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浅谈物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ID:327603

大小:10.82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7-1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浅谈物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在武昌师范大学作过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他走上讲台,首先从皮包里捉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他把米放在桌子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逼着它吃米,鸡只叫不吃,陶先生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嘴里塞,鸡拼命挣扎着仍不肯吃,接着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几步,大公鸡从容地吃起米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散养的大公鸡在空地里觅食,虽然我们感觉食物不多而且很分散,但是大公鸡却吃得很快活。并且比那些人工圈养、具有充足食物的大公鸡还要精神、壮实得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再仅停留于养活这一基本的层次上,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一些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学生的成才存在着一些理解上的偏差,认为成才就是高分。导致我们的学生被禁锢在学校、家庭这样一个很小的圈子里,为了换取高分,在家长、教师的严密控制下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被课本、参考书耗尽,离实践越来越远了。脱离了实践,使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失去了源泉,动手能力失去了基础,学习的意义变得狭窄,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渐泯灭,使学生变成陶先生实验中被按住的公鸡。在外界的强压力下被动地接受着知识,享受着学习的痛苦,即使学生换取了高分又有什么意义,显然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并不理想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4条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一、从生活走向物理(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我们的生活中隐藏着很多有趣、神秘的物理现象。例如:将筷子的一部分插入水中,水中的那一部分筷子看上去向上弯折,在水中游泳时会感到自己轻了许多,利用一根铁棒能撬动原本无法移动的水泥板,电灯通电后会发光等等。小到走路、吃饭,大到天体运行都蕴涵着有趣、神秘、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生活中观察、寻找、发现与物理有关的现象,这些丰富、有趣的物理现象将点燃学生心中的好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经过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生活,增强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这些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是有很大帮助的,观察——好奇——兴趣——再观察,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互促进。(2) 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达到促进终身学习的目的今天教育在个人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为它在促进现代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谁都不能再希望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形成足够其一生享用的原始知识宝库。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树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思想。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他们在学校以外将仍热忠于学习。然而,如一句俗语说:“久入鱼市而不嗅”,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也一样,若只采取单一传授的教学方式,仅停留于书本的知识,时间长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不会再如原来强烈,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要使用各种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生活,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当知识变得更具体、生动、有趣时,学习将变得快乐,学生将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将得以保持。例如:在讲解力的知识前,让学生进行一次拔河比赛,然后由学生研究、讨论比赛中如何能够取胜。教师充分利用生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热爱学习,从内心感到要学习,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终身学习的目的。二、让物理走向社会(1)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强行分开,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言,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知识仅是知识,与实践联系不上,这将极大的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实践能力而言,实践缺少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实践的能力也将不能得以加强,这些都是教育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在学习的过程中配以适当的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具体,在以后的应用中才不至于使理论与实践联系不上成为“书呆子”。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得以保持。例如:在学习了电路的知识后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可调光的台灯。(2)培养动手能力社会是知识的大熔炉,实践是知识的练兵场。仅是学校的课本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够的。在对一部分学生学习了家庭电路后,进行调查发现:家中的灯泡坏了,会更换灯泡的学生还不到三成。这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的严重脱节,所学知识还仅停留在课堂这一层面,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待加强,那么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局限在对书本的知识传授,应该积极的为学生创造一些实验、实践的机会,(当然是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引导学生积极的去参加实践、实验,从实验、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才有发挥的空间,对知识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3)明确教育及学习目的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对家长而言,教育是一种投资,对学校而言,教育是一种经营,对学生而言,教育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利用,是利用就只能作为一种达到个人目的的敲门砖,作为教育,应该去发展人,解放人。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实践,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加实践中得以发展、解放,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学习若脱离了实践,学习的目的将会发生偏差。三、注重科学探究(1)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压强”理论认为,当人们观看一个不完美既有“缺陷”或有“空白”的形状时,会在知觉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的活动,去填补和完美那些“缺陷”或“空白”使之趋向完美。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去实践,在实践中学生自然会接触到很多自身知识中的“缺陷”或有“空白”的情况,学生将会自觉的去探索、创新“缺陷”或 “空白”。这种自觉的探索、创新将会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对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如何将一张纸点燃,教师引导学生从实践或阅读获取的知识来解答,学生可能会有:利用火柴、打火机点火,放大镜聚光点火,钻木取火等等一些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再引导,它们为什么会点火?还有其他的办法吗?让学生去探索、创新。(2)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现在的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究其沉迷的原因笔者认为:网络游戏中设置了一个个关口,而且游戏的每一个过程都循序渐进,在游戏中都是独立操作,给游戏者一个独立的空间。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了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因而他们乐此不疲,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中也可借鉴网络游戏的长处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沉迷于学习,对于学习而言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时或教学后带领学生去一个科学空地,教会他们探索的方法,放手的让他们去探索、创新。(空地也应该在学生跳一跳所能达到的能力范围。)学生一样也会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在探索、创新中也将很投入的,这种状态是课堂上不易得到的。此时的学习动力是内心崩发的,是学习的重要基础。随着探索、创新有所收获将进一步加强学习的内在动力。探索、创新——收获——激发内在动力——再探索、创新,再一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四、注意学科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在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往往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各个学科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在解决一个实践问题时对各学科知识都有所加强,并达到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的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的目的。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象散养的大公鸡去空地里觅食。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使学生可以将学习作为一种享受,所学知识对生活、工作中有所帮助。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