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课题《微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结题报告在县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的关心和支持下,祁门县芦溪中心学校和渚口中心学校两校联合申报的市级课题《微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顺利完成了两年的课题研究任务,现就课题取得成果总结如下。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教育趋势应呈多样化,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让学生们进行个性化选择,是现代教育的要求,而“微课”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正是顺应这种发展趋势的。“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其中,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设置问题情境,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疑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外辅导资源,让“微课”逐渐成为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最佳工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发挥重要作用。微课的制作主体是教师,本课题一方面重在实践层面探究小学各学科微课的设计策略。从微课内容(知识点和概念讲解、技能训练、过程演示、微探究、微练习、微游戏等)的选择、课件资源准备、教学过程设计、思维过程展示,表现方式选择等层面进行探讨,形成一些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的微课设计的方式方法和规范要求。另一方面,探究微课资源在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微课资源作为一种手段,在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如何创设更多机会让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基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第三是探究微课资源对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方式的影响和改变。如何发挥微课资源在学生课外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在微型学习、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上的实效性。本课题的研究,把握了最新的教育新潮流,且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一线的实践层面的研究,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微课是教育新潮流,来袭强势,引起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关注,虽时间不长,但有很多研究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投入研究,但还是属于初始阶段。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柯清超教授认为,微课资源的应用创新性地解决网络教学问题,提高课程质量。微,是为了创设更多机会让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微课资源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基础,但不是教学的全部,微课不是要替代传统教学,它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专家给出的微课定义:微型教学、微型课件,即讲授某个知识点、技能、案例等微内容的教学课件,学习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主要用于帮助学业员完成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微课的类型按教学内容来分主要包括五种,知识点和概念讲解、技能训练、过程演示、微探究、微练习、微游戏等,按教学用途来分主要有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式学习即支持结构化的课程教学,非正式学习主要体现在微型学习、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三、关键概念的界定“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其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四、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对当下小学课堂教学的分析与研究,总结造成课堂无效或低效教学的原因,希望通过微课教学进一步促进高效课堂的实现。通过本课题研究,探讨微课教学的可行性,同时将微课与小学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推动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地发展。1.各学科建立微课应用资源库。2.整理编辑教研论文集。3.整理编辑典型案例分析集。4.课题结题报告。五、课题研究的内容1.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2.分析影响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因素;3.微课教学的实际意义与使用价值;4.微课与小学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研究;5.微课如何更好地加快教师专业成长,使教师能够关注学生,践行“生本课堂”,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六、课题研究的突破口1.努力促进微课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深度融合,实现微课与小学其他学科教学的有效链接;2.通过课题的研究,构建教师的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微课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达到资源共享,分享他人的意见和建议;3.课题研究中制作的微课程因其独特的视角,有助于走出思维定势,拓宽思考问题的角度,寻找新的问题解决策略;4.形成微课库,大问题小视角,小问题深追问,返朴归真,积累真正的校本研修资源库;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微课无疑都是一次思想改革。它促成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同时,还提供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最终达到高效课堂和教学相长的目标。七、课题研究的计划与过程(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4月—2015年8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申请立项、筹备开题。(1)确定课题,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和研究对象,撰写课题研究方案。(2)做好研究成员理论的储备工作,聘请专家到校开设专题讲座,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进行课题实施前的培训。(3)制定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细则,明确各阶段、各成员的研究内容和要求,掌握相关研究方法。(4)针对课题提出可操作的对策研究,并组建网上QQ群,进行网络交流.(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9月—2016年6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全面启动、深入研究。(1)结合理论学习,各成员根据各自的学科制作微课,在实践中各成员加强交流,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微课设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并抽象出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学科微课设计的方法和策略。(2)实施微课在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提高应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通过深入课堂,开展听课、评课等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实证研究活动。(3)指导学生在课外学习中使用微课资源,提高学生在微型学习、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上的实效性。(4)针对前期的实践研究过程,结合前期的对策研究方案,,并邀请专家进行指导,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并搜集典型微课例、教学案例和学生学习案例。(5)定期组织和开展课题的总结汇报工作,通过交流完善研究过程,不断反思,提升研究的层次和水平。(6)认真收集本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通过有效的分析数据,及时发现问题,改进研究策略,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7月—2017年6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整理成果、准备结题。(1)收集整理本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分类整理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总结、建立微课库、编辑出版有关课题成果。(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召开课题研究总结会,做好结题工作。八、课题研究的成果从2015年6月成功召开市级课题《微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开题报告会始,芦溪、渚口两校就紧紧围绕课题研究,开展了一列有目标指向、有行为针对、有主题关注的学习交流、教学研讨活动,不仅加强了对“微课”的感性认知和理性理解,还提高了学校以“微课”为突破口的课堂教学质量。1.让“微课”等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助力教师专业成长。(1)通过“微课”课题研究,提升教师对“微课”等信息技术的认识。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把“微课”等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的目的为了更好的服从课堂教学,让“微课”等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微课”等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把这些教学资源“合理整合”为学生所用,就能形成一种比较理想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微课”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上一定要慎重。要恰当处理好学生、老师、“微课”等信息技术运用三者关系,把握好“微课”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差异,因地制宜,因课而异。(2)通过“微课”课题研究,提升教师运用“微课”等信息化技术的教学能力。备课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授课教师必须要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考虑教法学法。教师备课前除了先熟悉钻研教材,还要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有效地选择出最核心的教学知识点进行课件制作和“微课制作”,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一次非凡的成长。(3)通过“微课”课题研究,提升教师制作“微课”资源的能力。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日益全面深入,关于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思路、基本模式以及基本方法也开始悄然发生改变,并以主动积极的姿态,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①首先是处理教材的能力。紧扣课程标准,围绕教学目标,科学选择、分析与处理“微课”教学知识点。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是科学选择、分析与处理“微课”教学知识点的前提。②其次是“微课”选择和制作的能力。微课是用来支持学生个别化学习的,是以学生的“学”为导向的课程。因此,微课的选择和制作,就成为了教师的必备能力,课题研究提升了课题组老师“微课”选择和制作的能力。2.让“微课”等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助力课堂教学改革。“微课”等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大量科学、合理、有效应用,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1)利用“微课”等信息技术,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学生由于受到生活经验的限制,对课本有些内容的理解也就受到了局限,有了“微课”等信息技术的辅助,使得教学活动大大超越课堂的时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弥补了学生眼界的不足,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了“小课本,大课堂”。(2)利用“微课”等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为拓展语文教学,延伸信息量提供了极大便利。“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实现了课堂教学向课外自然延伸拓展。(3)利用“微课”等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氛围,达到寓学于乐的效果。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老师基本上是用录音机、点读笔来生硬的播放英文单词、文章。学生面对冰冷的机器,就如复读机般,只会一味单纯的听、读,机械地模仿。而当今信息化的教学,老师打开多媒体白板,就有了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和“微课”资源,能有效迅速的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学于乐。(4)利用“微课”等信息技术,构建了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开拓创新,我们的课堂亦是如此!“微课”等信息技术一方面帮助我们开拓了有限的课堂,丰富和拓展了知识,更使孩子们更多的参与课堂当中,主动去发现和接受知识。而老师则是一个引导者,使学生变成了活动的参与者,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5)利用“微课”等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可视”。数学概念、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利用“微课”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为学生搭桥铺路,让学生参与其中,帮助学生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把抽象变形象,不仅学生爱看,而且容易理解,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发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可视”。九、课题成效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芦溪、渚口两校的教育教学氛围发生了一些明显可喜的变化。1.通过课题研究,全体课题成员深刻认识“微课”等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重大作用,也明确了今后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努力的方向;2.全面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了一批有思想有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并在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评比和竞赛中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其中省级奖项3人次,市级奖项9人次,县级奖项18人次。3.在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中取得了突破,收获了工作信心,积累了工作经验。十一、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虽然在课题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研究的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认为还需进一步研究、进一步实践。1.要进一步引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要有意识地把“微课”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有效地将“三维”目标落实于课堂教学。2.要引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要努力实现有“活水”、有“活力”的教学课堂,把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芦溪中心学校和渚口中心学校两校联合申报的市级课题《微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的课题研究工作即将完结,但是,两校之间的沟通之桥、交流之路不会因此而断截。在未来的日子里,两校还会继续精诚合作,继续前行,把课题研究的成果向两校所有教师推广,为两校教育科研继续作出不懈的努力。 《微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