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第 1 页,总 9 页
2021 贵州金三塘中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共 12 分)
1.(本题 3 分)下列有关内容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老舍——舒庆春——现代
B.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东坡居士——唐朝
C.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唐代
D.洪波涌起——《观沧海》——曹操——东汉末
2.(本题 3 分)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今天“数字阅读”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能否使年轻人体会到经典文章的魅力。
B.许多城市开展了高考“爱心送考”,为考生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C.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学生们一起唱了《明天我就成了你》这首歌。
D.如今初中生近视日益严重,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
3.(本题 3 分)3.(本题 3 分)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
A.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和煦的春风扑面吹来,他感到心旷神怡。
B.小强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肆渲染,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C.北国人民连续 30 年用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铺设了这道宽达 100 公里的
防护林,阻止了沙漠的南侵。
D.我们对别人的成功经验固然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4.(本题 3 分)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试卷第 2 页,总 9 页
A.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B.1930 年到 1932 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C.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D.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评卷人 得分
二、基础知识综合(共 9 分)
5.(本题 9 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各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
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轻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
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 liáo 亮地响。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______) liáo(______)亮 卖弄(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宛转”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柔
和欢快的春风图。
评卷人 得分
三、句子默写(共 10 分)
6.(本题 10 分)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①《〈论语〉十二章》:学而不思则罔,_____ 。试卷第 3 页,总 9 页
②《〈论语〉十二章》:_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
③《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
④《观沧海》:_____,山岛竦峙。
⑤《峨眉山月歌》: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
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
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________,
______。
⑧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诗人登临城楼所望到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共 5 分)
7.(本题 5 分)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开头两句描绘出一幅_____ 的村野图景,营造了一种_______的氛围。
(2)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五、文言文阅读(共 13 分)
(本题 13 分)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试卷第 4 页,总 9 页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述而》)
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⑤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⑥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8.(4 分)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饭疏食,饮水
(2)博学而笃志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逝者如斯 夫
9.(4 分)翻译下列句子。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0.(2 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诫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 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对你有什么启
示?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会。试卷第 5 页,总 9 页
评卷人 得分
六、现代文阅读(共 27 分)
(本题 7 分)阅读下列课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
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
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
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
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
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
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
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
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12.(2 分)选文第④段写春花,抓住春花的哪些特征进行描写的?描写顺序是怎样的?
13.(2 分)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14.(3 分)“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一句中“闹”字能否改成“叫”字?为
什么?
(本题 7 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丼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试卷第 6 页,总 9 页
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
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
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
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
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
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
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
远。
15.(2 分)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作者在百草园泥墙根一带所做的事。
例如:拔何首乌、__________、_________。
16.(2 分)选文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列句子,说说加点字的妙处。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
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17.(3 分)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题 13 分)阅读《母亲的刺绣时光》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
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
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
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
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
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
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试卷第 7 页,总 9 页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
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
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
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
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
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
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
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势,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
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
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
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线里,绣出
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
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
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
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
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
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
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
的成品。也作女工。
18.(3 分)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试卷第 8 页,总 9 页
括。
人生阶段 小时候 稍微大一点 结了婚 后来去谋生
主要事件
“我”常见母亲忙活
刺绣, 绣品装点我们
的生活
(1) (2) (3)
19.(3 分)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
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20.(3 分)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
21.(4 分)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
B.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C.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
出画卷。
D.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
歌唱。
E.本文作者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
哲理。
评卷人 得分
七、名著阅读(共 8 分)
22.(本题 4 分)名著阅读填空。试卷第 9 页,总 9 页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先生 1926 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原名《________》,共 10 篇。
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一篇是《________》。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
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_________到_________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23.(本题 4 分)鲁迅在《朝花夕拾》序文中这样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
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
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
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在“时时反顾”什么?结合《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写出两点并分析。
评卷人 得分
八、综合性学习(共 6 分)
24.(本题 6 分)综合性学习。
《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还有《太子少傅箴》中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这是谈交友的重要性。老师为了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在班上开展了“有朋
自远方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网络把世界变小,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在活动中,有的同学主张广泛的网
络交友比实践交友更好。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把你的观点写下来。
评卷人 得分
九、作文(共 60 分)
25.(本题 60 分)与挚友相伴的日子,我们互励互助,共同成长;与父母相伴的日子,承
欢膝下,享受亲情; 与书籍相伴的日子,博览古今,通晓世事;与爱相伴的日子,学
会关心,懂得感恩……
请以“与 相伴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 600 字;②作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真实的地名、
校名、人名;③除诗歌、剧本外,其它文体不限。答案第 1 页,总 11 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详解】
B.东坡居士是苏轼的号。故选 B。
2.C
【解析】
试题分析:A 一面对两面,删去“能否”;B 成分残缺,在“爱心送考”后加上“的活动”;D
项属于句子杂糅,删去“由于”、“的原因”。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
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
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
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
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
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B 项运用有误,大肆
渲染:比喻为了达到目的肆意夸大事实,加以宣传,不符合实际情况。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
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先决条件。有些人之所以用错成语,原因较多,但从
根本上来说,是没有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造成的。了解成语的含义,尤其要注意
成语的“含义”:1、字面义;2、整体义;3、比喻义;4、褒贬义;5、特定义。
二、要注意使用范围。三、明确对象,注意区别。四、用语得体,敬谦有别。答案第 2 页,总 11 页
4.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的正确使用与修改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
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
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地使用标点。D 项使用错误,引号应
改为书名号。
5.niàng 嘹 nòng 轻脆 清脆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引用 比喻 拟
人
【解析】
【分析】
【详解】
(1)注意“嘹”的偏旁;“弄”是多音字,此处应读 nòng。
(2)据义定形。清脆:指(声音)清楚悦耳。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宛转:委宛曲折,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接坦率;也形容声音圆润
柔媚,悠扬动听。结合语境“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可知,这里指声音抑扬动听。
(4)根据“吹面不寒杨柳风”,可确定运用了引用修辞;根据“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可
确定运用了比喻修辞;根据“高兴”“呼朋引伴”“唱”的主体是“鸟儿”,可确定运用了
拟人修辞。
6.思而不学则殆; 三军可夺帅也; 落花时节又逢君; 水何澹澹; 思君不见下
渝州; 随君直到夜郎西; 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回乐烽前沙
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解析】
【分析】
【详解】
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理解并默写要求背诵的现代诗文, 理解并默写要求背答案第 3 页,总 11 页
诵的古诗文。本题注意易错字:“思而不学则殆”的“殆”,“逢”的“逢”,“水何澹澹”
的“澹澹”;“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 琴”中的“油蛉”和“蟋蟀”;“回乐烽
前沙似雪”中“烽”;“遥怜故园菊”的“怜”。
7.(1)深秋僻静 萧瑟凄凉 (2)示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
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解析】
【分析】
【小题 1】试题分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以多种景物并置,描绘出一幅深秋
僻静的村野图景,目的是营造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
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小题 2】试题分析:末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出的画面是夕阳即将落下地平
线,远方一马上的行人在孤独地赶路,但却路途遥遥,不知所向。夕阳西下写人生之苍暮,
时日无多。 “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抒发了断肠人一
生之伤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8.(1)动词,吃 (2)坚定 (3)以……为快乐 (4)代词,这,指河水
9.(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之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
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10.要珍惜时间
11.对比,这句话告诉我们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
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学习中,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
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
知识才能够灵活地运用。答案第 4 页,总 11 页
【解析】
8.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
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
今异义词,如“饭”:吃。“乐”:以……为快乐。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笃”在现
代汉语中也有“坚定”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
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
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
如“于”:对于。“笃”:坚定。“切”:恳切。“仁”:仁德。
10.考查文句的深刻含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
中。即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11.一问。考查文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
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明显运用了对比的
写法手法。二问,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
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
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
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意思正确即可。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
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
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
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
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答案第 5 页,总 11 页
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
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
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仁德就在其中了。”
12.抓住春花多、艳、甜。描写顺序是由高到低。
13.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
14.“闹”字形象地写出了蜜蜂之多,侧面描写了花朵多、花色艳的特点。而“叫”字则不
能表达出这样的效果。
【解析】
【分析】
12.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
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
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花多;“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色艳;“花里带着甜
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花味甜。依据“树上”“花
下”“遍地”可以看出,作者的描写顺序是从上到下,从高到低。
13.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答案第 6 页,总 11 页
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
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
写出表达效果。语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用志南和尚
的诗句,并赋予“风”以人的情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
和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赞美之情。
14.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
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
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这种题型一般回答不能换,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上下文来分析。“花
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一句中“闹”字既写出了蜜蜂之多,侧面写出了花之多,突
出春天的生机勃勃的特点。若换成“叫”,只写出蜜蜂的声音,却不能体现这些。所以不能
换。据此理解作答。
15.翻断砖 按斑蝥 摘覆盆子(写出两个即可)
16.“伏”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蜂肥胖的形态(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趴在菜花上的情态),
还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感觉。“窜”字生动地写出了叫天子机灵敏捷,表现出儿童的羡慕之情。
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17.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
【解析】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熟知段落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事件,用指
定的方式概括即可.“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
便会有啪的一声”一句即写了两件事,分别为:翻断砖、按斑蝥,后面还写了摘覆盆子的事。
点睛:记叙内容的概括,先找出记叙内容的六要素,然后按照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
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组织语言,最后将与内容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去除就可以得到答
案。答案第 7 页,总 11 页
16.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
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
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
写出表达效果。本题可从遣词造句的角度,结合语境来分析即可。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内容与句式的理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
个句式采用层层递减的形式,对比强调前者.因此与前面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角树相比,
泥墙根应该是景色最差的地方.作者运用一个“单是”突出自己重点描写了泥墙根一带的景
物.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18.(1)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2)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
绣,令“我”不解(3)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
19.“捏着”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写出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这两个
词表现了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
20.“刺绣时光”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刺绣时光”也
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活色生香的生活。 “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
子里,“我”与母亲拥有了柔软的内心,辽阔的眼界;人生风雨中,生活有了小欢喜,让“我”
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
21.AC
【解析】
【分析】
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
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文章以时间为序,分
别叙写了小时候,“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 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1~2 段); 我稍微大一
点,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我”(3~4 段);等“我”结了婚,
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让“我”感到不解(5 段);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送“我”答案第 8 页,总 11 页
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6~7 段);最后,抒发了“我”对母亲的美好品质的赞美之
情。据此概括填写作答。
19.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
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
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语句“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
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中的“捏着”,准确传
神地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这一形容词的使用,突出地表现了母亲刺绣时的
耐心、坚持,形象地刻画出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的特点,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我”
对母亲的疼惜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0.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
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要结合语段的具体内容从表
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文章中的“刺绣时光”,既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
的理解融入到刺绣中;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美好的生活。还指母亲的勤
劳坚韧的美好品质“刺绣时光”让“我”人生风雨中,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据此
理解作答。
2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第二段中,引用罗隐的诗句,彰显文章底蕴,增添
了文章文学色彩的同时,也描绘出了古代女子刺绣的场景,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
所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的理解不正确。C.“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
静坐一角,绣出画卷”的理解有误。第⑧段中,依据“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
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可知。故选 AC。
22.《旧事重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幼年 青年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要求学生对课后推荐的名著加以识记,尤其是名著里主要的知识点
要记牢。文学常识的判断要注意易错点: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
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朝花夕拾》创作于 1926 年,是鲁迅答案第 9 页,总 11 页
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
极高的评价。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
《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 部
分组成。“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
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此文集作为“回忆的
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
经过。
23.长妈妈的关爱。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是一个粗俗、好事而又迷信的农村妇女。但
是,她又是一个热心、善良的,有伟大神力的人。她可以为鲁迅买到渴求已久的《山海经》,
这使鲁迅对阿长充满了尊敬与感激。每每回想起来,长妈妈的关爱都是童年中最深的温暖。
所以,他用深情的语言,来表达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
藤野先生的鼓励。青年鲁迅怀抱着救国梦想,来到异国求学却屡屡受挫。清国留学生的不学
无术,在仙台受到“优待”,和“匿名信”事件等经历使得鲁迅深受打击。鲁迅的老师藤野
先生是一个毫无名族偏见的人,他耐心地帮助鲁迅添改讲义、修改解剖图、并关心鲁迅的实
习生活。这些关爱,让在异国他乡倍受冷落的鲁迅,感觉到一份切实的温暖,重新燃起斗志。
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迎神赛会等家乡有趣的习俗等等。
【解析】
【详解】
“时时反顾”的内容在《朝花夕拾》中有很多,如:百草园的快乐时光,三味书屋里的快乐
时光,长妈妈的关爱,藤野先生的鼓励,迎神赛会等家乡有趣的习俗,对友人范爱农的怀念
等。“时时反顾”突出了鲁迅远在他乡时,思念的并不是小时候的吃食,而是小时候美好的
故乡时光。然后举一例即可。如:《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儿时看到五猖庙会。难逢的盛大
的庙会,笑着,跳着,兴奋的不得了。但在出发的时候,父亲却让鲁迅背诵一字也不懂的
《鉴略》。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吧。他的父亲说:给我读熟,背不出来就不准去看
庙会。一盆冷水把鲁迅的兴致全浇灭了。待他读熟了,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大家高高
兴兴陪他出门了。一次千呼万唤而来的赛会却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搅得索然无味,表现了
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然而在平淡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了作者受伤的心灵。答案第 10 页,总 11 页
24.(1)放松心情,快乐随行 (2)示例一:同意通过上网交友,我们可以和不同年龄
层的人打交道 ,这样可以听取各方面的经验和意见,这些人交给我们的东西比父母的更丰
富,我们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我认为互联网交友利大于弊,当然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
己,学校也可以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示例二:不同意,网络是虚拟的世界,青少年对事
物辨别能力比较差,防范意识比较薄弱,我认为要慎重对待网络交友,不然会一失足成千古
恨。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的能力。做题时注意围绕主题,语句简洁,具有号召力即可。
如:自远方欢聚一堂,识新朋路更敞亮。
(2)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可结合“网上交友倡导“平等、自由”的
原则,跳出了世俗的交友观的束缚,拓宽了我们的交际范围,而且在网络上能够结交到志同
道合的朋友,在你心烦时,可以向他倾诉;在现实中不敢说的话,不好意思说的话,在虚幻
的网络世界里可以畅所欲言。”或“可能会因为年少无知,上当受骗;也会使自己学习分心,
影响自己的学业;也可能使自己沉溺社交网络,不思进取;或不健康的网络影响身心健康。”
谈网络交友还是实践交友好。
25.与书相伴的日子
风雨飘摇,时光飞逝,与书相伴的日子,我最幸福!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曲《忆江南》,勾起多少人对江南的向往和渴
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牵起多少人对边塞风光的种种联想?至今,那李清照的“帘
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销魂和冷清仍难萦绕在我的心头。
诗词曲赋,不仅仅是那纸上的文字,他们流露的更是字里行间艺术的绝美,五千年的灿烂文
化,被淋漓尽致的泼洒在仍散发着书香的宜纸上。
走上小女子般顺接而朴实的《诗经》,也是我的幸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中俊答案第 11 页,总 11 页
朗帅气的男孩,美若天仙的女孩,尽透着美的韵律。汨汨汇入历史的长河,智慧而朴素。《蒹
葭》中君子对于心上人的追求也可谓是道路艰苦,曲折。书的精彩,是我从内心中体会到的,
这种幸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所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辨
已忘言”。
回首诗词的国度,带给我的全部都是经典,我转身,抬头竟然又看见了保尔,柯察金的疲惫
的身影,虽然看起来无精打采,但却又显示出几丝倔强;贝多芬那挥动着的画笔在雪白的纸
上又绘出了多彩的世界;鲁滨逊勤劳的身影也映入我的眼帘,忽然,哈里,波特也从我的头
上飞过,向我招了招手,于是,在我的身旁就有许多美丽的蝴蝶,翩翩舞动于花间……
徜徉于书海,我体会了幸福的滋味。书中的故事就像那青色藤蔓上开出的白色的花纵然纠葛,
却也清晰明了,让我回味无穷。与书相伴的日子,我受益匪浅。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是“与______相伴的日子”。相伴的可以是实指,如
亲人、老师、朋友等;也可以是虚指,如知识、憧憬、信念等。不管实指还是虚指,在写作
中不应局限于所给材料,可以在材料的基础上拓宽自己的思路。如可以写父母师友的呵护与
帮助一路相伴;可以写具体事物的一路相伴;可以写抽象事物的一路相伴。还可以变换视角,
变别人与“我”“一路相伴”,“我”给予别人关爱和帮助等。无论是哪种立意,都要注意
以细节感人,以真情动人,切忌泛泛而谈。从生活中,选择符合题意且深有感触的素材,表
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感悟作文。文题较适合写记叙类的文章。
【点睛】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是关键,可以说是决定作文成败。补全题目常用方法:①避生就熟。在补
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补题时,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
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②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点,从一个
具体的角度切入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③
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要用上修辞,使文章题目更灵动,更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
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