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与解析)

ID:282394

大小:84.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9-2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 2021 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 历史试题 命题: 考试时间:100 分钟 试卷分值:10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朝封建鲁、卫时,命二国对待殷遗民要“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但封建晋国时,却 命晋对待与戎族杂处的夏遗民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周初治理 A.皆采用旧制 B.采用周制为主、旧制为辅 C.重晋轻鲁卫 D.强调因事而异、宽厚包容 2.商代具有恐怖威慑、狞厉神秘力量的兽面纹处于青铜礼器纹饰的中心,但到西周中晚期后, 复杂的兽面纹变得浑朴简小,由器物的主体退居到器物的足部,仅为附饰。春秋战国时,逐 渐退出历史舞台。兽面纹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先秦 A.礼器纹饰功能的质变 B.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 C.民众审美标准的嬗变 D.青铜礼器偏重实用功能 3.《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写道:“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萧何) 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由此推知,萧何此举 A.促成了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 B.为汉朝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 C.开创了统治阶级重视文化典籍先河 D.实现了对地方政府有效控制 4.南北朝时期,寺院占据了大量的土地、人口,甚至藏纳武器。民众投靠僧寺,政府不再进 行管治。由此可知,当时寺院 A.对中央集权形成威胁 B.维护了社会稳定繁荣 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得到了民众广泛拥戴 5.唐代科举以诗歌作为科举取士的重要手段,很多当朝的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都被用来命制 成试诗题目。考生在诗歌内容中,对史事和制度作了比诗题更为详尽全面的阐发。据此可知, 试诗制度 A.制约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B.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 C.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D.突出了诗歌创作时政性 6.下表为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两),由此可知,当时 A.传统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下降 B.重税制约了商品经济发展 C.财政收入的倚重出现一定变化 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7.嘉兴的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绩”。濮院镇人“以机为 田、以梭为耒”,而吴江的盛泽、黄溪的居民更是“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 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这表明,明朝江南的某些城镇 A.以 织棉为生的机户不断增加 B.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C.经济作物生产的日益专业化 D.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8.自南宋至明,孙悟空形象的变化如下表所示。孙悟空的形象塑造 A.因阶级立场不同而不同 B.因作者知识层次不同而不同 C.因时代环境不同而变化 D.因史料掌握程度不同而不同 9.1876 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芜湖开埠。据统计,芜湖海关 1887 年的土货输出是 365669 海关两,到 1894 年达到 5156030 海关两,增长了 14.1 倍。这折射出,当时芜湖 A.民族工业 获得迅速发展 B.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D.不断融入世界市场 10.严复(1854-1921)戊戌时期在《救亡决论》中历数中国传统文化弊端,并倡言:“天下 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而他晚年则力主回归传统,高唤: “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这反映出 A.资产阶级软弱性与妥协性 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C.国内外形势的复杂与多变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日益牢固 11.1906 年《时报》载:“厦门一岛,中国商家挂洋牌者,指不胜屈……挂美商家十家,挂 英商家五十三家,挂荷商家者九家……以上共计三百四十家”。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 A.清末新政迎来民族工业春天 B.不平等条约下洋商所占优势较多 C.厦门近代商业制度发展成熟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合理避税 12.1912-1919 年,中国新增民族工业资本 13000 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 75 家,平均每年新 增资本 1625 万元,其中仅上海在 1919 年各类工人就达 50 万,约占当时上海城市人口四分 之一。这说明 A.中国社会变革的力量不断壮大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绩斐然 C.上海成为中国重工业发达城市 D.工业革命带动中国经济发展 13.1928 年中共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1929 年中共第二 个土地法—《兴国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一变化表明 A.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共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入 C.国民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 D.中共经过革命洗礼已经成熟 14.1940 年毛泽东提出“三三制”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 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据此可知,三三制” A.成为国共两党合作基本原则 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C.意在团结更多国人参与抗战 D.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15.1955 年国务院规定:“聚居人口不足 10 万的城镇,必须是重要的工矿基地……确有必要 时方可设置市的建制”。1962 年国务院规定:凡是人口 10 万以下的城市,即使是重要 林区和矿区,都应撤销市的建制。这反映了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B.国家工业化战略被迫中断 C.国民经济处于调整阶段 D.我国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 16.1964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改变学习俄语 和其他外语人数的比例,需要扩大外语教育的规模,提倡大中小学外语教育“一条龙服 务”。该政策出台的背景是 A.外交新局面的打开 B.“一五计划”的开展 C.国际格局发生巨变 D.中苏关系的持续恶化 17.公元 242 年,罗马设外事最高裁判官处理涉及非罗马公民的诉讼,他们有权不受任何形 式主义的程序规范与严格的本地法规则约束,后来前任裁判官发布的告示往往为后任裁 判官所因袭借鉴,并经过国家认可而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裁判官法。这表明裁判官法 A.适应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B.化解了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矛盾 C.注重保护罗马人的私有财产 D.使罗马法民事诉讼程序更加完善 18.克里斯提尼改革肃清了氏族残余,结束了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长期斗争,最后完成了雅 典由氏族过渡到国家的历史过程,确立了奴隶主民主政治。促成这一变化的措施是 A.制定了陶片放逐法 B.成立十个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 C.建立十将军委员会 D.设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四百人会议 19.自 1820 年开始,英国废除了殖民地港口征收大宗关税的权利,海关所用经费由政府发放, 从而避免了海关通过进出口牟利。1849 年英国废除《航海条例》,放弃了对殖民地的 垄断贸易。英国这些做法主要原因是 A.垄断组织的发展 B.殖民地反英斗争激烈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 20.彼特拉克曾说:(意大利市民)“强烈地渴求物质财富、世俗权力、人性之爱、家庭生活, 正是他们把意大利打造成了基督教欧洲的最富裕、最文明的地方”。这表明文艺复兴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粉碎了人们的宗教信仰 C.带来个人主义泛滥 D.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1.列宁说“在俄国这样一个工人仅占少数、而小农占大多数的国家,要取得社会主义的彻 底胜利,必须在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和大多数农民之间达成妥协。”因此,苏俄 A.推行粮食税政策 B.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余粮收集制 D.建设集体农庄 22.1947 年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该计划把东欧和苏联也包括在受援国之内。美国此 举意在 A.避免意识形态斗争 B.推动世界和平 C.掩饰其冷战的本质 D.实现欧洲复兴 23.某画家认为,造型的关键在于把握物体的本质形态。这一观念改变了传统绘画一味模仿 的认知,将绘画创作的目的,由绘画物体本身转为本体印象。这为后来的立体主义、构 成主义、抽象主义等流派奠定了基础。符合以上表述的作品是 A.塞尚《苹果们绿的黄的红的》 B.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C.安格尔《泉》 D.米勒《拾穗者》 24.英国脱欧后,欧盟领导层产生分歧,反对加强欧盟权力的理事会主席曾称:“若沉溺于 即 刻和全面一体化的主张,我们就会忽略普通民众的立场—欧洲公民们并不持有与我们相 同的欧洲激情 。”这表明欧洲一体化进程 A.加强了民众的认同 B.最终走向终结 C.取决于民众的态度 D.进程曲折复杂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第 25 题 25 分,第 26 题 12 分,第 27 题 15 分,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978 年以后,中国与非洲的合作逐渐不再以政党和政权性质进行区分。中国的经济援助 方式也从无偿援助变为政府优惠贴息贷款援助方式、援助项目合资合作方式等强调互利双赢 等方式。中非间发展为“全天候 ”友谊, 进而确立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 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 摘编自李安山《论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适与转变》 材料二 2000 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已成为国际对非洲投资增速最快的国家,中国在 非洲投资兴业的中资企业从 400 多家增至 3000 多家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从 2000 年开 始,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就曾承诺为中国国内外的非洲教育提供资金和支持。据统计,2012 年到 2016 年的五年间,非洲来华的留学生总数为 61594 人,在各大洲来华留学生中增长最 快,同比增长 23.7%。中国还派出大量医疗人员赴非洲国家援助。同时,中国还有大量维和 官兵参与维和行动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为非洲国家仗义执言。 ——据自朱瑞君、关伟娜《数据看中非:“非”一般合作》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1978 年以后中非交流合作的变化及原因。(1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非合作的意义。(6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非合作的基本原则。(3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关于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给中国近代化早期阶段所带来的得失成败问题,中外学者基本上 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和途径,”也是“中 国近代化过程中应该积极肯定的历史阶段”!但它离中国近代化的总目标相距甚远,“不会 有直接的结果”。第二种意见认为洋务运动给中国准备了某些争取国家独立、培养资本主义 萌芽、实现资本主义化的前提条件,但又同时保留着自己的全部矛盾性和落后性,保留着阻 碍私人企业发展的封建垄断,很难发展近代化。第三种意见认为洋务运动从根本上阻滞了中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虽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却没有为持久的近代化创造条件,那些年就是中 国经济发展错失了机会的年代。 ——李德征《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几点看法》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表述清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 随着新的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法国遂成为复兴研究罗马法的中心,这一转移使 罗马法对法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自由、平等”之大旗 ,以 自然法理论为武器,同中世纪以来占据统治地位之神学政治论相抗衡。法国大革命爆发后, 为保住大革命胜利果实,在拿破仑直接领导下,《法国民法典》终于诞生了。 ——摘编自邓慧、袁古洁《理性法典化运动背景之探讨及其借鉴》 材料二 《法国民法典》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人们可以在不违反法律与 公共秩序、善良风俗的情况下,自由订立契约,创建自己期望的各种民事关系。《法国民法 典》制定之前,法国南部、北部地区分受罗马法和习惯法的影响,存在因经济社会规则不一 致甚至相互冲突而引起的各种矛盾。《法国民法典》的施行结束了这种规则割据、冲突的局 面,实现了法国境内经济社会生活基本准则的统一。这部法典传到世界各地,提供了现代社 会的基本法则。 ——摘编自王静《法国民法典的制定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归纳《法国民法典》诞生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法国民法典》的积极意义。(7 分)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 2021 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 案 D B B A D C B C D C B A 题 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 案 B C C D A B C D A C A D 1.答案 D【解析】对鲁卫两国,周要求对殷遗民“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即继续殷商的 法律,尊重殷商传统,以怀柔政策,图求殷商旧族的合作与归顺。而对晋国,考虑晋国实际, 实行的是因事而异的“夏政”与“戎索”的兼施并举方略,既不按商政,又不遵周制,既发 扬夏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尊重众戎的习惯法规,做到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 理夏戎之民。这是一个因时、因事、因势而变革的求同存异、宽厚包容的建国方略,故选 D 。A 错在“皆”;材料并未强调周制为主,故 B 错;周采取不同政策,并非因为对国家重 视程度不同,故 C 错。 2.答案 B【解析】青铜纹饰反映时代精神风貌。商周统治者用青铜器纹饰的狰狞恐怖来表达 王权的神秘威严,以表达其对政治权力、地位和财富的占有,让人望而生畏,同时也想通过 巫师与这种神秘力量的交流,达到人神沟通,向神灵寻求保佑和庇护,故“重天敬鬼”。但 生产力的提高及现实政治的需求,治国渐趋理性务实,敬德保民渐成时代风貌,故答案为 B。A 错在“质变”;纹饰变化主要由统治阶级决定,故 C 错误;青铜礼器此时主要用于祭 祀,故 D 错误。 3.答案 B【解析】“萧何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体现后来汉初设计者对秦朝制度的 继承与借鉴,即汉承秦制,故答案 B 正确。A为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 响;C 错在“开创”;D 与题干无关。 4.答案 A【解析】寺院的发展形成中央的威胁,故 A 正确;B、C、D 都不正确。 5.答案 D【解析】“当朝的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都被用来命制成试诗题目,考生在诗歌内容中,对史事和制度作了比诗题更为详尽全面的阐发”,这突出了诗歌创作的时政性,故 D 正 确;A 错在“制约”;B 与题干主旨不符;C 不符合史实。 6.答案 C【解析】从表中可看出非农业税比例在增长,故“财政收入的倚重出现一定变化”, C 正确;此表反映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并非“农业生产”,A 错;材料没有体现“重 税”,B 错;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D 错。 7.答案 B【解析】材料表述了明朝江南某些城镇丝织业的发展,体现了明朝社会分工的进一 步发展,答案为 B;A 错在“织棉”;C 错在“经济作物生产”;D 错在“名存实亡”。8.答案 C【解析】不同时期文学形象(孙悟空)出现不同的塑造主要是由不同的时代环境所决定的, 故 C 正确;A 中的“阶级立场”、B 中的“知识层次”D 中的“史料掌握程度不同”均与材 料内容不符。 9.答案 D【解析】芜湖土货输出不断增长,体现近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增强,故“不断融入 世界市场”,D 正确;A 无法体现“民族工业”;没有出口与进口的对比,B 错;无法体现“经 济结构质变”,C 错。 10.答案 C【解析】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由“历数弊端”到“力主回归”,主要是戊戌 与 20 世纪 20 年代左右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所决定的;A 与材料无关;20 世纪初,中国半殖民 地化完全形成,B 错;D 错在“日益牢固”。 11.答案 B【解析】中国商家“挂洋牌”是由于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市场,洋商享 受很多特权,所占优势较多,民族商业难以竞争,故 B 正确;民族工业一战期间迎来春天, A 错;“商业制度发展成熟”没有体现,C 错; D 非“主要原因”且可以用 A 来说明。 12.答案 A【解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故“中国社会变革的力量不断 壮大”,A 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 错;C 错在“重工业”;,中 国未加入到两次工业革命中,故 D 不符合史实。 13.答案 B【解析】从“没收一切土地”到“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体现出 中共在土地革命中本着实事求的做法,区分了农村中的地主、富农、中农、贫雇农,推动土 地革命发展,故 B“中共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入”正确。A“革命性质”没有变化;C 中 “国民革命”时间不符合;D 中“成熟”在遵义会议后。 14.答案 C【解析】“三三制”目的是团结一切抗日阶级、阶层共同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故 C 正确;“三三制”并非国共两党合作基本原则,A 错误;B 中“革命统一战线” 错误;D 错在“社会主义”。 15.答案 C【解析】由于“大跃进”,大量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工农业比例失调,许多城市负 担太重,市政建设欠债增多,国民经济出现巨大波动,导致城市的就业、供应出现严重问题, 国家不得不压缩城市人口,减少市镇建制。1962 的规定提高了设市镇的人口规模标准,实 际上是八字方针中“调整”的表现,调整已经失衡的国民经济比例,故 C 中正确;A 时间 不符;B 错在“中断”;D 中“停滞”错误。 16.答案 D【解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持续恶化,国家提出“改变学习俄语和其他外语人数的比例”,D 正确;A、B 中时间不对;C 不符合史实。 17.答案 A【解析】随着罗马的扩张,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对法律弊端进行修正,即由重 形式到重实质内容,而重意图轻形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的裁判官法反映着现实社会的实际 需求,故 A 正确;C 不符合材料主旨;B 错在“化解了”;D 错在“程序”。 18.答案 B【解析】用地区部落代替血缘部落,实质上是继梭伦之后进一步打击了雅典的氏 族血缘关系,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B 正确。 19.答案 C【解析】废除港口征收大宗关税的权利和放弃对殖民地的垄断贸易是工业革命中 自由主义的体现,符合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C 正确;当时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A 错; B 不符合史实;重商主义主要在工业革命之前流行,故 D 错误。 20.答案D【解析】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进而推动人们创造财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 发展,故D正确。A 中“具有广泛社会基础”不符主旨和史实;B中“粉碎”错误;C 不符 主旨。 21.答案 A【解析】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引起农民强 烈反对,故推行“粮食税政策”体现了“妥协”,A 正确。 22.答案 C【解析】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 经济上的表现,把东欧和苏联也包括在受援国之内其目的是掩饰其冷战的本质,C 正确。 23. 答案 A【解析】由材料可知,该画派为现代主义奠定了基础,塞尚为现代主义之父,可 知答案为 A。 24. 答案 D【解析】由材料可知,欧洲一体化遭受了挫折,选 D;挫折不等于终结,故 B 错 误;材料可知民众并不认同,故 A 错误;C 错在“取决于”。 二、非选择题 25.(25 分) (1)变化:意识形态因素不断弱化;援助方式从注重无偿援助到强调互利双赢;援助方式 逐渐多样化;中非关系全面发展并升级为新型战略伙伴关系。(8 分) 原因:国际局势的缓和;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前期政策的弊端;非洲国家发展的需要。 (8 分) (2)推动了非洲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促进中非友好发展;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 立;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 分,任答三点即可) (3)平等互信;合作共赢;务实合作(3 分)(言之成理即可。答对一点得 2 分,答对两点 即可得满分) 26.(12 分) 答案示例: 观点:洋务运动给中国准备了某些争取国家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前提条件,但又同时 保留着自己落后因素,很难发展近代化。 论证:洋务派创办的军事民用工业,一定程度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力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抵御了西方的经济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洋务企业采用机器生产和雇佣劳动制,给中国 增添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但洋务派是一个 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地主阶级官僚集团,洋务派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只能在不改变制 度的基础上,引进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很难发展近代化。 由此可知,洋务运动为争取中国国家独立、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但由于自身局限 性,难以推动中国近代化。 27.(15 分) (1)罗马法的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的努力;保住革命成果的需要;拿破仑 的领导。(8 分。任答四点即可) (2)用法律形式保障人权、自由和平等;巩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促进了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四点 7 分)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