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0月30日,我们六年级数学组组织“三上三反思”之“二上”,由本人执教《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本课是教材中比较有难度的一节课,以前策略的叫法是替换,现如今改成了假设,虽然叫法不同,但是课的本质是一样的,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假设这一策略将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使得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一些。对本节课的教学感受如下:一、重视对比渗透。课的开始,在学生口答完简单的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题目后,出示例1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呈现对比强烈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问题的结构特点,形成认知冲突,我紧接着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展开了新授序幕。正是因为有了比较,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才切身感受到运用假设策略的好处,才乐于运用这种策略。二、强调过程体验。对策略的体验要经历过程,只有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才丰富深刻。本课,在提出问题后,先是让学生自主解决,然后重点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考过程。假设720毫升全部倒入大杯,或者假设720毫升全部倒入小杯,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想起,都让学生充分展示转化的过程。重点让学生结合直观图感受为什么要把大杯换成小杯,为什么要把小杯换成小杯,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过于侧重不同方法,而不是着重在假设上,导致学生在后续的解题中还在注重用不同的方法。三、及时归纳总结。虽然策略的学习关键在悟,要多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但这并不因此就否定或削弱总结与概括的作用。事实上,必要的总结、归纳与提炼对于学生形成对策略的清晰的认识,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假设,以及根据什么进行假设,所以在强调用假设方法解决例题后,我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在解决例1 时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解决困难的,需要注意什么?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提炼,学生对假设的策略就有了整体的认识,从而可以在解决问题中实际正确地运用假设的策略。本节课虽然顺着我的设计思路上完了,但总觉得有些地方没到位。比如在导入与新课环节,我一直都自以为“很顺畅”,就连班里的最差生徐 ×× 都知道解题的方法。可到了回顾教学过程时,问孩子们有什么体会,班级一下子冷场了。我当时也不知所措,于是让同学们小组交流,看能不能在组内交流出自己的体会。可是,事与愿违,交流后举手回答的同学寥寥无几,而且说得都不是回顾问题解决的体会,而是解题的不同方法。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评课时,我说出了自己的疑惑。听课的老师们纷纷为我“诊断”,让我恍然大悟——新授环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而我却采取了一味地扶,只是“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从而束缚了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自己觉得有成功,有不足,成功的是要继续保留,不足的一定要积极改进,从而能够上好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