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一词不可随便说
“沟通”往往比拒绝更容易解决问题。
我国著名的书法家郭沫若先生回家探亲时。平日散漫懒惰,做事敷衍马虎的昔日同学求
他题字,郭老以“不可随便”警示对方,让人们记住;做事不可随便的道理。
随着时代的步伐,智能手机越普遍化。母亲也赶上新潮买了一部手机。我从头到尾给她
讲了一遍,怎样下载微信、看视频……便匆忙离开干起了自己的事。“这个微信在哪儿?”
“怎么一直用不来啊!”我感觉好烦,怎么连这么点东西都不会,别人一看就会的。她只是
看着手机有些苦恼“哎,我还是用之前的手机吧”。“随便你”我就那样不耐烦的离开她的眼
前儿,她还拿着手机呆呆站在原地。深夜我正准备睡觉休息,父亲打开我的门,我有些好奇,
一脸疑惑看着他坐到床边。“孩子,你妈老了,不像你们的头脑那么聪明,你看你那么不耐
烦;她心里也不好受啊!你想想小时候谁教你一步步走路?一笔笔写字”听到这些,我的眼
睛忽然就湿润了,我能想到她是多么在意,那就是随口的话。冷静下来,刚才的态度有多暴
躁,内心就有多愧疚,一句冲动的话,隐藏中的“嫌弃”在父母心里留下伤痕,在自己记忆
中烙下烙印。
我是一个很喜欢说“随便”的人,并且一度认为这是自我修养的表现。
和朋友一起吃饭,问吃什么“随便”“那我们吃火锅吧”“火锅闷的慌”和室友买衣服
“随便都可以”一起去外面玩耍“随便你们定”。大家都面露难色,我无所谓,随便你们。
这下几个朋友彻底无语闹得不欢而散。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听上去好像是尊重你的意见,仔细一想,本该大家有商有量的事,
突然变成了一个人的责任。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较敷衍的语气,每每让人气的说不出话来。
据统计,美国一项最令人反感的词汇调研中,“随便”一直以 47%的票率位居榜首。由此可
见,它是多招人生厌。心理学家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主动权的控制应当是随时交替的,而
随便,是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对方,自己不愿思考或有异议不满,或怕被否定,或为了迁就
别人,但不管什么原因,都会给人留下一个没有主见的印象。在工作中难以让人信服,你能
挑起大梁。在朋友里也许是个挺好的聆听者,但无法深夜畅谈。在家庭里不能起到表率作用,
甚至会影响家人。在当今社会,随便这种不良风气已慢慢侵入我们生活各个方面,衣装随便,
说话随便,做事随便。我们应该改掉说“随便”别人在询问我们意见时,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明确的表示同意或反对,在没有意见时,用礼貌体贴的方式,将主动权让出去做到情商智商
并用。过不随便的态度,过随缘的人生,我很感谢我的朋友,当我在说随便的时候,你都会
纠正我。
人生要随缘,安于当下,不迷茫,不做过多的担心,但生活要赋予热情的态度,不恣意,
不敷衍,不苟且,有主见有担当,有坚持。
不要再说“随便”说多了,就成了一个“随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