A.使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潮流
B.推动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
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方向
D.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
13.1918年,李大钊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中指出:“20世纪初叶以后之文明,必将起绝大之变
动,其萌芽即茁发于今日俄国革命血潮之中,一如18世纪末叶之法兰西亦未可知。”这表明李大钊
A.认识到俄国革命的时代意义
B.萌发了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想法
C.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D.主张实行联合苏俄的革命政策
14.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专门开设“革命画”(政治宣传漫画)课程,宣传
革命思想。这说明当时
A.中共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农村
B.毛泽东认识到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
C.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
D.革命中心任务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15.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明确指出,“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
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据此可知,毛泽东
A.为中国革命道路选择做了探索B.纠正了党内长期的“左”倾错误
C.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问题
D.主张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运动
16.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
战”,并多次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
A.实行群众性的人民战争路线
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团结海外力量以结成反日同盟
D.组织民兵以遏制日军攻势
17.中共七大经过修改后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统一之思
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方针。这反映出
A.毛泽东思想开始指导中国革命
B.马克思主义已基本实现中国化
C.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取得胜利
D.马克思主义开始符合中国国情
18.20世纪40年代后期,解放区报纸上多次出现农民在集市上争相购买毛泽东像的报道。与此同时,
无论民间集市还是社会机构,都开始大量印制毛泽东像。毛泽东像在此时的畅销
A.强化了农民阶级的道路认同
B.促进了土地改革的全面推广
C.实现了理论宣传的形式创新
D.导致“左”倾路线的全面实施
19,下表所示是1956年年底刘少奇和周恩来关于经济发展的部分讲话。由此推知,当时两人的讲话
A.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构想
B.为社会主义改造指明了方向
C.主张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D.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1978年9月15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的工作汇报后指出:“从总的状况来说,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人浮于事,机构重叠,官僚主义发展。……
办一件事,人多了,转圈子疽'邓小平的这一认识
A.否定苏联模式对我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B.推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C.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条件
D.强调国家经济体制难以适应时代要求
21.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
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
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该讲话的意义在于
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B.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
C.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2.1984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指出:“如果开放政策在下一世纪前五十年不变,那么到
了后五十年,我们同国际上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更加相互依赖,更不可分,开放政策就更不会变了。”
可见,邓小平旨在强调
A.对外开放的长期性
B.保持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C.开展全方位的外交
D.维持香港的开放和发展
23.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没有灯就摸着
走”的说法。这说明
A.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B.经济体制之争备受关注
C.思想解放加速了改革开放
D.简政放权取得初步成效
2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
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A.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B.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
C.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D.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认为西学优于中学的关键在于科技。从1862年起,他们创建了
包括京师同文馆在内的近40所新式学堂,在教授“西艺"“西学"的同时,仍学习“四书”“五经”。由于洋
务企业需要大批新型人才,仅靠洋务学堂自己培养,难以满足需要。1872年,洋务官员派遣留学生赴
美欧等国,学习西方语言文字和先进科技。与此同时,洋务派强调“翻译一事系制造根本”,积极组织
力量翻译西方近代科学及工业技术方面的书籍。在洋务派的建议下,礼部要求“各省学臣于考试经古
外,加试算学"。朝廷批准总理衙门拟定的算学取士及其办法。洋务派希望新式学堂以最小的投入、
最快的速度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来为“自强求富”服务,这使洋务学堂在专业设置上带有急功近利的烙
印。新式学堂多是洋务大臣各自为政办起来的,零星分散,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
统,致使学堂招生,应者寥寥,京师同文馆最多时不过120人。鉴于洋务派不彻底的教育改革,甲午
之败,不仅败于军事,也败于教育。
——摘编自马红霞《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 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弃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
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科...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
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I、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摘编自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派推进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主要措施及其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教育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原则对当时社会变革产
生的深远影响。(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认为,该运动之所以爆发,实乃中西文化相交引发的多次冲突并
促成国民的逐步觉悟之产物。自西方文明输入后,“凡经一次冲突",中国“国民即受一次觉悟”。这种
冲突与觉悟总共历经七个时期,概而言之,最初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现在迫切需要的是“伦
理的觉悟”。这是因为,东西伦理观念的根本差异,正是“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中国要“建立西
洋式之新社会",最终有赖于伦理观念的根本性变革。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并不是空
穴来风,而是中国人在应对内忧外患的长期过程中,逐步感受与认知的结果。它高喊“打倒孔家店'',
在“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的“新旧思潮之大激战"中,将以“孔教”为标识的传统文化
推到“理性的法庭”上,使之遭到“最无情的批判”。——摘编自颜德如《社会大变局与大趋向之中的“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 1919年年底,《新青年》为重印前五卷刊登广告,其中有这么一句:“这《新青年》,仿佛
可以算得'中国近五年的思想变迁史'了。不独社员的思想变迁在这里表现,就是外边人的思想变迁也
有一大部在这里表现。''的确,思想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真正形成爆发式效应的则是
五四运动的推动,使得思想意义上的革新转化为现实的运动。
——摘编自陈殿林、郝新宇《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再评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
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文化运动做一简要评价。(10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将外来思想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中国化,并为我所用,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大特
点。而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碰撞下,近代中国围绕着时代主题,先进的中国人相继从多个层面积极
地回应西方。出于自我救赎的迫切需要,西方思想的接受者们并没有一味地盲从某种思想,而是从现
实需要出发,寻求这些思想与中国问题的契合点,要求这些思想能够“有的放矢''“为我所用”,表现出
极强的目的性和工具性。
——摘编自宋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近世思想史背景》
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
述清晰。)(12分)参考答案
1~5.CDABA
6~10.ACBDC
11~15.DBABA
16~20.ABAAC
21~24.CACD
25. (1)措施: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书籍;变通科举制度。(4 分)
特点:办学理念上具有急功近利性;教学内容上坚持中体西用;办学主体上由洋务官员自主创办,缺
乏整体规划;办学规模上零星分散,学生较少。(8 分)
(2)原则:民主共和。(2 分)
影响: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礼仪的变革;有利于巩
固辛亥革命的成果。(6 分)
26. (1)态度:彻底批判(或全盘否定)。(1 分)
背景:帝国主义与北洋政府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
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9 分)
(2)简评: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解放了
民众的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
础;但在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上存在偏激倾向。(10 分)
27. 观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2 分)
阐述: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华的广泛传播推动了 1921 年中共
的成立,但中共“一大”纲领里的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等主张未能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
1922 年,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决定发动南
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但由于照搬苏联革命的经验而最终失败。毛泽东率部开辟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通过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逐渐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指导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蓬勃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长征期间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中共中央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
问题,成为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抗战时期,毛泽东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撰写了《论持久战》
《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文章,阐述了中国革命的“两步走”战略,指引中国民主的发展方向,这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抗战胜利前夕,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