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中考作文写作指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作文如何修改润色
导读:
巴金说:我愿意做一个“写到死,改到死” 的作家。这是因为巴老深谙“十分文章,三分写作,
七分修改”的道理,所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只有对作文的修改有了深切体验,才会真正明白写作
的真谛。
一、文章为何修改
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
鲁迅曾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鲁迅创作散文《藤野先生》,先后改动了 90 多
处才最终定稿。原标题为《吾师藤野先生》,后改为《藤野先生》,因为“吾师”和“先生”重复。
曹雪芹写《红楼梦》, 在“悼红轩”中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写作时间达五年之久,在这五年里,他重写八遍,誊抄了七遍。高尔
基说:“托尔斯泰把本书的校样看到七次之多,而且每次都是改得差不多等于完全重写。”
由此可见,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十分文章,三分写作,七分修改。
二、文章修改什么
修改的内容:一、言;二、意。
言,指言辞和表达。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包括字词句段以及标点运用等内容。意,指立意和
思想内容。在立意正确之后,主要关注立意和内容的关系。
三、文章怎样修改
(一)修改的路径(顺序)
由意到言:意是灵魂,言是骨架和血肉。意是统帅,决定着内容和表达。
只有“意”正确了、恰当了,“言”的修改才能有依据,有效果。修改“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使
“意”更鲜明、更突出。
(二)修改的具体方法
1.意的修改
立意正确、观点鲜明,最好做到立意深刻、新颖。
2.言的修改
言的修改包括字词句段以及标点运用。
字的修改问题对于初三的大部分同学来说,出现错别字的情况较少。标点符号的运用是个常识问
题,如果注意了引号、分号的用法以及直接引用、间接引用以及夹引的问题,我们在标点运用上就不
会出现大问题。
词语、句子和段落的修改是主要问题,我们该如何修改呢?请看下面的习作片段。(1)词语的修改
①注意用词准确,如“但我却从他的脸上看不到一丝对寒冷的反映”中的“反映”应改为“胆怯”。
②注意语言环境,如“寒风呼啸着拂面吹来”中的“拂面”应改为“扑面”。
③注意感情色彩,如“很娴熟地把车倒立起来”中的“娴熟”就比“熟练”的程度深,带有更多
肯定和赞扬的色彩。
④注意语体色彩,如“我不禁打了个哆嗦”的“哆嗦”应改为“寒噤”。
(2)句子的修改
①语法错误
句子成分残缺、句子成分不搭配、重复啰嗦、前后矛盾、句式杂糅、否定词使用不当等等。如上
文的语句“并将打足了气的车胎浸到水中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番车胎”中的“车胎”在一句话中使用
了两次,造成了句式杂糅的毛病。
②逻辑错误
句子的简洁(避免冗长)、句子的连贯(句子的衔接、过渡)、句子表达的得体(主要场合、身份)。
如上文的语句“并将打足了气的车胎浸到水中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番车胎”就太冗长,不简洁。再如
上文中的关联词“然后”“并”的多次使用造成了句子的不连贯。
(3)段落的修改
阅读下面的习作片段,说说段落的安排出现了什么问题。
天 籁
月明风清,我总喜欢静静地坐在池塘边的老柳树下,独自聆听天籁。
我被这蛙声感染了,走进了记忆中的蛙声世界。“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蛙声本就属于田园、
篱笆和池塘,属于贾浪仙心中的闲云野径。“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蛙声更是庄稼人心
目中的丰收田园,在蛙声里,听得稻熟鱼肥。我的眼前似有一片金黄。
月光如水,明亮了一方池塘。不知哪只蛙儿,发出了第一声的鼓响。月光欢迎曲的序幕奏响了,
已开启就是那么高亢,注定了整个乐曲的雄浑和豪放。听吧,池塘的四面都想起了蛙声,此起彼伏,
一声比一声响亮,每一支蛙声里都充满了巨大的热情。接着,蛙声就变成了交响,整个池塘仿佛都鼓
动起来了。不知何时,蛙声渐渐减弱下来,浅吟低唱般,似辽远而又贴近。“咕咚”,随着无数个“咕咚”,乐手与池塘融为了一体,世界出奇地宁静。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段落之间缺乏衔接。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缺乏过渡句,应在第一段的后面加上过渡句:“这天
籁只属于蛙声。”这样就把上下文自然地衔接起来了。
2.段落之间的顺序不合理。文章的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应该调换顺序,先写眼前的蛙声,再写记
忆中诗词里的蛙声,这样安排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3.结尾缺乏总结段。这篇文章整体上采用了总分的写作顺序,如果能在结尾加个总结性的段落呼
应文章的开头,那么,整篇文章的结构就完美了。并且可以在结尾段中升华一下文章的主旨,文章的
立意就高了。如可以加个这样的结尾:听蛙声,知天籁,懂生活。
阅读学生习作《只因你,我长大》片段,说说段落的安排出现了什么问题。
放学的铃声已经响过,这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我焦急地想:“该怎么回家呢?” 雨越下越大,
教室门口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赶来送伞的家长,同学们都高兴地从父母那里接过雨伞或雨披,随着家长
回家了。只有我还愣在教室里,不知怎么办才好。早晨出门上学时,妈妈再三嘱咐我要带伞,都被我
拒绝了。教室外的天空,仍然乌云密布,仍然大雨如注。看来,老天爷真要和我过不去。再看看空荡
荡的教室,只觉一种孤单的恐惧感袭上心头。最后,我只好一咬牙,整整衣帽,背好书包,冲出了教
室。
雨滴直砸着我的头、我的背,眼前只觉灰蒙蒙的一片。“咦,雨怎么停了?”我抬起头,一把绿色
的伞撑在了我的头顶上。“老师,您……”“别说话,老师送你。”
老师!你用行动告诉我如何去关爱别人,只因为有了你的帮助,我才学会了长大。
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文老师在批阅了这篇作文后,认为该生扣题不紧,详略不当,于是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应略
写处却详写,应详写处却略写,应写处却未写。”
1.“应略写处却详写”指第一段写的我未带雨伞的着急的心情以及天气的状况。
2. “应详细处却略写”指第二段中老师雨中送伞时的情景以及老师护送我回家的情景。
3.“应写处却未写”指第三段中表明我在老师影响下长大的内容。
四、文章怎样润色
润色的内容很丰富,我们只取三瓢饮。
1.文意的显豁——切意行文想一想:这段文字的“意”是什么?是“娴熟”还是“憨厚”?
其实,立意是“娴熟”,还是“憨厚”都没问题,关键文章没有切意来写。
原文修改示例:
他接过我的车,很娴熟地把车倒立起来。没等我反应过来,他早已把两支螺丝刀插在钢圈里,两
只手同时用力一扒,内胎就立马露出轮胎外面。还没等我看清内胎的模样,他一把就把内胎按在水盆
里。尽管北风凛冽,他的手上有几道皴裂的伤口,但他还是毅然把手伸进刺骨的水中,为的是尽快找
到内胎漏气的地方。他两手左转两圈,右转两圈,很快发现了漏气的地方。他拿过补胎的用具,三下
五除二就补好了,接着把内胎安好,打好气。自行车又可以飞速行驶起来了。这一切的变化只在几分
钟,让人不得不佩服起他的手艺来。
修改后的文章紧扣“娴熟”来写,使文章的立意得以显豁。
切意行文的两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多次点“意”
就是在行文中多次点明立意的关键词,让文章的立意不断得到强化。这也是人们常说的“点题”。
如:《背影》一文文中多次点出“背影”,这就使文章的题意得到了强化。
第二种境界:扣“意”行文
就是围绕文章的“意”来组织材料和选择表达的角度和方式,使文章的材料和表达最能表现文章
的“意”。如上面对习作片段的改写就是围绕如何突出“娴熟”来进行的。
2.词句的锤炼——摹态入境
词句的选用尽管有表达技巧的要求,如修饰词的选用、感情色彩的把握、语体色彩的把握、句式
的选用等,但最关键的应该是在头脑中再现生活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体悟事物的状态、样子,最终
产生不得不用这个词语、这个句子的感觉。这就是词句锤炼到家的状态。
(1)炼字的例子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
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
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
呢?”苏小妹便吟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
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
“摇” “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
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下句中添“映” “隐”也欠妥贴。试想,恬美的月光已经洒满大地,梅花形象自然没有白天鲜明。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
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苏小妹只所以选择“扶”“失”,完全是根据月白风清的环境和月光与梅花相互交融的状态来选择
的。这与词语的雅和俗没有关系,只有贴切有关。所以,词语的锤炼最关键的就是要摹态入境。现代白话文中“炼字” 的例子: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朱自清《春》
炼字的方法:换字比较法
示例一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把“钻”字换成“冒”“长”好不好?为什么?
2.“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把“伏”换成“停”,把“窜”换成“飞”好不好?
3.“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把“熬过”换成“度过”好不好?
示例二
阅读下面一段话,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修改文中的词语,使之更传神。
每当吃过晚饭,爸爸妈妈总是匆匆忙忙收拾完碗筷就赶去店里。他们一走,二百平的大房子就剩
下我一个人,这个房间空荡荡,那个房间也寂寂无声。不知谁家的夜猫叫了一声,吓得我浑身直哆嗦。
这时,我赶紧坐回到书桌前,紧紧地关上了书房的门。奇怪,桌上的台灯今天显得特别明亮( 昏
黄 ),像一只大大( 幽暗 )的眼睛看着我。委屈、孤独、恐惧一齐涌来,我趴在桌上大哭起
来。( 啜泣 )
(2)炼句的例子
郭沫若写剧本《屈原》,有一句台词初稿为“你是无耻的文人”,在排演时接收演员的意见,改为
“你这无耻的文人”,一字之差,力度迥然有别。为什么?
“你是无耻的文人”是一个判断句,读起来有一个判断的过程感,不适合激愤情感的表达。“你这
无耻的文人”是一个同位短语成句,不需要过程性判断,所以读起来会使情感喷薄而出。
炼句的一般方法:
锤炼句式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摹态入境,也就是要根据交际的目的、对象和语境,来选用句式,以
便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我们应该先掌握句式的一些基本知识,为我们的炼句打好
基础。
1.长句和短句 ;2.整句和散句 ;3.常式句和变式句;4.主动句和被动句;5.肯定句和否定句;6.设
问句和反问句。
3.场景的渲染——多种视角
场景的渲染方法,多种多样,但从大的角度来讲,包括两大方面:拉长细节,细腻传神;多层描
绘,丰富立体。
一个老作家在描写一个人物坐在桌旁时,他知道这个人物拿香烟的姿势是怎样的,这会使这个形
象变得栩栩如生。我们的青年作家笔下的形象往往很呆板,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显示出人物在生产工作
中所养成的外部表现,即态度、姿势等等。我们初学写作者对于主人公的内心体验也表现得很弱。——[苏]法捷耶夫《和初学写作者谈谈我的文学经验》
(1)拉长细节,细腻传神
人物动作细节的拉长
如何写捕鸟的过程,不能仅仅写一下子罩住了。
示例:他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
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段描写将捕鸟的动作细化分解,使我们对捕鸟的整个过程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突出了作者对
捕鸟这件事的印象深刻及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示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
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
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
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那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
橘子一股脑儿地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自然变化过程的拉长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
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
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
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
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
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
姿容。
—— 刘湛秋《雨的四季》
学生习作片段
1.我眼盯着羽毛球,用力一挥,就把球打了回去。
2.我眼盯着半空呼啸而来的羽毛球,手握球拍,连连向后退,眼看球就落在我头顶上方一尺左右
了,我猛得跳起,用力一挥,只见羽毛球在我的球拍上“呯”的弹了一下,然后掉转头,朝妈妈飞过
去。
(2)多层描绘,丰富立体
肖像的多层描写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
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面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
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
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空间的多层描写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
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
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景物的多感官描写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
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高兴起来了,呼
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
嘹亮地响着。
场面的多层次描写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
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
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
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
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
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
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
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沈从文《云南的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