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归总”问题》说课稿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即先求什么)。(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解决含有“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教学准备课件、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1.自主提问。出示: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1)你发现了什么信息?(2)根据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并口头列式解答。2.揭示课题。出示: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师:这个问题跟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1.阅读和理解。(1)出示例9的完整问题,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2)交流。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你能用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预设一:画形象示意图表示题意。 预设二: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和交流。第一幅图不能表示清楚题意,看不出买6元一个的碗和买9元一个的碗用的是同样多的钱。第二幅图画的线段总长度是一样的,表示买6元一个的碗和9元一个的碗用的是同样多的钱。36元里面有几个9元,就能买几个碗。学生修改或完善自己画的示意图。2.分析与解答。(1)借助线段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分析:从第一条线段图知道每个碗6元(单价),正好可以买6个(数量),可以求出妈妈一共有多少钱(总价)。知道了总价,就可以求出用这笔钱买9元一个的碗买几个。(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预设一:6×6=36(元) 36÷9=4(个)预设二:6×6÷9 =36÷9 =4(个)(3)说说自己有没有其他的思考方法?从问题进行分析,要求出“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必须先求出“这些钱”是多少,而题目中没有直接给总价,所以同样要先求出妈妈有多少钱。2.回顾与反思。(1)说说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4个9元的碗总价是36元,6个6元的碗总价也是36元。所以解答正确。(2)回顾解答的过程。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抓住了解题的关键——无论碗的个数和单价怎么变,钱的总数都是不变的,都必须先算出买碗的钱的总数,再根据要求进行后面的计算。(3)汇报交流后,让学生书写答案,完善解题步骤。(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1.做一做。(1)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订正。(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提问:比较(1)、(2)两小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明确:题目中的前两个数学信息是相同的,给出了每天读的页数和天数,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总页数,而且总页数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是:第三个信息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一下;从解读思路上看,第二步分别是:总页数÷每天读的页数=天数;总页数÷天数=每天读的页数。2.练习十五第12题。(1)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订正。(2)让学生根据“每组6人,分成6组。”自己增加条件,编出一道需要用乘除两步解决的问题。预设一:每组4人,可以分几组?预设二:每组2人,可以分几组?预设三:分成9组,每组几人?预设四:分成4组,每组几人?预设五:分成2组,每组几人?(3)对比、概括。发现:每组的人数越少,分成的组数越多。(体会组数与每组人数这两个量之间的反比例关系。)3.练习十五第13题。(1)学生独立解答。(2)汇报交流。预设一:每条边用1根小棒,一个正方形用4根。3×8÷4=6预设二:每条边用2根小棒,一个正方形用8根。3×8÷8=3预设三:每条边用3根小棒,一个正方形用12根。3×8÷12=2预设四:每条边用4根小棒,一个正方形用16根。3×8÷16=1(3)对比、概括。发现:每个正方形用的小棒数越多,能摆出的正方形就越少。(体会两个量之间的反比例关系。)(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