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细读】《风波》:民国初年中国农民群体画像
【作品简介】
《风波》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 1920 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小说集《呐喊》中。小
说通过对在江南某水乡发生的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状况;并由
此说明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彻底改变民众的观念就难以成功。今天我们重新翻开《呐喊》,
细读《风波》,对了解“呐喊”时期鲁迅思想、认识中国传统乡村组织形式样态大有裨益。
原文解析
风波(节选)
①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
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
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预示着将要发生不同寻常的事情。“长衫”是古时候
的服饰穿着,辛亥革命时已经提倡穿新式服装,而赵七爷又穿上了长衫,说明这个人思想
极其陈旧,对旧社会还有妄想。)
②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
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指经历世变的老人)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
国志》(金圣叹,1609—1661 年,明末清初文人,曾批注《水浒》《西厢记》等书,他把
所加的序文、读法和评语等称为“圣叹外书”。《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后
经清代毛宗岗改编,附加评语,卷首有假托为金圣叹所作的序,首回前也有“圣叹外书”
字样,通常就都把这评语认为是金圣叹所作),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
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
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
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指清廷复辟。张勋一生忠于清廷,辛亥革命发生六年后,张勋拥护溥
仪上位,但仅过了 12 天这场闹剧就被终止。因发生在丁巳年,亦称丁巳复辟),而且一定
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
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
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从赵七爷的穿着就能看出有大事发生,可以看出七斤嫂对赵七爷的为人很了解。“轻
易是不常穿的”长衫穿过的两次都出现在“仇人”发生不幸之时,可以看出“长衫”对赵
七爷来说有着特殊的意味,而且是带有庆祝色彩的。别人遭遇厄运时赵七爷却穿上长衫庆
祝,突出了他自私、狭隘的人格特点。现在又穿上长衫向七斤嫂走来,七斤嫂自然会感觉
可怕,解释了七斤嫂心态的变化,同时引出下文。
③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
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④“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⑤“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⑥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指国家
元首或者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于某一时期内的不特定犯罪分子免予追诉或免除其刑罚执
行的制度)呢?”
⑦“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
“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满清统治者对太平
天国军队的蔑称。因太平军反抗清政府剃发留辫的规定,一律蓄发,故此称呼)时候,留
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是满清剃头令的口号,如果想要保住性命就要按照满清发式剃发,
反之则杀)……”
“声色忽然严厉起来”,表明赵七爷的态度十分傲慢,对于七斤没有辫子一事,好像
被他抓住了大把柄,显示了赵七爷的狭隘。说话文绉绉,想用别人听不懂的语言来显示自
己,实际上只能更显出他的迂腐。
⑧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
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
一句话。⑨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
人,……”
⑩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
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⑪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
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
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
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听到“有学问”的赵七爷所说,又是引用的书中的话,七斤嫂便觉得事态非常严重,
甚至无可挽回。由此可以看出七斤嫂的无知及其思想的陈旧,在自觉陷入绝望之际却只好
恨到自己的丈夫身上,遇到问题本该相互扶持的夫妻此时势同水火。当着众人的面只顾为
自己开脱,一方面将七斤嫂的蛮横表现得十分生动,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封建礼教下没有感
情基础的媒妁婚姻是多么的反常和脆弱,同时增添了小人物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的无力
感。
⑫村人看见赵七爷到村,都赶紧吃完饭,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七斤自己知道是出
场人物,被女人当大众这样辱骂,很不雅观,便只得抬起头,慢慢地说道:
⑬“你今天说现成话,那时你……”
⑭“你这活死尸的囚徒……”
(村里人聚在七斤家饭桌周围,无非是为了看热闹,看七斤如何出丑,表现了村民看
戏的心理。从七斤说了半截的话可以看出他的言外之意,即七斤嫂当初也并不反对自己剪
发,现在却全怪到自己头上,而还没说完就被七斤嫂一句骂顶回去,可见七斤嫂的泼辣。)
⑮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正在七斤嫂身边看
热闹;这时过意不去,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
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
示(衙门里大老爷的告示,是人们获取信息最权威的手段,落后陈旧的思想可见一
斑),……”⑯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通红了;便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说,
“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
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
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
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
⑰扑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块砖角,立刻破成一个很大
的缺口。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检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
六斤。
情节发展到了高潮,八一嫂作为一个劝和的中间人,本来是好意,却被七斤嫂一顿骂。
为何而骂?八一嫂是一个带着孩子的寡妇,是最底层的一类人,七斤嫂只能也只敢对这样
的人发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六斤在这里完全被七斤嫂和七斤当成了发泄的对象,
最无辜的人反而遭受了最严重的伤害,七斤嫂指桑骂槐的行为让人不齿,而七斤不敢跟妻
子对抗,只敢在一个孩子身上发泄,想因此找回一丝存在感和尊严的行为更加值得鄙夷。
这不仅是作为一个父亲的愚蠢,也是作为一个男人的懦弱。
⑱八一嫂也发怒,大声说,“七斤嫂,你‘恨棒打人’……”
⑲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
后,却有些生气了。这时他已经绕出桌旁,接着说,“‘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
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指张勋,江西奉新人,北洋军阀之一。原
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部官兵仍留着辫子,表示忠于清王朝,被称为辫子军。)
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
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⑳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
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赵七爷也跟着走去,众人一面怪八一嫂多事,一面让
开路,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怕他看见。赵七爷也不细心察访,
通过人丛,忽然转入乌桕树后,说道“你能抵挡他么!”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整个高潮部分全部使用白描手法,场面精彩至极。别人吵得不可开交,赵七爷却“笑
着旁观”,可见其麻木狭隘,而跟他一起看戏、责怪八一嫂多事的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听到不利于他的话就急忙冲出来对着一个抱着孩子的寡妇凶狠相向,这样的人又有什么“学
问”可言呢?“扬长去了”显示出赵七爷“胜利者”的姿态,殊不知自己是对别人落井下
石、最愚蠢狭隘的那一个。
㉑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
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
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他们也仿佛想发些议论,却
又觉得没有什么议论可发。嗡嗡的一阵乱嚷,蚊子都撞过赤膊身子,闯到乌桕树下去做市;
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七斤嫂咕哝着,也收了家伙和桌子矮凳回家,
关上门睡觉了。
(热闹没有了,大家也就散场了,村人们在心里已经给七斤判了死刑,并且对此感到“有
些畅快”。正是无知和愚昧让村民有了这种自以为“聪明”的想法,想发议论却无话可说,
精神的贫瘠让他们只能沉浸在这种幸灾乐祸的扭曲的愉悦中。)
㉒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
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他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
些方法,想些计画,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
代!皇帝坐龙庭。破的碗须得上城去钉好。谁能抵挡他?书上一条一条写着。入娘
的!……”
㉓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
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即将遭遇灾祸的恐怖笼罩着七斤一家,以往爱听“新闻”的村里人也回避着他,幸灾
乐祸的同时又怕惹祸上身,自己的妻子整日也只有谩骂,与之前的“场面人”受到的待遇
截然不同,虚假的情谊、与利益捆绑的人情冷暖,深刻体现了农民思想的局限性。㉔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
到些什么?”
㉕“没有听到些什么。”
㉖“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㉗“他们没有说。”
㉘“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㉙“也没人说。”(所有的信息来源都是靠道听途说,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有增长
见识的机会,可悲又可怜。)
㉚“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
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听到复辟就放下辫子耀武扬威,事情过去就盘起
辫子脱掉长衫,赵七爷不仅狭隘,也没有自己的坚定立场。同时。将辫子盘起来而不是剪
掉,说明赵七爷内心依然对旧王朝抱有幻想,他代表了那些不肯接受新文化、顽固不化的
人。)
“…………”
㉛“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㉜“我想,不坐了罢。”
㉝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
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
寿,仍然不平而且健康。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
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本段与原文第一段呼应,风波过去,七斤又受到了大家的尊敬,没有人在意当初发生
的事情,也没有人在意自己当初是怎么看七斤的,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这种平静背后,
又有多少是虚情假意的逢迎,多少是真心实意的尊重呢?我们可以想到,在将来,无论何
种厄运降临到谁的头上,别的人依旧会回避、孤立,只要这种愚昧的风气存在一天,这种
情况就无法避免。革命发生多年之后,六斤仍旧被裹脚的陋习捆绑,农村地区落后的思想还远远没有得到改善。另外,原文中描写了九斤老太这一形象,也十分有趣,因为篇幅原
因做了删减,同学们可自行阅读原文,品味其中的含义。
能力测评
A 识记
1.下面哪一篇是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小说?( )
A.《孔乙己》 B.《明天》
C.《铸剑》 D.《孤独者》
B 理解
2.第③段中的“两年前”体现了什么?请说一说。
C 综合分析
3.请指出本文的写作线索,并分析是如何围绕其展开行文的。
D 鉴赏评价
4.文章题目为《风波》,请简述“风波”的具体内涵,并结合时代背景谈一谈其深刻
含义。
E 表达应用
5.请用白描手法写一场你生活中的“风波”吧。
F 探究
6.第②段中描写了赵七爷对《三国志》的喜爱和熟悉,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
评价《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
近妖”,你认为鲁迅对《三国演义》的态度如何?你认同鲁迅对《三国演义》的态度吗?请
结合鲁迅对《三国演义》的态度,谈一谈本文中鲁迅安排赵七爷多次提及三国典故的深意。
相关链接
深刻的思想蕴涵,隽永的艺术魅力
——鲁迅的《风波》赏析
辫子,曾是清王朝统治建立和消亡的标志之一,在鲁迅眼里,又是传统文化和国民精
神枷锁的一种象征,国民革命与危机的一种征兆。这篇小说通过对江南水乡中一场辫子风波的描述,展示了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的“无特操”
的国民性弱点。
1.主题
小说描写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
揭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封闭、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围,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
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制之下,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于自私,
苟活,麻木、冷漠、盲从状态的“无特操”的国民性的弱点,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
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2.人物
七斤是当地著名的见过世面的“出场人物”,甚至于受到众人尊敬,有“相当的待遇”
的,然而他听到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后的垂头丧气,对妻子责骂时的隐忍,迁怒于女儿时的
内心郁闷,实际上却显示着他是一个麻木胆怯、愚昧鄙俗、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的
典型。
作品通过这样的人物形象地表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缺乏坚执信仰和殉道精神的民
众与革命仍然极其隔膜,离革命实在还很遥远;民众这样不觉悟,是辛亥革命及其他一切
变革终将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类似辫子风波的悲剧不断上演的现实基础。
赵七爷是一个不学无术,精神贫乏、空虚,善于韬晦且阴险凶狠,时刻梦想复辟的封
建遗老,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吓、欺骗的举动,说明封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的欲
望与野心,他虽与七斤等人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在一定意义上,他与七斤等人一样,
同是专制统治下无信仰、无特操的子民,他的被人尊敬,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辛亥革命的
不彻底性。
七斤嫂泼辣粗俗、伶牙俐齿,“恨棒打人”,出语刻毒;好胜压人、强词夺理,不为
人后,并无一般农村妇女的诚厚。她与七斤嫂、九斤老太等人物一样,依然自私、落后、
愚昧、麻木,生活在浑浑噩噩的不觉悟状态之中。
3.艺术
①结构特色:作品以辫子事件为中心线索,描述了事件的起因、发展和消解,风波是
由“皇帝坐了龙庭了”“皇帝要辫子”,可七斤没有辫子引起的。赵七爷的出场使风波骤
然强化,赵七爷的盘在头顶上像道士一般的辫子放下来了,且幸灾乐祸地质问七斤的辫子哪里去了,使七斤嫂感到如受了死刑似的,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事件骤变发展;最后
又以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在顶上,“皇帝没有坐龙庭”而矛盾消解。
②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通过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
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选择生动贴切且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
暗示深刻的主题内蕴;作品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描写,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
气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以其场景的恬静,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的波澜起伏起
到了对比衬托作用。
③作品在人物描写上,善于借助性格化的对话和特征性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揭示
人物潜在的心理活动,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展现复杂深微的人际关系。在环境描写上,
空间环境、自然环境的描绘为事件的发生和主题的实现起了对照、映衬作用;社会环境的
描写借由人物之间的矛盾、争斗做了成功的展现,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