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摘要:新课改下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种任务,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开展德育教育是我们面对的新的课题。物理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应通过物理教学,把德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物理课文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题材,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素质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关键词:德育与教学青少年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加强德育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种任务,在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是我们在新课改下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中人格尤为重要,所谓人格即养成一个人的良好生活习惯,这是道德教育最主要的任务,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吃苦耐劳,尊重他人,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等。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教书育人具体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应作为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究。运用物理教学自身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这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使命。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时候,不是依靠单纯的说教进而代替思想品德课,而是结合教材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引导。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1、培养学生的人格现行物理教材,重视人类长期探索和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成果和结论,而对于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的艰苦卓绝、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阐述得不多,唯物辩证法思想、科学方法论知识也往往包含在教材内容的深层,有关爱国主义的材料需要进一步整理、充实、提高。物理课堂渗透德育教育时,教师应该结合教材讲物理学史,讲科学家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忘我奋斗的精神,甚至为捍卫真理而献身的壮举,讲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不计个人名利,为祖国科技发展,为祖国强盛,默默无闻地从事科学研究,使学生懂得什么是高尚的追求。比如在进行物理选修3-5反冲运动这一节教学任务的时候我们可以举以下例证:最早的载人火箭的记录是明代一名叫万户的人,他坐在绑有几十支火箭的椅子上。手拿两个大风筝,叫人点燃火箭,想使自己飞上天去,但他失败了,而且为此献出了生命。他的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是令人敬佩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在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应该结合教材有关内容,深入发掘,适当拓宽,随机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激情。2、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激情、热情、意志力和积极精神,在性格上表现为开朗、平和、善于交往。物理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恰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比如:通过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该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指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习惯的惯,有惰性、保持原来状态之意。由此让学生意识到:人,不仅仅从运动学角度看具有惯性,在成长过程中也具有“惯性”,总想保持原来状态而难得进步,甚至受阻力作用反而使原来状态变得更不理想。那么,如何才能取得进步呢?请学习感悟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人的成长过程与此规律相似,要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必须施加外力,作为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动力那么人就会落后,当动力大于或等于阻力,人才可能取得进步,只有动力大于阻力,才能获得前进的加速度,使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并且,随着人的质量增大,要获得与以前同样大的加速度,所需的动力更大。同学们应该学会接受必要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动力积极追求进步。 3、培养学生的上进心新课改下物理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女同学尤其如此,弄清概念难,做题目更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决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它要求教师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的原则,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物理教学中自信心的培养是各种教育方式中更为可行和常用的一条途径。以激励为原则,树立学生自信心,要帮助学生做到自我暗示,相信自己能行。要尊重天性,客观地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给予鼓励与激励,让心与心沟通。总之,要树立自信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信任每一个学生,即相信他们都有一定的自制能力与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自始至终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位学生,从而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一切活动的主人。这样,自然就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充满自信心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断地胜利进取。4、在探索性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性实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物理规律的实验方法。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亲身经历寻求并发现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创新精神,产生积极的创新思维,从而引起学生探索和亲自动手欲望,为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探索性学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若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果的交流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信与谦逊的个性培养。在处理实验数据时教育学生培养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美德。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还可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之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5、教学案例与分析本案例为物理一力学实验:探究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互成一定的角度,这时合力与分力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学生活动:猜想,个别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老师分析引导:同学们的猜想都是从力的大小出发的,力是矢量还是标量?学生回答:进一步强化力的矢量性。老师:再次指出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都有关。同时老师提出合力与分力间究竟满足什么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探究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引导学生,实验应分几大部分?老师按小组发放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秤、细绳套、图钉、三角板、直尺、橡皮筋(一半学生)、钩码(一半学生)案例分析:通过此环节由特殊情形延展至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变直接给出结论为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让各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如何确定分力、合力。学生活动:根据器材设计讨论各自的实验方案。方案一:先用两个弹簧秤拉着钩码上升,再用一个弹簧秤拉着钩码上升,记录结点的位置、弹簧秤的读数,细绳套的方向。方案二:先用两个弹簧秤使橡皮筋伸长一定的长度,再用一个弹簧秤使它伸长同样的长度,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再分析比较。老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改进双方的实验方案,进一步指出:“橡皮筋伸长相同的长度”记录起来比较麻烦,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还需要作哪些记录如何记录力的方向?两点近一点好还是远一点好?请一名同学把实验方案完整的叙述一遍组织引导同学讨论,对方案一进行修正:本案中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给与提示:钩码上升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运动状态不好控制,即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不好控制,应该怎样改进实验方案?请一名同学把实验方案完整的叙述一遍将两个实验方案进行对比,有何相同之处?记录数据时木板放置方式有何区别?学生讨论回答:使橡皮筋伸长到同一个点。力的方向,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远一点好,将钩码竖直静止悬挂都是先确定两个分力,再根据等效代替确定两个分力的合力。方案一木板应该竖直放置。案例分析: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走到学生中间观察、指导学生实验),实验进行中要求一部分同学实验操作,一部分同学进行实验记录。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协调合作能力。老师:要求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如何把力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请同学们作出三个力的图示。同学们用铅笔和尺子作出三个力的图示。观察自己所作图示,从大小和方向角度给出自己的结论。通过数据处理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 最后要求同学们自己总结出本实验结论并进行文字表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分析表达能力,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实际,从各个方面挖掘徳育因素,既能发挥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只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不懈地努力,德育教学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