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关于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的评价,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对下表中三种观点的认识,正 确的是 A.革命未推动社会的转型 B.都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 C.立场不同导致观点片面 D.认为“光荣革命”毫无意义 2.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嗣位法》规定了英国王位传承的顺序;同时规定,直接依附于国王的人不 能担任下议院议员。这些规定 A.表明国王权力开始受到限制 B.清除了君主对政治的影响力 C.维护了“光荣革命”的成果 D.表明国王“统而不治”,成为虚君 3.1714年起,沃波尔领导的辉格党在英国掌权,在内阁中他总揽一切,地位突出,但他从来没有组织 过内阁,也没有在下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这说明 A.沃波尔权力不受议会限制 B.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C.议会权力中心地位未确立 D.内阁依旧被国王控制 4.美国联邦党人汉密尔顿说:“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 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 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这反映出 A.联邦党人导致国家局势动荡 B.美国受到严重的外部威胁 C.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不复存在D.国家权力中心尚未形成 5.有学者说:“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是为了限制君权,而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原则是为了限 制人民的权利。”对此观点理解准确的是,1787年宪法 A.违反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B.目的是巩固君主专制 C.违背了孟德斯鸠的初衷 D.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6.根据1875年宪法,总统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除叛国罪外,议会不得强迫 总统辞职,总统在政治上不对任何人负责。这种规定 A.使总统的权力失去约束 B.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C.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 D.反映了法国保守势力强大 7.二战后,戴高乐鉴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历史教训,主张议会拥有立法权和对政府的监督权,但不 能替政府执政;政府应是有职,有权和稳定的。这是因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A.总统权力不受限制 B.没有制约平衡机制 C.内阁无权制衡议会 D.总统对参议院负责 8.有学者就下图如此描述,1789〜1870年法国宪法的演进展示了10.两条时代特征分明但互为相似的曲 线:1789〜1814年和1815〜1870年。在两条线的各自两点之间,我们会发现宪法和政体的演变几乎是 一致的。材料可用来说明 A.法国是典型的法治社会 B.宪法对政体起决定作用 C.君主制观念逐步被根除 D.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阻挡 9.19世纪末的德国,一个政党在议会中的席位再多,哪怕超过半数也不能对国家行政首脑的人选去留 以及国家的施政方针产生多大影响。这充分说明了德国 A.政党政治尚未形成B.议会没有立法权 C.行政权是国家权力中心 D.议会没有行政监督权 10.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继位后,积极推行争夺世界霸权的外交政策,与宰相俾斯麦发生冲突。于 是,1890年,俾斯麦被迫辞职。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德国 A.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作用小 C.民主政治有待完善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11.国内学术界于20世纪90年代成书的《德国史纲》,对1871年宪法主要着墨于批判其专制属性;最 近问世的《德国简史》,则认为这部宪法“是一个融分治与统一、传统与现代、专制与民主为一体的 政治混合体”。这一转变 A.反映了中德关系走向正常化 B.说明学术观点难以形成定论 C.反映时代环境对学术的影响 D.表明意识形态对治史的影响 12,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德国1871年宪法等都是经历了几 番博弈而获得通过的。其立法过程共同说明了 A.民主需要妥协 B.制衡达成稳定 C.革命推动立法 D.程序公正至上 13.有英国学者提出:“林则徐的驱逐令显然导致了战争的开始。我们没有理由说一个国家在边界上关 上大门,做缩头乌龟,逃避外部世界的打扰。实际上,这样的孤立是不被允许的,至少这对它存在于 其中的整个世纪来说不是好事。”这反映出 A.英国正积极开拓世界市场 B.禁烟运动导致鸦片战争爆发 C.林则徐缺乏对外交涉经验 D.英国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14.“百姓怕官”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常态,官府高踞于民众之上。鸦片战争时,广东传出“百姓怕 官,官怕洋鬼”的民谣。因广州民众成功地阻止了英国人入城,战后又有“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 民谣。民谣的发展 A.反映出民众是反侵略斗争的主力B.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反清斗争 C.说明清政府利用民众做反侵略斗争 D.表明官民关系被彻底颠覆 15.徐中约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 签订,成为“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的起点。由此可知,徐中约的史学视角体现了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 C.文明史观 D.全球史观 16.咸丰三年(1853年)夏季后,“户部指拨难以为继,酌拨旧制无力维系,被迫在外省用款、筹饷规 制、统兵大臣直接咨商外省拨解和酌拨制度方面,放权变制,以求摆脱困厄”。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A.清政府中央权力的逐步丧失 B.鸦片战争加剧清廷财政危机 C.清政府支付巨额赔款的影响 D.农民运动影响清廷军费筹措 17.《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生产以农业为主,兼营副业,种桑、养蚕、织布做衣、饲养鸡猪,并于 农闲时从事“陶冶木石”等手工业生产。这表明《天朝田亩制度》 A.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受传统农业立国思想的影响 C.体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D.折射出中西社会文化的冲突 18.清政府主要是靠湘、淮、楚军这三支非正规的汉族武装组织打败太平军的。在这个过程中,曾国 藩等人的门生幕僚,先后被擢拔为各省督抚及州府官员,并逐渐掌握地方财权、外交权等。据此可知, 太平天国运动 A.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瓦解 B.使满汉之间矛盾趋于缓和 C.促使清廷的中央权威下降 D.推动晚清军事近代化进程 19.1895年,有舆论指出:“当倭人开衅以来,丧师失地,虽将帅之不才,士卒之不力,内外人心之不一, 亦动之机未发耳。朝廷以民生为念,遣使议和,非真惧倭之不敌也。”这一论述 A.强调清兵的军事素养高于日军B.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 C.未能客观分析清军战败的原因 D.表明清廷没有做充分战争动员 20.义和团运动在华北掀起轩然大波,但在东南地区却激不起风浪。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从社 会治理的角度来说,那就是鲁西平原士绅力量弱小,而东南地区的士绅势力非常强盛。这从侧面反映 出当时 A.华北地区地主阶级势力强大 B.东南地区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C.士绅成为地方管理决定因素 D.近代东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好 21.“近日中国北方之事,实因欧洲各国往往无理干预,且有意蚕食中国疆土……以脱去洋人制压之痛 哉。”……中国民众的抗争乃是“民族精神的觉醒”,“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和尊严”。据此,“中国北 方之事”发生后,列强在华攫取的权益是 A.迫使中国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 B.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 C.列强在华设厂开始具备合法性 D.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22.1911年年底,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称“此次革命举动,秩序井然,并于外人利益,非常尊重,与从前此 等乱事,大不相伴”,建议在京“各领事目下须以实在政府待革命”。英国外交大臣的上述举措 A.说明民主革命成为时代主流 B.使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C.利于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D.便利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23.有学者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形成的新起点,是一次使封建王朝国家和以'夷夏 之别'为标志的古代民族向近代世界主权国家和近代民族转化的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该学者做出上 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平稳转型 B.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D.助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 24.悻代英在《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中提出:五四运动是中国以前不曾有的伟大运动,这个伟大运动 是为中国和四万万同胞的独立与自由而发动的,是第一次打破一切干涉压制的政治活动。这反映出五 四运动的价值取向是A.坚持开放包容 B.进行革命动员 C.建立统一战线 D.培育国家认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9分,第26题21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邦联条例》 《合众国宪法》 国家名称 美利坚合众国(第一条) 美利坚合众国(序言) 立 法 机 构 组 成 合众国国会,一院制(第二条) 合众国国会,两院制,由参议院和 众议院组成(第一条第一节) 行政首脑 行政部门是隶属于邦联国会的各个委 员会,这些委员会的首脑由邦联国会在 国会代表中挑选任命,即邦联国会的主 席(第九条) 合众国总统(第二条第一节) 新 的 邦 加 入 时由谁批准 要求加入邦联,并入合众国版图的加拿 大,将被接纳并被视为有利于合众国之 利益。但其他殖民地不得被同样接纳, 除非得到九个州的同意(第十一条) 合众国国会(第四条第三节) 修 正 案 如 何 通过 今后不得修改其中任何条款,除非有合 众国国会批准做出修改,并在此后由各 邦邦议会予以肯定(第十三条) 国会召集修宪大会,如经各州中3/4的 州议会或3/4的修宪大会批准时,即成 为本宪法一部分而发生全部效力,批准 方式由国会议决(第五条) 征 税 权 以 及 征税方式 合众国国会大会(第六条) 国会有权规定并征收税金、关税、捐税 和其他赋税;征税法案应在众院提出 (第一条第七、八节) 对《邦联条例》 和《合众国宪 法》的批准条 件 这些条款必须交给诸邦的立法机构审 议,如果同意,就授权他们在合众国国 会的代表批准这个条例;经过这些程 序之后,这个条例就开始生效 经过九个州的大会批准后,即在批准本 宪法的各州之内开始生效(第七条) ——摘编自范冠华《对美〈邦联条例〉与〈合众国宪法〉的比较分析》 (1)有人说在《邦联条例》下,全国性的政府有名无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从《邦联条例》到《合众国宪法》,联邦政府在权力上的变 化。(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美国《合众国宪法》取代《邦联条例》,谈谈你的认识。(6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庚子事变期间,义和团迷信的盛行以及社会各阶层群相附和的状况,使报刊舆论认识到“庞然 自大"“虚懦”的国民性弱点。《新闻报》载文批评国民“庞然自大"的特性,这一批评缘于京城民众崇 信义和团有神异之能,乃尚有愚昧之徒,转相传述,深信不疑,认为上自公卿、下至庶民听信义和团 “妖言惑众'',缘于华人“庞然自大”之心牢不可破。更多报刊舆论则将义和团迷信盛行与“虚懦"的国民 性格相联系。上述报刊舆论出现于1900〜1901年甚至义和团运动高潮期,它们极力反对义和团“闹教" 以及清政府恃团与列强开战,因此,对义和团“神道灭洋”亦坚予否定,并从科学和理性出发,认其“荒 诞”“愚妄"。由社会各群体附和遂导致义和团迷信盛行的状况,报刊舆论强烈感受到国人“虚骄”“庞然 自大”的性格弱点,遂大张挞伐。 ——摘编自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反迷信舆论较为显著。报刊舆论反迷信着重于“改良风俗”“开民智"“开官智'',这 也是基于义和团迷信误国的教训,特别是辛亥革命时期民族危亡形势严峻,具有启蒙意义的反迷信主 张最终服务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在此情形下,庚子年义和团迷信几乎招致亡国的教训更具有警示 意义,而被报刊舆论反复提及,尽管将庚子事变造成的民族灾难统统归罪于义和团迷信问题,未免失 之偏颇。 ——摘编自刘宏《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启蒙》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国内报刊舆论宣传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国内报刊舆论宣传的影响。(9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传统中国意义重大,且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国 家忠烈祭祀制度建设,尤其是在抗战前后。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国民政府已经拟定一个地域上推广 到县一级,涵盖其所认可之辛亥以来所有烈士的宏大制度规划,但还未形成以抗日烈士为主的情势。 实体建筑和祭祀活动比前一阶段有较大发展,然未形成所设想的全国性规模。1938年至1945年,忠烈 祭祀被视为战时要政。制度建设得到大力加强,一整套从营造、入祀、公祭、日常管理到调查统计的 规制建立起来,其成熟度、权威性与实施范围均超越以往,渐趋完备。与此同时,在艰苦的战争环境 下,耗费人力、物力的忠烈祠建设仍取得较大成效,在国民政府统治地域,“普设忠烈祠”目标在较大 程度上实现了。由此,南京国民政府国家忠烈祭祀制度得以真正建立并强化,且得到国家礼制层面的 确认。尽管存在与日伪等政权分治的局面,国民政府至少在其辖区内建立起相对统一、有效的忠烈祭 祀体系。在这个意义上,它一定程度地改变了民国前期忠烈祭祀的混乱局面,借鉴了清代忠烈祭祀的 统一形式,并在制度理念、本体与实践等方面发生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转型。 ——摘编自王余辉《安生慰死:南京国民政府国家忠烈祭祀制度的建立》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参考答案 1~5.CCBDD 6~10.DCDDC 11~15.CAABD 16~20.DBCCD 21~24.BDDD 25. :(1)理由:根据《邦联条例》,美利坚合众国不是一个主权统一的国家,《联邦条例》下的邦 联是各主权州的联盟。在这种背景下,邦联国会并未拥有有效的征税权、关税权等重要权力;邦联国 会的决议和权力,须经各邦同意或完全受各邦制约。(9 分) (2)变化:确立了联邦制,联邦政府收回了各州的独立主权,集中了外交、财政、司法等大杈,美 国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4 分) (3)认识:从《邦联条例》到《联邦宪法》,延续了美国统一的国家形态,这一过程也体现了美国人 民的法治精神。(6 分) 26. :(1)变化:从侧重于反对封建迷信到宣传科学理性;从批判国民性格到侧重于改良社会风俗 与进行民众思想启蒙,宣传救亡图存思想。(6 分)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影响; 革命派的社会舆论宣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教训。(6 分) (2)影响:加速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华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 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9 分) 27. 论题:忠烈祠建造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2 分论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艰苦的战 争环境下,统筹各项资源,建立忠烈祠,既是对我国国家祭祀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抗战烈士的纪念。 首先,国家祭祀制度得以真正建立,有利于在全国营造抗战到底的社会氛围;其次,通过国家层面的 祭祀行为,极大地增强了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有利于抗战的继续,增强了国人的抗战意志;再者, 从国家、社会、民族文化等层面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建立。(8 分) 由此可知,抗战时期忠烈祠的建造对于近代中国构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具有重要意义。(2 分)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