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书信体”作文能样得到“深刻”分的技巧
近几年,书信体作文已成为语文高考以及模拟考试的新宠。与传统型命题作文或者材料作
文相比,书信体作文具有任务指向更为明晰、内容要求更为具体、语言运用更显个性、情感呈
现更见真诚的特性。的确,书信体作文更能检测出考生面对具体事件或现象时的逻辑思考能力
与语言驾驭能力。
实 际写 作 中 ,书 信 体作 文 普遍 性 存在 着 “思 维 肤浅 化 ”和 “ 语言 论 文化 ” 的欠 缺 。“ 思
维 肤 浅 化 ” 主 要 体 现 为 脱 离 具 体 的 话 语 情 境 , 空 谈 看 起 来 正 确 却 不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的 抽 象 道 理 ;
“ 语 言 论 文 化 ” 主 要 体 现 为 缺 乏 第 二 人 称 “ 你 ” 的 表 达 意 识 , 习 惯 于 以 旁 观 者 身 份 分 析 阐 释 ,
只关注“晓之以理”,不关注“动之以情”。两方面的缺失,带来的必然是作文缺乏思考深度,
可读性不强。
要修正上述病症,写出书信体作文的文采与深度,需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问题。
01 立足人情人性,远离道德强加
书信体写作采用的第二人称表达方式,有利于营造一种面对面交谈的诉说情境。此种特
征决定了书信体作文在陈述事理时必须充分考虑收信人的情感体验,语言需得体,谨防道德强
加和贴标签。
经典课文《答司马谏议书》堪称书信体写作的典范。王安石和司马光本属势不两立的两
大政党的领袖,但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没有任何的人身攻击,而是从两人间的私交引
入,先拉近关系,然后才针对司马光的批评而逐一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做适度阐释。整封回信语
言得体,不卑不亢,既显示出政治立场上的毫不动摇,又彰显出人格修养上的谦诚宽厚。
下 面 两 个 片 段, 分 属 同 一 次作 文 中 的 两 篇文 章 , 均 为 正文 的 开 头 部 分。 比 较 两 个 片段
在阅读感受和事理阐释两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信体作文的表达技巧。
片段一
作为你的同龄人,我很理解你的做法。家族聚会总有点束缚人,给人一种不自由的感觉,
但你时常借故不参加聚会的做法实在欠妥。 首先,百善孝为先,而孝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尊重,但你常常不去聚会,就属于不尊重
长辈了,这显然有悖于我国的基本礼法。其次,家族聚会是一个联络情感的方式,让同有血缘
关系的一族人相见,是十分难得的机会,理应好好把握,不能一味追求自由而忽视亲情,自动
疏远自己和亲人。这不仅是对长辈心意的浪费,还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片段二
和 你一 样 , 我也 曾 有过 不 想参 加 家族 成 员聚 会 的苦 恼 ,但 烦 扰之 余 ,我 便 想: 长 辈们 为
什么要召集家族成员聚会?拟定日期,发出邀请,准备聚会所需各种物品,事后还要面对一大
堆的清扫任务……如此麻烦,为何还要去做,并且乐此不疲?我想,除了亲情,除了享受亲人
们团聚在一起时的融融暖意,别无他解。我甚至能想象到长辈们翻看日历时的场景,以及找到
恰当时间时的喜悦。
这 就像 是 《 红楼 梦 》里 的 贾母 , 分明 只 需在 重 大节 日 时邀 家 族同 聚 ,平 日 里却 总 爱组 织
这样或那样的聚会,和她爱的小辈们共话流年。
我 并不 是 在 给你 戴 上道 德 的高 帽 ,强 迫 你去 参 加聚 会 。事 实 上, 板 着张 脸 去聚 会 与借 故
不去同样糟糕。我只是希望,我们都能试着站在长辈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
片 段一 虽 开 始处 也 表达 了 理解 之 情, 但 立刻 责 备对 方 “做 法 实在 欠 妥” , 并在 第 二段 将
其行为提升到“不尊重长辈”“有悖于我国的基本礼法”“对自己的不负责任”的道德高度进
行 批 评 。 这 样 的 文 字 , 站 在 道 德 高 位 上 指 手 画 脚 , 将 原 本 平 等 对 话 的 双 方 扭 曲 成 “ 法 官 ” 和
“犯人”的关系,自然不利于下文的进一步交流。
片段二则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先将“我”带入“你”的情境中,表达相同的苦恼;再
将“你”引入“我”的思考中,随着“我”一同推想长辈们组织家庭聚会的動因,将关注点导
向亲情;然后引《红楼梦》贾母这一典型形象充当论据,证明亲情对于长辈的重要价值;最后
提出希望,倡导“我们”(注意:不是“你”)“试着站在长辈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这样
的表达,既有理解和尊重,又有理性和感情,充满了平等与善意。
02 强化归因意识,关注说理技巧
高 考书 信体 写 作拥 有极 其明 确 的任 务指 令 ,侧 重于 表达 写 作者 对特 定 事件 的认 知与 理 解。
此种应试特性,决定了高考书信体作文必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必须紧扣任务指令而条理
清晰地表达观点、阐释事理。这一点,和日常书信侧重于叙事、抒情有本质区别。 此 外, 书 信 体写 作 中的 说 理, 因 为其 说 理对 象 的确 指 性, 必 须以 对 方能 够 理解 并 接受 写
作者的观点为前提。收信人的身份与学养,将成为写作者谋篇布局、语言运用的关键。写作材
料作文时用来博取阅卷人青睐的深奥冷僻的名言警句或奇闻逸事,在任务驱动型书信体写作中
基本无市场。用对方乐意接受的方式认认真真地说透事理,是书信体写作获取成功的根本。
在 “立 足 人 情人 性 ,远 离 道德 强 加” 之 外, 对 方乐 意 接受 的 另一 种 说理 方 式是 设 身处 地
地分析事理。其中,由写作任务设定的现象或事件而逐层深入地剖析原因,是较为常见的说理
技法。
依 旧以 上 文 “不 愿 意参 加 家族 聚 会” 的 书信 体 写作 为 例。 如 果一 开 始便 站 在“ 孝 道” 的
道德高位说教,只能进一步激发逆反心理。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收信人的立场,由
其不愿意参加家族聚会这一事实而逆推其各种原因,再针 对这些原因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具
体方法。
下面这几段文字,较好地运用了归因思维,内容表达合情合理:
每 个人 都 是 独立 的 星球 , 我揣 度 不出 你 厌烦 家 族聚 会 的原 因 。也 许 是聚 会 时家 长 对孩 子
各种比较让你心烦,也许是节假日有自己的安排,不想时间被占用。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一味
逃避总是没用的,“借故缺席”也未尝不会被长辈识破。不如真诚地说出你的想法,共商解决
方案。
另 外, 无论 做 什么 事, 兴 趣总 是最 好的 切 入点 。或 许在 聚 会中 ,你 能 够找 到一 位同 龄 人,
商定一本书,离别后阅读,相聚时畅聊。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伙伴,将聚会当作一次社会实践也
许会有所帮助。你可以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如何谈吐,了解他们相 异的和相同的烦恼,感受不
同价值观的交锋;你也可以看到中国特有的人情文化、熟人社会。事实上,一个大家族就是一
个小社会,而观察社会总是有趣的。总之,给自己找点事做,最好是你感兴趣的。
亲 情其 实 是 种很 特 殊的 羁 绊, 与 亲人 待 在一 起 时我 们 总会 忽 略它 , 离得 远 了它 却 充斥 在
我们的心中。
正如开头所言,我曾为聚会苦恼,现在也正在通过以上方法逐渐享受聚会。我的经验对
你或许不会有用,但我希望我们都不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03 杜绝陈词滥调,切实探究问题 基 于任 务 驱 动的 书 信体 写 作, 应 自始 至 终围 绕 任务 而 传情 达 意、 阐 释事 理 。无 论 是陈 述
事件、交流情感,还是分析事理、宣扬主张,都须避免大而不当的套话、空话,以严谨诚恳的
态度认真且平等地进行交流。
下 面这 份 公 开信 的 片段 , 谈的 是 两国 贸 易争 端 。作 者 面对 如 此宏 大 的话 题 时, 一 不奢 谈
大国交往的国际价值,二不指责对方的自私狭隘,而是平心静气地说故事,聊家常,将国家大
事 融 入 寻 常 小 事 之 中 。 这 样 的 公 开 信 , 有 鲜 明 观 点 和 严 谨 论 证 , 又 有 对 收 信 人 的 理 解 与 尊 重 ,
不但彰显了思想认知的宽度,而且展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您 日理 万 机 ,或 许 没有 读 过一 个 来自 贵 国的 小 故事 : 在某 个 农场 中 ,主 人 总是 把 最好 的
种子无偿地分享给周围的农民。有人说这个农场主太傻,农场主却说,只有周围的土地上都种
植 了 良 种 , 我 的 庄 稼 才 有 好 的 花 粉 可 以 传 授 , 才 能 拥 有 好 的 收 成 。 如 果 只 有 我 自 己 种 好 种 子 ,
周围土地上都是劣质庄稼,那么,我的庄稼也必然难以获得好收成。尊敬的首脑先生,您觉得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发展,是否也如这农夫种庄稼一样?只有这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拥有空前
的繁荣与进步,强大的国家才会更好地拥有无限广阔的销售市場和人才市场,才能获得更为长
久的发展。
遗 憾 的 是 , 您 现 在 不 但 不 愿 把 自 己 的 良 种 分 给 邻 居 , 而 且 想 方 设 法 要 把 邻 居 田 地 里 的 好
庄稼摧毁,让他们的土地上只生长一些劣质物种,最好是颗粒无收。您以为这样一来,您的国
家就没有了竞争者,没有了威胁。我不明白的是,您种您的庄稼,别人种别人的庄稼,他的收
成好,真的会对您构成威胁吗?您就没想过,当别人家都是颗粒无收时,没办法生活的人,他
们怎样才能活下去呢?
您 是智 者 , 这些 道 理您 肯 定都 明 白。 希 望您 能 静下 心 来思 考 一下 我 的建 议 ,然 后 用您 杰
出的智慧带领本国人民、携手世界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未来。
此 片段 以 建 议的 方 式陈 述 观点 , 以看 似 褒扬 的 态度 含 蓄地 进 行批 评 ,借 农 场主 的 过人 见
识反衬总统的狭隘。三段文字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说理时态度诚恳友善,却又绝不含糊其辞。
这样的书信体写作,在寻常中挖掘出不同寻常,既体现出作者思想的宽度和深度,也把“任务”
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