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地理《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
一、内容分析
从地球上存在海陆变迁的事实入手,上升到全球尺度,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的。内在逻辑严密,涉及内容广且理论性强,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特别是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要求简单,学生只要了解基本内容事实和观点即可;课本材料丰富,图文并茂,但因其理论性强,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如果照本宣科,他们会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兴趣,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以此理念为出发点,在教学设计时,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依据课程目标,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内容安排注意逻辑顺序,体现科学的方法,侧重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念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
初一学生还要借助形象思维来发展理性思维,好奇、好胜心切,于是,我(教师)变成了国家地质馆的讲解员,正在接待学生参观,并让他们竞猜问题,答对有奖。这样设计,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到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在层层探究、步步求证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
在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过程中,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六、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阶段目标
教师(讲解员)活动
学生活动
入口
(导入)
欢迎来到国家地质馆。我们正在举办海陆变迁的展览,还给你们出了一系列问题,答对有奖哦!
首先,让我们去1号展厅。
一
号
沧
海
桑
觉
察
大屏幕上呈现沧海桑田成语解释。
问题:成语中蕴涵了什么地理现象?
可见,海陆变迁古人就有所察觉和认识,果真如此吗?让我们来寻找例证吧。
阅读并回答。
3
田
展
厅
例
证
屏幕上呈现世界地形图,隐含四个实例的图片和文字说明以及相关问题,请学生点击。
附:
实例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问题:此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实例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床遗迹
问题:反映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实例3:台湾海峡发现人类活动遗迹
问题:台湾海峡曾经是什么状况?
实例4:荷兰围海造田
问题:在过去的百年中,荷兰的土地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总结: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的活动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并且要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
小组轮流在地形图上找到相应地点,单击鼠标,屏幕上弹出相关图片和文字说明,阅读并回答相应问题。
树立人地协调观。
拓
展
大屏幕上呈现下列材料:
喜马拉雅山还在升高
大西洋、红海还在扩大
问题:这些材料说明什么现象?
小组讨论后回答。
树立海陆一直在变化和运动中的辩证唯物观。
从
二
号
世
界
地
图
展
厅
上
得
到
的
启
示
两
种
争
论
指着地球仪问(不要求回答)。
地球表面海陆轮廓怎样形成的?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固定不变吗?
展示“活动论”和“固定论”的争论漫画,你赞成哪种观点?说说理由。
小组交流后发言。
一
个
故
事
偶
然
发
现
多媒体呈现图片:
躺在病床上的魏格纳凝望墙上的世界地图,脑中升起问题: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
让南美大陆东岸与非洲大陆西岸闪现,问:根据这个发现,你有什么推测?
观看,思考。
自由发言。
思
考
假
设
魏格纳的思考:
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漂移?
魏格纳进一步思考研究,提出大陆漂移假说。
展示大陆漂移假说的图文资料,并讲解其基本观点。
接下来该做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
观察大陆漂移的三幅不同年代的海陆分布图,并思考大西洋的形成和太平洋的变化,发表意见
找
证
据
游戏:
把一张图文并茂的书页撕碎。
在屏幕上呈现课本35页活动1的图文资料,启发学生理解:
证据1: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学生拼合并解释方法。
3
证据2: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
做合理解释。
谈
收
获
布置任务:
自读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然后谈谈你在二号展厅的收获
阅读。
小组讨论后交流。
三
号
板
块
运
动
展
厅
引出
观点
参观完二号展厅,你有什么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在屏幕上打出:大陆漂移——板快构造学说
讨论并提出问题。
了解
学说
基本
观点
例证
并解
释相
关地
理现
象
在屏幕上呈现地图《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并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1.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引导学生观察板块交界处的箭头,并用橡皮泥演示两种受力方式的结果,得出两种运动形式造成的地理现象:
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大陆解体→新海洋出现→新大洋形成
碰撞挤压运动→海洋缩小、消失→地表隆起抬升→高原、高山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38~40页的活动。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表现为多火山、地震、高大山系
引导学生看图,并强调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给出近两年发生的火山、地震现象
在图上明确六大板快的大致范围。
在老师带领下动手试验
在地图上求证。
用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解释。
读图,在图上找到相应位置并进行解释。
出口
布置任务:谈参观的收获。
总结小组获奖情况,找出获胜小组。
小组讨论后陈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