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评课稿 上周听了陈科盛老师执教的《分类》一课,对陈老师上课的风格很是欣赏,例如“淡定”“彬彬有礼”等一系列词语都可以在陈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诠释。下面我就具体点评一下陈老师的这堂课: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从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习欲望。 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整节课始终注意从生活中取材,无论是观察文具店,还是开阔的练习,都赋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于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学生很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数学与生活的链接。同时为了加强对分类的体验,对原有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通过修改,学生真真正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陈老师通过众多学具的制作,让学生能看得到、摸的到、想得到。 2、尊重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数学学习与其他的学习一样,都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教育目的不是统一思想,统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理念。 3、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课一开始,陈老师就出示了两家文具店,让学生进行比较,不显山、不露水地渗透了物品要按分类摆放的思想。感悟出分类的意义: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叫做分类,并且知道从小应该养成把自己物品整理好的良好习惯。 4、让学生参与合作,在交流中学习 本节课陈老师注重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交流、生生互动交流中主动获得新知。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与讨论交流来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5、多种练习,巩固应用分类知识 陈老师安排了多种练习,对分类知识作进一步的拓展和提高,从实物进一步抽象到几何图形、数字和算式。涉及的面比较全、比较广。 同时,我对这节课还一些小小的看法: 1、新授部分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本节课教学内容:按单一标准分类和不同标准分类。陈老师在安排教学时间时,似乎是前者多于后者了。我认为应该考虑到学生对于单一标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并且也有了一定的分类意识,如平时的整理书包、整理文具盒等……因此,把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不同标准分类”上。 2、课堂语言 陈老师在课堂上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如“你真是一个既会听,又能说的孩子。” “谢谢你的发言。” 等……这点非常好,孩子们需要这样的鼓励和表扬。 但在学习新知后,没有及时进行小结提炼。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重难点,教学时要讲授大量的与此相关的内容。一个片段或一节课下来,学生头脑里有大量的零碎信息涌进,既有主动吸收的、又有被动接受的。这些知识往往是不牢固的,运用起来就会感到困难重重。所以,课堂小结是不可或缺的。 再者,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本节课重点是观察学生能否独立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当学生没有从数学角度科学的进行分类时,陈老师意图是允许学生不同标准的分,没有及时的加以引导,学生还是按照自己原有的知识或经验在进行分类,这样一来,课堂的难点就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练习 我认为练习的呈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说一说、分一分、涂一涂、选一选等多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练习的设计还可以更具层次性,为了开阔学生思维,可以让学生说说分类的好处、找找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使数学不只是局限在课本上,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应该为生活服务。同时在反馈的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让学生初步学会评价。 4、课间游戏 游戏的设想很好,一年级的孩子也很有必要安排一些课间游戏。但这里似乎不够经典,学生人多口杂,越说越远。我也设计了一个,可以在教室里凌乱地堆放一些玩具、学习用品、服装等东西,让学生产生收拾东西的欲望。学生动手前先思考应把东西分成几大类,然后各组整理一类。 5、学生课堂习惯 发言声音不够响亮,导致很多孩子不愿意聆听别人的发言,自顾自的现象很多,影响了整体的学习氛围。 以上是我听了该课后的一些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