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济南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主要特点。
2、能力培养: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探究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探究---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趣
1、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齐白石的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让同学们思考,图中没有青蛙,怎么会有十里的蛙声呢?为什么会有蛙鸣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出示《约客》,提出问题:什么季节可以听到蛙鸣?
生:春末夏初,
师:所有的蛙都能鸣叫吗?它们为什么要鸣叫呢?带着以上问题导入新课: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先从生殖入手。
二、观察思考,分析探究
1、青蛙的生殖
学生根据p47-48内容,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完成探究一的学习内容:
(一)自主学习
1、 青蛙在什么季节繁殖?
2、 青蛙用什么鸣叫?鸣叫的是雄蛙还是雌蛙?
(二)合作探究
3 、 你认为青蛙的鸣叫和抱对各有什么意义?
4 、青蛙的卵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5、青蛙具有哪些繁殖行为?
分析探究:学生分为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教材和小组所搜集到的材料得到本组对以上五个问题的结论,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本组的观点(每组回答一题即可),如果其他组有不同意见,可以补充回答。
小组归纳总结:
问题一:学生能够从课本中找到答案,即春末夏初。
问题二:当学生回答出只有雄蛙鸣叫后,教师要利用课件展示鸣叫的雄蛙的图片,说明雄蛙具有特殊结构——鸣囊,利用这一特点来吸引雌蛙。进一步说明青蛙是雌雄异体动物。
问题三:学生通过搜集的资料了解到,雌雄蛙抱对可以增加在水中的受精机率,有利于受精卵的形成。教师引导点出体外受精的特点,并用课件展示雌雄蛙抱对图片。
3
问题四:学生总结出受精卵的特点及意义后,利用课件展示青蛙受精卵的图片,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每个受精卵上面的颜色深一些,这样能够吸收较多的热量,有利于受精卵的发育,使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
问题五:学生经过讨论能总结出繁殖行为包括:求偶、抱对、产卵。
教师总结,得出结论:
总结出青蛙的生殖特点:雌雄异体,体外、水中受精。
2、青蛙的发育
创设情景:同学们知道《小蝌蚪找妈妈》故事吗?找一个同学讲述故事,教师引导,通过这个故事你们能发现哪些问题?引出青蛙的发育。
分析讨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发言,解决以下探究二的问题:
①在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中,形态上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②在外部形态上,蝌蚪和青蛙有哪些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③青蛙的发育经历了几个阶段?
④青蛙的发育属于什么发育?这样的发育有什么特点?
小组归纳总结:
问题一:从蝌蚪到青蛙的发育过程形态变化很大,开始是有头有尾无四肢的小蝌蚪,然后变成有头有尾有四肢的小蝌蚪,最后变成了有头无尾有四肢的青蛙。另外,学生还可能总结出生活习性也有变化:小蝌蚪都生活在水中,以游泳的方式生活。青蛙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中生活。
问题二:蝌蚪用鳃呼吸,靠尾游泳,适于水中生活;青蛙有四肢,用肺呼吸适于陆地生活。这个问题学生回答可能不完善,可以在教师总结时补充完整。教师总结,得出结论:
问题三:教师多媒体出示“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学生根据观察的情况自主完成,教师引导学生写出青蛙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问题四:总结变态发育的概念:蝌蚪和成蛙在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方面有显著的不同,这种发育称为变态发育。
进一步探讨以下问题:你能找出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生活环境有何不同吗?请完成下表:
蝌蚪
成蛙
呼吸器官
尾
四肢
生活环境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表,并在全班交流,只要基本回答正确就应该给以鼓励,不完善和欠缺之处,请学生及时补充。
通过分析上表,指出两栖动物的含义: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能在水中生活,用肺呼吸。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创设情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工业的前进,人类生存的环境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例如:全球气温的升高。南极冰川的融化,臭氧层空洞,大气污染等。这些问题也影响了我们人类的生存,如臭氧层空洞使人类的皮肤病发生率上升,大气污染使人类的呼吸道疾病增长。淡水的缺乏迫使一些缺水地区的人民搬迁等等。
环境的变化对我们人类造成了如此大的影响,那么环境的变迁对两牺动物的生殖发育有没有影响呢?
教师多媒体出示:资料分析内容,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三个问题。
3
分析探究: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探讨环境的变迁对两牺动物的生殖发育的影响,导致青蛙数量下降的原因。
归纳总结:水源的污染影响青蛙的生殖发育;食物的减少、人类的干扰影响了两栖动物的生存;水中的物质变化会引起青蛙的变异。同时还有许多的原因会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小、种类少,例如全球气候的变化,水资源的缺乏与污染,植被状况的变迁等等。
教师多媒体出示:可爱的青蛙学习材料。
学生讨论:青蛙的哪些结构特征与捕捉害虫相适应呢?
得出结论:通过以上分析探讨,我们应该认识到青蛙是农业害虫的天敌,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培养环保意识及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三、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即:雌雄异体,体外、水中受精,变态发育。同时了解青蛙变态发育的基本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明确蝌蚪与青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区别。增强环保意识及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四、学以致用,拓展思维
根据所学知识,让同学们来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多媒体出示:学以致用和动动脑的两个内容
学生自主完成后,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抢答。
五、课外应用与实践
向同学们了解对青蛙食物的了解情况,并向学生们展示青蛙在田间捕食害虫的幻灯片或青蛙捕食的文字资料。青蛙不但会捕食一些昆虫,更重要的是它会在田间捕食害虫,保护庄稼。青蛙对我们人类有益,我们称呼它为“庄稼卫士”。
课后同学们根据教材49页“应用与实践”尝试探究“观察两栖动物对食物的选择”
教学反思
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是教学的根本任务。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过程,自我修正,互助提高,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动性,积极的去探究,去完善。可以说,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完全是学生自己在思索,教师仅仅是将其提出的问题更提高了一步,深化了一层,拓展了一圈,自始至终我们研究的都是学生想解决的问题。而且,任何一个问题,每一步的操作,都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运用所学去设计,然后,探究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各种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体现出任务驱动。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依据自己原有的知识主动积极思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过去那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方法,并通过开展分组讨论,引导分析,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