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
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 3 年级上册数学第 3 单元的第 1 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长
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
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
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
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
长度观念;知道 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并能进行长度
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
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
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
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
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
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 米 、20 厘米 、1 分米、7 毫
米),生活中常见的接近 1 毫米和 1 分米的物品。
六、 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情境导入,引发冲突:
课前,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猴哥》,顺势引出孙悟空和他那件非常厉害
的兵器——金箍棒,此时用课件展示金箍棒逐渐变短,最后变到耳朵里的过程,
在学生回答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后,问他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随即老师拿出
一号金箍棒,学生先估计,然后量出长 1 米,也可以说长 100 厘米。出示长 20
厘米的二号金箍棒,先估计长度,再说说测量方法。这样设计主要有 3 个目的:
一是选用富有童趣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节课有一个良好的
开端;
二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记忆,有效复习了原有的知
识。
三是这两根金箍棒在后面学习分米时,还将用到,可谓一材多用。
然后利用最小的金箍棒,引发冲突,学生用纸条尺测量时发现长度不到 1 厘
米,用精确到厘米的纸条尺不能精确测量出其长度,此时教师再鼓励学生想办法,
并引导他们最终在尺子上 0——1 之间把毫米表示出来,并及时告诉学生,为精
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数学家真的把每个厘米分成了很多的小格,并且规定这 1 小
格就是 1 毫米,从而引入认识 1 毫米的教学。
这一环节通过动手量不到 1 厘米的金箍棒,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起点,感受
到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就是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尝试,画出毫米以
后,教师及时鼓励,说他们可以像数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了,增强其自信心,为下
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首先认识毫米,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 1 毫米,再利用展台选几名学生指出不
同位置的 1 毫米,使学生明白 1 厘米之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 1 毫米。然后通
过用手势表示 1 毫米、找 1 毫米的物体、画几毫米等形式加深对毫米的认识和感
知。
在教学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画一条 10 毫米的线
段,一边画一边想,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自然、很轻松的得出结论:10 毫米
就是 1 厘米。学生在自己画线段时发现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非常有成就感。
最后明确毫米的用途,别看 1 毫米特别短,用处可不小,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
物体的长度或更精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都要用到毫米。我们现在能不能准确
测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长度呢?通过测量真正感受到毫米的用途,更明确了测量
的方法。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在纸条尺上用剪刀剪下 10 厘米,老师再出示一根 1
分米长的小金箍棒,和学生 10 厘米长的纸条比一比,结果长度相等,得出:1
分米=10 厘米。分米的教学直观引入,简单有效。接着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找
出 1 分米,借助纸条或直尺用手势表示出 1 分米,找一找身边长度大约为 1 分米
的物体等形式充分感知 1 分米。
在理解分米和米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说说 2 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
位,是几分米,用剪下的 1 分米尺子比一比,也可根据分米和厘米的关系想一想。
学生能回答出 10 厘米是 1 分米,20 厘米是 2 分米。然后让学生思考:1 号金箍
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此处难度较大,学生发言完毕后,及时
鼓励,并用课件演示:1 米=10 分米。
(三)总结长度单位
教师首先指出毫米和分米,同米和厘米一样,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叫做长
度单位。然后让学生把这 4 个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学生回答
时,让其他同学分别用手势表示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大约有多长,再
请学生思考,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该怎样选择长度单位。通过这一环节,对已
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了梳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有
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学生对长度单位的选择有了明确认识后,告诉他们:生活中,人们就是这
样来运用长度单位的,然后出示几则信息: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约 8844 米。
中学生课桌高度应为 7 分米左右,椅子高度应为 4 分米左右。
新加坡竹节虫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细长的身体达 27 厘米。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生活在古巴和美国的一种蜂鸟,其体长大约为 5 厘米。
地板厚度在 6—8 毫米之间能确保地板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及散热功能。
由此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在习题的设计上,不仅注重了知识的综合性、生活性、还注重了趣味性。我
设计了两个题型:
一是单位换算,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每个题目都让学生说说自己换算的想
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二是改“八戒的日记”,这是对长度单位的又一次梳理,练习时,学生能通
过用手势描述、在脑海中想象等形式来表述物体的长度,在感受用错单位造成笑
话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亲切和合理选择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再通过“你想
对八戒说些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明白对待学习要谨慎、认真。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并告诉学生:金箍棒还能
变得更长,也能变得更短更短,短到眼睛看不清了(课件)。这就需要比米更大
的单位和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在今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
家查找资料提前进行一些了解。这不仅对整节课进行了回顾,而且自然引出了下
节课和以后将要学习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开阔学生思维的作用。
总之,整节课我始终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通过观察、估测、实
测、思考等丰富的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主体作用,调动了其学习热情,让他们不仅学有所获,而且学得轻松、快乐!
七、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mm dm
1 厘米=10 毫米
1 分米=10 厘米
1 米=10 分米=100 厘米八、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
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
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
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
现了错误, 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
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
就让数学知识一下 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
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
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
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
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
类比联想中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
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