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年级语文教学的思考
作者:冰糖呓语 文章来源:成长博客 点击数:
94 更新时间:2010-1-11
上周五,在学校语文教研活动时间里,做事利索、教学严谨的陈丽宝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堂一年级语文探讨课《雪地里的小画家》。记得去年九月,习惯于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我,一时下来进行一年级语文教学,又是初次接触,用“手足无措”“无从下手”这两个词来形容确实不足为过。当时目睹丽宝老师在管理班级上的井井有条,教学上的得心应手,看着他们班的孩子在她的引导下个个是那么乖巧有礼、活泼可爱,我羡慕极了!我一直想找她讨教几招……
今天,在丽宝老师的课堂上,我更清楚地明白了“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得扎实”这一道理。陈老师是位很务实的老师,她这一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很夯实,孩子们学得很扎实,有几个教学亮点很值得我学习:
1、兴趣上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们,在课前创设一个能够引起他们感兴趣的情景,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很重要。课堂上,丽宝老师首先通过出示一幅漂亮的雪景图感受当时下雪的情景,在与孩子们的亲切交流中,把四种可爱的小动物出示在雪地上,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如童话般的白雪世界里,这样“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就出来了。
2、“授之以渔,养成好习惯”的教学意识强。丽宝老师很重视对学生进行识字方法上的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交流生字”的环节中,可以看得出来,每个孩子都很扎实掌握各种识字方法,在读文识字、合作交流时很融洽投入。小老师带读、开火车等交流识字情况时,大部分孩子的拼音、识字都很扎实。
3、图文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领会“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一美妙、生动的画面,调动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其他动物来到雪地上,他们会画什么呢?”并通过借助“因为……所以……”这一关联词指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句子的意思,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说话能力。
想要探讨的三个问题:
1、如何激发低年级孩子朗读兴趣,有效进行朗读?丽宝老师在朗读指导上很用心。初读课文时,她通过动情投入的范读来以情激情,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指导朗读“下雪了!下雪了!”这一句话时,能够创设情境,通过出示漂亮、动感的雪景图,让孩子们感同身受当时看到下雪时的那种兴奋、激动心情。抓住“?!”这两个标点符号的用法指导朗读。朗读“咦,青蛙为什么不参加?它在洞里睡觉啦!” 这两句话时能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悟出青蛙正在冬眠时,我们不能打扰它,从而读出那种“疑问—恍然大悟—关心”的语气变化。但是,我觉得在“读”中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得还不够。因为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其年龄特征、认知水平都告诉我们,老师的示范才能给其引领正确的方向。因为范读领读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范读时不宜过快,要注意每一个词每一个标点的处理。
2、一年级的孩子有必要指导他们进行课前预习吗?一年级要不要预习呢?在课后探讨中,丽宝老师担忧:一年级孩子兴趣容易转移,集中注意力时间短,如果预习了,上课就会不再听讲。此话有一定道理。可是如果因此就不再预习行吗?我认为不行。如果我们严格遵守每周八节语文课,而不占用其他时间。这八节语文课里还要自觉地分出一些课外阅读、趣味语文的时间,那我们的课堂必须高效!如果学生都不预习,上课时生字不认识,课文读不通,那老师就只能一点点带着学生走,要想“不熟读不开讲”可能得花费大量的课内时间,这是不是一种低效?再说,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老师如果从零起点授课,怎能满足那些知识能力先进一步的孩子的胃口?课前预习,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侧重点,上课前的起点就不会相差太远了。我认为一年级的孩子也应指导他们预习,可要求他们预习时标好自然段、读准生字词、读通顺课文。但是一开始孩子可能还不会自己做,可利用一段时间带着他们在课内预习,甚至可以花费整节课的时间去教孩子预习的方法,目的是为了今后能省出更多的时间用于赏析文本或课外阅读。
3、一年级语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如何安排更为科学?在这一堂课上,丽宝老师安排了识字教学,朗读指导,还通过图文结合理解文章内容,并进行“因为……所以……”的说话练习,课后还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践,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如果在雪地上可能会画什么?这样的安排,教学容量是否过多?那么,在一年级的第一课时里,教学环节应如何安排更为科学合理?我个人认为第一课时主要做好两件事——认字和读书,在做好这两件事的基础上,解决部分要求写的字。而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对于朗读的定位应该是“准确、流利”,至于如何读出感情就应该建立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基础上的。“书不读不开讲”,第一课时的教学应该把读通课文作为重点,放手给孩子充分朗读的时间。课前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其次进行有层次地朗读,从而感知文本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