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期中考试优秀作文:何以解忧“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耳熟能详的诗句总能在适当的时候浮出脑海,脱口而出。我今天要说的,并非仅仅是酒,而是诗词本身。 微博上由杜子健发起的“又一次诗词的热潮”让人有着不同的看法。而我非常赞成一位网友的看法,那就是——“国人诗性未死”。一直以来以文化著称的大国为何一度诗篇寥寥无几呢?在城市化快节奏的发展中,几乎所有人都拥挤着、吵嚷着、忙忙碌碌。难于再寻回那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致远了。心境变得嘈杂仅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新文化形式的冲击——网络的飞速发展,强烈的新鲜感让人们几乎放弃了“平淡”的诗词而去追寻各种先进的、潮流的事物去了。那为什么又因为杜子健的一个微博而轰动网络了呢?纷繁、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待久了,总会觉得少了些什么,诗,就在这时缓缓走来:载着风尘也载着安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五柳先生的那份闲适,正是递给处于对灯红酒绿的新鲜感褪去过后而心生烦闷的人的一杯香茗,如在漫天钢筋水泥中微露出淡蓝的晴。东坡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又让红尘滚滚中的多少过客心头一颤,说出无限疲倦过后的一抹无奈与灵魂的一份孤傲。许多人都说诗人的确是孤独的,除了诗人本身能体悟到所作诗时内心的情感,而旁人所感受到的,终究是站在旁人的角度,总会是“外行”,但假如说后人都从未在提及他们,那才是真正的孤独。而这次的“大规模作诗”可是让诗人们当时的情感,结合着当今人们内心的感悟,一同抒发。这样看来,诗又何谈孤单、外行之有呢?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在国人的根上;早已是埋下了诗词的种子,诗,从先民诗三百的风雅颂中,从唐诗宋词的亦庄亦媚中,从枯藤老树中,从夕阳西下中,从小桥流水中,一路与我们相伴••••••也许,只是需要那一瓢春雨,就唤醒那些美好的温情,从大漠到江南。至于那唤醒种子的一瓢春雨,就是人们对于重回那份宁静致远,心若止水的冷静和古人的那份达观的渴求吧。解忧者,其为酒邪?其“举杯销愁更愁”邪?实为诗也。清其心志,抒其情绪。是旁物之犹不及也!何以解忧?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