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教案(新人教版)
● 明确学习内容
教材P11-14
● 厘清学习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 清晰重点难点
重点 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难点 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 自主预习练习
1.自习课本,归纳本节应学习、掌握的知识点。
2.独立完成《学生用书》中“自主学习案”部分练习题
● 激情导入十分
师:投影图片(海滩)并伴随字幕“炎炎夏日,烈日当空;当我们赤脚踩岸边的砂石上,砂石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当我们跳进水里,河水又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的出现,让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展示PPT3
生:海水凉(冷);砂石烫(热)。
师:这“一烫一凉”说明了水和砂石的什么不同?
生:温度。
师:这一现象曾被称为“水陆温度的差异”;那么,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生:猜想、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必要、合理的解释。
师:两种不同的物质在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温度为什么却不一样,这与物质的什么有关?
●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一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
1.请学生阅读教材P11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小组交流讨论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
(3)如何设计实验
探究二理解比热容概念
2.请学生阅读教材“比热容”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 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是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4)水的比热容是 ,表示 。
跟踪训练
探究三热量的计算
3
问题展示:
3.1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4.2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5.2kg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6.物质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其质量、温度变化,比热容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物体吸收热量计算公式
课堂探究案
1.(1)Q放 = Q吸 (2)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玻璃杯、温度计 (3)加热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
2.(1)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的乘积之比 (2)J/(kg·℃) (3)特性 (4)4.2×103J/(kg·℃) 1kg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3. 4.2×103J 4. 2.84×103J 5. 3.42×105J
6. 物体的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大、温度变化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Q吸 = c m (t-t0)
● 总结梳理整合提高
板书设计
一、比热容
概念:
单位: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符号:J∕(㎏·℃)
水的比热容:c水=4.2×103 J∕(㎏·℃)
物理意义:1㎏的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 J
二、热量的计算
Q吸 = c m (t-t0) 吸热
公式:
Q放 = c m (t0-t) 放热
课堂小结
展示PPT10
1.海里的水和岸边的砂石同时受到阳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水陆温度的差异”?
2.质量、初温相同的不同物质,在吸收想同的热量后,温度往往不一样,我们用什么来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性质差异?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什么?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物质比热容相同吗?
4.水的比热容是多少?它的物理意义是?物质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的多少与物质的什么有关?
5.热量的计算公式是
●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请随机完成《学生用书》中“课堂探究案案”中针对训练部分
●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炎热的夏天中午,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海滨浴场沙滩上沙子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的,而海水的温度明显低于沙滩的温度,其原因是
3
海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大,〖JP〗受到同样的太阳光照射时,沙子的温度升高得更多。
2.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主要是城市中人口、汽车和空调等的急剧增加从而使城市聚热,钢筋水泥、土木砖瓦以及纵横交织的道路网,它们的比热容小,在阳光的照射下升温快,它们取代了原本能降低城市温度的树木和草地,雨水大部分从下水道排走,地面水分蒸发的散热作用日益丧失,再加之城市通风不良,空气难以形成对流,不利于热量向外扩散等原因。3. 如图所示的是甲、乙两种质量相等的非燃料液体吸收的热量与温度变化情况的图象,请根据图象中提供的信息判断,甲液体的比热容较小,如果要你在甲、乙两种液体中选择一种作为汽车的冷却液,你认为选择乙〖液体更好。
4.质量为100kg的水,温度从20℃降低到8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c水=4.2×103J/(kg·℃)]
解: Q吸=cmΔt
=4.2×103J/(kg·℃)×100kg×(80℃-20℃)
=2.52×107J
5.(2012·黄石)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500℃,质量是1.5g,它的温度降低到20℃,要放出多少热量?[已知铁的比热容c铁=0.46×103J/(kg·℃)]
解:Q放=cmΔt
=0.46×103J/(kg·℃)×1.5×10-3kg×(500℃-20℃)
=331.2J
● 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课后评价案”部分.
● 教学反思在线
3