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1.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有效地学习。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也是学习数学的归宿。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文具店购物的情境,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并购买文具这一情境,共同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本设计首先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促使其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不仅要对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依据,还要对探究出的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思想方法的提升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真正做到让学生乐学善思。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超市购物小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经常去超市购物吗?都买过什么?
师: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去数学乐园的文具店逛一逛,让我们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文具货架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看到的信息,引导学生说出商品名称及价格)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能根据看到的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些问题吗?
设计意图:呈现购物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提问的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96页例3。
(1)提出问题。
师:通过刚刚同学们看到的这些信息,你能根据课件中这两个文具提出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卷笔刀和普通铅笔)
预设
1个卷笔刀和1支普通铅笔一共多少钱?
1个卷笔刀比1支普通铅笔贵多少钱?
1支普通铅笔比1个卷笔刀便宜多少钱?
(2)引入主题。
师:这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第一个用加法、后两个用减法计算)
师:0.8和0.6是什么数?(小数)
师: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3)列出算式,小组内讨论计算方法。
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生讨论的情况。
(4)集体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解决方法。(学生之间可能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方法是把钱数改写成用“角”作单位的整数进行计算,另一种方法是把小数直接相加、减)
(5)引导学生进行汇报。
一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减法转化成整数加、减法进行计算,即8角+6角和8角-6角。
二是用“元”作单位相加、减,这就是小数加、减法,即0.8+0.6和0.8-0.6。
(6)学生尝试笔算0.8+0.6和0.8-0.6。
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并示范。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0.8+0.6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可以了?(小数点对齐)
(7)提问:0.8+0.6我们会计算了,那0.8-0.6你们会计算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8)反馈练习:2.8+2.1 6.4-0.9 4.7+5.3 5.6-5.3
集体订正时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
2.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算式中的小数点对齐。
3.根据上面的方法解决1支带橡皮的铅笔比1支普通铅笔贵多少钱的问题。[生自主解决,1.2-0.6=0.6(元)]
4.体会小数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
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生结合板书讨论:相同点: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要求从低位算起;都是满10进1,退1当10。不同点:整数加、减法是末位对齐,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相同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以及用0占位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5.教学教材97页例4。
(1)请同学们帮老师再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小丽有10元钱,买了1个文具盒,还想买1个笔记本和1支普通铅笔,她的钱够吗?如果把普通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钱够吗?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汇报方法。
预设
方法一 先计算买1个文具盒后还剩10-6.8=3.2(元)。
然后计算买1个笔记本和1支普通铅笔一共需要2.5+0.6=3.1(元)。
因为3.2>3.1,所以钱够。
如果把普通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买1个笔记本和1支带橡皮的铅笔一共需要2.5+1.2=3.7(元),因为3.7>3.2,所以钱不够。
方法二 先计算买1个文具盒之后还剩10-6.8=3.2(元)。
再计算买1个笔记本之后还剩3.2-2.5=0.7(元)。0.7>0.6,买1支普通铅笔够;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