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是一篇哲理性、道德伦理性的课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理解的。选择这篇课文教学,一是为了探索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二是结合本课的选材特点和写作技法,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生活,并从生活中学会选材和提炼主题。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4、学会结合生活中的小事,提炼主题,写出受到的启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有这样一本书——这本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作者。同学们知道这本书的名字吗?(生活)善于读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美的篇章。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检查预习:
1、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三、整体感知,简要疏理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板书:钓鱼放鱼 启示)
四、研读课文,深入体会课文情感
1、 默读课文第3——9段:
找一找,我不愿意“放”有哪些原因?用“ ”划出,标上序号1、2、3;父亲坚持放又是什么原因?用“﹏”划出。
2、学生自读课文划出,并交流讨论,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如我在钓到大鲈鱼时那份开心、激动、兴奋的心情。
3、课件出示总结:我不愿意放:理由一:这是我第一次钓到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鲈鱼。 理由二:这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
理由三: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人看见。
4、父亲的态度: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引导学生体会“得”字包含的父亲的态度,情感。可以引导学生换成“必须,一定”等词语,体会这句话所展示的慈爱中透着坚定,严…中有爱的父亲。
5、补充介绍鲈鱼为什么会有捕捞开放日。(出示课件)
6、出示:“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他还平静地对我说:“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提问:想想看,表面看上去平静的父亲,他的心真的像表面那么平静吗?从哪里看出来,其实他是不平静的?学生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理由。
7、他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父亲盯着鲈鱼,他究竟在想什么呢?请你拿出纸写一写。学生写好后交流。
8、同学们,爸爸放走了一条鲈鱼,然后他坚守住了什么?学生回答交流。
五,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同学们,在这个月光如水的晚上,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使“我“原本平静的心情变得不平静,然而爸爸又要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去,让“我”的心情显得更加不平静了。“我”那样急切、伤心、难过,但是最后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鲈鱼放回湖里。同学们,当若干年后,“我”回想起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心情还会像现在这样不平静吗?(很平静)所以,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写了……(课件出示句子),学生一起读。
是啊,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终生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呢?让“我”的心再次回归的平静。我们下节课再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一)听写生字词。
启示 抛(出去) 剧烈 小心翼翼 操纵 跳跃 挣扎 沮丧 纽约 抉择
曾经 实践 获得
(听写完后对照大屏幕,那几个字写错了。一个字连词写2遍。)
(二)学习“钓鱼”部分的体会。
师:从“我”钓到大鲈鱼到把它放回湖里的心理变化,你体会到什么? 从父亲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时态度的坚决,你体会到什么?
答题要点(1)要把钓到的鱼放掉很难很难。(2)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
二、理解作者所受到的启示
(一)默读思考: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
(二)学生读书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
(三)交流与指导:
1提问: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划上横线。)
2、轻声齐读带横线的句子。
3、“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4、“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
指导:刚满11岁那年,“我”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2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来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
(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5、“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指导:“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6、小结。
用自己的话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
7、指导朗读这段话。
五、拓展习作:
(课件显示)拓展: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采,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 ,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
请以“ 的诱惑”为题,写一篇小习作。写完后在本班交流。
第三课时
• 专题习作:模仿课文,以“ 的启示”为题,写一篇作文。500字左右。
• 结合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事,想想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如:日积月累地练字(练琴),有一天终于发现自己的字很漂亮,自己的琴艺也取了成绩的时候,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 上公车时有秩序地排队上车和一窝蜂地挤上车,哪种方式上车会更快些呢?你可以做做实验,看看能体会出什么道理?
• 学校运动会时进行长跑接力赛,每位同学相互配合,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时,你明白了什么?
• 在你身边肯定还有很多“小事中蕴藏大智慧”的例子,不妨写写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