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三子》赏析:妻离子散今天读了《别三子》,《别三子》是宋代诗人陈师道所作。陈师道很穷,老婆孩子饿肚子。他岳父郭概到四川去做官,把女儿和外孙全部带走,以减轻女婿的生活负担。陈师道送走他们之后作此诗。这首诗描写的是亲人迫于贫困而离别的悲惨场面。别三子夫妇死同穴,父子贫贱离。天下宁有此,昔闻今见之!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有女初束发,已知生离悲;枕我不肯起,畏我从此辞。大儿学语言,拜揖未胜衣;唤爷我欲去,此语那可思?小儿襁褓间,抱负有母慈;汝哭犹在耳,我怀人得知?这首诗的前八句主要写与老婆孩子分别。前两句写出了分别的原因,诗人哽咽:夫妇活着不能同住一起,看来只有等待死后“同穴”了!为何活着不能同住?“父子贫贱离”一句作了补充说明:因为“贫贱”,养活不了妻子和儿女,才会落到这一地步。“母前三子后,熟视不得追”,语气极为沉痛。“熟视”三个孩子跟着母亲走了,真想把他们追回来;但追回来又拿什么填肚子!因此,想追又“不得追”,不禁嗟叹哀怨,质问老天怎么这般不仁慈。后面十二句,诗人又补写离别惨景,分别写出了三个孩子分别时的表现。女儿年纪大一点,已懂得别离的悲哀,因而枕在父亲身上不肯起来,害怕从今以后再见不到父亲的面。大儿子才学习说话,身体稚弱,连拜、揖时穿的衣服都显得沉重,却连声呼喊:“爸爸,我要去!我要去!”小儿子还在褪裸之中,在母亲背上哭哭啼啼。看到三个孩子的表现,诗人更加伤心。全诗由作者用“我”的口吻直接倾诉别妻、别儿女的悲惨情景,语言简短、质朴,字字发自肺腑,表现力极强。三个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分别时的不同表情和他们随母远去的情态,以及作者仰呼苍天、痛彻五内、热泪进流的神情,都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